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

合集下载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THINKS FOR LISTENING
“存天理,灭人欲”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 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 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 越时空,是“万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 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 一理,此为分殊。物、 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 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 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封建统治者对于程朱理学的实践 和歪曲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 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 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 、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 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 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 “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程朱理学是儒宋明理学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其基本观点包括: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祂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祂是善的,祂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他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目录[隐藏]• 1 发展• 2 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3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 4 注释朱熹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一提到理学,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

虽然传统儒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色彩并不浓厚。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

二程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

朱熹用饮食为例阐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宋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狂歌五柳前”的诗人了。

程颐严肃刚正,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实为后世所见的“道学脸孔”。

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

”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

第三课程朱理学

第三课程朱理学
1)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 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2)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 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 不低。
3)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 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 尚。
二、宋明理学的内容


(一)理学的含义和代表人物
明之 辨,
含义:宋代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之 审 形成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 , 问
笃之
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的生存原则,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国的学说。
行, 之慎 。思
代表人物: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之 ,
一、宋明理学的内容 (二)程朱理学
“有理则有气”。哲学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学 明之 辨,
“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礼之本也”。“君 之 审
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乎天地之间”。
,问
伦理观:天理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笃 之
行,
“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无 之 慎
人欲即皆天理”、 “天理”盛则“人欲”灭,“人欲”盛
则“天理”衰。 强调“天理”与“人欲”相对立
。思 之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涵养
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认识论:“格物致知”
阅读材料

材料二 朱熹提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所
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 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
二程指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北宋洛 学的创始人程颢(1032-1085)、程 颐(1033---1107)兄弟二人。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程朱理学名词解释:哲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与陆王学派相对而言。

二、道学家:宋明理学时期,用“道”指称理学大家,把张载列为北宋五子之首,他们把程颢和程颐看作是道学家,把张载和周敦颐看作是道学的开创者,把朱熹等看作是道学的集大成者,这样形成了以朱熹为领袖的道学家群体。

三、伊洛正脉:由程颢和程颐创立的道学家流派。

以《二程遗书》为代表。

四、永嘉之学:南宋后期形成的理学流派。

出自浙江永嘉(今温州),包括徐行可、陈傅良、叶适、刘因、真德秀等。

五、陆九渊:江西省南昌市人,因其在陆九龄的孙子陆九渊所建于唐宋时期的书院——象山书院讲学,因此被尊为象山先生。

六、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由王守仁创立的学说。

七、洛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者主要指出家学者,为时俗所轻。

八、张子:宋明理学家程颐的弟子,著有《周易传》、《太极图说》。

九、东莱之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学思想流派之一,由吕氏学派、徂徕学派发展而来。

十、正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学思想流派之一,由横渠学派发展而来。

1、格物:致知。

3、致良知:把所感受到的东西,即感情、意念、知识归于天理,使之成为心中固有的观念。

4、诚意:指精神专一。

十一、三传:指《春秋》、《论语》、《孟子》三种儒家经典。

三传的注解内容互有异同。

十二、汉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者以汉代学者治经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儒家经典的学术思想。

十三、义理:指“圣人之道”。

十四、仁说:朱熹提出的关于仁的学说。

十五、性善:孔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智、礼、义、信等美好的品德。

十六、知行合一:知是认识,行是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并不断获得认识。

心灵,但又能去掉私欲的束缚,这便是仁。

不仅如此,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故性之所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自然而发,随时而行,则可谓之诚。

诚为仁之本,敬之本。

有一分的诚,便有一分的仁。

如此循环往复,则人无不仁。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理学形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理学创始人周敦颐[1]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

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2]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程朱理学与哲学

程朱理学与哲学

程朱理学与哲学程朱理学,简称理学,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学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贤(儒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偏离天道了。

他还认为,由于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

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

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研究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

理学初起于北宋、盛极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

它是宋朝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所迫之外,还与大量融入了佛老思想。

宋明以降,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吕祖谦、陆九渊、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浚、陈献章、王守仁、王艮、刘宗周…等。

08 程朱理学

08 程朱理学
(《朱子语类》卷十二)
3.存天理灭人欲
–程颢: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 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二程全书》,《明道文集》 卷三)
–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 –程颐: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 天理明矣。(《程氏遗书》卷二十四) –程颐: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程氏遗书》卷
程朱理学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后人称为
明道先生。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后人称为
伊川先生。

朱熹(1130~1200),字符晦,后人尊称
为朱子。
–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
朱熹。
主要参考文献:
–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2-2
心统性情
–朱熹:仁义礼智,性也,体也;恻隐羞恶辞逊
是非,情也,用也。统性情该体用者,心也。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
–朱熹: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 清;以不净之器盛之,则臭;以污于泥之器盛 之,则浊。本然之清,未尝不在。(《朱子语 类》卷四)
–朱熹:人性无不善,只缘自放其心,遂流于恶。
程颐: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终之,须以知为
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人不
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是不知,知至则 至之。(《程氏遗书》卷十五)

朱熹: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 类》卷九)

朱熹: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生者,人之 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 者也。(《孟子集注》卷十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主要是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

1、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2、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3、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1、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2、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
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3、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