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Brunnstrom评定
brunnstrom评定内容与方法

brunnstrom评定内容与方法Brunnstrom评定是一种用于评估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方法。
它由瑞典物理治疗师Katharina Brunnstrom在20世纪40年代开发,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该评定方法通过观察患者在动作执行中的肌肉活动模式和反应,来评估患者的运动恢复程度。
Brunnstrom评定包括六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描述了患者在运动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特征。
这些阶段是:1. 麻痹阶段(Flaccidity Stage):患者完全失去对受损肢体的运动控制。
肌肉没有任何反应,没有肌肉张力。
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初始的中风后,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
2. 痉挛阶段(Spasticity Stage):患者开始出现肌肉痉挛和抵抗。
肌肉张力增高,但仍然无法主动控制运动。
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中风后的几周或几个月。
3. 部分协调阶段(Partial Recovery Stage):患者开始出现部分运动控制能力的恢复。
肌肉张力开始减少,患者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协调运动。
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中风后的几个月到半年。
4. 平衡恢复阶段(Near Normal Stage):患者的肌肉张力进一步减少,运动控制能力增强。
患者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运动,并且在平衡方面有所恢复。
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中风后的半年到一年。
5. 增强动作阶段(Increased Control Stage):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肌肉活动模式变得更加协调和精确。
患者可以进行更加复杂的动作,并且在平衡和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中风后的一年到两年。
6. 正常功能恢复阶段(Normal Function Stage):患者的运动功能完全恢复,肌肉活动模式正常。
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与中风前相似。
这个阶段通常发生在中风后的两年或更长时间。
在进行Brunnstrom评定时,治疗师会观察患者在不同动作和姿势中的运动表现,并记录下患者的肌肉活动模式和反应。
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

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
布伦斯特朗运动功能评定法(Brunnstrom Movement Therapy)是一种常用于评估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的方法。
该评定法以瑞典物理治疗师桑德拉·布伦斯特朗(Sandra Brunnstrom)的名字命名,她在20世纪40年代开发了这一评定方法。
布伦斯特朗运动功能评定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运动模式和肌肉活动来评估患者的运动恢复情况。
它主要关注中风患者的上肢和下肢的运动能力,包括肌肉协调性、力量、肌张力和动作控制等方面。
评定法根据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将其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完全瘫痪,患者无法主动控制肌肉活动;第二阶段是出现部分运动,患者能够产生些许肌肉收缩;第三阶段是出现更多的主动运动,患者能够主动控制肌肉活动,但运动范围有限;第四阶段是进一步的运动增加,患者能够完成更广泛的动作;第五阶段是近乎正常的运动恢复,患者能够完成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第六阶段是完全的运动恢复,患者能够恢复到中风前的运动水平。
评定法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的物理治疗师或康复医生培训后才能进行。
他们会观察患者的动作、肌张力和协调性等指标,并根据评定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运动功能。
总之,布伦斯特朗运动功能评定法是一种用于评估中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运动模式和肌肉活动来判断患者的运动恢复阶段,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它为康复医疗团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评估工具,帮助患者恢复和改善运动功能。
brunnstrom的六阶段评定法

brunnstrom的六阶段评定法布伦斯特朗(Brunnstrom)的六阶段评定法是一种常用于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中的评定方法,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的运动恢复程度和功能改善情况。
该评定法主要针对肌肉张力和运动协调性进行评估,以帮助康复治疗师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以下是布伦斯特朗六阶段评定法的简要说明:
阶段I - 反射性运动:患者无自发运动,只表现出反射性运动反应。
阶段II - 异常反应:患者开始出现一些不完全的、非自发的运动,具有一些异常的肌肉活动。
阶段III - 异常反应减少:患者的异常反应减少,开始出现更多的自发运动,肌肉张力逐渐减少。
阶段IV - 肌肉张力增加:患者的肌肉张力开始增加,出现痉挛和肌肉紧张。
阶段V - 肌肉张力减少:患者的肌肉张力逐渐减少,痉挛和肌肉紧张减轻,运动逐渐恢复。
阶段VI - 正常运动:患者的肌肉张力和协调性恢复到
正常水平,能够进行正常的自发运动。
这六个阶段描述了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肌肉张力和运动恢复的不同阶段。
康复治疗师可以根据患者所处的阶段,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和治疗方法,以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个体的康复过程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评定结果应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来制定最适合患者的康复方案。
brunnstrom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

《深度解析brunnstrom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1. 引言在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领域中,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工具。
它被用来评估偏瘫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并帮助医生和治疗师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本文将对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深度解析,探讨其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2.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概述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是由瑞典康复医学专家Signe Brunnstrom开发的。
它通过观察患者的运动模式和肢体反应,将偏瘫患者的康复进程分为6个阶段,从无法自主运动到恢复到正常运动。
这一评定标准主要用于评估偏瘫患者在肌肉张力、协调性和运动控制等方面的恢复情况。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还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适当的康复技术和治疗方法。
3. 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对于偏瘫患者来说,恢复运动功能是他们康复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而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则成为了医生和治疗师们评估患者康复进程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患者进行brunnstrom评定,医生可以更有效地了解患者的运动恢复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高康复效果。
brunnstrom评定标准也为患者提供了可量化的康复目标,增强患者对康复治疗的信心和动力。
4. 个人观点与理解从个人角度来看,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在临床中的应用意义不可小觑。
它不仅为医生和治疗师提供了评估和监测患者康复进程的科学依据,也为患者提供了更有希望的康复前景。
在实际康复治疗中,我也亲眼目睹了许多偏瘫患者通过brunnstrom评定标准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康复成果。
我深信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对于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 总结总体来说,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标准作为一种系统的康复评定工具,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Brunnstrom量表及Fugl-meyer评定法

昌恒康复医院姓名 __________ 性别 ________ 年龄________ 床号 _________ 住院号 _____________① Brunnstrom 运动恢复法阶段上肢手下肢Ⅰ无任何运动无任何运动无任何运动Ⅱ仅出现协同运动模式仅有极细微的屈曲无任何运动Ⅲ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可有匀状抓握,但不能伸指坐和站位上,有髋、膝踝的协同性屈曲Ⅳ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1、肩伸展0 度,肘屈90 度的情情况下前臂可旋前,旋后能侧捏及松开拇指手指在坐位上,可屈膝90 度以上,可2、在肘伸直的情况下,肩可有半随意的小范围伸展使足后滑到椅子下方,在足跟不离前屈90 度地情况下能背屈踝3、手背可触及腰骶部Ⅴ出现相对独立于协同运动的活动:可作球状和圆柱状抓握健腿站病腿可先屈膝后伸髋,在1、肘伸直时肩可外展90 度指可作集团伸展,但不能直膝的情况下,可背屈踝,可将踵2、在肘伸直时肩前屈30-90 度的情况下,前臂可旋前和旋后独立伸展放在向前迈一小小的位置上3、肘伸直,前臂中立位臂可上举过头所有抓握均能完成,但在站立上可便髋处展到超出站起该Ⅵ运动协调近于正常手指指鼻无明显速度和准确性化健侧差侧骨盆所能达到的范围,在坐位上辨距不良,但速度比健侧慢(≤5 秒)可伸直膝的情况下可内外旋下肢合并足的内外翻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评定法部位运动功能评定(该项最高分)评定标准上肢(坐位)1、上肢反射活动i. 肱二头肌腱反射(2)0 分:不能引出反射活动ii. 肱三头肌反射(2) 2 分:能够引出反射活动Ⅱ. 屈肌协同运动i .肩关节上提(2 )ii. 肩关节后缩(2)0 分:完全不能进行iii. 外展(至少90°)(2)iv. 外旋(2 )v. 肘关节屈曲(2)vi. 前臂旋后(2)1 分:部分完成Ⅲ. 伸肌协同运动i. 肩关节内收/内旋(2)2 分:无停顿充分完成ii. 肘关节伸展(2)0 分:完全不能进行iii. 前臂旋前(2) 1 分:部分完成Ⅳ . 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 2 分:无停顿充分完成i. 手触腰椎(2)0 分:没有显明活动ii.肩关节屈曲90°(肘关节胂直)(2)iii.肩0°,肘屈90°,前臂旋前旋后(2)Ⅴ . 分离运动(指与协同运动分离的运动)i.肩关节外展90°,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前(2)ii.肩关节屈曲90°~180°,肘于伸直位,前臂于中立位(2)iii.在肩关节屈曲30°~90°、肘关节伸直位时前臂可旋前旋后(2)Ⅵ. 正常反射活动(2)肱二头肌腱反射1 指屈肌反射2 肱二头肌腿反射Ⅶ. 腕稳定性肩关节0°,肘关节屈曲90°时腕的活动(2)i i. 肩头节0°,肘关节90°时腕关节屈伸(2 )iii. 肘关节伸直,肩关节前屈30°时(2)iv.肘关节伸直,肩关节前屈30°屈伸腕(2)v.环行运行(2)Ⅷ.i.手指集团屈曲(2)ii.手指集团伸展(2)iii.勾状抓握:掌指关节伸展并且近端和远端指间关节屈曲,检测抗阻握力(2)iv.侧捏:所有指关节伸直时,拇指内收(2)v.对捏:患者拇食指可挟住一支铅笔(2)vi.圆信状抓握:患者能握住一个圆筒状物体(2)1 分:手必须通过髂前上棘2 分:能顺利进行0 分:开始时手臂立即外展或肘关节屈曲1 分:在接近规定位置时肩关节外展或肘关节屈曲2 分:能顺利充分完成0 分:不能屈肘或前臂不能旋前1 分:肩、肘位正确,基本上能旋前、旋后2 分:顺利完成0 分:一开始肘关节就屈曲、前臂偏离方向不能旋前1 分:可部分完成这个动作或者在活动时肘关节屈曲或前臂不能旋前2 分:顺利完成0 分:开始时肘关节屈曲或肩关节发生外展1 分:在肩部屈曲时,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外展2 分:顺利完成0 分:前臂旋前旋后完全不能进行或肩肘位不正确1 分:能在要求肢位上部分完成旋前、旋后2 分:顺利完成0 分:至少2~3 个反射明显亢进分:一个反射明显亢进或至少2 个反射活跃分:活跃反射不超过一个并且无反射亢进患者只有在v 项得6 分,第vi 项才有可能得2 分)0 分:患者不能背屈腕关节达15°1 分:可完成腕背屈,但不能抗拒阻力2 分:施加轻微阻力仍可保持腕背屈0 分:不能随意运动1 分:患者不能在全关节范围内主动活动腕关节2 分:能平滑地不停顿地进行评分同i 项评分同ii 项0 分:不能进行1 分:活动费力或不完全2 分:正常完成0 分:不能屈曲1 分:能屈曲但不充分2 分:(与健侧比较)能完全主动屈曲0 分:不能伸1 分:能放松主动屈曲的手指(能够松开拳)2 分:能充分地主动伸展0 分:不能保持要求位置1 分:握力微弱2 分:能够抵抗相当大的阻力抓握0 分:不能进行1 分:能用拇食指捏住一张纸,但不能抵抗拉力2 分:可牢牢捏住纸评分方法仿iv评分方法仿iii部位运动功能评定(该项最高分)评定标准vii. 球形抓握:抓握球形物体,如网球(2)评分方法仿iiiⅨ. 协调性与速度:指鼻试验(快速连续进行5 次)i . 震颤(2)0分:明显震颤1分:轻度震颤2分:无震颤ii. 辨距不良(2 )0 分:明显的或不规则辨距障碍1分:轻度的或规则的辨距障碍2分:无辨距障碍iii. 速度(2)0分:轻健侧长6s1分:较健侧长2~5s2分:两侧差别少于2s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评定法体位运动功能评定(该项最高分)评定标准仰卧位Ⅰ . 反射活动i. 跟健反射(2)0 分:无反射活动ii. (髌)膝腱反射(2) 2 分:反射活动Ⅱ . 协同运动屈肌协同运动i. 髋关节屈曲(2)0 分:不能进行ii. 膝关节屈曲(2) 1 分:部分进行iii. 踝关节背屈(2)伸肌协同运动2分:充分进行iv. 髋关节伸展(2)0 分:没有运动v. 髋关节内收(2) 1 分:微弱运动vi. 膝关节内收(2) 2 分:几乎与对侧相同vii. 踝关节跖屈(2)坐位Ⅲ . 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i. 膝关节屈曲大于90 °(2)0 分:无主动活动1 分:膝关节能从微伸位屈曲,但不超过90°ii. 踝背屈(2)0 分:不能主动背曲1 分:主动屈曲不完全2 分:正常背屈站位Ⅳ . 分离运动(髋关节0°)i. 膝关节屈曲(2)0 分:在髋关节伸展位不能屈膝1分:髋关节不屈曲的情况下,膝能屈曲,但不能过到90°,或在进行时髋关节屈曲2 分:能自如运动i. 踝背屈(2)0 分:不能主动活动1 分:能部分背屈2 分:能充分背屈坐位Ⅴ . 正常反射(2)膝部屈肌0 分:2~3 个明显亢进膝反射1 分:1 个反射亢进或2 个反射活跃跟腱反射2 分:活跃的反射不超过1 个仰卧位Ⅰ . 反射活动i. 跟健反射(2)0 分:无反射活动ii. (髌)膝腱反射(2) 2 分:反射活动Ⅱ . 协同运动屈肌协同运动i. 髋关节屈曲(2)0 分:不能进行ii. 膝关节屈曲(2) 1 分:部分进行iii. 踝关节背屈(2)伸肌协同运动2分:充分进行iv. 髋关节伸展(2)0 分:没有运动v. 髋关节内收(2) 1 分:微弱运动vi. 膝关节内收(2) 2 分:几乎与对侧相同vii. 踝关节跖屈(2)坐位Ⅲ . 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i. 膝关节屈曲大于90 °(2)0 分:无主动活动1 分:膝关节能从微伸位屈曲,但不超过90°ii. 踝背屈(2)0 分:不能主动背曲1 分:主动屈曲不完全2 分:正常背屈站位Ⅳ . 分离运动(髋关节0°)i. 膝关节屈曲(2)0 分:在髋关节伸展位不能屈膝1分:髋关节不屈曲的情况下,膝能屈曲,但不能过到90°,或在进行时髋关节屈曲2 分:能自如运动i. 踝背屈(2)0 分:不能主动活动1 分:能部分背屈2 分:能充分背屈坐位Ⅴ . 正常反射(2)膝部屈肌0 分:2~3 个明显亢进膝反射 1 分:1 个反射亢进或2 个反射活跃跟腱反射 2 分:活跃的反射不超过1 个体位运动功能评定(该项最高分)评定标准仰卧位Ⅵ. 协调/ 速度:跟胫膝试验(连续重复5 次)i. 震颤(2)0 分:明显震颤1 分:轻度震颤2 分:无震颤ii. 辨距障碍(2)0分:明显的不规则辨距障碍1 分:轻度的或规则的辨距障碍2 分:无辨距障碍iii. 速度(2)0 分:轻健侧长6s1 分:较健侧长2~5s2 分:比健侧长2s部位关节活动度评定评分标准运动分疼痛分肩关节屈曲(4)* 运动积分外展90°(4)0 分:活动度只有几度外旋(4) 1 分:被动关节活动受限内旋(4) 2 分:被动关节活动度正常肘关节屈曲(4)伸展(4)腕关节屈曲(4)疼痛积分伸展(4)指关节屈曲(4)伸展(4)前臂旋前(4) 1 分:有些疼痛旋后(4) 2 分:无疼髋关节屈曲(4)外展(4)外旋(4)内旋(4)膝关节屈曲(4)伸展(4)踝关节背屈(4)跖屈(4)足外翻(4)内翻(4)医生签字:日期:。
brunnstrom的六阶段评定法

brunnstrom的六阶段评定法【实用版】目录1.Brunnstrom 的六阶段评定法简介2.Brunnstrom 六阶段评定法的具体内容3.Brunnstrom 六阶段评定法的应用和优势4.Brunnstrom 六阶段评定法的局限性和改进正文【Brunnstrom 的六阶段评定法简介】Brunnstrom 的六阶段评定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康复医学领域的评定方法,旨在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量化评估,以帮助康复治疗师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该评定法由瑞典物理治疗师 Signe Brunnstrom 于 1970 年代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康复医学领域的重要评估工具。
【Brunnstrom 六阶段评定法的具体内容】Brunnstrom 六阶段评定法共包括六个阶段,分别为:1.迟缓阶段:患者表现为肌肉收缩能力减弱,肢体活动范围受限,通常出现在康复过程的初期。
2.联合反应阶段:患者肌肉收缩能力开始恢复,但肌肉收缩呈弥漫性,无法实现特定肌肉的独立收缩。
3.共同运动阶段:患者能够完成简单的肢体活动,但肌肉收缩仍然呈弥漫性,不能实现精细运动。
4.分离运动阶段:患者开始能够实现肌肉的独立收缩,可以完成较为复杂的肢体活动。
5.替代运动阶段:患者肌肉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可以完成大部分日常活动。
6.稳定运动阶段:患者肌肉功能完全恢复,能够正常地进行各种活动。
【Brunnstrom 六阶段评定法的应用和优势】Brunnstrom 六阶段评定法在康复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为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该评定法的优势在于:1.量化评估:通过对患者的肌肉收缩能力、肢体活动范围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估,使康复治疗效果更加直观。
2.便于沟通:Brunnstrom 六阶段评定法采用通用的评估标准,便于康复治疗师与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
3.指导康复治疗:通过评估患者的康复阶段,康复治疗师可以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brunnstrom的六阶段评定法

brunnstrom的六阶段评定法摘要:一、引言二、Brunnstrom 的六阶段评定法简介1.定义2.发展历程三、六阶段评定法的具体内容1.阶段1:无运动反应2.阶段2:自发运动3.阶段3:协同运动4.阶段4:分离运动5.阶段5:精细运动6.阶段6:正常运动四、六阶段评定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1.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2.制定康复计划3.监测康复进程五、六阶段评定法的局限性与展望1.局限性2.发展前景六、结论正文:一、引言Brunnstrom 的六阶段评定法是康复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运动能力评估方法。
本文将对这一评估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具体内容,并探讨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及局限性。
二、Brunnstrom 的六阶段评定法简介1.定义:Brunnstrom 的六阶段评定法是一种评估患者运动能力的方法,根据患者的运动反应和协同性,将运动能力分为六个阶段。
2.发展历程:该方法由瑞典物理治疗师Signe Brunnstrom 于1950 年代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康复治疗领域的常用评估工具。
三、六阶段评定法的具体内容1.阶段1:无运动反应在这个阶段,患者无法产生有目的的运动,也无法对刺激做出反应。
2.阶段2:自发运动患者可以产生不随意的自发运动,但无法对指令或刺激做出反应。
3.阶段3:协同运动患者可以在指令下产生协同运动,但不能产生分离运动。
4.阶段4:分离运动患者可以在指令下产生分离运动,但运动模式尚不正常。
5.阶段5:精细运动患者可以进行正常的分离运动,并能够完成精细动作。
6.阶段6:正常运动患者的运动能力恢复正常,可以完成各种日常活动。
四、六阶段评定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1.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通过六阶段评定法,康复治疗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运动能力,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2.制定康复计划:根据六阶段评定法的结果,治疗师可以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
Brunnstrom分期评估

Brunnstrom分期评估Brunnstrom分期评估是一种常用的神经康复评估工具,用于评估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该评估方法根据患者肢体的运动恢复程度将其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从彻底瘫痪到彻底恢复。
本文将详细介绍Brunnstrom分期评估的标准格式文本,包括评估的目的、评估的步骤、评估的内容和评估结果的解读。
评估目的:Brunnstrom分期评估的目的是评估中风患者的肢体运动恢复情况,了解其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为康复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
评估步骤:1. 准备评估工具:纸笔、计时器、评估表格。
2. 与患者进行沟通,解释评估目的和步骤,并取得患者的允许。
3. 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病史等。
4. 开始评估,按照评估表格的要求,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观察和测试。
5. 评估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肌肉活动、动作协调性、反射活动等指标。
6. 记录评估结果,包括每一个肢体的运动恢复情况和相应的分期。
评估内容:1. 上肢评估: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手指的运动恢复情况。
2. 下肢评估:包括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足趾的运动恢复情况。
3. 躯干评估:包括躯干的旋转、侧弯和屈伸的运动恢复情况。
4. 反射评估:包括肱二头肌反射、桡骨腕屈反射、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等。
评估结果解读:根据Brunnstrom分期评估的结果,可以将中风患者的运动恢复情况分为六个阶段:1. 阶段I:彻底瘫痪,没有任何主动运动。
2. 阶段II:浮现部份痉挛,但没有主动运动。
3. 阶段III:浮现痉挛和部份主动运动,但运动范围有限。
4. 阶段IV:浮现更多的主动运动,运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5. 阶段V:浮现协调的动作模式,运动范围进一步扩大。
6. 阶段VI:彻底恢复,运动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根据评估结果,医疗团队可以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理治疗、运动训练、功能训练等,以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结:Brunnstrom分期评估是一种常用的神经康复评估工具,用于评估中风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runnstrom评定康复治疗专业一、.........................................基本理论二、.........................................Brunns trom分期特点三、.........................................Brunns trom分期评定方法四、.........................................Brunns trom技术临床应用一、基本理论Signe Brunnstrom(瑞典的物理治疗师)认为,脑损伤后中枢神经失去了对正常运动的控制能力,重新出现了在发育初期才具有的运动模式。
Brunnstrom技术基本点:在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的任何时期均使用可利用的运动模式来诱发运动的反应,刺激患者康复和主动参与治疗的欲望。
Brunnstrom分期特点第一阶段:弛缓期,处于软瘫阶段,没有任何运动。
第二阶段:联合反应期,开始恢复,出现痉挛,并出现联合反应。
第三阶段:共同运动初期,共同运动出现,痉挛程度增加,然后痉挛达到高峰。
第四阶段:共同运动期,共同运动完善,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第五阶段:分离运动初期,共同运动减退,随意运动增加。
第六阶段:协调性运动,患者不再以异常的运动模式进行活动,可以比较随意的做分离性运动。
三、Brunnstrom分期评定方法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级分期Brunnstrom将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根据肌张力的变化和运动功能情况分为六阶段来评定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过程。
★标准12级偏瘫功能评估( Brunnstrom评定)上肢1-12期评定方法1、联合反应触摸患侧胸大肌有无收缩1无_不充分(Brunnstrom Ⅰ)2有_充分(BrunnstromⅡ-1)2、随意收缩触摸胸大肌有无收缩1无_不充分(Brunnstrom Ⅰ)2有_充分(BrunnstromⅡ-2)3、协同运动观察指尖能到达何处1不能2不充分(乳-脐)3充分(脐以下)4、协同运动观察患手指尖能抬举到何处1不能2不充分(乳头以下)3充分(乳头以上)注解:其中3 ,4(协同反应)一项不能,另一项不充分:Brunnstrom Ⅲ-1两项均不充分或一项不能,另一项充分: Brunnstrom Ⅲ-2一项充分,另一项不充分 Brunnstrom Ⅲ-3两项均充分 Brunnstrom Ⅲ-45、手触后背注意动作要一次完成,躯干不可有大的扭动1不能2不充分(至体侧或超过体侧但不充分)3充分(距脊柱5cm以内)6、肩前屈90度注意肘屈曲小于20度,肩关节水平内收外展小于10度1不能2不充分(5-55度)3充分(60-90度)7、前臂旋前注意肘关节屈曲90±10度的范围,肘要紧贴体侧1不充分(不符合要求或小于45度)2充分(50-90度)注解:5,6,7 ( Ⅳ期的试验)一项充分 Brunnstrom Ⅳ-1 两项充分 Brunnstrom Ⅳ-2 8、伸肘位侧方上举注意上肢不得从横位向前超过20度,肘屈曲要小于20度1不能2不充分(0-55度)3充分(60-90度)9、肩关节前屈要求肘关节屈曲小于20度,上肢向侧方展开小于30度1不充分(125度以下)2充分(130以上)10、肘伸位旋后要求肘屈曲不得超过20度,肩关节前屈不得小于60度1不充分(不符合要求或旋后小于45度)2充分(50-180度)注解:8,9,10(Ⅴ期的试验)一项充分 Brunnstrom Ⅴ-1两项充分 Brunnstrom Ⅴ-2三项充分 Brunnstrom Ⅴ-311、速度试验要求上举时肘关节屈曲不得大于20度,肩关节上举不得小于130度,先测健侧1不充分(健侧1.5~2倍以上)2充分(健侧1.5倍以下)预备试验第11级试验不能进行时,作此项试验坐位,肘伸直,将上肢向侧方水平外展计量尽快反复10次的时间要求肘屈曲小于20度,肩从侧位向前小于20度,肩上抬60度以上判定标准同第11级.速度试验(BrunnstromⅥ期的试验)Brunnstrom Ⅴ期试验三项均充分,速度试验亦充分则为Brunnstrom Ⅵ下肢1、联合反应(内收)观察患侧下肢有无内收动作或内收肌群的收缩无-不充分( Brunnstrom Ⅰ)有-充分( Brunnstrom Ⅱ-1 )2、随意收缩触诊内收肌群有无收缩不充分(无)充分(有)( Brunnstrom Ⅱ-2 )3、伸肌协同运动观察膝可伸展何种程度(以膝屈曲角计)1不能2不充分(25度以上)3充分(20度以内)4、屈肌协同运动观察髋关节屈曲角度不能不充分(5-90度)充分(90度以上)3 ,4(协同反应)一项不能,另一项不充分 Brunnstrom Ⅲ-1两项均不充分或一项不能,另一项充分Brunnstrom Ⅲ-2一项充分,另一项不充分 Brunnstrom Ⅲ-3两项均充分 Brunnstrom Ⅲ-45、直腿抬高观察髋关节运动角度1不能2不充分(5-25度)3充分(30度以上)6、膝关节屈曲使脚在地面向后滑动,膝关节屈曲大于100度。
要求脚不离地面1不充分(不能)2充分(可能)7、踝关节背屈踝关节背屈5度以上不充分(不可能)充分(可能)注解:5,6,7 ( Ⅳ期的试验)一项充分 Brunnstrom Ⅳ-1两项充分 Brunnstrom Ⅳ-2 8、踝关节背屈作踝关节背屈动作1不能2不充分(能在柘屈范围内)3充分(5度以上9、踝关节背屈髋关节屈曲60-90度.膝关节屈曲小于20度.做踝关节背屈动作1不能2不充分(小于5度)3充分(5度以上)10、髋关节内旋髋关节屈曲60-90度.膝关节屈曲90±10度.观察髋关节内旋角度不能不充分(5-15度)充分(大于20度)注解:8,9,10(Ⅴ期的试验)一项充分 Brunnstrom Ⅴ-1两项充分 Brunnstrom Ⅴ-2三项充分 Brunnstrom Ⅴ-311、速度试验要求内旋在20度以上.计量髋关节内旋10次所需时间健、患对比1不充分(健侧1.5~2倍以上)2充分(健侧1.5 倍以下)下肢预备试验站立位髋膝保持伸展做快速踝背屈动作足跟不离地面,背屈5度以上测量脚尖叩击地面10次所需时间与健侧对比1.5倍以下为充分速度试验(Ⅵ期的试验)Brunnstrom Ⅴ期试验三项均充分,速度试验亦充分则为Brunnstrom Ⅵ四、Brunnstrom技术临床应用一、初期或软瘫期Brunnstrom分级1-2级该期的治疗目标1、改善呼吸吞咽进食,提高身体感知能力2、改善对躯干和近端关节的控制能力,3、保持肩胛、肘、腕、手和髋、膝、踝的活动4、尽快提高肌张力和平衡能力,5、改善功能活动能力。
方案:1,注意维持床上正确体位2,按摩和被动活动3,神经促进技术的运用以右上肢伸肌无力,说明兴奋性的促进手法。
手法内容:1各种反射联合反射健侧上肢抗阻伸肘拉弓反射头转向右,右臂伸肌兴奋,左臂屈肌兴奋旋腰反射腰向左旋斜板反射向左倾斜2感觉刺激触压刺激:快速刷擦和轻触摸上肢伸侧皮肤,轻叩拍打伸肌腱或肌腹。
温度刺激:用冰快速擦刷或局部放置3~5秒挤压加强对肩,肘关节和伸肌肌腹的挤压牵拉肌肉快速轻微地牵张伸肌肌群。
特殊感受器刺激:将患侧上肢置于可见的地方上肢活动模式患肢伸展从体侧上举过头,手指展开,掌心向外上。
3,医疗体操①健手梳发头转向患侧,用健侧手从健侧额部开始向头后颈部梳理,要求手指紧压头皮,缓慢向后推动,重复20次.②捏挤患手用健侧手将患侧手臂转置于胸前,用健手拇指.食指沿患侧各手指两边由远端向近端捏挤,并在手指近端根部紧压20秒,每个手指重复5次.③健手击拍将患侧手臂置于胸前,用健侧手掌从患侧肩部沿上肢外侧拍打至手部,往返进行20次.④组指上举用健侧手与患手交叉于胸前,患手拇指压在健手拇指上,然后健手带动患手用力前举或上举过头,直到两肘关节完全伸直,保持10秒后复原,重复20次。
⑤环绕洗脸将健手抓住患手使其伸展,然后在健手带动下在脸部作顺向和逆向模仿洗脸的动作,重复10次。
⑥半桥运动两上肢伸展置于体侧,两下肢取屈髋屈膝位,将患侧下肢固定或将患腿翘于健膝上,然后尽量抬臀离开床面,保持10秒,重复5~10次,不应有屏气动作。
⑦抗阻夹腿两下肢屈髋屈膝,两足支撑于床面,由他人固定患腿,然后健腿内旋向患腿靠拢,同时由他人在健膝内侧施加一定阻力,以增强完成抗阻夹腿力量,重复20次。
⑧翘腿摆动患腿被动屈髋屈膝支撑,由他人固定于足部,健腿翘在患膝上,在健腿的带动下向左向右摆动髋部,活动中要求健腿对患腿起固定作用,重复20次。
⑨直腿抬高健侧下肢伸直位抬高30度,保持10秒,也可将健腿托住患腿做直腿抬高,重复5次。
⑩手足相触用健侧手去触健腿足背,重复10次。
⑾健足敲膝用健侧足跟敲击患侧膝,从膝下沿小腿前外侧由上向下至足外侧来回敲打10次。
⑿呼吸练习在仰卧位下作缓慢的深呼气和深吸气运动。
4,被动活动采用PNF中的多肌群多关节对角斜线活动。
5,体位转换和平衡训练6,肢体控制能力训练7,加强患侧上肢伸肌和下肢胫骨前肌的力量训练。
二、中期或痉挛期brunnstrom分级3~4级该期的治疗目标1,进一步平衡肌张力包括抑制痉挛肌,易化拮抗肌活动;2,促进更多分离动作的出现;3,加强对近端大肌群活动的控制能力,并完成较复杂的生活活动能力;4强化对中间关节(肘、膝)的控制。
1,采用抑制性体位,打破肌痉挛模式。
2,采用神经促进技术中的抑制手法降低肌张力(右下肢)。
手法内容1、各种反射联合反射健侧下肢抗阻伸膝拉弓反射头转向左,向左拉弓旋腰反射向左旋腰下肢屈肌反射刺激右侧足底2、控制关键点膝关节,踇趾3、刺激感受器挤压轻微持续(3~5秒)挤压伸肌肌腱和髋,膝关节深冷刺激:快速短暂的深冷刺激于足趾牵张持续缓慢地刺激下肢伸肌下肢活动模式作出交叉腿穿鞋动作4、肌肉牵张技术牵引股四头肌时取俯卧位,大腿下垫一块手巾,被动屈曲膝关节至最大范围;牵拉小腿三头肌,可让患者靠墙站立,足底置块斜板。
5、医疗体操①搭肩上举作患侧上肢向前上举,要求肘关节充分伸展,如力量较差,可用健手固定患侧肘后再作此动作,也可将健侧上肢向前平举,让患侧手掌沿健侧肩部向手部来回转换,每个动作重复10次。
②对角击掌患侧上肢取外展侧上举,掌心朝上,健侧上肢向前平举,让患侧上肢渐向健侧肢体靠拢,同时用力击掌,重复做10次。
③耸肩运动双肩同时向前向上耸起,并作环绕运动,重复20次。
④合掌夹肘双手合掌置于额前,然后分别做两肘夹紧及分开运动,重复10次。
⑤翘腿运动健腿屈髋屈膝支撑于床面,将患腿翘在健腿膝上,如患腿伸肌张力较高,(有肌痉挛)让患腿取弯曲状态置于膝上和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