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物流大纲 唐

合集下载

《物流经济学》教学大纲

《物流经济学》教学大纲

《物流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702213英文名称:Logistics Economics一、课程说明1. 课程类别专业课程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物流管理专业选修3. 课程目的(1)通过课堂讲授和案例讨论,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物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学会用经济方法分析物流市场的供需关系、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评价物流运作绩效,合理选择和配置物流资源。

(2)培养学生做到自觉运用物流经济学的知识去解决物流活动中的经济问题,做好经营决策,从而取得好的物流经济效果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学分为3分.学时为51学时5. 建议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物流运筹学》、《会计学》、《统计学》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推荐教材:《物流经济学》. 舒辉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参考书目:(1)《物流经济学》. 吴晓辉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年(2)《物流经济学》. 纪任红,游战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3)《物流经济学》. 喻小贤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7. 教学方法与手段(1)课堂讲授为主,以案例分析为辅,结合课堂讨论。

8. 考核及成绩评定考核方式:考查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 ,形式:课下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考勤(2)考试成绩占70 %。

,形式:开卷考试9. 课外自学要求(1)关注物流相关新闻,能够运用相关物流经济学理论去理解、分析。

(2)阅读物流、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书目,拓展知识面,扎实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物流经济学概论第一节物流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物流的效用增值和经济价值第三节物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意义第二章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第一节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第二节物流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第三节物流经营决策分析方法第四节物流风险决策分析方法第三章物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第一节物流需求第二节物流供给第三节物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第四章物流服务与物流效率第一节物流服务的概念与内容第二节物流效率的概念与内容第三节物流服务与物流效率的关系第五章采购经济分析第一节采购概述第二节采购模型分析第三节企业采购战略决策第四节企业采购战略决策第六章运输经济分析第一节运输概述第二节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分析第三节运输成本与价格管理第四节运输企业绩效评价第七章库存经济分析第一节库存概述第二节库存成本第三节库存管理方法第四节不确定条件下库存决策分析第五节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决策分析第八章物流设备经济分析第一节物流设备概述第二节物流设备更新的决策分析第三节物流设备的大修及其经济评价第四节物流设备投资经济分析第九章物流成本管理第一节现代物流成本概述第二节物流成本性态分析第三节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思路第四节物流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第十章物流绩效评价第一节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概述第二节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的步骤及其指标第三节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第十一章物流创新效益第一节物流创新概述第二节物流创新的必要性第三节物流创新的方式第十二章物流产业制度与政策第一节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因素第二节物流产业政策第三节世界各国的物流产业政策介绍第四节中国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第十三章绿色物流第一节绿色物流概述第二节绿色物流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第三节绿色物流管理的对策第十四章全球物流经济第一节全球物流概述第二节全球物流视野第三节全球互联经济三、课程学时分配本课程计划68学时,其中讲课68学时。

物流经济学教学大纲

物流经济学教学大纲

《物流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物流经济学概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物流的经济学特征。

理解物流经济的概念和物流经济学的含义。

掌握物流经济学的内容。

应用物流经济学的概念和经济学特征分析企业物流现实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物流经济学的内容了解物流的经济学特征。

理解物流经济的概念和物流经济学的含义。

掌握物流经济学的内容。

应用物流经济学的概念和经济学特征分析企业物流现实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一、物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物流经济与物流经济学的含义(二)物流经济学的特点二、物流的经济学特征(一)物流的经济价值(二)物流的财富创造(三)物流的经济作用三、物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物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物流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四、研究物流经济学的意义作业安排及课后反思:1.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让我们从小处看到了什么商机?2.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物流的经济特征。

3.结合中国实际,讨论物流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及推动因素。

课前准备及课外阅读要求:课前准备:教材第1章。

课外阅读:雪铁龙公司的售后物流服务。

参考资料:崔晓文.物流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第二章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净现值、现值指数、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的概念。

理解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和本量利分析法。

掌握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部收益率法、投资回收期法、变异系数法、决策树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法的计算步骤。

能够应用以上方法分析物流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部收益率法、投资回收期法、变异系数法、决策树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法的计算步骤。

教学要求:了解净现值、现值指数、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的概念。

理解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分析法和本量利分析法。

掌握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部收益率法、投资回收期法、变异系数法、决策树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法的计算步骤。

能够应用以上方法分析物流经济问题。

2023年中级经济师运输经济大纲

2023年中级经济师运输经济大纲

文章标题:2023年中级经济师运输经济大纲解读在2023年的中级经济师考试大纲中,运输经济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考生们需要重点准备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围绕着2023年中级经济师运输经济的大纲内容展开深入的解读,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

一、基本概念1. 运输经济的定义在大纲中,首先要了解运输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运输经济是指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运输活动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运输系统和运输市场的运作规律。

了解运输经济的定义对于理解后续的内容至关重要。

2. 运输成本与效益在大纲中还涉及了运输成本与效益的相关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到运输经济的实际运作和管理,需要考生掌握不同运输方式的成本结构和效益分析方法,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

二、主要内容1. 运输市场结构与运输价格形成了解运输市场结构和运输价格形成的相关知识对于理解运输经济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

在大纲中,对于运输市场的分类、市场份额和市场竞争等内容都有详细的要求,考生需要通过学习、分析和思考,掌握不同运输市场的特点和规律。

2. 运输需求与预测另外,运输需求与预测也是大纲中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了解运输需求的形成机制和预测方法,对于分析市场动态和调整运输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考生需要深入学习各种运输需求预测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三、个人观点在我看来,学习和掌握运输经济的知识不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知识,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而对于考生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运输经济的知识,也将成为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技能和素养。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对2023年中级经济师运输经济大纲的解读,相信读者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们需要注重对基本概念的把握,同时要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运输经济的核心知识。

在未来的工作中,希望考生们能够将所学的运输经济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经济学基础英文名称:Essentials of Economics课程代码:0901002;09010002授课专业:全校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开课单位:管理与经济学院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下学期;一年级下学期(卓越班)学分/总学时:1/16 理论学时:16实验学时: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简介1、《经济学基础》的学科特点:《经济学基础》是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各行各业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够利用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科学决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鉴于大部分学生已基本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因此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

2、《经济学基础》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学基础》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为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

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针对非经济管理类的各专业开设的全校性公共必修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原理与理论为基础,建立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理解能力,力争达到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问题分析能力。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采用全校统一考试,在最后一次课上随堂完成。

学生总评成绩为60分即为合格,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4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60%)组成。

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三个部分:考勤、平时个人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

五、参考教材和资料:[1]叶德磊.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曼昆.经济学基础(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袁志刚.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许纯祯,吴宇晖,张东辉.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胡春田,巫和懋,霍德明,熊秉元.经济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经济学的原理,了解微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主要内容,掌握及需求与供给定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市场失灵、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等内容,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应对并解决实际岗位中的问题,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能够分析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供给;2.能够分析消费者行为;3.能够分析生产者行为;4.能够分析生产要素;5.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二)知识目标1.掌握需求与供给定律;2.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3.掌握生产者行为理论;4.掌握成本理论;5.掌握生产要素基本理论。

(三)技能目标1.具备市场经济分析的能力;2.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3.具备实践和应用的能力;4.具备分析消费者行为的能力;5.具备逻辑计算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1.重视实训教学环节,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视频、网站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讲练结合,通过组织小组比赛、班级比赛等形式进行教学。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六、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式实施“N+1+1”的过程考核制度,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占总成绩的40%,分别是:作业20%、测试10%、课堂表现10%;第一个“1”是课堂笔记,占总成绩的10%,第二个“1”是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物流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405018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2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物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物流诸功能的实施与管理过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主要讲授有关现代物流管理概论、国内外物流动态和发展趋势,针对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实践提出的问题,以现代物流和物流管理思想及原理为主要理论构架,系统地阐述物流的基本概念、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现代物流组织及管理、现代物流服务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销售物流管理和国际物流。

本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能胜任与物流管理有关的实际工作。

为未来从事物流管理、采购管理、配送管理等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为后续的供应链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原则,以讲清概念、物流系统、强化应用为重点,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实践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物流管理的理论、发展历史与物流系统,为日后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按照以培养掌握物流学发展脉络、物流学体系、主要理论和综合素质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思路,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更新,使学生能学到最适合时代发展的物流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开发思路针对这门课的特点,本课程将采取课堂讲授、互动式教学等方法,以帮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整体面貌与学习方法,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上努力营造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要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物流学大纲(新)

物流学大纲(新)

《物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课程中文名称:物流学 课程英文名称: The logistics learns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学分数:3学分 课程学时数:48学时 授课对象:物流管理专业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管理学 、课程简介 《物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和先导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物流的基 本概念和作用、物流学科的理论体系、 物流的功能要素、 物流服务模式以及现代物流发展的 趋势等中心问题。

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课程实验和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正确地掌握物流的概念、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教学中不仅要对物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必要的讲授, 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加 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物流的概念和作用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流的概念和功能 一、物流的由来 二、物流的概念 第二节物流的分类 一、按照物流系统的属性 第三节物流的作用 一、物流在宏观层面上的作用 课程的重点、难点: 物流的概念、商流与物流的关系、物流活动的分类 课程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物流在宏观层面上的作用、 物流在微观层面上的作用, 理解商流与物流的 关系,掌握物流的概念、物流活动的功能与分类。

三、物流的功能 二、按照物流活动的特殊性 二、物流在微观层面上的作用 第二章物流的发展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流的发展历程 一、现代物流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发达国家物流状发展况二、物流技术的相应发展第三章物流学理论及物流系统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节物流学的主要理论 一、商物分离说 四、第三利润源泉 七、服务中心说 第二节物流系统 一、系统的含义 第三节物流管理与供应链 一、物流管理 二、供应链课程的重点、难点:物流学的主要理论、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

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物流学的主要理论、系统的含义,理解物流系统和供应链,掌握物流管理与 供应链管理。

《经济学》课程标准

《经济学》课程标准

《经济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情况二、课程性质、地位、设计思路(一)课程性质、地位《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必须知识储备,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经济问题的必备知识准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对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立起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是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本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结合社会经济现象重新进行了编排和创新,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活动符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简洁、实用,理论教学适度,情景教学活动、互动教学活动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经济现象,教学设计生动活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学会经济学的基本经济理论,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又可以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简要分析社会经济学问题,达到从经济角度认识世界、解决经济问题的目的。

(二)课程的设计思路1. 课程设计理念是结合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把学生从经济学的纯理论教学分析和困难的数学模型设计中解脱出来,运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经济学内在的逻辑联系,结合经济生活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做到“经济理论生活化” ,减少繁琐的理论教学,以锻造思维、培养能力为目的,以必需、够用的基本经济理论,培养学生“看”、“听”、“读”、“说”社会经济现象的能力。

2.课程设计思路(1)寻求一种最好的办法实现“工学结合” 。

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除了常规性的设计了“互动训练” “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单元外,我们突破性的设计出“情景教学活动”单元,并把它作为我们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具体做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现象平移到课堂,并容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也成为本课程教学设计的一大亮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纲编号:070923202
《经济学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系别:信息经济与管理系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职业标准:初级经济师
课程性质: 专业技术课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34
执笔人:唐雪莲
审订人:王瑞
修订日期:2007年1月
一、课程简介:
《经济学基础》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阐述基本微观经济学
原理、基本宏观经济总量两部分内容,具体包括需求与供给、效用、价格弹性、
国内生产总值、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及宏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目标、任务:
1、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3、使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5、着重提高学生的用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时分配(总学时34学时,一个学期完成,每周2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
建议:提供最新的经济学有关案例和新闻,供学生们理论结合实际。

六、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预备课程:政治经济学、一元微积分。

后续课程: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物流货代等其他专业相关课程。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成绩评估: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30%)=作业(15%)+课堂表现(15%)
期末成绩(40%)=笔试(单选、名词解释、计算、简答、综合)开卷考试题型配分:
单项选择题(25题,1分/题);名次解释题(7选5题,2分/题);计算题(4题选3题,10分/题);简答题(6选5题,5分/题);综合题(1题,10分/题)
八、建议教材
《西方经济学基础》吴志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主要参考书目:
1、《经济学》萨缪尔森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

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经济学原理》曼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西方经济学概论》王花球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6、《经济学概论》陶铁胜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7、《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8、《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全部教学的起点,主要为了帮助初学者了解西方经济学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框架,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及经济制度与二者间关系
教学难点:资源稀缺的相对性
教学内容: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的产生
(一)稀缺性
(二)选择
(三)资源利用问题
(四)经济制度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机会成本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二)机会成本
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两者区别
(二)两者联系
复习思考题:
1、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第二章需求与供给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

学习本章应在了解需求和供给的基本理论、掌握供求规律的基础上,理解价格形成的条件、过程与变动;能运用弹性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

教学重点:需求的含义、影响因素,需求函数与曲线,需求价格弹性;供给的含义、影响因素,供给函数与曲线;均衡价格,均衡产量,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需求和供给的含义,替代品与互补品,需求价格弹性,均衡价格形成过程
教学内容:
一、需求
(一)需求表
(二)需求曲线
(三)需求定理
(四)影响需求的因素
(五)需求函数
(六)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
二、供给
(一)供给表
(二)供给曲线
(三)供给定理
(四)影响供给的因素
(五)供给函数
(六)供给量变动和供给变动
三、均衡价格
(一)均衡价格
(二)均衡价格形成
(三)均衡价格的计算
(四)供给或需求的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五)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
四、弹性理论
(一)需求弹性
(二)供给弹性
复习思考题:
1、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2、需求量变动和需求变动的区别是什么?
3、均衡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4、需求价格弹性分为哪些类型?影响需求弹性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5、为了保护农产品生产者的收入,应对农产品采用提高价格还是降低价格的策略,为什么?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充分了解效用、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均衡等基本概念,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含义。

教学重点:效用,边际效用及其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预算线,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边际替代率,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
教学内容:
一、欲望与效用
(一)欲望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三)效用
(四)效用的变动规律
二、基数效用论
(一)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三)消费者均衡
(四)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
(五)消费者剩余
三、序数效用论
(一)关于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二)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三)边际替代率
(四)预算线
(五)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效用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3、简述无差异曲线的特点,并解释为什么在同一坐标平面内任意两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