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

合集下载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拓展训练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拓展训练
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
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A.内心世界
C.社会规律
B.自然规律
D.天的意志
拓展训练
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人生自古谁无死, 粉身碎骨浑不怕, 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 要留清白在人间。 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 文天祥 ——明· 于谦 ——清· 林则徐
“ 贞 节 牌 坊 ”
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 ──鲁迅
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
小结: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 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 和谐的意识;
他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拓展训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 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六祖慧能的 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 C.程朱理学 B.老庄哲学 D.陆王心学
据记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隐居深山 一心炼丹;号称“诗佛”的王维亦官亦 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 元、刘禹锡还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 的思想历程。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危机;

程朱理学——精选推荐

程朱理学——精选推荐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看是⼀个⼈的,再看是两个⼈的,细看是三个⼈的,仔细看看是⼀群⼈的。

程朱理学,是由程颢、程颐兄弟创建,⽽在朱熹⼿中集⼤成的宋代理学的主要派系。

在穷理的⽅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性论上,程⽒兄弟主张“去⼈欲,存天理”,并对这⼀观点进⾏了深⼊的阐释,使之成为体系化的学说。

程⽒兄弟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经过杨时、罗从彦和李侗的⼏代传承,到南宋时为朱熹发扬光⼤。

在本体论上,朱熹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包含了“理”与“⽓”,⽽“理”⼜⾼于“⽓”,太极之“理”是⼀切“理”的综合,“理”超越时空,⾄善⾄美,是“万善”的最⾼道德标准。

在⼈性论上,朱熹认为⼈有“天命之性”和“⽓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质的构成。

在认识论上,朱熹倡导“格物致知”,以此来提升修养的界,以臻⾄善的⼈⽣。

南宋之后,程朱理学既是官⽅的统治思想,也是⼈们⽇常⾔⾏的是⾮标准和学习实践的基本准则。

总结:程朱理学在促进学术、⽂化和教育的发展与维护社会的稳定等⽅⾯,发挥了积极的作⽤。

但是科举制度的格局限制,程朱理学成了夺取功名和以理杀⼈的⼯具,这也是值得注意的地⽅。

望⽂⽣义,看“程朱”⼆字可能是⼀⼈或两⼈,稍微看看历史知其为三⼈或五⼈,再看那个时期的⼈的⾏为,却是⼀⼤波⼈。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亦称程朱道学,是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之一,也是理学各派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其间经过弟子杨时,再传罗从彦,三传李侗的传承,到南宋朱熹完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程朱理学是儒宋明理学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为封建等级特权的统治提供了更为精细的理论指导,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得统治者的欢心,成为南宋之后的官学
其基本观点包括:
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
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
3、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构成人的本质,在人间体现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是封建纲常与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程朱理学名词解释:哲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与陆王学派相对而言。

二、道学家:宋明理学时期,用“道”指称理学大家,把张载列为北宋五子之首,他们把程颢和程颐看作是道学家,把张载和周敦颐看作是道学的开创者,把朱熹等看作是道学的集大成者,这样形成了以朱熹为领袖的道学家群体。

三、伊洛正脉:由程颢和程颐创立的道学家流派。

以《二程遗书》为代表。

四、永嘉之学:南宋后期形成的理学流派。

出自浙江永嘉(今温州),包括徐行可、陈傅良、叶适、刘因、真德秀等。

五、陆九渊:江西省南昌市人,因其在陆九龄的孙子陆九渊所建于唐宋时期的书院——象山书院讲学,因此被尊为象山先生。

六、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由王守仁创立的学说。

七、洛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者主要指出家学者,为时俗所轻。

八、张子:宋明理学家程颐的弟子,著有《周易传》、《太极图说》。

九、东莱之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学思想流派之一,由吕氏学派、徂徕学派发展而来。

十、正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学思想流派之一,由横渠学派发展而来。

1、格物:致知。

3、致良知:把所感受到的东西,即感情、意念、知识归于天理,使之成为心中固有的观念。

4、诚意:指精神专一。

十一、三传:指《春秋》、《论语》、《孟子》三种儒家经典。

三传的注解内容互有异同。

十二、汉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者以汉代学者治经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儒家经典的学术思想。

十三、义理:指“圣人之道”。

十四、仁说:朱熹提出的关于仁的学说。

十五、性善:孔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智、礼、义、信等美好的品德。

十六、知行合一:知是认识,行是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并不断获得认识。

心灵,但又能去掉私欲的束缚,这便是仁。

不仅如此,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故性之所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自然而发,随时而行,则可谓之诚。

诚为仁之本,敬之本。

有一分的诚,便有一分的仁。

如此循环往复,则人无不仁。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理学形成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理学创始人周敦颐[1]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

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河南程氏遗书》。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朱熹[2]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程朱理学对当代的影响

程朱理学对当代的影响
程朱理学的意义,程朱理学归根结底不过是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变化都有自身的道理都遵循着一定的理。理也就是事物的规律和联系,所以理学把理上升到世界本原的哲学高度,认为人应该揭示每一种事物的理,认识这些理,遵循这些理。应该说理学是儒学的系统化哲学化的结果,它本身就是一个民族文明升华、理性高度发达后才能有的产物,是星火意识上升为燎原意识的结果。再说程朱理学在社会伦理内的观点,就拿一直以来最受人诟病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来说吧,揆情度理,发根究源,其并非是禁欲主义,而只是说把人的欲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存天理,灭人欲”,问题不是如何解释“灭”字,而是如何解释“人欲”。在程朱理学中,人欲是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与人欲对应的概念是人心,“‘人心’泛指一切欲望,‘私欲’则专指过分追求利欲,违背道德原则的欲念,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去除一切‘人心’、一切感性欲望,而是以道德意识克服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的意识”。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的一派,有时会被简称为理学,与心学相对。是指中国宋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家流派,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上帝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只知用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敬
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
是为义也。若只守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 无事也。”。
——《二程遗书》卷十八
第二节 朱熹
朱熹,南宋著名哲学 家、教育家朱熹是婺源县城 人,字元晦,又字促晦,号 晦庵,别号紫阳,小名沈郎, 小字季延。父朱松,宋政和 八年进士,外任福建政和县尉。朱熹于南宋 建炎四年九月十五日在龙溪出生。
一、“唯理是实”
1、二程将“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基本范 畴。
“理则天下只有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 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二程遗书》卷 二上) “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 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二程遗 书》卷十九)
2、将自己“体贴”出来的“天理”标为 “实理”: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 体贴出来。”(《外书》卷十二) “无非理也,惟理为实。”(《粹言》 一)
一、理气关系
1.“理”: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 循环不已,则自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 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 或停也。” ——《朱文公文集》卷十七
——《朱子语类》卷一
“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
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
在后相似„„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 是理。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着。” ——《朱子语类》卷一
◆理在气中: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
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
各为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 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 也。” ——《答刘叔文》

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

第 八 章
程 朱 理 学 的 当 代 评 价
第一章 程朱理学简介
程朱理学简介
熹 集 为 大 成

到 南 宋 朱
罗 从 彦 ︐ 三 传 李 侗 的 传 承 ︐
始 创 立 ︐
其 间 经 过 弟 子 杨 时 ︐ 再 传
程 颢 ︑ 程 颐 开
︶ 兄 弟
由 北 宋 二 程 ︵
家 神 权 和 王 权 的 合 法 性 依 据
建统治为目的,把经学哲学化。 他们的分歧,只是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他们的论争只是唯心主义内部的学派之争。
第七章当代研究
当代研究
①开创期:1900年至1949年。在这五十年间,研究程朱理学的论文多以人物个案为主。虽 然此间对程朱理学的研究业已基本展开,但大多只是从总体上阐述,并且对诸多问题的解析 还不够明确,故把这一时期的程朱理学研究称为开创期。
当代研究
③挫折期:1966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深受“唯心主义等于反动保 守”之公式的影响,故对程朱理学的批判不断升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程朱理学甚至 整个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可谓百花凋残、野草满径,所以这一时期只能称为挫折期。
④发展期:1977年至20世纪末。此间程朱理学研究真正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不与程 朱理学相关的宋明理学断代哲学史的研究愈加深入,而且人物个案研究也得到了发展,大量 的论文及专著问世。
救其弊,提倡治国救世的名实之学。明未两大儒
中的黄道周推崇朱学,而刘宗周以“慎独”为宗, 对王守仁思想进行改造和发展
第四章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学”的概念:
三教合一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思想来源: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问题1
课堂探究1:根据教材内容,概括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在唐中期前面临那些困境
2、社会因素
政治因素
两宋时期政治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需要调整 统治思想,以适应唐宋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 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经济因素
农业手工业的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推动科学文化进步
思想因素
北宋初期思想解放运动的产物
二、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 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 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 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 有此天地。 材料三: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 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四: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归纳:请依据材料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分析宋明理学的影响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 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鲁迅作品《祝福》中的 人物祥林嫂的结局
三人的诗句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
人生自古谁无死,粉身碎骨浑不怕,苟利国家生死以, 留取丹心照汗青。要留清白在人间。岂因祸福避趋之。 ——宋· 文天祥 ——明· 于谦 —清 · 林则徐
扫除人心的“物欲”与“意见”;
②影响:
思想言论在当时有很大的冲击力,引起了强烈的 反响,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 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
材料1 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 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 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 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张载
程颢、 程颐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 界,仁者就是“孔颜之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说朱熹的观点和思想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 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 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 而不在” ----文集卷七讲习大纪
课前检测
1、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 措? 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 3、汉武帝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有什么影 响? 4、科举制影响
单元一复习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
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曾在此讲学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 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外在的“理 格物致知 客观唯心主义
内在的“心”,心即 理 内心自省 主观唯心主义
学习延伸
可取:
①和谐意识 ③崇尚道德 ①尊卑等级 ③因循守旧 ⑤重礼轻法 ②忧患意识 ④强调力行 ②重男轻女 ④重利轻义
不可取: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二、材料辨析题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 2 、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陆王主 材料 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 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 材料 2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阙 3 、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 了一物道理”。 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材料 3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 第一义” ,为理想不懈追求。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 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 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进步。 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 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回答: 推动和促进作用。 1、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 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 关系? 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2、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 3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真。
思考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程朱理学 相 世界观 同 道德观 点 哲学范畴 陆王心学
理是世界的本原 都为维护封建统治需 唯心主义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维护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实质
影响 不 世界本原的 同 具体认识 点 把握理的途 径 哲学范畴
⑴东汉末以来,佛教、道教的兴起 与传播,儒学权威性受到严重削弱 ⑵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广泛传播,更 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 观的地位 ⑶唐末五代后,儒学统治地位被进 一步削弱
三教图
(清)丁云鹏
问题1
课堂探究1:根据教材内容,概括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⑴唐代中后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成 为理学创立的先声 ⑵唐、五代不重伦理纲常的历史提 供了教训。 ⑶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需要强化君权意识。 ⑷农业手工业的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推动科学文化进步 (5)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儒学 复兴提供条件。
2.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⑴基本观点
①理气论:(吸收二程和张载)宇宙观, 万物各有其理,万物之理归一,即理是万 物的本原 ②修养论: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格物 致知; 仁; “存天理、灭人欲” 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三纲五常” 朱熹(1130~1200)字元 、正君心;
晦,号晦庵,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南宋 诗人、哲学家。宋代理 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 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 ,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 的体系 。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 ⑴基本观点 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 ①理气论:(吸收二程和张载)宇宙观,理是本源, 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存天 但不能离开气;万物之理终归一 ——太极(理) 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理。” 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 仁; “ -②修养论: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格物致知 ----- ;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仁义道德。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三纲五常”、正君心;
知识· 梳理
宋 明 理 学
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理 学 的 发 展 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复习提纲
• 一.创立背景:儒学困境表现原因、复 兴表现影响 • 二、理学的创立:理学内涵、思想来 源及特征、北宋五子及贡献 •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理论 来源、基本观点、著作、地位及影响 •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思想观 点及地位、影响 • 五、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北宋 五子” 周敦颐
邵雍
主要成就 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为“理” 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和人的精神结构融 合起来,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 规律,解释人类命运 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是理学中唯物 主义的杰出代表,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 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总理引张载此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 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 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五、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责任和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基本观点:
1、心即理、心外无物(宇பைடு நூலகம்观);
材料2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孟子所谓的“是非之心”, 是人人都有的、先验的道德意识,就是人固有的善性,它就是 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 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致良知;知行合一(修养论) ----这就强调了
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三教图
(清)丁云鹏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周敦颐 卲雍 张载 程颢 程颐
理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 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阅读教材指出“北宋五子”是谁?基本思想特征? “理”本质?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对理学的 创立作出的贡献? 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 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理学(新儒学)
六、宋明理学形成的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 1、历史原因:
魏晋南北朝以来,儒道佛三家出现相互影响相互融和 的情况,到南宋时期,三教并行使官方儒学统治地位进 一步削弱 为了重建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 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 人生命运,有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
复习提纲
• 1、程朱理学:理学内涵、程朱何 所指、“二程”理学主张、朱熹理 学主张及理实质、程朱理学对后世 的影响。 • 2、陆王心学:心学的内涵、陆九 渊、王阳明主要观点、心学对后世 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