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产生不同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
奋程度的比例不同:
0:0:97 蓝色感觉
99:42:0 红色感觉
31:67:36 1:1:1
绿色感觉 白色感觉
四 、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一)视力(视敏度)
概念:眼分辨细小结构的能力。 衡量标准:以人能看清最小视网膜像为标准
视力表制定: 人眼在5米处看清:第10行E字时,视角为1’,视力
(1)色素细胞层:保护作用,防止强光刺激。输送 营养物质。 (2)感光细胞层 (3)双极细胞层 (4)神经细胞层
2.感光细胞及其特曾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在视网膜分布 很不均匀 黄斑:视网膜中心,视锥细胞多 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
周边部视杆细胞多,视锥细胞少 盲点:无感光细胞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所含的感光色素不同 视杆细胞只有视紫红质,视锥细胞有三种
分布密度和对触、压觉的敏感程度: 鼻、口唇、指尖高 胸、腹部次之 手腕、足最低
2.触觉域和两点辨别阈:将两个点状刺激同 事或相继触及皮肤,人体能分辨出这两个刺 激点的最小距离。成为亮点辨别域。
逐渐增高 手指 口唇 脚趾 足背 腹 胸 背
(二)温度觉
冷觉和温觉合称温度觉,它们各自独立。 温度超过30-46C0热点,皮肤感觉热,温度在升高, 只有痛觉,温度低于30C0,冷觉。
传导纤维
躯体传入纤维 (快痛Aδ,慢痛C)
自主N传入纤维
2 牵涉痛
①概念:内脏疾病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
过敏现象。 常见内脏疾病牵涉痛的部位
患病器官 心
胃、胰 肝、胆 肾脏 兰尾
体表疼痛 心前区 左上腹 右肩胛 腹股 上腹部
部 位 左臂尺侧 肩胛间
沟区 或脐区
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感觉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感觉器官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接受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使我们感知到世界的存在和变化。
这些感觉器官包括皮肤、眼睛、耳朵、鼻子和舌头等,每个器官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一、皮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覆盖在全身,起着保护身体内部器官的作用。
皮肤分为三层: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在表皮中,有大量的感受器,如触觉、疼痛和温度感受器等,它们能够感知外界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大脑,让我们感受到触摸、疼痛和温度的变化。
二、眼睛眼睛是人体感觉器官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接受光线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视觉信号,使我们能够看见周围的事物。
眼睛包含了角膜、瞳孔、晶状体和视网膜等结构。
角膜是眼睛的外层,它能够对光线进行聚焦;瞳孔是眼睛的孔径,它能够调节进入眼睛的光线量;晶状体是眼球的透镜,它能够对光线进行调节和聚焦;视网膜是眼球的内层,它包含了大量的感光细胞,能够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三、耳朵耳朵是人体感觉器官中负责听觉的部分,它能够接受声音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听觉信号。
耳朵包含了外耳、中耳和内耳等结构。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它能够接收声音并将其引入内耳;中耳包含了鼓膜和听小骨等,它能够将声音的振动转化为机械信号;内耳包含了耳蜗和前庭等,它能够将机械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四、鼻子鼻子是人体感觉器官中负责嗅觉的部分,它能够接受气味的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嗅觉信号。
鼻子包含了鼻腔和嗅神经等结构。
鼻腔内的上皮细胞具有感受气味的能力,当气味分子进入鼻腔后,它们会与感受器结合并激活嗅神经,最终将嗅觉信号传递给大脑。
五、舌头舌头是人体感觉器官中负责味觉的部分,它能够接受食物的化学刺激并将其转化为味觉信号。
舌头由舌腔和味蕾等结构组成。
舌腔中包含大量的味蕾,味蕾能够感知食物中的化学物质并将其转化为味觉信号,然后通过舌骨和腭等结构传递给大脑。
综上所述,感觉器官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第四章,主题为“感觉器官的功能”。
详细内容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五大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及其工作原理。
2. 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感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及其相互关系。
2. 教学重点:五大感觉器官的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耳朵模型、鼻子模型、舌头模型、手指模型。
2. 学具:显微镜、放大镜、音响设备、气味瓶、味道瓶、触感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感觉器官的作用。
2. 新课导入:介绍五大感觉器官,分别讲解其功能和工作原理。
a. 视觉:通过眼球模型和显微镜,讲解眼睛的构造和视觉形成过程。
b. 听觉:利用耳朵模型和音响设备,阐述耳朵的结构和听觉原理。
c. 嗅觉:展示鼻子模型和气味瓶,解释嗅觉的形成和作用。
d. 味觉:通过舌头模型和味道瓶,说明味觉的分布和功能。
e. 触觉:使用手指模型和触感板,介绍触觉的种类和作用。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与感觉器官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功能a. 视觉b. 听觉c. 嗅觉d. 味觉e. 触觉2. 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3. 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形成过程。
b. 举例说明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视觉:光线经过眼球各部位,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听觉:声波经过外耳道传至鼓膜,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传至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毛细胞,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形成听觉。
医学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

本 节
➢眼为什么能看见物体?
涉 ➢有些人的眼看东西模糊可能有哪些原因? 及
的 ➢为什么有的动物白天能看见,晚上看不见?
一 有的却白天看不见,晚上能看见?
些 问
➢盲点和色盲是怎样产生的?
题 ➢……
视觉怎样产生的?
视觉器官 视网膜: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眼)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视觉产生过程:
2、瞳孔的调节
瞳孔大小变动范围:1.5-8.0mm
随物距远近而变化 随入射光线强弱而变化
瞳孔对光反射:指瞳孔大小随光线的强弱而发生变化 的反射活动。
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反射性引起双侧瞳孔缩小。
意义:①减少入眼的光线量。 ②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3、双眼球会聚---辐辏反射
双眼注视近物时,发生的眼球内收 和视轴向鼻侧集拢的现象。
成像大小计算:
AB(物体的大小) ab(物像的大小)=
Bn(物体至节点的距离)
×nb(节点至视
网膜距离)
▲(三)眼的调节 :晶状体调节、瞳孔调节和两眼球会聚。
1、晶状体的调节
视近物时增加屈光度仍能看清物体。 主要由晶状体弹性决定。
视近物(物距≤6m) →物像模糊→视觉皮层→中脑 正中核→动眼神经缩瞳核→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 睫状神经节→睫状(环行)肌收缩→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变凸(前凸为主)→聚焦点前移至视网膜→ 成像清晰
❖ 无光照时:cGMP控制的钠通道与钠泵平衡 维持RP,-30mV。
❖ 光照时:cGMP分解,钠通道关闭,导致超 级化,-60mV。
❖ 超级化的大小随光照的强度改变。
光照
无光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变视紫红质Ⅱ(中介物)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到周围的世界,让我们感知到光、声音、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各种感觉。
这些感觉器官是我们的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们能够让我们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判断危险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本文将介绍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眼睛眼睛是感知光的主要器官。
它由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和神经组成。
角膜是透明的外层表层,允许光线穿过,瞳孔是通过调整大小来控制光线的进出,晶状体是调整光线焦距的组成部分,视网膜是感知光线、加工图像,并将信息传送到大脑的组成部分,神经是将光感信号传送到视觉皮层的组成部分。
耳朵耳朵是感知声音的主要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它们将声音引向中耳。
中耳中包含鼓膜和三块小骨头 - 槌骨、砧骨和剪刀骨。
鼓膜振动时,小骨将声波传递到内耳,并通过内耳中的蜗牛结构传递到听神经,并且发送到大脑中的听觉皮层,我们才听到声音。
皮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到触觉,温度和压力变化。
它由三层组成: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
表皮包含感觉神经末梢,可以感知轻触、摩擦和温度变化。
真皮含有与触觉相关的Merkel细胞和Meissner小体,在感知触觉的同时还可以感知温度变化。
皮下层是一个脂肪层,可以起到保暖和缓冲的作用。
舌头舌头是负责感知味觉的感觉器官,由味蕾、舌乳头和咽喉神经组成。
味蕾是用于感知味道的小结构,舌乳头覆盖了味蕾的表面,不同类型的味觉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当食物接触舌面时,味觉神经会传递信号到大脑中的味觉皮层,我们才会感知到味道。
鼻子鼻子是负责感知气味的感觉器官,通过众多嗅觉细胞来感知气味。
鼻内壁上有僧帽细胞,这些细胞具有嗅觉受体,可以检测到气味分子的存在。
当气味分子接触嗅觉细胞时,神经信号会传递到主嗅觉神经,行进到大脑中的嗅觉皮层,我们才会感知到气味。
总结感觉器官是人类身体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是人体对外部环境进行感知和反应的关键。
眼睛、耳朵、皮肤、舌头和鼻子各自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它们共同协作,让我们感知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讲义-09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人体主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与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等。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一般生理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构成各种复杂的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有眼、耳、前庭、嗅上皮、味蕾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觉器官。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特异敏感性各种感受器只对一定性质的刺激高度敏感,这种特性称为特异敏感性。
每种感受器都有一定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
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各种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受刺激时,在感受器细胞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前者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具有局部兴奋的特征。
当它引发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才标志着这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功能的完成。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四)感受器的适应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继续存在,但由其所诱发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
第二节视觉器官人脑所获得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
引起视觉的外周感觉器官是眼,它由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作为附属结构的折光系统等部分组成。
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电磁波。
感觉器官的功能生理学ppt课件

内脏感受器
机械感受器
伤害性感受器
按接受刺激性质分 光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适意刺激
不同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 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这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 为该感受器的适意刺激。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每种感受器都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生物换能器, 其功能是把作用于他们的那种特定形式的刺激能 量转化为神经信号,再进一步转换成以电能形式 表现的传人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这种转换称 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暗适应和明适应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处于明 亮的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 何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视敏度才逐渐增高, 能逐渐看清暗处的物体。
机制: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当人长时间处于暗处 而突然进入明处,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也 不能看清物体,片刻后才能恢复视觉。
图:人右眼的视野图。
第三节 耳的听觉功能
概述
听觉的产生
声源 空气震动产生疏密波 外耳
中耳 听觉
内耳 听神经 听中枢
换能
动作电位
适宜的刺激
频率:20-20000HZ。 强度:0.0002-10000dyn/㎡。
概述
听力
听觉器官感受声音的能力。
听阈
声波振动频率一定时,刚好能引起听觉的 最小振动强度。
视锥系统
视锥细胞 双极细胞 神经节细胞 对光的敏感度差
能分辨颜色 分辨能力高
司昼光觉、色觉
表: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比较。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

感觉器官的功能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体生理学》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感觉器官的功能”。
详细内容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大感官的功能、结构基础和作用机制。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五大感觉器官的功能、结构基础和作用机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人体生理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大感觉器官的功能、结构基础和作用机制。
难点:感觉器官的作用机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挂图、模型、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感觉器官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五大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了解其功能、结构基础。
3. 例题讲解:讲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作用机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感觉器官的作用过程。
7.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感觉器官的功能2. 内容:视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听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嗅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味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触觉:结构基础、作用机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作用机制。
分析感觉器官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感觉器官的发育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生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操作环节。
4.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
5. 作业设计的题目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远处物体可见
凸
近处物体成象在膜后
成象不再一点
柱面 镜
老视 晶状体弹性减退 近处物体成象在膜后 凸
二、视网膜的感光换能功能(P210)
(一)结构特点
1、分层:四层 ①色素细胞层 ②感光细胞层 ③双极细胞层 ④神经节细胞层
(1)色素细胞层
不属神经组织,含黑色素颗粒 和VA,对感光细胞有支持保护 和营养作用。与其它层易发生 剥离。
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中脑。
意义:判断麻醉深度及病情的危重程度
3、双眼球会聚
使双眼看近物时物体成像于两眼 视网膜的相称点上,产生单一视 觉(不产生复视)。
四、眼的折光异常
事项 近视
远视
散光
成因 折光能力过强 眼球前后径过长
折光能力过弱
眼球前后径过短 角膜表面曲率半 径不等
物象
校正
近处物体可见
凹
远处物体成象在膜前
意义:无精细分辨能力,能总和多个弱刺激
(2)横向联系 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视觉的二元学说
[1]视杆系统:对光的敏感性高,可感 受弱光,无色觉对物体细小结构辨别 能力差,。
[2]视锥系统:对光的敏感 性差, 专司昼光觉、色觉,对物体的细小 结构及颜色有高度的分辨别能力。
一、概念
1、听力:感受声音的能力,通常用听域表 示, 20~20000Hz
(四)眼的调节
视远物时不需调节,视近物时发生以下三 种调节:
**1、晶状体的调节
视近物→物像成在视网膜后而模糊→ 视皮层→中脑→睫状肌收缩→悬韧带 松驰→晶状体变凸(曲率↑)→折光
力↑焦距缩短→物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调节能力用曲光度D表示
近点:眼作最大调节时能看清物体的最 近距离(P247)。年龄越大,近点越远。
2、视觉的二元学说的依据 (1)两种视觉细胞分布不同 (2)所含的感光色素不同 (3)与双极C及N节C的联系方式不同 (4)动物证明
**两种感光细胞的区别
种类 形状 分布 N联系 光物质 光敏度 功能 视杆C 杆状 周边 汇聚 视紫红 高 暗视 视锥C 锥状 中央 单线 三种 低 明视色觉
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253)
电变化(局部电位)
感受器电位 或 发生器电位
总和
N动作电位 皮层 感觉
返回
返返回回 返回
返回
3、感受器的编码(coding)作用
概念: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转 移到AP的序列之中 (1)对刺激的质(性质)的编码
不同性质的感觉引起,是由某一专用线路 (labeled line)将冲动传到脑的特定部位所 形成的。(P244-2段)
(2)感光细胞层
视杆细胞、视锥C,通过终足与双极细胞联系
A、分布 中央凹:密集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
周边部视锥细胞少,视杆细胞多 黄斑:视网膜中心,视锥细胞多
生理性盲点:无感光细胞
(3)双极细胞层(4)神经细胞层
返回
2、联系
(1)纵向联系 {1}.单线方式:多见于中央凹处视锥细
胞。意义:视敏度高,感觉“精细” {2}.聚合式联系:多见于视杆系统
①感红色素视锥细胞564nm红光波长 ②感绿色素视锥细胞534nm绿光波长 ③感兰色素视锥细胞420nm兰光波长
产生不同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 胞兴奋 4:1:0时,产生红色感觉
2:8:1时,产生绿色感觉
色盲:辨色能力缺如。 红色盲,绿色盲 多为男性 遗传所至
色弱:辨色力减弱
第三节 听觉器官
返白回 B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一)、眼的折光成像的光学原理
球形界面的折光规律
B
A
F1
a C F2
b
F1前主焦距
F2后主焦距
折光力
曲率半经 折光指数
曲率半径 曲率∝-1---= -1--
曲率半径
R
R大,曲率大,D小 R小,曲率小,D大
(三)、眼的折光和成像(简化眼)p207
折光特点: 1、眼是多个曲率半径不同和折光指 数不同组成 的折光系统;
感觉器官的功能
2、感受器的换能(trasdution)作用
概念: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刺激
能量转变成感受神经未梢上的神经冲 动,这种作用称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感受器细胞产生的局部 电位 发生器电位(启动电位):感受神经 未梢上的局部电位。
刺激 感受器 通透性变化
局部电位特征: 1、不符合全和无 2、电紧张扩步 3、可以叠加
2、6米外的物体为平行,折光成象在视网膜处。
ab (物像大小) bn (物像到节点中距离)
= AB (实物大小)
Bn (实物到节点距离
像大小的计算
眼前10m处高30cm的物体,物像大小
为:
X(mm) = 15(mm) 300(mm) 10005(mm)
X = 300× 15 =0.45mm 10005
年龄 8岁ຫໍສະໝຸດ 20岁近点 8.6cm 10.4cm
60岁 83.3cm
近视眼者近点小。老视(花)眼
*2、瞳孔调节
直径=1.5-8.0 mm
[1]瞳孔近反射:视近物时反射性地引起 双侧瞳孔缩小
[2]瞳孔对光反射:指瞳孔大小随 视网膜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射
过程:强光→视网膜→视N→中脑→缩瞳 核→动眼N副交感纤维→瞳孔环行肌收缩 →瞳孔缩小。 作用:减少入眼光量,保护视网膜。
(2)对刺激的量(强度)的编码
A、单一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不同 B、参与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不同
蛙
肌
梭
中
刺
激
强
度
的
编
码 模 式
返回回 7
图
4、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现象 概念:用固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 器时,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 率逐渐减少的现象
(1)快适应感受器:利于接受新的刺激
原理 1.吸收光谱
物体→折射光 ↓ 折光成象
成像视网膜
↓ 感光C
光化学物质分解 ↓ N冲动 视N ↓
皮层枕叶
2.视杆细胞的光化学物质
视紫红质
弱光
强光
视黄醛+视蛋白
VA缺乏夜
VA
盲症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1.光线→视锥细胞外段→视锥色
素→感受器电位(超极化)→神经 节细胞AP
2.视觉的三原色学说: 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三种视色 素,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光波敏 感。结构:视黄醛+视蛋白
(2)慢适应感受器:利于机体对某些功 能进行持久的监测和调节
适应并非疲劳
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
适宜刺激:370-740nm的电磁波 视觉:
接受外界环境中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刺激,经 视觉系统的编码、加工及分析后的主观感觉。
眼球的基本结构
一、折光功能: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二、感光功能:视网膜
眼 的 结 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