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工业建筑评分表
2019绿色建筑评定标准表格

表7-1 绿色建筑评价得分表8.2 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8.2.1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3分; 38.2. 2 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地下室首层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得3分;38.2. 3 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h/d,得3分。
38.3 主要功能房间有眩光控制措施。
39 具有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
89.1 采用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的建筑,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环境参数在适应性热舒适区域的时间比例,达到30%,得2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9.2 采用人工冷热源的建筑,主要功能房间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规定的室内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Ⅱ级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 510 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果。
810.1 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在夏热冬暖地区达到12%,在夏热冬冷地区达到8%,在其他地区达到5%,得5分;每再增加2%,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10.2 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达到7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 511 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改善室内热舒适,评价总分值为9分,根据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按下表的规则评分。
9 3要求;7.3 用水器具和设备应满足节水产品的要求。
√8 不应采用建筑形体和布置严重不规则的建筑结构。
√9 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9.1 住宅建筑的装饰性构件造价占建筑总造价的比例不应大于2%;√9.2 公共建筑的装饰性构件造价占建筑总造价的比例不应大于1%。
√10 选用的建筑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0.1 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应大于60%;√10.2 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建筑砂浆应采用预拌砂浆。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项目评价表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项目评价表(实用版)目录一、绿色施工评价的意义和目的二、绿色施工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三、绿色施工评价的实施过程四、绿色施工评价的结果和应用正文一、绿色施工评价的意义和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施工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中的重要趋势。
绿色施工评价是对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环保措施和效果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旨在推进绿色施工,规范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方法,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施工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是我国建筑行业绿色施工评价的指导性标准,规定了绿色施工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要求等内容。
绿色施工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与能源利用:包括能源消耗、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
2.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包括材料消耗、材料循环利用、材料替代等方面。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包括水消耗、水循环利用、雨水收集利用等方面。
4.环境保护:包括噪声控制、废气排放控制、固体废物处置等方面。
5.绿色施工管理: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管理、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
绿色施工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现场检查、资料审查和专家评审等。
评价结果分为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
三、绿色施工评价的实施过程绿色施工评价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工程。
2.制定评价计划:包括评价时间、地点、人员和方法等。
3.收集评价资料:包括设计文件、施工现场照片、监测报告等。
4.进行现场检查: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检查,确认施工质量、安全和环保措施等。
5.召开专家评审会:对评价结果进行评审,形成最终评价结论。
6.反馈评价结果:向施工单位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四、绿色施工评价的结果和应用绿色施工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建筑工程的质量评价、招标投标和行业评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对于评价结果不合格的工程,应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直至达到合格标准。
绿色工地评价表

3
5.3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
3
3
5.4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和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
3
3
5.5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周转式活动房。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的利用已有围墙,力争工地临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达到70%。
3
3
6
环境保护
18
6.1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施工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
3
3
6.6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
3
3
总分
100
90
3
3
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
3.4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施工平面布置做到科学合理化。
3
3
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2
4.1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
3
3
4.2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装置。
3
2
4.3安装净水装置,提高员工饮用水标准,确保员工饮水健康。
3
0
4.4收集处理雨水、雪水或可再利用水,使水资源得到循环使用。
3
0
5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5
5.1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减少库存。
3
3
5.2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3
3
3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
12
3.1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临时设施占地面积。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评分表

主要条文 择优选用建筑形体 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 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 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 采用工业化生产的预制构件 采用整体化定型设计的厨房、卫浴间 选用本地生产的建筑材料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 建筑砂浆采用预拌砂浆 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 合理采用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 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 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合理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装饰装修建筑材料
10 10 10 5 15 8 7 总得分
0
得分
0
得分
Y Y Y Y Y Y Y Y 89 0.00
0
提高与创新 参评项目 是否参评 满分 11.2.1 11.2.2 11.2.3 11.2.4 Y Y Y Y 2 1 1 1
得分
11.2.5 11.2.6 11.2.7 11.2.8 11.2.9 11.2.10 11.2.11 11.2.12 总满分
Y Y Y Y
Y 68 0.00 节材 参评项目 是否参评 满分 7.2.1 Y 9 7.2.2 Y 5 7.2.3 Y 10 7.2.4 5 7.2.5 Y 5 7.2.6 Y 6 7.2.7 10 7.2.8 Y 10 7.2.9 Y 5 7.2.10 Y 10 7.2.11 Y 5 7.2.12 Y 10 7.2.13 Y 5 7.2.14 5 总满分 80 总得分 实际得分 0.00 环境 参评项目 是否参评 满分 8.2.1 Y 6 8.2.2 Y 9 8.2.3 Y 4 8.2.4 8.2.5 8.2.6 8.2.7 8.2.8 8.2.9 8.2.10 8.2.11 8.2.12 8.2.13 总满分 实际得分 3 3 8 14 12 8 13 7 8 5 总得分
绿色建筑评价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绿色建筑评价得分表w康舒适8.2.2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地下室首层面积的比例达到10%以上,得3分;38.2.3室内主要功能空间至少60%面积比例区域的采光照度值不低于采光要求的小时数平均不少于4h/d,得3分。
38.3主要功能房间有眩光控制措施。
3 9具有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
89.1采用自然通风或复合通风的建筑,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室内热环境参数在适应性热舒适区域的时间比例,达到30%,得2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9.2采用人工冷热源的建筑,主要功能房间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规定的室内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整体评价Ⅱ级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10优化建筑空间和平面布局,改善自然通风效果。
810.1住宅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在夏热冬暖地区达到12%,在夏热冬冷地区达到8%,在其他地区达到5%,得5分;每再增加2%,再得1分,最高得8810.2公共建筑: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达到70%,得5分;每再增加10%,再得1分,最高得8分。
811设置可调节遮阳设施,改善室内热舒适,评价总分值为9分,根据可调节遮阳设施的面积占外窗透明部分的比例按下表的规则评分。
91建筑、室外场地、公共绿地、城市道路相互之间应设置连贯的无障碍步行系统。
2场地人行出入口500m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或配备联系公共交通站点的专用接驳车。
3停车场应具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具备充电设施的安装条件,并应合理设置电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
4自行车停车场所应位置合理、方便出入。
5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应具有自动监控管理功能。
6建筑应设置信息网络系统。
1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联系便捷,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81.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得2分;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得4分;41.2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不少于2条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得4分。
房屋建筑工程高品质绿色建造项目评分表(2022年)

房屋建筑工程高品质绿色建造项目评分表
— 1 —
— 2 —
— 3 —
注:名词解释:
1.绿色建筑:按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进行评价。
2.装配式建筑:按国家《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进行评价。
3.绿色施工工程:是指绿色施工工作满足《湖南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良好及以上等级标准,且在绿色建材选用、绿色工艺采用、绿色技术应用、绿色管理实施等方面有显著成效,按《湖南省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办法》,由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绿色施工工程。
4.全装修:(居住类)交房前墙面、地面等房屋固定面、水电管线、开关插座等基本设施完成装修安装,厨房和卫生间的固定设施安装到位。
(公共建筑类)交房前公用区域墙面、地面等房屋固定面、水电管线、开关插座等基本设施完成装修安装,各种公用固定设施安装到位。
5.拎包入住:(居住类)具备起居、就寝、盥洗等基本居住功能,提供装修及家具、家电等生活设施的居住建筑。
(公共建筑类)具备办公等基本服务功能,提供装修及家具、家电等办公设施的公共建筑。
6.采用绿色建材比例:按《湖南省建设工程绿色建材使用比例计算细则(试行)》的通知(湘建科〔2018〕65号)计算得。
— 4 —。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星级标准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星级标准Green industrial building rating system is a vital tool for evalu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 It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constructing, and operating industrial buildings in a more resource-efficient and eco-friendly manner. The system typically includes criteria related to energy efficiency, water conservation, waste management, indoor air quality, and the use of sustainable materials. By adhering to these criteria, industrial buildings can minimize their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contribute to a more sustainable future.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是评估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的重要工具。
它为设计、建造和运营工业建筑提供了一个框架,以更节约资源、更环保的方式进行。
该体系通常包括与能源效率、节水、废物管理、室内空气质量和可持续材料使用有关的标准。
遵循这些标准,工业建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其环境影响,并为更可持续的未来做出贡献。
One of the key benefits of a green industrial building rating system is that it helps to promote awareness of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with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Byestablishing clear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green building practices, the system encourages industrial stakeholders to prioritize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their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This can lead to a shift towards more sustainable practices and technologies in the industrial sector, helping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conserve resources, and protect natural ecosystems.绿色工业建筑评级体系的一个关键好处是帮助在工业部门内推广可持续发展和环保责任意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T 评分表

评价理论实际评价折算分项一星级内容满分满分得分得分权重要求得分节地与室1000.21节能与能1000.24节水与水1000.2节材与材料1000.17室内质量计算值总得分1000.18绿色建筑预评估预评估结果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要求对本项目进行预评估.经评估,控制项全部达标,评分项得分 分,达到一星级绿色住宅建筑。
评估结果如下表。
类别自评得分适用得分19层以上35 < A≤ 4123 < A ≤ 2622 < A ≤2420 < A≤ 2211 < A≤ 1315A ≤ 3 5 A ≤ 3 5 A ≤ 22 A ≤ 20 A ≤ 11194 .1. 1 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符合要求4. 1. 2 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符合要求条文控制项评分项4.1. 3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符合要求4 . 2 . 1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19 分。
对居住建筑,根据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按表4.2.1-1的规则评分;对公共建筑,根据其容积率按表4. 2. 1-2的规则评分。
5表 4.2.1-1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评分规则4 . 2 . 2 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居住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 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达到30% ,旧区改建达到25 %,得2分;2)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按表4. 2. 2-1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
表4. 2. 2-1 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评分规则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Ag得分新区建设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A (m2)3层及以下4〜 6 层7〜 12 层0.8 ≤ R< 1.5101.5 ≤ R< 3.515R ≥ 3. 51913〜 18层得分表 4. 2.1 - 2 公共建筑容积率评分规则容积率R得分0.5 ≤ R< 0. 852 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1 ) 绿地率:按表4. 2. 2-2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表4. 2. 2 - 2 公共建筑绿地率评分规则旧区改建1.0m2 ≤ Ag<l. 3m20.7m2 ≤ Ag<0.9m231.3m2 ≤ Ag<l. 5m20.9m2 ≤ Ag<l. 0m25Rg≥ 40 %72) 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得2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阶段总分得分不参评加权得分不参评 4.节地与可持续发展场地128 1.2
8.9
5.节能与能源利用2614.8 1.415.6
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1912.2012.2
7.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0 5.8 1.6 6.9
8.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127.4 1.2
8.2
9.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11 5.60.8 6.0
10.运行管理10 2.4 5.2 5.0
11.技术进步与创新100n/a0.0
总得分56.262.9
章号子项条文编号条文说明分值得分不参评
4.1.1申请评价的项目建设时应符合国家现行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工业园区或产业聚集区规划的要求。
0.70.7必达
4.1.2除国家批准且采取保护措施、不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外,建设场地不得选择在下列区域:
1 基本农田;
2 国家及省级批准的生态功能区、水源、文物、森林、草原、湿地、矿产资源等各类保护区、限制和禁止建设
0.70.7必达
4.1.3建设场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GB50187的有关规定,并未选择在下列区域:
1 发震断层和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及高于9度的地震区;
2 有泥石流、流沙、严重滑坡、溶洞等直接危害的地段;
3 采矿塌落(错动)区地表界限内;
4 有火灾危险的地区或爆炸危险的范围;
5 爆破危险区界限内;
6 坝或堤决溃后可能淹没的地区;
7 很严重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地段,厚度大的新近堆积黄土地段和高压缩性的饱和黄土地段等地质条件恶劣地
段;
0.70.7
4.1.4建设场地总体规划及其动态管理,符合下列要求:
1 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结合,并根据实际变化定期或适时调整;
2 在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同时,对总体规划进行局部或全面调整。
0.5~0.70.5
4.2.1申请评价的项目建设用地应符合国家现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要求。
0.70.7
4.2.2合理提高建设场地利用系数,容积率与建筑密度均不低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且符合下列要求:
1 公用设施统一规划、合理共享;
2 在满足生产工艺前提下,采用联合厂房、多层建筑、高层建筑、地下建筑或利用地形高差的阶梯式建筑;
3 合理规划建设场地,整合零散空间;
4 具有与1~3款项相同效果的其他方式。
0.5~0.70
4.1 总体规划与厂址选择4.2 节地
4.2 节地
地
与再生
源利用
制度运营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