语文知识点春沪教版语文四下《晏子使楚》word教学设计-总结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晏子使楚》教案、教学设计

4.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水平;
5.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等方式,培养以下能力:
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句子,分析课文内容;
2.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可能不够了解,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在分析课文修辞手法、理解人物形象方面,可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于晏子勇敢、机智的品质可能认识不够深刻,需要教师进行情感教育;
5.学生在合作交流、表达自己观点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2.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3.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于克服困难;
5.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人合作,共同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字卡、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字词;
-结合课文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精讲细读,培养阅读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子,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运用问题驱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 晏子使楚 7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晏子使楚 7教案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情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
2.积累语言,学习晏子反驳语言中的逻辑关系。
3.学习生字,了解生词的意思。
4.朗读课文,再把故事内容演一演。
二、基础知识1.生字侮欺负,轻慢:欺侮、外侮、御侮辱①耻辱(跟“荣”相对):羞辱。
②使受耻辱,侮辱:辱骂。
③玷辱:辱命。
吩 [吩咐] 口头指派或命令。
咐同[吩咐] 口头指派或命令。
犯①抵触违反。
②犯罪的人。
③侵犯,进攻。
④触发,发作。
⑤做出错误的事。
组词:犯法犯规侵犯犯病盗①偷:盗窃欺世盗名盗贼盗卖②强盗:盗贼海盗窃国大盗贼①偷东西的人。
②邪的,不正派的:贼眉鼠眼。
③副词,很,非常(多用于令人不满意的或不正常的情况)赔①赔偿:赔款。
②向受损害或伤害的人道歉或认错:赔礼赔罪③做买卖损失本钱:赔本赔钱2.要求会写的词语:吩咐盗贼规矩赔礼犯罪面不改色安居乐业3.区别字侮()犯()贼()赔()倍()诲()范()绒()陪()培()三、教材分析1.教材特点:文章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文章讲述了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运用自己的智慧三次巧妙地反驳楚王、维护了国家和自己的尊严。
课文中对晏子与楚王三次交锋的经过描写十分细致具体,从中能够很好地体会感悟人物特点,从而领略晏子的聪明才智。
2.教学重点: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中的深刻含义,能体会晏子反驳楚王的聪明才智所在。
3.教学难点:再现晏子与楚王三次交锋时的情景,感受晏子的智慧。
4.教学突破点:以晏子与楚王三次交锋为突破点,结合作者对人物细致具体的描写,感受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分析交锋时的情景,从而感受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方法的高明之处,体会晏子的聪明才智。
四、教法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解题。
“晏子”是谁?他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叫他“晏子”?“使楚”是什么意思?(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设计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自学字词,理解“安居乐业、自讨败兴”等词语的意思,并根据意思写出成语,学习用“不敢不”造句。
⑵继续提高默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习题。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略的推理。
【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提醒课习题1、简介晏子,明确“子”是尊称。
⑵出示课习题,齐读课习题。
(1)通过理解关键词“使”从而理解课习题。
(2)介绍“晏子使楚”背景,了解楚王高傲无礼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⑴根据课文开头和结尾语句,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不敢不”双重否定用法。
(1)自读课文⑴⑵6节,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交流。
板书:晏子、楚王、侮辱、辩驳(3)“不敢不”双重否定,领会楚王自讨败兴的结果,并用“不敢不”造句。
⑵自读课文,学习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的语句,根据楚王前后表现质疑。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用直线划出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的语句。
(2)读生字新词;交流找到语句。
(3)自读,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诵并板书:瞅、冷笑、笑嘻嘻,领会楚王的高傲无礼。
(4)齐读,读出语气。
(5)质疑。
三、研读晏子,感受晏子冷静智慧。
(一)学习3——5节,用波浪线划出晏子说的话⑴自读3——5节,用波浪线划出晏子所说的话。
⑵交流出示第一次智斗中晏子的话,齐读。
⑶扮演楚国接待的人,将晏子的话转述给楚王听。
⑷领会楚王心理活动,推理“楚国是狗国”的结论。
板书:只好开城门⑸引读,抓住重点词语“看了看”朗诵并板书,领会晏子的机智。
(二)学习第4节描写晏子言行的语句,领会晏子的机智及爱国情感。
⑴交流第1句(答复齐国没人的语句),小组赛读。
⑵将语句中反映人多的成语概括出来,了解夸大手法。
⑶引读,联络上文领会“庄重地”答复与“冷笑一声”比照,保卫国家尊严。
板书:庄重地⑷交流第3句,个别读,齐读。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晏子使楚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晏子使楚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名人晏子的事迹;2.掌握“成竹在胸”的意思;3.学习并背诵相关诗句。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理解“成竹在胸”这个成语的意义及使用。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为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以及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进行导入:1.通过不同的口语表达方式,参与学生的兴趣,例如引用诗歌、提问等;2.利用图像、视频或网页等多媒体手段,描绘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
2. 发散思维(10分钟)所谓发散思维,就是让学生自由思考一个新的问题,从而引导他们探索新的想法、成长和认知世界。
因此,本节课的发散思维题目为:“你是一名使者,可以带走5本书,你会选什么?”。
3. 播放视频或读故事(2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可以播放由历史专家讲述的视频或读课文故事。
学生可以给出问题或者听老师给出问题来了解更多。
4. 主要知识点的介绍(10分钟)老师介绍晏子使楚的相关知识点,如他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出使楚国、哪些经历、出生年份、去世时间等。
同时,让学生讨论在使命中晏子影响了楚国什么。
5. 教学方法讲解(5分钟)在掌握了相关知识后,老师可以讲解涉及到本节课重点掌握“成竹在胸”的成语意义及使用方式。
要求学生学会运用.6. 活动(10分钟)老师出示三个题目,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后依次作答。
题目如下:1.阅读以下诗句,“远看楼阁、千锤百炼”的成语是甚么?它的意思是什么?2.用“成竹在胸”的形式,写一篇说明文。
3.把“成竹在胸”造句,并描述出义。
7. 课堂讨论(10分钟)让学生说出恐惧、焦虑等情绪,而这些情绪是怎样影响我们取得成功的。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成竹在胸”的内涵和应用。
四、家庭作业1.通过网络研究晏子使楚相关知识,或阅读相关书籍。
收集许多有关的知识点2.背诵《詹天佑题徐州黄山书院》。
明确“竹子”在此处的象征意义,并解释“成竹在胸”的内涵。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晏子使楚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晏子使楚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哲学家晏子的品德和思想。
2.理解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3.感受晏子宽宏大量的人格魅力,具体表现为:不计前嫌,宽恕敌人,主張和平,不懈追求和谐与安定。
二、教学重点1.理解晏子事迹的历史背景、意义和宽容、和平的人格魅力。
2.学会通过讲故事和阅读内容,理解生活中的和谐与宽容。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和领悟“宽容”和“和平”。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爱心、有热爱和有宽容的人。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呈现“宽容”和“和平”两个词,告诉学生这是今天故事的主题。
第二步:讲述故事1.教师简要讲述晏子的事迹,使学生了解晏子的品德和思想。
2.分享晏子“八步成诗”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告诉学生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第三步: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晏子使楚的历史背景、意义和主要观点。
2.通过讨论,让学生感受晏子追求和平的行动和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和平与宽容的重要性。
第四步:阅读文章1.让学生阅读《晏子使楚》一文,理解生活中的和谐与宽容,领悟乐于助人、关心他人、宽容以人为本的做人处事之道。
2.引导学生从晏子身上寻找宽容和和平的实践行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自省。
第五步:总结讨论1.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并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想法其他人分享。
2.让学生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和和平的例子,以此加深他们对宽容和和平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晏子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和认识到宽容和和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爱心、有热爱和有宽容的人。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导入等互动环节,加强了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性,使学生更有兴趣和思考目标。
而在阅读文章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和平,进一步体会到晏子宽宏大量的品格。
综上,本课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晏子使楚》教案(五篇)

《晏子使楚》教案(五篇)第一篇:《晏子使楚》教案《晏子使楚》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子使楚》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晏子使楚》教案1教学要求:1、了解故事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认真分析人物的语言,注意体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有关词语。
教学重点:学习晏子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略)第二课时一、板书课题:晏子使楚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晏子:名婴,号平仲。
使:出使(动词)。
楚:楚国。
二、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说说每段大意。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词意:国势敝国枳安居乐业3、答疑。
三、阅读分析1、阅读思考:①楚王讥笑晏子身材矮小,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钻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②当楚王讥笑齐国没有人才,所以派晏子这样的人出使楚国时,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结果怎样?③楚王讥笑齐国人做强盗,没有出息时,晏子又是怎样驳斥楚王的?结果怎样?2、讨论、汇报。
3、重点思考:晏子是怎样战胜楚王的?4、小结:晏子出使楚国,能以自己的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
《晏子使楚》教案2教学目标:1、学认10个会认字,练习写好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晏子是怎样机智地驳倒楚王,维护齐国的尊严的,体会晏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
3、任选文中的一个小故事,分小组进行表演。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设计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自学字词,理解“安居乐业、自讨没趣”等词语的意思,并根据意思写出成语,学习用“不敢不”造句。
2、继续提升默读水平,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简介晏子,明确“子”是尊称。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1)通过理解关键词“使”从而理解课题。
(2)介绍“晏子使楚”背景,了解楚王傲慢无礼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根据课文开头和结尾语句,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不敢不”双重否定用法。
(1)自读课文1、2、6节,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交流。
板书:晏子、楚王、侮辱、反驳(3)“不敢不”双重否定,体会楚王自讨没趣的结果,并用“不敢不”造句。
2、自读课文,学习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的语句,根据楚王前后表现质疑。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用直线划出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的语句。
(2)读生字新词;交流找到语句。
(3)自读,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并板书:瞅、冷笑、笑嘻嘻,体会楚王的傲慢无礼。
(4)齐读,读出语气。
(5)质疑。
三、研读晏子,感受晏子冷静智慧。
(一)学习3——5节,用波浪线划出晏子说的话1、自读3——5节,用波浪线划出晏子所说的话。
2、交流出示第一次智斗中晏子的话,齐读。
3、扮演楚国接待的人,将晏子的话转述给楚王听。
4、体会楚王心理活动,推理“楚国是狗国”的结论。
板书:只好开城门5、引读,抓住重点词语“看了看”朗读并板书,体会晏子的机智。
(二)学习第4节描写晏子言行的语句,体会晏子的机智及爱国情感。
1、交流第1句(回答齐国没人的语句),小组赛读。
2、将语句中反映人多的成语概括出来,了解夸张手法。
3、引读,联系上文体会“严肃地”回答与“冷笑一声”对比,捍卫国家尊严。
板书:严肃地4、交流第3句,个别读,齐读。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设计

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 教材版本本教案适用于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晏子使楚》一课。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晏子使楚》故事情节;•理解主人公晏子的为人处事之道;•掌握并能运用本课所涉及的字词;•感受并理解人生道路中的“与人为善,乐观向上”等正面价值观。
3. 教学重点•理解晏子仁慈博爱,言行一致的品德;•熟练掌握字词:晏子、使、楚、巧言如簧,善辩、仁慈,助纣为虐,讥讽;•理解“以诚相待、善待他人”等道德价值观。
4. 教学难点•理解晏子遇事仁慈博爱,言行一致的品德内涵;•掌握本课所涉及的生僻字词:巧言如簧、助纣为虐、代言天下;•理解本课中所呈现的正面价值观及其深层次内涵。
二、教学准备1. 教学内容教材:沪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晏子使楚》2. 教学工具黑板、白纸、笔、教学PPT等。
3. 学生材料学生教材、笔、练习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文字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晏子使楚》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看法。
2. 学习与理解(25分钟)2.1 故事讲解•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解释学生不理解的词汇及句子。
•展示故事图片,辅助学生理解故事情境,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故事。
2.2 词汇解释对于生僻词汇,通过文字解释、图片或实物解释,让学生理解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3. 拓展与巩固(15分钟)3.1 知识巩固通过老师提问或小组讨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所学知识。
3.2 扩展拓展引导学生就本课所学知识,进一步思考并拓展知识面。
4. 作业布置(5分钟)鼓励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知识,并按照老师要求完成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常规性的检测,收集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掌握程度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果教学效果不理想,及时检讨并改进教学方案。
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全面推动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晏子使楚》[设计思路]本文讲述的是齐国的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楚国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对楚王的三次侮辱进行了精彩的反驳。
文章重点描述了楚王和晏子的对话,各自的目的通过语言表现得准确生动,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
从晏子精彩的辩驳中,不难看出晏子的才智过人、不辱使命和维护本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晏子人物形象饱满,性格特征突出,学生在阅读中不难感受到人物的品质特征。
作为一节语文课要力求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品悟精彩的对话是本节课主要的任务之一。
基于以上考虑做了以下的设计:1、选准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读课文请同学思考:找出楚王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楚王和晏子三次交锋的原因和结果。
2、理解晏子语言中蕴涵的意思,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3、抓住晏子语言中的技巧,积累语言。
晏子夸奖首都临淄人才济济时,运用了推理、夸张、打比方的方法。
“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三个成语的积累和理解在这里进行,可谓是水到渠成。
4、在欣赏楚王和晏子的每一次交锋后,让学生评价“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握文章的中心。
并适时地补充“春秋形势图”,进一步理解晏子语言含蓄的原因,感受晏子的不辱使命。
5、体会故事的结局“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通过课件引领,使学生理解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意思,有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并让学生感受到楚王不仅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更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广泛的自主思考的空间,没有用老师对文章的理解牵着学生的思维走,根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
晏子和楚王的第三次交锋的内容由学生自学,注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既重视内容、语言表达方式的学习,也重视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
引领学生体会楚王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侮辱晏子,从对使臣晏子的侮辱,到讥笑齐国没有人才,到直指齐国人人品不好,是层层递进的,让学生感受出看不起齐国大使,就是看不起齐国,是对学生学法的渗透。
这节课我还注意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文章的内容、人物的情感。
文中楚王的语言目的明确,晏子的语言绵里藏针。
在三次交锋中,楚王和晏子的思想显示得淋漓尽致,各自的胜败也是不言而喻的。
充分地读人物的语言,也就实现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例如,晏子见到楚王后,楚王说的第一句话:“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色彩,为什么这样读。
进而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提示语来读:“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
”学生在使用了多种方法朗读,学生通过品读,很容易地理解了楚王在侮辱齐国没有能人、人才、仪表堂堂的人。
让学生带进句中读,体会楚王的无理。
同样,学生在充分读了晏子的语言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晏子的语言为什么采用夸张、推理、打比方等含蓄的表达方式,感悟出晏子有理、有力、有节,不辱使命的使者风度。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老师知道同学们最爱听故事了,对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故事《晏子使楚》,齐读课题。
题目中的晏子叫晏婴,可题目为什么不叫晏婴使楚?我可以叫张子吗?(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晏子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曾是辅佐齐国的三朝元老,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
3、“使”是什么意思?课题的意思呢?从这儿看出故事中有两个人物:(晏子楚王)二、检查课前预习1.认读生字新词(讲解难字)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师语:用心读书的同学会发现,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这篇课文的开头、中间、结尾分别写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课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在开头提出原因,结尾之处倒出了结果,很明显在写法上这叫首尾照应)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2.(屏幕出示)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用尽心机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
第一次斗智楚王未见晏子就先挖狗洞准备让晏子钻,实为讽刺他身材矮小,他太专横、太霸道了。
第二次斗智借口齐国没有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没有人才,言语中充满了挑衅和嘲弄,一副盛气凛然的样子。
第三次斗智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嘲笑之语更是肆无忌惮。
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看不起身材矮小的晏子,楚王觉得晏子其貌不扬,没有什么本领。
一副不以为然地笑、轻蔑地笑,傲慢地样子。
笑嘻嘻---写出了楚王笑里藏刀,居心叵测的嘴脸。
难道----一句看出楚王根本没把晏子放在眼里)你带着这种感觉有感情的读一读。
小结:楚王的用意很明显,借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来显示楚国的威风。
3、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很无奈,不得不甘拜下风。
陪着笑,楚王其实是装作没听出晏子话里的话,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4.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5、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师语: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
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3.汇报交流:第一个故事“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我在这儿等一会。
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1)让学生自主推理得出晏子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
生:晏子说楚国挖的洞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要是访问“狗国”就钻这个洞,楚国让晏子钻这个洞,就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
师:晏子的意思是说,你们这儿分明是个狗洞,我访问狗国才钻狗洞,我要是从这里进去,你们楚国就是个狗国。
可是,晏子为什么不这样说?生:晏子是齐国的使者,表面上还要尊重楚国。
晏子不能刚到楚国就激怒楚王,那就进不了楚国了。
(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不卑不亢,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
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这晏子还没见到楚王呢,就给了他一次迎头痛击)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3)师:不过晏子身为齐国的使者,作为使者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柔中有刚)咱们也带着这种语气来朗读这精彩的、充满智慧的语言吧第二个故事句一:“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1)楚王的第一句话就是“难道你们起过没有人了吗”“人”指的是什么人?生:指的是能人。
/指的是人才。
/仪表堂堂的人。
师:然而,晏子却来了个偷梁换柱。
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2)“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师:古文中这样记载: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生:(接读)张袂成阴就是……挥汗如雨就是……摩肩接踵就是……(3)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面对楚王的有一次对自己和祖国的侮辱,晏子大义凛然,再次智慧的回敬楚王。
晏子采用夸张的说法,夸耀齐国的都城人口众多,人山人海,首都都盛不下啦,而且巧妙地转换了概念,把楚王说的“能人,人才”换成了普通老百姓,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借机赞扬了齐国。
(4)真是一个旷世奇才!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感情朗读吧。
句二:“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晏子将计就计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水推舟按照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先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这次他又使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3)师:看到这里,我想劝告楚王:你只听说晏子身材矮小,想取笑晏子,你却不知道他才智过人、能言善辩、对事物洞察入微,大王你还是别翘尾巴啦。
好再来一起感受一下晏子的智慧(齐读)。
第三个故事“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晏子的回答秒在哪里呢?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
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
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王治国无方,致使社会风气不好,好人都变成盗贼了。
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2)在这里,晏子(用“也许”)含蓄地用打比方(柑橘变苦枳是水土不同)的方式,不失礼节地指出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楚王不但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或者说偷鸡不成反失一把米。
晏子的智慧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啊!带着这种感觉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晏子运用夸张的修辞及类比推理的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五、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自学后交流:(1)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①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2)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3)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六、感悟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师:晏子出使楚国,与楚王三次交锋,从他的从容应对,从他绵里藏针的语言中,你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