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中药学基础知识

1.中药学基础知识

四、给药途径
五、煎法
煎药器皿以砂罐、搪瓷为宜,忌用铁器等。 冷水浸泡20~30分钟 水量适当,以高出药面为度 每剂煎煮两次 解表药宜用武火 、补益药宜文火久煎 含挥发性成分的芳香药物宜后下 、质地坚硬 的矿石、骨角、贝壳类宜打碎先下久煎、贵重 药品则另煎
六、服法
一般汤剂宜温服,解表散寒要热服;治疗 呕吐或药食中毒宜小量频服。寒药治热证宜冷 服;温药治寒证宜热服。滋补宜饭前服,驱虫 或泻下药宜空腹服;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宜饭 后服;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一般情况,每天 一剂,可分2~3次服,病缓者早晚各一次,病 情危急者,每隔4小时一次
第三节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一、四气学说
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 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药-清热泄火、解毒凉血-治疗热性病。 温热药-温中散寒、助阳通脉-治疗寒性病。 平性药-药物寒凉之性不甚显著,作用较平和。
二、五味学说
辛:能散能行:生姜 甘:能补益、和中、缓急:人参、甘草 五味 酸:能收、能敛:五味子、乌梅 苦:能泄、能燥:大黄、黄芩 咸:能软坚、散结、泻下:玄参、芒硝 注意性能的味与性状的味
三、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焯莫相依。
2.妊娠如巴豆、牵牛、水蛭、麝香、三棱、莪 术、大戟、芫花、甘遂等。 慎用:有破血活血、通经行气、祛瘀 以及辛热的药物,如桃仁、红花、乳香、 没药、王不留行、大黄、附子、干姜、 肉桂等。

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

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

中药学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先秦时期《诗经》中涉及的植物和动物共300多种,其中不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山海经》载有100余种动物和植物药,并记述了它们的医疗用途。

二、秦汉时期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共载药365种。

三、魏晋南北时期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500年左右,载药730多种。

南朝刘宋时期雷学著《炮炙论》是先存最早炮炙专著。

四、隋唐时期公元659年颁布的《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共载药844种。

五、宋代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乃世界药学史的重大事件。

六、宋元时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的食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

七、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全书52卷,收药1892种,付图1100多幅,付方11000余首。

八、清代1765年的《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心增716种。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第一节产地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如四川的黄连、川芎、附子,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的茯苓,河南的地黄等。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一)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者刚开花时采收。

(二)叶类:叶类药材采集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有些特定的品种如霜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三)花类:花的采收,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由于花朵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采收,采摘时间很重要。

有效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银花、槐花、辛夷等,有的在刚开放时采摘最好,如月季花。

(四)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枸杞等;少数品种有特殊要求,应该采用未成熟的幼嫩果实,如乌梅、青皮、枳实等。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来源、种植、采集、加工、贮藏、分析、炮制以及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二、中药的来源中草药以植物为主,也包括一些动物或矿物的组分。

中草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大部分草药来自于各种植物,如砂仁、黄芩、薏苡仁等。

2. 动物:一些草药由动物组分提取,如熊胆、鹿茸、蝮蛇胆等。

3. 矿物:一些草药来源于矿物,如雄黄、硫磺等。

三、中药的药效分类根据中草药的功效不同,中草药可以被分为不同的药效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温阳类:具有温热效果,适用于体寒、阳气不足的情况,如附子、肉桂等。

2. 寒凉类:具有清凉效果,适用于体热、发热、炎症等情况,如麻黄、连翘等。

3. 补益类:具有滋补效果,可用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如人参、黄精等。

4. 祛湿类:具有祛湿效果,适用于湿气重、体质虚弱的情况,如薏苡仁、荷叶等。

5. 止血类:具有止血效果,适用于出血、血瘀等情况,如土木香、蚕豆花等。

6. 安神类:具有安抚神经、镇定情绪的效果,适用于失眠、焦虑等情况,如丹参、郁金等。

四、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草药的药用部位不仅仅是指整个植物,还包括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

中药的药用部位对于药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根:如人参的根部,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2. 茎:如天麻的茎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3. 叶:如绿茶的叶部,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

4. 花:如蒲公英的花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 果实:如枸杞的果实,具有补肾明目的作用。

6. 种子:如葛根的种子,具有祛湿解毒的作用。

五、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以避免药物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中药配伍禁忌有以下几种: 1. 金银花与大蒜:二者不宜合用,因为同时使用会降低金银花的抗菌作用。

2. 当归与阿司匹林:当归能抑制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中药学基础知识[教材]

中药学基础知识[教材]

中药学基础知识[教材]1.气脱病变常见:汗出不止气逆病变常见:面红目赤2.能透甲的是:牛黄又称铁皮货的中药是:当归3.大黄抗炎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大黄利尿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肾髓质的na-k-ATP酶4.枳壳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青皮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5.枳实临床应用适应症是:脱肛香附临床应用适应症是:痛经6.杭白芷的形成层呈:略呈方形川乌的形成层呈:类多角形7.以粒小饱满坚实,色绿,香气浓烈者为佳:吴茱萸以外皮绿褐,果肉厚,质坚硬,香气浓烈者为佳:枳壳 8.颗粒剂的赋形剂常选用:糊精片剂的润滑剂可选用:聚乙二醇9.足少阳胆经前接: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前接:足太阴脾经10.与血液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脾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肝 11.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灭菌:干热灭菌甲醛等蒸汽熏蒸法:化学气体灭菌操作人员的手用什么方法消毒:消毒剂利用饱和水蒸气或沸水灭菌:湿热灭菌 12.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方法:凝胶过滤法主要用于积极性较大的物质的分离和富集的吸附剂是:大孔吸附树脂13.川芎可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头痛莪术可主要用于治疗:积食腹痛 14.肉桂增强肠胃机能的有效成分:挥发油附子强心作用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 15.菌丝:组成真菌的每一个根细丝或每一个分支菌丝体:组成一个真菌菌体的菌丝 16.枸椽酸盐为:絮凝剂酒石酸盐为;反絮凝剂17.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27种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4种 18.川芎茶调散的作用是:疏风定痛镇肝熄风汤的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19.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表现是:突然昏朴,半生不遂,口眼歪斜阴虚生风证的临床表现:持续低热,手足蠕动,舌红少苔 20.郁李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火麻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21.小青龙汤中主要起发汗散寒解表作用的配伍药物是:麻黄桂枝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散寒化饮作用的配伍药物是:细辛干姜22.四逆散主治:肝脾气郁证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23.属妊娠禁用药的是:牵牛子属妊娠慎用药的是:肉桂24.芍药汤与真人养脏汤的组成均有:当归,白芍消风散与川芎茶调散的组成均有:防风,甘草 25.银杏叶与地高辛合用会:影响分布中药酒剂不能与苯巴比妥合用是因为:发生酶促反应大活络丹与去甲肾上素同用会:发生酶抑反应含鞣质的中药与蛋白酶同用会:发生酶抑反应 26.组成药物中不含黄连的方剂是:龙胆泻肝汤组成药物中不含黄芩的方剂是:清营汤 27.羚羊角入煎剂时应:另煎天麻入煎剂时应:与其他药同煎生牡蛎入煎剂时应:先煎钧藤入煎剂时应:不宜久煎28.受风寒湿邪,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有痰,鼻塞声重,脉浮数重取无力,治宜选用:败毒散风温咳嗽,身热不堪,口微渴,治宜选用:桑菊饮 29(巴布剂: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及辅料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成的外用贴膏剂涂膜剂:药材经适宜方法提取或溶解后与成膜材料制成的共外用涂抹,能形成薄膜粘稠液体涂剂30(遇水能迅速崩解形成均匀的水分散体的片剂为:分散片临用前加适量水或缓冲液溶解制成溶液而供外用的片剂为:溶液片31.穿心莲的化学成分:含二萜内酯类槟榔的主要化学成分:生物碱类32.又称为一步制粒法:流化喷雾制粒法不采用任何润湿剂或液体粘合剂的制粒法:干法制粒法 33.山慈菇假球茎上的1-2圈明显的金黄色环纹称为:玉带束腰白术上部留有的一段木质茎习称:术腿 34.留样观察期内,输液每几个月检查一次:1个月留样观察期内,输液外其他制剂品种每几个月检查一次:2个月35.来源于菊科植物的花蕾是:款冬花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来源于茄科的是:洋金华主产于山东,河南,来源于忍冬科的是:金银花含黄酮类化合物,来源于豆科的是:槐花36.吉林的重要道地药材有:人参河南的重要道地药材有:山药青海的重要道地药材有:大黄内蒙古的重要道地药材有:黄芪37.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去取处晾凉:荆芥炭文火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炒栀子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晾凉:焦山楂中火炒至棕褐色,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去取处晾凉:蒲黄炭38.糖衣包隔离层选用:5%阿拉伯胶糖衣打光选用:虫蜡39.风邪致病的特点:易袭阳位是邪致病的特点:易阻遏气机40.附子的采收加工方法: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赤芍的采收加工方法: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延胡索的采收加工方法:夏初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根须,洗净,置沸水中煮至洽无白心时,取出,晒干红参的采收加工方法:秋季采挖,洗净,蒸制后,干燥天麻的采收加工方法: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净,除去粗皮,蒸透,敞开低温干燥41.五倍子来源于:漆树科芦荟来源于:百合科42.蛇床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小茴香: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 43(藤黄:主要成分是树脂和树胶苏合香:只要成分是树脂,游离芳香酸,挥发油 44.使用土炒的是:白术使用滑石粉的是:刺猬皮45.常用于炮制大黄的辅料是:酒常用于炮制甘草的辅料是:蜂蜜46.蒲黄的来源是:香蒲科水烛蒲等的花粉洋金华的来源是:茄科白花曼陀罗的花蕾。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它基于中草药作为药材的研究和开发。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科学研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等。

一、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不同的类别。

其中,植物药是指用整株或部分植物作为药材的药物;动物药是指用动物或动物部分作为药材的药物;矿物药则是指用矿物或矿石作为药材的药物。

植物药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材,其中包括草本药、木本药和菌类药等不同的类型。

二、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味道和归属的经络。

中药的性味主要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分别表示药物的性质。

中药的味道主要包括辛、酸、苦、甘、咸五种,表示药物的味觉特征。

中药的归经则是指药物对应的经络系统,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中药的合理运用和配伍。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毒性、药效和药物代谢等。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可以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机制,以及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方式。

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品质稳定和药效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和制剂质量控制。

药材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药材的鉴定、贮藏和加工等环节的监控;制剂质量控制则是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疗效评价的科学性。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绪论部分【基本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2.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3.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重点】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难点与关键】难点: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1. 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3.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4.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

5. 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论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中药师知识点总结

中药师知识点总结

中药师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学基础知识1.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2. 中药的性味归经3.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4. 中药鉴别与质量控制二、中药方剂学1. 中药方剂的概念与分类2. 中药方剂的组成与运用3. 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4. 中药方剂的配伍禁忌三、中药药理学1. 中药的药效与药理作用2. 中药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3. 中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四、中药炮制学1. 中药的加工与炮制方法2. 中药的炮制工具与器皿使用3. 中药炮制中的技巧与要点五、中药与现代医学1. 中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2.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发展3. 中药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与前景六、中药行业发展与规范1. 中药行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2. 中药行业的规范与管理3. 中药行业的未来发展与挑战七、中药药师职业素养1. 中药药师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2. 中药药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3. 中药药师的自我提升与发展规划八、中药临床应用1.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与疗效2. 中药治疗常见疾病的方剂与配伍3. 中药与西药的配合应用九、中药安全与合理用药1.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与监管2. 中药的合理用药与用法用量3. 中药的毒副作用与防范措施十、中药药物搭配1. 中药与中药的搭配原则2. 中药与食物、饮料的搭配禁忌3. 中药与其他药物的搭配与配伍禁忌十一、中药与中医理论1. 中药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2. 中药与中医诊断与治疗3. 中药对中医理论的丰富与补充中药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在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具备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只有全面掌握了中药学的相关知识,才能在临床上更好地运用中药治疗疾病。

希望中药师们能够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发展历史、药理学、药物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以下是对中药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的总结。

一、中药的定义和分类中药是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按一定制药工艺制成的药品。

根据药物的来源和性质,中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等四类。

其中,植物药是中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中药资源与采集中药资源主要包括野生药材和人工栽培药材。

野生药材具有药效好、纯度高等优点,但资源匮乏,采集难度大;人工栽培药材具有产量高、质量可控等优点,但药效可能有所减弱。

中药的采集应遵守相关法规,保护药材资源,同时注意采集的时间、部位和方法,以确保药材的质量。

三、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药来说,质量是保证药效和安全性的基础。

主要的质量指标包括药材的外观、理化性质、微生物指标、活性成分含量等。

采用科学的方法,确保中药的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是中药制药的关键环节。

四、中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中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是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如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药理作用是中药对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如抗菌、抗炎等。

中药的功效和药理作用是通过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发挥的,这也是研究中药的重要方向。

五、中药的配伍与制剂中药的配伍与制剂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将多种中药组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中药的制剂是将中药制作成药品,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不同形式。

中药的配伍和制剂应遵循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原则。

六、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是中药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在中医诊断的基础上,合理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缓解病症。

七、中药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药学也在不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气脱病变常见:汗出不止
气逆病变常见:面红目赤
2.能透甲的是:牛黄
又称铁皮货的中药是:当归
3.大黄抗炎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
大黄利尿作用的机理是:抑制肾髓质的na-k-ATP酶
4.枳壳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
青皮升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昔奈福林
5.枳实临床应用适应症是:脱肛
香附临床应用适应症是:痛经
6.杭白芷的形成层呈:略呈方形
川乌的形成层呈:类多角形
7.以粒小饱满坚实,色绿,香气浓烈者为佳:吴茱萸
以外皮绿褐,果肉厚,质坚硬,香气浓烈者为佳:枳壳
8.颗粒剂的赋形剂常选用:糊精
片剂的润滑剂可选用:聚乙二醇
9.足少阳胆经前接: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前接:足太阴脾经
10.与血液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脾
与精神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的两脏是:心与肝
11.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灭菌:干热灭菌
甲醛等蒸汽熏蒸法:化学气体灭菌
操作人员的手用什么方法消毒:消毒剂
利用饱和水蒸气或沸水灭菌:湿热灭菌
12.根据分子大小进行分离的方法:凝胶过滤法
主要用于积极性较大的物质的分离和富集的吸附剂是:大孔吸附树脂13.川芎可主要用于治疗:多种头痛
莪术可主要用于治疗:积食腹痛
14.肉桂增强肠胃机能的有效成分:挥发油
附子强心作用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
15.菌丝:组成真菌的每一个根细丝或每一个分支
菌丝体:组成一个真菌菌体的菌丝
16.枸椽酸盐为:絮凝剂
酒石酸盐为;反絮凝剂
17.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27种
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中收载了:4种
18.川芎茶调散的作用是:疏风定痛
镇肝熄风汤的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19.肝阳化风证的临床表现是:突然昏朴,半生不遂,口眼歪斜
阴虚生风证的临床表现:持续低热,手足蠕动,舌红少苔
20.郁李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火麻仁的主治病症是:肠燥便秘
21.小青龙汤中主要起发汗散寒解表作用的配伍药物是:麻黄桂枝
小青龙汤中主要起温肺散寒化饮作用的配伍药物是:细辛干姜
22.四逆散主治:肝脾气郁证
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23.属妊娠禁用药的是:牵牛子
属妊娠慎用药的是:肉桂
24.芍药汤与真人养脏汤的组成均有:当归,白芍
消风散与川芎茶调散的组成均有:防风,甘草
25.银杏叶与地高辛合用会:影响分布
中药酒剂不能与苯巴比妥合用是因为:发生酶促反应
大活络丹与去甲肾上素同用会:发生酶抑反应
含鞣质的中药与蛋白酶同用会:发生酶抑反应
26.组成药物中不含黄连的方剂是:龙胆泻肝汤
组成药物中不含黄芩的方剂是:清营汤
27.羚羊角入煎剂时应:另煎
天麻入煎剂时应:与其他药同煎
生牡蛎入煎剂时应:先煎
钧藤入煎剂时应:不宜久煎
28.受风寒湿邪,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嗽有痰,鼻塞声重,脉浮数重取无力,治宜选用:败毒散
风温咳嗽,身热不堪,口微渴,治宜选用:桑菊饮
29.巴布剂: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及辅料混匀后,涂布于裱褙材料上制成的外用贴膏剂
涂膜剂:药材经适宜方法提取或溶解后与成膜材料制成的共外用涂抹,能形成薄膜粘稠液体涂剂
30.遇水能迅速崩解形成均匀的水分散体的片剂为:分散片
临用前加适量水或缓冲液溶解制成溶液而供外用的片剂为:溶液片
31.穿心莲的化学成分:含二萜内酯类
槟榔的主要化学成分:生物碱类
32.又称为一步制粒法:流化喷雾制粒法
不采用任何润湿剂或液体粘合剂的制粒法:干法制粒法
33.山慈菇假球茎上的1-2圈明显的金黄色环纹称为:玉带束腰
白术上部留有的一段木质茎习称:术腿
34.留样观察期内,输液每几个月检查一次:1个月
留样观察期内,输液外其他制剂品种每几个月检查一次:2个月
35.来源于菊科植物的花蕾是:款冬花
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来源于茄科的是:洋金华
主产于山东,河南,来源于忍冬科的是:金银花
含黄酮类化合物,来源于豆科的是:槐花
36.吉林的重要道地药材有:人参
河南的重要道地药材有:山药
青海的重要道地药材有:大黄
内蒙古的重要道地药材有:黄芪
37.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去取处晾凉:荆芥炭
文火炒至深黄色,取出晾凉炒栀子
中火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晾凉:焦山楂
中火炒至棕褐色,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去取处晾凉:蒲黄炭
38.糖衣包隔离层选用:5%阿拉伯胶
糖衣打光选用:虫蜡
39.风邪致病的特点:易袭阳位
是邪致病的特点:易阻遏气机
40.附子的采收加工方法: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
赤芍的采收加工方法: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延胡索的采收加工方法:夏初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根须,洗净,置沸水中煮至洽无白心时,取出,晒干
红参的采收加工方法:秋季采挖,洗净,蒸制后,干燥
天麻的采收加工方法: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立即洗净,除去粗皮,蒸透,敞开低温干燥
41.五倍子来源于:漆树科
芦荟来源于:百合科
42.蛇床子: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
小茴香: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实
43.藤黄:主要成分是树脂和树胶
苏合香:只要成分是树脂,游离芳香酸,挥发油
44.使用土炒的是:白术
使用滑石粉的是:刺猬皮
45.常用于炮制大黄的辅料是:酒
常用于炮制甘草的辅料是:蜂蜜
46.蒲黄的来源是:香蒲科水烛蒲等的花粉
洋金华的来源是:茄科白花曼陀罗的花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