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述评 王潇

合集下载

现代西方翻译流派述评

现代西方翻译流派述评

现代西方翻译流派述评作者:胡青松来源:《速读·下旬》2014年第10期摘要:本文分类评述现代西方主要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流派,以期对中国的翻译学习者和翻译爱好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翻译理论;翻译流派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发展迅速,主要呈现出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①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②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布拉格学派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是罗曼·雅可布森,他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之中。

雅可布森的论述主要有五点:①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所谓语内翻译,是指在同一语言内用一些语言符号去解释另一些语言符号,即通常的“改变说法”(rewording)。

所谓语际翻译,是指在两种语言之间即用一种语言的符号去解释另一种语言的符号,即严格意义上的翻译。

所谓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符号系统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比如把旗语或手势变成言语表达。

②对于词义的理解取决于翻译。

他认为,在语言学习和语言理解过程中,翻译起着决定性作用。

③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④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

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语言进行处理。

翻译研究学派修改

翻译研究学派修改

(5)1978年,勒弗维尔将Translation studies 作为翻译学科的正式名称,后来国际上称该学派 为“翻译研究派”。
2、翻译研究学派的发展
(1)20世纪60年代:形成 (2)70年代:发展 (3)80年代:广为人知 (4)90年代:巩固、扩展与更新期
一、早期翻译研究学派与霍姆斯
1、霍姆斯简介
4、埃文-佐哈尔理论的价值 埃文(1)他基本确定了翻译文学跟译入语文化文学 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关系。 (2)翻译活动实际上是由译入语文化里的各个 系统所决定。他认为,翻译不再是个其性质和 界限一经确定就不再变化的东西,而是依赖于 一定文化系统中各种关系的一种活动。他对翻 译性质的新认识导致了一系列新见解:a)把翻 译看作只不过是系统间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们能以更广泛的范围来看待翻译问题。b)人 们可以把译本看作是存在在目标系统中的一个 实体,来研究它的性质,而不再纠缠于原文和 译文间的等值问题。c)人们可以从更广泛的系 统间传递的角度来认识翻译。
应用翻译研究
译员培训:方法、测验、技巧、课程规划。 翻译辅助手段:指词汇、术语、语法方面的辅助 工具。 翻译政策:解释译者的翻译工作以及译本的角色 和地位;研究某社会应引进和翻译哪些作品;研 究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翻译批评:对评价的诠释和评价。
3、 霍姆斯的贡献
(1)提出了翻译学科的构架,为翻译研究派的 创立树立了丰碑。 (2)是第一个关注到翻译过程的。 (3)在诗歌翻译研究方面,也提出了一些独特 的观点,丰富了诗歌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的名与实》 2、《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内容
(1)霍姆斯提出研究翻译学科的命名问题。他建 议把这门学科称为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2)霍姆斯拟定了翻译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翻译的性质:翻译属于与认知科学密切相关 的经验科学。 翻译的范围:图里1995年把霍姆斯提出的译 学构想在《描写翻译研究及其他》描绘成图形 (如下图)。 (3)霍姆斯还对其构想的翻译学进行了详细地解 释。

翻译实证研究方法论

翻译实证研究方法论

4 5 6
东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4卷 第 1 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 这将使 的速度将会加快 , 被试难以口述出头脑中的思维过程 。 由于长时间 的经验积累 , 职业 译 者 的 翻 译 过 程 中 存 在 大 量 的 这 时 的 信 息 加 工 为 无 意 识 过 程。因 自动化现象 , 此, 自动化过程将不会由被试通过言语表达出来 。 ( 这一 假 设 被 称 为 “ 自 动 化 假 设” a u t o m a t i c i t y ) 。 早期的 有 声 思 维 翻 译 过 程 研 究 , 确 h o t h e s i s y p 实证实了这一假 设 , 学生译者能够提供更为丰富 的口述报告数据 , 而职业译者的翻译速度较快 , 不 能够提供充分的口述报告数据 。 但后来有学者却 发现了与此截然 相 反 的 现 象 : 与非职业译者或学 职业 译 者 在 翻 译 任 务 上 花 费 了 更 多 生译者相比 ,
[ 1 1]
E r i c s s o n和 S i m o n认为口述报告可以提供 并指出口述报告的准确性 认知过程的直接 证 据 ,
] 7 8 - 。但有学者认为口述 取内容只是 思 维 过 程 的 结 果 , 而不是思维过 程本身 。T o u r y 指出有声思维能够提供心理过 程 的直接接触的观 点 是 错 误 的 , 口述报告作为分析 , 的对象 , 依然是一种 “ 产品 ” 是译者翻译思维的结 果, 但研究者假定这种结果与内在心理过程相关 ; 然而 , 他并未因此 而 否 定 有 声 思 维 在 翻 译 过 程 研 究中的作用 , 而是 进 一 步 指 出 尽 管 有 声 思 维 数 据 但可被视为与 不应被视为思维 过 程 的 直 接 反 映 , 是对思维过程的有力 内 在 思 维 过 程 非 常 相 关,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共30页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共30页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30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பைடு நூலகம்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 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

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一、引言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是德语词,意为“理论”.目的论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

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仲伟合,钟钰:1999)二、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目的论首先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卡特琳娜·赖斯(Katharina R eiss)提出。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马梦琪一、功能派翻译理论如果我们谈论当代德国的翻译学派,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翻译的功能学派,也就是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目的派。

这是20世界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所有问题。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预期。

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威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

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

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

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

”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

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

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翻译研究》述评——兼论苏珊·巴斯奈特的翻译思想

《翻译研究》述评——兼论苏珊·巴斯奈特的翻译思想

领域 , 弥合文体 学 、 文学历史 、 号学 以及 美学之 间的差异 , 符
但 是我们 不能忘 记的是 翻译研究是 一 门牢 牢根植 于实际运
用 的学科 。  ̄ [1 因此 巴斯奈特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结合 , 16 3 理论要
能够指导实践的重要性。
巴斯奈 特接着 用 四个研 究领域搭 建 出翻译研究 的学科 范 围: 翻译史 、 目标语文化 中的翻译 、 翻译与语言学 和翻译 与 诗学 。作者特别 提醒翻译学 的学生要 留意这四个领域 , 不能
[ 作者简介 ] 刘猛 ( 9 8 ,男,博士研 究生,讲 师,研 究方 向为翻译 与二语 习得。 1 7 一) 苏 珊 .巴斯 奈特 ( u a ase )是英 国沃 瑞克 大学 S sn B sn t t ( i ri fWa c ) Unv sy o r k 比较文 学理 论 和翻 译研 究生 院教 e t wi 授, 曾任该 校副校 长 , 世界著 名的翻译 家 、 人和文学 家 。 是 诗 《 翻译研 究》 正文分 三章 , 分别名 为“ 主要 问题 ” “ 、翻译理
的分支 , 而是囊括许 多分支的综合领域。 “’ ” 作 者在 “ 引言 ” 中指出 : 目前 的翻译研究 正在探 索新 的 “
标语文本” 这一解码和编码 的过程 。作者用多种语言之间 的
互译来说 明, 由于语言 , 文化 和交际场景 的差别 , 译者必须对
源语文本 进行处 理 , 以达到 目标 语与源 语文本 的基本一致 。 第 四节 “ 对等 问题 ” 用习语翻译和 隐喻 翻译 的情 况为例子 , 综 合语言学派如 波波 维奇 、 马克 、 纽 奈达 、 卡特福德 “ 对等” 的 论 观 点 , “ 等看成 源语文本 和 目标语 文本 内部及 其周 围的 把 对 符号 和结构之 间的一种辩证关系”1 。第五节“ [ _ 3 得失 问题 ” 的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科学派

翻译理论研究之四——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翻译
科学派
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主要关注翻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该流派强调翻译是一种科学的活动,需要通过系统的方法和理论来进行研究和实践。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吴立言、邱立本、孙振威、韦沛然等。

他们在研究中文翻译理论方面,采取了基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学的方法,强调翻译必须建立在对原文和译文语言本质的准确理解基础上。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重点包括翻译的原则、策略、方法和技巧等方面。

他们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忠实原文、准确传达信息、灵活运用语言等。

此外,他们还注重研究翻译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句法结构分析、语义转换、文化背景的考虑等。

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成果为当代中文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翻译教学和实践也具有指导作用。

同时,中文翻译科学派的研究还促进了中西方翻译理论交流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总之,中文翻译科学派是当代西方中文翻译理论的一支重要流派,以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特点。

他们的研究对中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11
学教育
86
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述评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00)
[摘
要]
从1972年霍姆斯推出其《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一文以来的三十余年间,翻译研究学派的学术
队伍逐渐稳定和壮大,其学术著作和理论学说更是层出不穷,一直主宰、引导着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同时也对当前中国的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持续的影响。

潘文国曾对翻译研究学派作了较为系统、全面且有独到见解的研究;廖七一编著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也对翻译研究学派作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描述。

[关键词]
翻译研究;研究范式;中国翻译
一、翻译研究学派的研究范式
1、
在研究取向上从源语走向译本。

此研究取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译语及其文化系统取代译语成为翻译研究活动的出发点和参照系,是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从源语走向译本的预设和前奏;其次,译本脱离源语文本的束缚成为具有独立存在价值的考察对象,是翻译研究学派研究范式从源于走向译本的具体表现;再者,作为一种逻辑延伸,翻译研究学派在研究取向上从源语走向译本实现了三个跨越:从表层来看,这是一种从语言到文本的跨越;从深层上来看,这又是一种从翻译过程到翻译产品的跨越。

2、
在研究对象上从形式走向功能。

这是翻译研究学派的研究取向从源语走向译本的直接结果。

这里所谓“形式”指的主要是语言形式,所谓“功能”指的主要是文本的功能。

翻译研究学派实现了从语言到文本、从翻译过程到翻译产品的跨越,其着眼点不再是作为形式的语言内部各个层面,而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文本,尤其是关注译语文本在译语文学系统乃至译语文化系统中中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简单说来就是注重译本功能的考察。

3、
在研究性质上从规范走向描写。

这个取向称得上是翻译研究学派整个研究范式中最为典型、最为鲜明的特征。

以语言学派作为参照标准,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揭示其描写性质:从对翻译概念的界定上来看,翻译研究学派与语言学派相比,表现出来一种宽容的描写性;从对翻译产品的评价上来看,翻译研究学派往往秉持一种客观描写的态度,这也与语言学派的范式形成一种对照;从最终的理论目标上来看,与规范性的语言学派翻译研究不同,翻译研究学派强调其理论研究的描写性。

二、翻译研究学派的研究范式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从我国目前翻译研究的实际情况来
看,进行翻译描写研究似乎更有其必要。

原因在于我国的翻译研究大多只是技巧的分析,经验有余,系统性与理论性则不足。

因此,王宁认为,中国没有可与西方学术界进行对话的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有的只是翻译批评和翻译技巧的评论。

翻译学要上升为科学,就必须避免纯语言层面的对误评判,而要挖掘出系统的、规律性的东西。

当然,这种情况近年来已经有所改变,但与国际翻译研究相比,我们的翻译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张南峰指出:“中国的翻译研究,往往只是进行文本比较,以原文为根据来评价译文;再加上忽视或回避意识形态以及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缺乏历史眼光,充分暴露了没有纯理论指导的应用研究的局限性。

”即使比较文本,通常也只是集中于个别的文本和孤立的现象,很少集中研究一个完整的时期、一系列文本或历史上不同地点不同译者的多种译作上面。

进行文本比较和批评就要着眼于文学翻译作品本身,关注其语言组织形式和语篇结构,做出定量分析和微观考察。

中国的翻译研究必须朝着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努力。

鉴于目前的发展状况,中国的翻译研究应该积极借鉴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强烈的学科意识、宽宏的理论视野及其对旧有翻译观和研究范式的革新精神。

首先,强烈的学科意识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最重要的理论特征,而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学科意识才促使翻译研究学派一直致力于翻译学的学科建构工程,尤其是初步勾勒了翻译学的学科框架和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翻译学在当代学术界独立的学科地位。

其次,宽宏的理论视野也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的重要理论特色之一,这直接包含在该学派的研究范式之中,而长期停留在语言和文学层面的中国翻译研究恰恰缺少这种宽宏的理论视野,尽管目前已有
少数学者开始尝试着从政治、文化、哲
学、意识形态等角度来探索翻译问题。

再者,对旧有翻译观和研究范式的革新精神是促使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取得卓越理论成就的根本因素之一,而这种革新精神也是中国翻译研究应该从中积极吸纳和借鉴的合理内核。

与此同时,中国翻译研究也要理性的认识到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所存在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从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对其有所规避。

三、结语
翻译研究学派的学术成就和理论贡献是卓著和突出的,同时它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是不容回避的。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翻译研究学派正在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主宰和引导整个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

中国翻译研究应该积极地借鉴当代西方翻译研究学派的长处和优点,而理性的规避它在翻译学学科建构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端与不足。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结合中国翻译研究研究自身的实践经验、理论资源和学术传统,构建起具有中国学术风格的翻译学理论体系,早日形成可以与西方翻译学界进行对话的中国翻译理论流派,从而共同促进翻译学研究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