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实践教学大纲一、课程实践教学总体目标与要求(一)教学目标经济学基础的学习既要强调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又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实践而融会贯通,使经济学的发展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因此,在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经济学基础的实践教学就是对现实中的真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探索的过程,即以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或模拟情景为依据,使学生能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例如,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信息和大量不确定性的条件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面对复杂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和推理,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是: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学生的参与、合作,而且需要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二、课时分配及项目类型序号实训项目实训项目类型课时1案例分析:“谷贱伤农”案例分析、讨论22案例分析:“严峻的中国就业形势”案例分析、讨论2合计4课时实训 1(一)内容“谷贱伤农”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句俗语,意思是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二)训练目的正确理解需求弹性与销售收人的关系(三)训练方式----案例分析1、用图示分析农产品需求弹性;2、分析农产品价格与销售收入的关系;3、请举出类似的例证,并深入分析。
(四)项目能力培养体现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需求弹性理论有较深的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训练环节与对应能力训练1、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正确认识需求弹性;2、生活中也有很多的现象,很多的事,可以看作是产品,运用需求弹性理论分析。
对应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
(六)学生结果性材料与成绩考核1、讨论结果书面报告一份5分,计入平时成绩;2、讨论过程表现考核5分,计入平时成绩。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引言: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了个体、组织和国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以及如何分配资源的问题。
本大纲旨在提供一份全面而又系统的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帮助学生建立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一部分:经济学的概述1. 经济学的定义和目标-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 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方法和工具。
2. 经济体系与经济制度- 不同经济体系的比较和特点。
- 主要经济制度的分类与特点。
3. 基本经济问题- 研究经济学的核心问题: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
- 供求关系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基础1. 个体行为与市场- 边际效应和边际效用的概念及其在决策过程中的应用。
- 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2. 生产和成本理论- 生产函数和边际产品的概念。
- 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计算和比较。
3. 市场结构和竞争- 市场结构的分类和特点。
- 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和影响。
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
-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干预手段。
第三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1. 宏观经济学的概述-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和分析方法。
2. 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 国民收入的构成和计算方法。
- 经济增长理论和影响因素。
3. 就业与失业- 就业和失业的概念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 就业和失业的测量方法和政策应对。
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概念和影响。
-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5. 货币与货币市场- 货币与货币的功能和货币市场的作用。
- 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的相关原理和工具。
结语:经济学基础是每个经济学学习者的入门课程。
通过本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本大纲能为经济学基础教学提供一个系统和全面的框架,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更高级领域和应用。
(2024版)中级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50140035课程名称:中级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3学分学时:48学时2.课程性质:必修3.适用专业:经济学适用对象:本科4.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5.首选教材:范里安著,费方域译,《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选教材:平新乔著,《微观经济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参考书目:[1]、高山晟著,刘振亚译,《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Hal Varian,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sixth edition,W.W.Norton & Co., 2005;[4]、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第3版·上、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张军译,《微观经济学》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曼斯费尔德著,黄险峰等译,《微观经济学》(第九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平时表现(期末闭卷考试占70%;平时表现占30%)7.教学环境:要具备必要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如多媒体教室。
课程教学目的及要求:微观经济学是学习和掌握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基础课程,是迈进经济学殿堂的重要阶梯。
现代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一整套可经证伪的理论体系,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它更趋近于自然科学,因而是一门更为“科学”的社会科学。
本课程旨在讲述两百年来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解释性逻辑框架,演绎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架构,培养学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能够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现实中的各类经济问题。
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需要把握微观经济理论的框架体系,弄清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分析方法,了解其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需要学会如何用所学到的理论分析工具,解释和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经济学的原理,了解微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主要内容,掌握及需求与供给定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市场失灵、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等内容,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应对并解决实际岗位中的问题,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能够分析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供给;2.能够分析消费者行为;3.能够分析生产者行为;4.能够分析生产要素;5.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二)知识目标1.掌握需求与供给定律;2.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3.掌握生产者行为理论;4.掌握成本理论;5.掌握生产要素基本理论。
(三)技能目标1.具备市场经济分析的能力;2.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3.具备实践和应用的能力;4.具备分析消费者行为的能力;5.具备逻辑计算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1.重视实训教学环节,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视频、网站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讲练结合,通过组织小组比赛、班级比赛等形式进行教学。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六、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式实施“N+1+1”的过程考核制度,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占总成绩的40%,分别是:作业20%、测试10%、课堂表现10%;第一个“1”是课堂笔记,占总成绩的10%,第二个“1”是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教案大学一年级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

教案大学一年级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教案:大学一年级经济学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大学一年级经济学概论课程的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建立正确的经济学思维方式;2. 培养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其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加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分析的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1. 基本概念与范畴(6学时)1.1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2 经济人的假设1.3 经济活动、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1.4 基本经济问题与资源配置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2学时)2.1 供需理论与价格决定2.2 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2.3 生产成本与企业行为2.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3. 经济学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8学时) 3.1 归纳与演绎3.2 定性与定量分析3.3 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3.4 经济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方法4. 宏观经济学基础(10学时)4.1 GDP与经济增长4.2 通货膨胀与物价水平4.3 失业与就业4.4 货币与银行5. 微观经济学基础(12学时)5.1 弹性与供求关系5.2 市场结构与垄断5.3 社会福利与公共选择5.4 外部性与公共物品6.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政策(8学时)6.1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与特征6.2 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6.3 货币与汇率6.4 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化的讲解、示范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2. 学案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实际经济机构,进行调研和实际操作,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的实际感知和实践经验。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经济学教学大纲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介绍本门课程是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经济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并能够应用经济学理论进行问题解决和决策分析。
本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两个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1. 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机会成本、边际效益等;2. 理解经济学的三大核心问题和经济体制的基本类型;3. 研究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和方法,如需求与供给分析、弹性分析等;4. 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并提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建议;5.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经济学导论1.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分支领域概述第二单元:微观经济学1. 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特点2. 市场供求关系和均衡分析3. 企业行为和成本理论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5. 信息经济学基础第三单元:宏观经济学1. 货币与银行体系2. 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指标3. 经济增长与发展4. 失业与通货膨胀5. 政府经济政策与调控第四单元:国际经济学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2. 国际金融市场与外汇市场3. 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应用等。
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将以理论讲解为主,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理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将进行案例讨论和解答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此外,课程还将组织实践应用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教材- 主教材:《经济学导论》- 辅助教材:《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国际经济学导论》评价方式学生的成绩评价将包括平时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个人项目报告和期末考试等因素综合考虑。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总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理论课)课程编号:N062002适用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学分:3.5总学时:56 其中理论学时:56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一)教学目标1 .理论方面( 1 )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2 )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 3 )熟练掌握和应用弹性原理( 4 )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条件( 5 )领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 6 )理解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7 )了解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8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9 )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0 )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11 )理解IS —LM 模型(12 )领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2 .实践方面( 1 )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如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作出解释( 2 )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 3 )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是一个开放的、统一的、竞争的市场( 4 )能够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5 )能够分析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影响( 6 )能够根据政府的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
(二)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地说:1 .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2 .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经济方面的报刊杂志,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
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增强学生自身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经济问题的敏感性。
《经济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16302401课程名称: 经济学专业导论英文名称: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ty of Economics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学时: 15学分: 1适用对象: 经济学本科专业考核方式: 考查先修课程: 无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本课程主要对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培养计划进行比较全面的介绍, 在此基础上, 了解各类课程的结构安排及其关系, 让学生理解每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对经济学的产生及其发展有总体脉络的了解, 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方法论有一定的认识, 并尝试经济学文献和名著的阅读和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尽快熟悉经济学专业的性质、课程设置和就业取向, 理解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的渊源, 思考如何展开经济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为以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训练, 进而全面实现经济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提供方向性和方法论基础。
英文简介This course is mainly to introduc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training programs of economics.On this foundation, this course will help students to know about the structure arrang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courses and understand each course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will help students to get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and also help students try to read and think about economics literature and famous works.On the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know the natur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employment orientation of economics as soon as possible, understand the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ics, and think about how to expand economic theory study and research, which also can train for the further study of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s and specialized courses , and then provide the direction and methodology foundation for fully attaining our the training goal of economics major.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校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专业基础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经济学》教学大纲总学时:56(理论学时:56)学分:3.5适用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一、《经济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所涉及的原理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
《经济学》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为一体,所以学习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标准用语的基础课,也不仅是服务于以后专业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工具课,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就成为每一个致力于从事现代经济管理和决策,以及经济理论研究实际工作者和学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所以,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的普及性介绍,是我们开设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并最终明确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如何得以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这一问题二、《经济学》课程的目标通过学习《经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并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有所了解,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并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
三、《经济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在学习过《政治经济学》、《基础会计》、《高等数学》之后开设比较适宜。
这三门课可以加深对《经济学》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的关系,以及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对后续很多课程影响深远。
四、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能力培养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重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专用于实践的课时较少,会把实践教学融于理论教学中,用案例讲理论、以理论解释案例,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五、关于教学方法的建议由于《经济学》课程是以理论学习为主,重在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建议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同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法;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提高学生运用经济学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导言(4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济学的定义、稀缺性、选择、微观经济学概念及研究内容、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分支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并熟悉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要求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定义、以及稀缺性、选择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等问题。
重点与难点:稀缺性、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经济学模型分析教学要点:为什么学习经济学、如何学好经济学。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4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需求、供给、均衡价格的形成、供求定理、影响供求的因素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均衡价格形成的一系列相关概念;需求与供给、需求变动与供给变动、供求规律,充分理解“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了解均衡价格在现实经济中运用等内容。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均衡价格的形成、供给定理教学要点:供给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市场机制。
第三章弹性理论(2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弹性。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计算、分类及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并掌握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供给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蛛网理论,理解弹性理论与供给、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等内容。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影响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因素。
教学要点:弹性理论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理论(4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效用、基数效应、序数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含义;以及消费均衡的模型及其消费均衡的条件。
并要求学生能用图形说明和分析消费行为均衡的原理和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实现的条件。
教学要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消费者均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章生产者行为理论(4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总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等产量线、等成本性、规模经济。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总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规模经济的含义,并要求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说明产量最大化的条件和规模,既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以及用产品转换曲线与等收入曲线说明产品产量最适组合等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实现生产者均衡的条件。
教学要点:规模经济的确定。
第六章成本利润理论(4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一系列的成本和收益的概念及变化规律、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成本概念及其变动规律,并掌握收益变动规律、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系列成本在生活中的运用、利润最大化原则的确定。
教学要点:成本收益原则在生活中的运用。
第七章厂商均衡理论(6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的特点、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对不同市场类型的评价。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的下,厂商是如何做决策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每个市场类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教学要点:在不同的市场类型下如何实现例如最大化的问题。
第八章分配理论(4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劳动与工资、土地与地租、资本与利息、企业家的才能与利润。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分配的一般原理,掌握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的决定,以及洛伦斯曲线和基层系数的含义。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的决定。
教学要点: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第九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2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瓦尔拉的一般均衡模型、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投入——产出分析、福利经济学的涵义及性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一般均衡的意义,理解一个社会所有的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是如何趋向社会全面均衡的运行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福利函数的含义和最优化的条件及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准等理论。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一般均衡的决定。
教学要点:福利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说明:本章内容可以选讲。
第十章市场失灵与政府调节(4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市场失灵含义、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解决的办法,政府失灵的含义及原因。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情况,以及政府也会失灵的原因。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公共产品、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政府调节发挥的作用条件。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原因。
教学要点:正确理解政府调节发挥作用的条件。
第十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2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GDP、人均GDP、五个总量指标、GDP的核算方法、GDP的缺陷等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产值的计算方法,以及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国民经济各种流量模型的恒等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GDP的核算方法。
教学要点:GDP的核算方法。
第十二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4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失业的含义、类型、失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通货膨胀的含义、类型、通货膨胀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对失业和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原因有充分的理解,并掌握充分就业的含义、自然失业含义与分类,凯恩斯对需求不足失业的解释;通货膨胀的类型,以及菲利蒲斯曲线。
教学重点和难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类型、解决对策。
教学要点:影响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对策有效发挥的因素。
第十三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4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经济周期的含义、阶段及几种不同的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的含义、影响因素及几种不同的经济增长理论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的因素,并了解几种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乘数-加速原理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影响周期波动的因素及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因素。
教学要点:国民素质和科技进步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十四章宏观经济政策(6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区域政策、人力资本政策、对外经济政策及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因素。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掌握宏观财政政策的内容和运用,宏观货币政策的内容和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各种政策配合使用的条件。
教学要点: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因素。
第十五章开放经济中的国民经济收入均衡与调节(2学时)本章包括的内容:开放经济的总需求、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开放经济中经济调节的困境、对外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开放经济的总需求;开放经济中国内总需求增加与出口的增加对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影响;同时实现内在均衡与外在均衡的困难;对外贸易政策。
其它问题一般了解。
教学重点和难点:开放经济的总需求、对外经济政策。
教学要点:影响对外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各种因素七、本课程学时分配表八、教材及参考书1、教材:王志伟,《经济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2、参考书:(1)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2003年3月,第二版(2)厉以宁,《西方经济学》,2005年8月,第二版(3)曼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九、考核方式评价方法要以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采取过程考核方式为主。
即期末考试(50%)+实训成绩(20%)+平时成绩(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