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康复预后和预防
康复医学评定-精品

⑵ 不同方向和速度的观察 ⑶ 防止病人过度疲劳 ⑷ 向病人说明检查的要求,以期病人
四、康复评定的目的
了解残疾的状态 为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客观依据 动态地观察残疾的发展变化 评定治疗效果 发展、改进治疗方法 帮助判断预后
五、不同时期的评定任务
初期评定 在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建立康复目标和 开始康复治疗前的第一次评定 主要是掌握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 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
(一)、 手法肌力检查法
这一方法由K·W·Lovett提出, 以
其简易有效,早就被广泛应用。 分级标准lovertt的6级分法。
0-5级
手法肌力检查分级法
等级
评定标准
0
触摸不到肌肉收缩
1
可以触摸到肌肉的轻微收缩,但没有可见的关节运动
1+
可以触摸到肌肉的明显收缩,但没有可见的关节运动
2-
去 除 重 力 时 , 关 节 能 完 成 大 部 分 范 围 的 活 动 (ROM> 50%)
2、其次嘱病人作快速及慢速步行,必要时作随 意放松的步行及集中注意力的步行,分别进行 观察。并试行立停、拐弯、转身、上下楼梯或 坡道、绕过障碍物、闭眼站立等动作。
3、对用拐杖步行者应分别作用拐或杖及不用拐 或杖的步态检查。
4、步态检查常须结合一系列的基本情况检查, 这些检查对确定异常步态的性质,原因及矫治 方法有很大意义。
由美国巴尔的摩大学康复医学部 Carroll D 研究提出,共有33项 , 分为Ⅰ-Ⅶ 七类,Ⅰ-Ⅳ类主要检查 抓握,Ⅴ-Ⅶ 检查协调和整个上肢的 功能。
(一)、检查方法 (见表)
(二)、评分标准 0分-全部不能完成 1分-只能完成一部分 2分-能完成但动作慢或笨拙 3分-能正确地完成
康复评定

肌力测定的禁忌证
严重疼痛、关节活动极度受限、严重的关 节积液或滑膜炎、软组织损伤后刚刚愈合、 骨关节不稳定、关节急性扭伤或拉伤等为 绝对禁忌证;
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亚急性或慢性扭伤 或拉伤、心血管疾病为相对禁忌证
肌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测试时需给予适当指令,以便获得最大肌 力。
测试中如有疼痛、酸胀或肌痉挛者,应在 结果记录中注明。
腹、观察肌肉对抗肢体自身重力及由检查者用手 法施加的阻力 观察受试者完成动作的能力,从而评定受试者的 肌力 其中3级是手法肌力检查的中心,即以各肌能否抵 抗所在肢段的重力而达到正常活动范围作为是否 达到3级肌力的标准
手法肌力评定(MMT)
MMT肌力分级标准
级别 0 1 2 3
4
名称 O, Zero T, Trace P, Poor F, Fair
等速肌力测试仪是为等速 运动(isokinetic exercise)训练和测定设 计的。等速运动是在整个 运动过程中运动速度(角 速度)保持不变的一种肌 肉收缩的运动方式。
器械肌力测定
等速肌力测定
等速仪器内部有特制的机构使运动 的角速度保持恒定。如确定角速度 为60°/s以后,运动时受试者用力越 大,机器提供的阻力也越大,反之 亦然,这样使运动时的角速度保持 不变
全部或部分达到 康复目标,重 返家庭、社会
转其他机构
接诊病人 康复评定
康复评定
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
康复评定
【概述】
1.2. 特点 * 康复评定即是康复诊断,与临床诊断不同,它 是以“功能”为核心,是功能评定。 * 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 的康复治疗的基础。 * 康复医疗过程中可能重复多次康复评定,且往 往以评定开始,又以评定结束。
康复评定概述

肩后伸检查—3级
肩后伸检查—4-5级
肩外展检查—3级
肩外展检查—4-5级
髋关节屈曲-3级
髋关节屈曲-4-5级
髋关节后伸-3级
髋关节后伸-4-5级
髋关节外展-3级
髋关节外展-4-5级
髋关节内收-3级
髋关节内收-4-5级
14级徒手肌力评定
• 0:不能触及肌肉收缩 • 1:可触及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活动 • 1+: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全范围的50%以下的运动 • 2-: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全范围的50%以上的运动 • 2:解除重力的影响,可完成全范围的运动 • 2+ :抗重力完成全范围的50%以下的运动 • 3-:抗重力完成全范围的50%以上的运动 • 3:抗重力完成全范围的运动 • 3 + :与4 -只是阻力大小的区别 • 4 -:能抗较弱阻力加重力 • 4:能抗较大阻力 • 4 + :4、5级之间 • 5-:4、5级之间 • 5:正常范围抗阻
力产生抑制作用,中脑以下的许多结构, 前庭系统对肌张力产生易化作用。(总的 效应表现为抑制)
肌张力的检查
• 1.正常的肌张力 • 外观正常 • 硬度正常,弹性适中 • 被动活动阻力正常 • 自主运动自如协调
力最大,其次为等长收缩,最小的为向心收缩。
等速收缩
肌力评定的适应症
• 肌肉骨骼系统疾患
– 伤病直接引起的肌肉功能损害。 – 运动减少或制动造成的失用性肌力减退。 – 骨关节疾患引起的关节源性肌力减退。 – 拮抗肌肌力平衡情况,肌力对躯干、四肢关节稳定性的影响等。
• 神经系统疾患
– 对神经系统损害造成神经源性肌力减退等的评定,如:上、下肢代表 性肌群的肌力评定可作为全面评价瘫痪严重程度的指标。
内容
康复评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康复功能评定:是用客观的、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
包括躯体功能、精神状态、言语功能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定。
2.初期评定:是首次对患者进行的评定。
目的是发现和确定患者的功能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判断障碍程度、康复潜力和预后,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3.中期评定:是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进行的再次评定。
评定的目的是对前一阶段的康复治疗进行总结,判断障碍是否改善、改善的程度以及治疗方案有无必要调整。
一般在患者住院中期予以评定,也可以根据患者康复进展情况的需要组织多次评定。
4.末期评定:是在患者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
目的在于判定康复治疗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对遗留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考察知识点:第一章总论1.ROM:即关节活动范围,是指单个关节运动时的弧度,测量时要求被测者在特定的体位下,关节的最大活动范围。
包括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ROM)。
2.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即主动关节活动范围,指被检者做肌肉随意收缩时带动相应关节的活动范围。
正常情况下,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略小于被动关节活动范围。
3.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指被检者肌肉完全松弛的情况下,由外力作用于关节而发生运动的范围。
考察知识点:第二章关节活动范围评定1.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分为静态肌力与动态肌力,广义的肌力还包括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
2.MMT:即徒手肌力评定,是评定者借助于受试者自身节段的重力或徒手施加外在阻力的前提下,评定受试者所测肌肉(或肌群)产生最大自主收缩能力的一种肌力评定方法。
3.肌肉的初长度:是指肌肉收缩前的长度,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张力有影响,肌肉收缩前给予一定的前负荷,当前负荷逐渐增加时,肌肉初长度增加,收缩所产生的主动张力也相应增大,肌肉的收缩效果增强。
但在超过某一限度时,再增加前负荷反而使主动张力越来越小以至于为零,肌肉的收缩效果也就下降。
脊髓损伤康复spinalcordinjury(SCI)

(三)基本概念
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
疾病和(或)损伤→脊髓结构/功能损害→损伤水平 以下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的一种临床综 合征。 2.按损伤程度: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3. 按损伤平面
(1)截瘫:胸段以下脊髓损伤造成躯干及双下肢 的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2)四肢瘫:颈段脊髓损伤造成四肢及躯干运动 、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3.脊髓神经:豆腐样组织
4.交感神经节:胸6平面以下密集,它不在脊柱里面 ,因此,在脊髓损伤之后,在损伤平面以下交感神 经节的功能还可以保留(支配内脏活动,如心脏、 肠道、肝脏、泌尿生殖系统等)。 因此,在脊髓损伤之后,有很多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或者交感神经过度紊乱的现象而导致一系列的脊髓 损伤的问题。
C1~C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对应。 C5~C8和T1~T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椎体平对(高1个椎 体),如第6颈髓平对第5颈椎。 T5~T8与同序数椎骨的上2节椎体平对(高2个椎体)。如 第8胸髓平对第6胸椎。 T9~T12与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椎体平对。如第10胸椎损伤 ,脊髓的损伤节段就不是T10而可能是T12或L1。 腰髓平对第10~12胸椎。 骶髓和尾髓平对第1腰椎。
(5)反射: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Horner综合征、内脏功 能紊乱、血压下降等。
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 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和/或排尿功能 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 的疾病总称。
无张力性膀胱:膀胱的传入神经受损,膀胱的传 入信号不能传入骶髓,则膀胱充盈时不能反射性 引起张力增加。故膀胱充盈膨胀,膀胱壁张力下 降,称无张力性膀胱。
(二)脊髓的解剖和生理
康复治疗 康复评定

痉挛的评定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性疾患常见的表现,许多疾病如脑血管 病、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多发性硬化等疾病都可以引起痉挛。 所谓痉挛是指:以速度依赖性的张力牵张反射(肌张力)增强, 伴随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一种运动障 碍。通常认为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upper motor syndrome) 的一部分。痉挛的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牵张反射 增强有关。严重的痉挛往往造成病人运动障碍,日常生活不便和 护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痉挛的评定和治疗受到了人们极大 的关注。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是指人们为维 持独立生活而每天所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一系列身体动作, 即进行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的基本活动。日常生活活动 能力评定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 重要的,在正常人这种能力是极为普通,无需作任何特殊努力即 可具备的,但对于患者则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甚至艰苦的训练才 有可能获得。患者由于ADL不能自理或大部分不能自理,给生活 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痛苦,并可造成心理压抑,丧失自尊心,产 生对他人的依赖,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
于后1/2 ROM内一直伴有很小的阻力。 2级:肌张力明显升高,在大于1/2 ROM内有阻力,但被动
活动容易。 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 4级:受累肢体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
(二) Penn 评分法
它是通过记录痉挛发作的频率来判定痉挛轻重的方法。 0 级:无肌张力增高 1 级:刺激可诱发肢体轻度肌张力增高。 2 级:偶尔出现痉挛,每小时少于1次。 3 级:经常出现痉挛,每小时多于1次。 4 级:频繁出现痉挛,每小时多于10次。
康复评定概述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康复评定的定义与重要性 • 康复评定的类型与内容 • 康复评定的流程与方法 • 康复评定在临床上的应用 • 康复评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康复评定的定义与重要性
康复评定的定义
1
康复评定: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残疾程度、功 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进 行的全面评价。
康复评定的重要性
康复评定是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的基础。
康复评定可以监测康复治疗效果,为调整治疗方案提 供参考。
康复评定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为制定康 复计划提供依据。
康复评定是患者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有助于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
02
康复评定的类型与内容
康复评定的类型
初期评定
康复评定是制定慢性疾病患者康复计划的基础,通过对患者 进行全面的评定,针对不同的功能障碍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05
康复评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康复评定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和个体化
01
康复评定正朝着多元化和个体化方向发展,根据患者的不同需
求和情况,采用针对性的评定方法和策略。
评估患者的感知觉能力 ,包括疼痛、温度、触 觉和本体感觉等。
了解患者的心理健康状 况,包括情绪、认知和 行为等方面。
评估患者的社会适应能 力,包括日常生活能力 、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等。
03
康复评定的流程与方法
康复评定的流程
收集病史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 。
康复评定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 ,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评定,确定康复 目标。
康复医学名词解释

康复医学名词解释
康复医学:
康复医学是继临床、预防两大医学之后产生的一门新的医学。
就是运用矫形、体疗、理疗、营养、心理、功能训练、职业培训等各种手段,对老年人、残疾者、病后体弱者及神经疾病后遗症患者进行医疗,使患者能重新康复的医学。
又称“第三医学”。
以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设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医学学科。
康复医学的核心工作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康复治疗三大板块。
康复预防是指通过下列有效手段预防各类残疾的发生,延缓残疾的发展。
通过一级和二级预防可以将损伤降低90%。
康复评定(RehabilitationAssessment)是康复治疗的基础。
康复评定越细致其康复效果越好。
康复治疗是康复的主体康复治疗四大黄金原则是早期介入、综合实施、循序渐进、主动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言语训练 1.音量的练习 2.单调练习 3.清晰发音练习
(三)并发症的防治:压疮、便秘 (四)家庭康复治疗 (五)心理治疗
预后:
1.病情进展缓慢,生存期约5~20年,目前无根治方法, 如能得到及时治疗,大多数患者发病数年内仍可继续 工作和生活,仅少数迅速致残。
2.用左旋多巴等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疗效,一般可有效控 制症状4~5年,约5~8年会逐渐药效减退,10~12年出 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二、康复治疗原则 进行动作、言语、进食以及各种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
晚期加强护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一)运动治疗 1.松弛训练—肌强直、肢体僵硬 (1)仰卧位下的松弛训练 (2)侧卧位下的松弛训练
注意事项:1)开始时要缓慢,转动时要有节奏; 2)从被动转动到主动转动; 3)从小范围转动到全范围转动; 4)转动时使患者没有牵拉的感觉,而只有松弛的感觉。
请为此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病例二:张某,女,66岁。在其丈夫搀扶下来高血压门诊 就诊。时查:四肢、下颌颤动明显、无力,上肢较重;面 部表情减少,呈面具脸;走路缓慢,慌张步态,神疲乏力, 寐少,饮纳差,二便调,舌红,少津,脉细数。
请为此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The end!
帕金森病的致残率较高,国外报道发病1~5年后,致 残率为25%;5~9年时达66%;10~14年时超过80%。
帕金森病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且成为康复领 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
按病因分为:
1. 原发性帕金森病:尚不明原因。
2.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继发于脑炎、脑动脉硬化、 药物、锰及一氧化中毒。
2. 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防止挛缩
主动ROM和被动ROM训练,伸髋、屈膝尤其重要。
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牵拉引起肌肉疼痛和损伤; 2)注意骨质疏松的可能,防止造成骨折; 3)关节活动度训练应与躯干、肩及骨盆训练结合起来,
强调整体运动功能模式。
3. 平衡训练—重心转移困难而难以坐直、跪直和站直
概述 康复评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复治疗 康复预后和预防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
又称震颤麻痹,是发生于中老年人的以静止性震颤、 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表 现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
1817年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首先发现并描 述,故命名为帕金森病。
(1)在坐、站、跪位体位下的前、后、左、右重 心转移练习(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训练)
(2)站立位,双足分开25~30cm,转体练习躯干 和骨盆,并使上肢随之进行大幅度摆动。
(3)进行垫上臀部的前后移动练习和坐-站的转移 训练。
4.姿势矫正练习—屈曲、挛缩—活动伸肌 (1)体操棒练习 (2)PNF法
(1)俯卧位下膝关节屈伸练习 (2)坐位手足交互运动 (3)坐位伸腿击掌训练 (4)上、下肢的反向运动 (5)上肢翻转交叉再复原运动
3.目前认为帕金森病本身不会明显缩短患者的寿命,但 可以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特别是在疾病晚期, 由于肌强直卧床不起,致残率高。
预防:不清楚,该病本身不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死亡的 原因多为肺炎、压疮、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
病例一:程某,男,54岁,患帕金森病5年,时查:四肢静 止性震颤,表情淡漠,神疲乏力,运动迟缓,步态异常, 寐少,二便调,饮纳少,舌淡苔腻,脉弦滑。四肢肌力三 级,闭目难立征(+) 。
方法:采用4级3分制,0分为正常,1分为轻度损害,2 分为中度损害,3分为重度损害;总分评估为把每项累加 分。
结论:1~9分为早期残损,0~18分为中度残损,19~27 分为严重进展阶段。
2. 美国西北大学的帕金森病功能分级法、Webster分级法、 国际统一的帕金森病量表(UPDRS)
3.Yahr分期评定法
3.症状性帕金森综合征(又称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出现在不同神经系统疾病中
中脑黑质的多巴胺神经元退化、变性--神经递质多 巴胺减少。
多巴胺是纹状体抑制性神经递质,在正常状态下与 乙酰胆碱处于拮抗平衡。当多巴胺减少而乙酰胆碱相 对增多时,过度兴奋的输出,影响到皮质脊髓束、网 状脊髓束、红核发脊髓束等通路,导致骨骼肌和梭形 肌运动的活性普遍增高,其结果是肌强直和运动缓慢 的表现。
慌张步态:启动慢,步幅小,呈小碎步向前,越走 越快,难以立即停止和转弯。
最终丧失行走能力。
五、其他
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汗、皮肤油腻、经常便秘、 直立性低血压等。
其中膀胱障碍的问题很常见,病人有类似前列腺 肥大的表现,常见尿频、尿急、尿流不畅等症状。 5%~10%的男性病人有尿失禁。
体位性低血压也是导致患者易跌倒的原因之一,严 重的可导致患者终身卧床不起。
1.讲话慢,语调单调低沉;
2.小字征:写字强直,落笔不直,字行不整,字越 写越小;
3.口、咽、腭的肌肉活动障碍--咀嚼困难、大量流 涎,严重时吞咽困难;
4.手的精细动作困难,如扣纽扣、穿衣服等;
5.冻结足。
四、姿势反应异常
站立时呈屈曲姿势:头前倾、躯干前屈,上臂内收、 肘屈曲,指关节伸展,拇指和小指轻度对掌,髋、膝 关节微弯曲。
震颤的产生与基底核5-羟色胺降低有关。
二、肌强直
铅管样、齿轮样肌强直 面具脸:缺乏表情,瞬目减少 强直引起主观上的全身僵硬和紧张,这也是帕金病的
常见主诉。 早期:出现明显的笨拙,病人心理上有残疾感; 后期:病人全身肌肉的僵硬成为主要问题。逐渐出现
木僵、甚至植物状态。
肌张力升高--主动运动减少,常呆坐,随意运动减 少,常出现帕金病特有征象:
6. 步行训练
(1)步行足易于离地训练 (2)行走时步幅及步宽控制 (3)设障碍物 (4)上肢摆动和躯干旋转训练 (5)训练步行时手足同时做不同动作 (6)重心移动训练 (7)上下肢协同运动训练 (8)转弯训练
7.呼吸训练
方法:在一安静舒适环境中,宽衣,取舒适姿势, 放松身体各部分,闭双眼。然后开始深而缓慢地用 鼻吸气,用口呼气,注意腹部在吸气时鼓起,呼气 时放松,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声上,反复进行操作。
1. 病史询问:起病时间、主要症状、病情发展和治疗情况。
2.身体功能评定: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上肢及手 的功能、平衡与协调功能、呼吸功能、吞咽功能、构音 功能、步行能力等的评定。
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4.认知、心理状况评定
1.韦氏帕金森病评定法
评定内容:将肌强直、姿势、震颤、步态、手的动作、 上肢协调能力、面部表情、语言、生活自理能力等内容的 评定来评估患者的生活能力。
1.组成: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 路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 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脑和脑干的 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2.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态姿势 和习惯性动作等。
二、流行病学
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000/10万,并随 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略多于女性。
是目前国际上较通用的帕金森病病情程度分期评定法。
它根据功能障碍和能力障碍水平来综合评定。其中 I、II级为日常生活能力一期,日常生活无需帮助; III、IV级为日常生活能力二期,日常生活需部分帮助; V级为日常生活能力三期,日常生活需全面帮助。
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的功能障碍、延缓病情进展和改善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