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_推荐】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第五版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第五版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基础》是一门介绍经济学基本概念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解经济学的起源和演变、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的角色、价格和需求的关系、生产要素和市场竞争等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会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理解经济学的起源和演变;•熟悉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的角色;•掌握价格和需求的关系;•理解生产要素和市场竞争等基础知识;•能够利用经济学知识理性分析问题。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学的基本特征–经济学的分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经济学的历史演变–古希腊哲学家对经济学的贡献–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学说–新古典经济学•第三章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征–国家干预的目的和手段–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第四章需求与供给–需求的定义和类型–供给的定义和类型–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第五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竞争的类型和特征–市场结构的种类和特征–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第七章经济增长与经济体制–经济增长的定义和模型–经济体制的种类和特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小组讨论•课堂练习•课外阅读五、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课堂小测等)•作业成绩:30%(包括课后习题和论文等)•期末考试:40%(闭卷考试)六、参考教材•经济学基础(第五版),袁亚湘,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
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如有调整以授课教师通知为准。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智萍利编撰日期:2009、8、20一、课程概述课程类型:A类课程性质:必修计划时数:45学时学分:3学分实践课时比例(%):0是否职业基础课程:是教学对象:三年制高职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学生经济学基础是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旨在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的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教学内容描述本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
总体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具与方法、理论运用和政策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等等。
学完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后,应达到下列要求:学生对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正确掌握,并初步具备经济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有关原理,解释和探索本专业领域内的相关问题,紧密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主要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第一章经济学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经济学发展史,初步了解稀缺性与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基本的定义、假设、分析方法等,理解经济体制、价格机制,在此基础上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理解经济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为进一步学习经济原理做准备。
第一节经济学的科学内涵第二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三节经济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经济学的含义,两个基本经济模型,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教学难点:经济学的含义,经济学的十大原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需求、供给、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的定义;供求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和数量第一节需求原理第二节供给原理第三节均衡价格及其应用第四节弹性理论教学重点:需求、需求定理、供给、供给定理、均衡变动、供求定理、需求价格弹性教学难点:需求、供给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均衡变动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基本分析方法第一节欲望与效用第二节基数效用论第三节序数效用论第四节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教学重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无差异曲线;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教学难点: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总产量、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含义及其关系;理解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经济学的原理,了解微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主要内容,掌握及需求与供给定理、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市场失灵、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等内容,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应对并解决实际岗位中的问题,为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空间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能够分析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供给;2.能够分析消费者行为;3.能够分析生产者行为;4.能够分析生产要素;5.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二)知识目标1.掌握需求与供给定律;2.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3.掌握生产者行为理论;4.掌握成本理论;5.掌握生产要素基本理论。
(三)技能目标1.具备市场经济分析的能力;2.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3.具备实践和应用的能力;4.具备分析消费者行为的能力;5.具备逻辑计算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1.重视实训教学环节,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2.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资源、视频、网站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通过直观演示法等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效果。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讲练结合,通过组织小组比赛、班级比赛等形式进行教学。
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六、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考核方式实施“N+1+1”的过程考核制度,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占总成绩的40%,分别是:作业20%、测试10%、课堂表现10%;第一个“1”是课堂笔记,占总成绩的10%,第二个“1”是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经济学基础2.课程英文名称:Eeconomics Foundation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
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就成为每一个致力于从事现代经济管理和决策,以及经济理论研究实际工作者和学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所以,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的普及性介绍,是我们开设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概述(3学时)教学内容:经济学的定义、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等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经济学的前提稀缺性;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教学难点: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
2. 第二章供求与局部均衡(3学时)教学内容:需求和供给,局部均衡的决定,政府干预与市场均衡,弹性概念、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他弹性等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及均衡价格的概念,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均衡价格、弹性理论;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
教学难点: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
3.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6学时)教学内容:基数效用理论,序数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并能够用替代效应理论和收入效应理论分析正常商品、低挡品和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形状。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经济学基础英文名称:Essentials of Economics课程代码:0901002;09010002授课专业:全校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开课单位:管理与经济学院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下学期;一年级下学期(卓越班)学分/总学时:1/16 理论学时:16实验学时: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简介1、《经济学基础》的学科特点:《经济学基础》是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各行各业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够利用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科学决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鉴于大部分学生已基本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因此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
2、《经济学基础》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学基础》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为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
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针对非经济管理类的各专业开设的全校性公共必修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原理与理论为基础,建立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理解能力,力争达到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问题分析能力。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采用全校统一考试,在最后一次课上随堂完成。
学生总评成绩为60分即为合格,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4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60%)组成。
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三个部分:考勤、平时个人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
五、参考教材和资料:[1]叶德磊.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曼昆.经济学基础(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袁志刚.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许纯祯,吴宇晖,张东辉.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胡春田,巫和懋,霍德明,熊秉元.经济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024年高等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大纲

2024年高等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对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学方法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2. 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能够分析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影响;3. 熟悉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够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和影响力;4.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定义与范畴-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和发展历程2. 微观经济学- 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 弹性和边际分析- 企业行为与市场结构-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生产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3. 宏观经济学- 国民经济核算-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 通货膨胀与失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周期与政府调控4. 经济学应用- 经济学模型与预测- 经济政策与实践- 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与个人决策- 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 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结合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经济学讨论和小组项目,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制定学生实践任务,促进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2. 评估方式- 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40%):对课程的中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60%):对全课程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 课堂表现和作业(参与度、作业质量等):作为辅助评估指标。
五、参考教材1. 王小波,经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2. 张三,微观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3. 李四,宏观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六、备注以上课程大纲仅供参考,最终教学内容和安排以具体教师讲授为准,如有调整将及时通知学生。
经济学基础 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至关重要。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学学科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工具,以便他们能够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并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1. 经济学的定义和范围-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欲望的学科。
- 经济学的范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2. 基本经济概念- 供给和需求:供给是指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 机会成本:做出某种选择所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的成本。
- 边际效应: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效果。
- 市场:买卖商品或服务的地方,供求决定价格和数量。
3. 微观经济学基础- 个体经济主体:消费者和生产者。
- 供给和需求分析:通过供给和需求曲线来解释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形成。
- 弹性:衡量供给和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
- 市场失灵:市场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如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问题。
4. 宏观经济学基础- 国民经济核算: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经济活动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失业率。
- 经济增长:衡量经济总体规模的扩张。
-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导致物价上涨或下跌。
-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政府支出来影响经济活动。
5. 经济学方法和应用- 归纳法和演绎法: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 经济学模型:简化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用来解释和预测经济行为。
- 经济学应用:政策制定、商业决策和个人理财等领域。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
通过学习经济学基础,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经济概念和原理,并能够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除了传授理论知识,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和经济模型构建等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总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型:专业素质模块(专业理论课)课程编号:N062002适用专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学分:3.5总学时:56 其中理论学时:56教学目的与要求:课程性质、任务与目的:(一)教学目标1 .理论方面( 1 )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2 )掌握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与市场价格理论( 3 )熟练掌握和应用弹性原理( 4 )理解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条件( 5 )领会生产理论、成本理论( 6 )理解市场结构与厂商均衡理论(7 )了解生产要素的分配理论(8 )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基本方法(9 )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0 )理解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利率的决定理论(11 )理解IS —LM 模型(12 )领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涵义、特征、种类及其手段2 .实践方面( 1 )能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如价格决策、产量决策作出解释( 2 )能够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薄利多销”、“规模受益”等( 3 )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是一个开放的、统一的、竞争的市场( 4 )能够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作出理论上的解释( 5 )能够分析政府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实践的影响( 6 )能够根据政府的政策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或者根据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推断政府可能采取的经济政策。
(二)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经济学的总体内容、主要结论和应用条件,能够正确领会和理解经济运行的逻辑关系和基本规律,能够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单分析,具备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地说:1 .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要求学生结合实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
2 .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自学,并提倡学生广泛阅读参考书和经济方面的报刊杂志,使其更多地了解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在各方面的应用。
提倡学生独立地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展开讨论,增强学生自身对经济学的兴趣和经济问题的敏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黄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课程编号:
学时学分:48学时
专业层次:专科
制定日期:2009年7月
版次: 3
归口单位:经贸系
一、课程性质及适用专业
1、课程性质
经济学基础是经贸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2、适用专业
经贸系各个专业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对当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对先修课程的说明
无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言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经济学的意义,掌握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出发点。
并从整体上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有个初步印象,了解经济学基础的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经济学基础的出发的点:稀缺性
本章难点:稀缺性经济学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经济学基础的对象
一、什么是经济学基础
二、经济学基础的出发点
三、经济学基础的内容体系
第二节经济学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需求与供给的基本理论,掌握需求弹性理论。
熟悉均衡价格的形成和供求定理,掌握价格机制对经济的调节及其缺陷,了解价格政策。
本章重点:需求与供给的基本理论弹性理论
本章难点:弹性理论
第一节需求与供给的基本理论
一、需求的基本理论
二、供给基本理论
第二节均衡价格
一、均衡价格的形成
二、需求与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第三节价格机制与价格政策
一、价格机制极其对经济的调节
二、价格机制的缺陷
三、价格政策
第四节需求弹性理论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含义与分类
二、需求的价格弹性与总收益
第三章消费者需求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理解边际效用和无差异曲线,熟悉消费政策。
本章重点:边际效用分析法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本章难点:边际效用分析法分析消费者均衡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分析消费者均衡第一节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
一、效用、总效用、平均效用与边际效用
二、基数效用论
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四、消费者均衡
第二节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
一、叙述效用论
二、无差异曲线
三、消费可能线
四、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消费政策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局限性
二、保护消费者的政策
三、消费外在化的干预政策
第四章生产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生产理论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理解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及其原因,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领会用边际分析和等产量线分析最适组合。
本章重点:边际的概念及边际递减规律规模经济生产最适组合
本章难点:理解生产最适组合的原则
第一节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三、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第二节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规模经济
一、规模经济
二、内在经济与内在不经济
三、适度规模
第三节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
一、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的边际分析
二、等产量曲线
三、等成本线
四、生产要素最适组合
第五章厂商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成本与收益的各个概念及概念内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
掌握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的含义,及其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曲线,理解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上各自均衡的形成,了解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产量及价格的确定。
本章重点:利润最大化原则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本章难点: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第一节成本与收益
一、短期成本
二、长期成本
三、机会成本
四、收益分析
五、利润最大化原则
第二节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特征与条件
二、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均衡
四、完全竞争市场上的长期均衡
五、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评论
第三节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完全垄断的含义与形成条件
二、完全垄断条件下的需求曲线、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三、完全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四、对完全垄断市场的评论
第四节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垄断竞争市场的含义、特征与条件
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厂商均衡
三、对垄断竞争市场的评价
第五节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厂商均衡
一、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及原因
二、寡头垄断市场上产量和价格的决定
三、对寡头垄断市场的评价
第六节产业政策
一、厂商生产的社会问题
二、对厂商生产活动的限制
三、反托拉斯法
四、国有化政策
第六章分配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工资、利息、地租的决定,,熟悉正常利润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利润的作用。
掌握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了解收入分配平等化的政策。
本章重点:工资、利息、地租的决定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本章难点:劳动的需求及供给土地的需求与供给
第一节工资、利息、地租与利润的决定
一、工资的决定
二、利息的决定
三、地租的决定
四、利润理论:正常利润与超额利润
第二节社会收入分配与收入分配政策
一、洛伦斯曲线与基尼系数
二、收入分配政策
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内容及方法,理解并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及IS-LM模型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并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及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以及总需求、总供给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影响。
本章重点:国民收入核算的内容及方法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本章难点: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一、国民生产总值
二、GNP与GDP的区别与联系
三、民收入核算中其它总量
四、国民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第二节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总需求的构成
二、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三、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
四、乘数效应
第三节IS-LM模型
一、IS曲线
二、LM曲线
三、IS-LM模型
四、IS-LM模型的运用
第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失业的含义与充分就业的含义,熟悉失业的衡量、分类、原因及其损失,熟悉通货膨胀的含义、衡量指标、分类,理解菲利普斯曲线。
本章重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概念菲利普斯曲线
本章难点: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原因
第一节失业理论
一、失业与充分就业
二、失业的分类与原因
三、失业的损失
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种类
二、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周期的含义、阶段,了解经济周期理论。
掌握经济增长的定义、特征、源泉,熟悉经济增长极限理论。
本章重点:经济周期的含义、阶段经济增长的定义、特征、源泉
第一节经济周期理论
一、期的含义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
三、经济周期的类型
第二节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
二、经济增长的源泉
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四、经济增长的极限与代价
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国家为什么必须干预经济以及应该如何干预经济,熟悉国家干预经济的各种政策。
本章重点: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货币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本章难点:货币政策的机制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工具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
二、财政赤字
三、内在稳定器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的基本知识
二、货币政策的运用
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的评价
一、宏观经济政策对战后西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新动向:经济政策的自由化
五、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要求
本课程共45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时,无实践教学环节。
六、学时分配
七、其他说明
1、教材及参考文献
教材:《经济学基础》
参考教材:《经济学基础基础教程》梁小民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教学方法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难度大,要注意深入浅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为重点。
2、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理论的水平。
3、在具体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地取舍。
八、大纲修订情况
九、相关单位认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