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仿真模拟五无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五) 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五)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神话是上古人类智慧的遗存,是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
因此,要真正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人类的精神密码,应从神话的源头一一开始。
人类学大师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神话原生性地表达着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在《诸神纪》里,无论是“垂死化身。
气成风云,声为雷霆。
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的创世大神盘古,还是在“四极废,九州裂”的情形下“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大母神女娲,或者“诛凿齿,杀九婴,缴大风,断修蛇,禽封稀,上射九日”的大羿,都体现了一种不畏艰险、为了人类福祉而自我牺牲的悲剧意味和崇高之美。
正是凭借不畏艰险的生存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延续几千年不绝,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作为族群意志的民族精神、民族传统之外,神话还与“人类内心底层的问题,人类内在的奥秘”相关。
神话学大师坎贝尔曾指出,读神话可以发现人类许多的共通之处:人类需要呼唤久违的神性,需要借由神话以接近永恒,需要透过神话以洞悉生命的奥秘。
与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历史化的温文尔雅、“伟光正”的诸神形象不同,《诸神纪》里描绘的上古诸神大多充满野性之美和伟岸之力:喜欢追着自己尾巴跑的混沌、半人半蛇的女娲、虎齿豹尾的西王母、铜头铁额的蚩尤……这些朴素的形象和他们身上那种气吞山河、震天撼地的力量体现了先民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对自然、生命、神性之力的崇拜和讴歌。
阅读这样本然面目的上古神话,可以体会原始先民深厚的情感体验,从而缓释压力,抚慰心灵创伤,找到生命的动力。
而中国上古智慧通过作者的“掰扯”,得到了生动而又不乏深度的呈现:混沌神话所体现的中国人“混融无间”的宇宙观,上古神树的故事背后体现的中国人“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南楚大司命神话背后体现的“方生方死,生死一体”的生命观等。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述20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许多反面的证词。
也就是说,新小说家不大论及他们接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而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反之, “五四”作家则大都否认他们的创作与传统小说有直接的联系,而突出域外小说的影响。
关键不在于对吴跣人、林纾或者鲁迅、叶圣陶的说法加以辩证,而是必须说明,为何那么多真诚而且精明的作家,会同时产生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错觉”。
除了策略的考虑,作家们之所以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转化”,是在作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对于“五四”作家来说,幼年时代熟读经史、背诵诗词,以及明里暗里翻看《三国》浒》,只是一种必要的人文《水修养,或无功利的娱乐,并没想到从中学习什么写作技巧。
而青年时代如痴如醉地啃读域外小说,却颇具学习借鉴之心。
这就难怪他们创作小说时,理直气壮地以域外小说为榜样。
偶尔也会师法“传统”,但有意无意间将其西洋化进而合理化。
一方是无意中接受,一方却是有意去模仿。
尽管后世的研究者可能对那无意中接受的观念如何歪曲模仿的对象、限制模仿的效果更感兴趣,“五四”作家则大多只意识到后者而忽略了前者。
还不只是前者“得来全不费工夫”,故视而不见,后者“踏破铁鞋无觅处”,故弥足珍贵;更因为传统文学更多地作为一种修养、一种趣味、一种眼光,化在作家的整个文学活动中,而不是落实在某一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上。
无疑,具体而可视的“手法”,比起抽象而隐晦的“趣味”,更容易为作家和读者所感知。
2019-202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语文试卷

2019-202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语文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区县、学校、试室号、姓名、考生号和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卡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3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帆.船藩.篱梵.文人仰马翻.万物蕃.息B.角.斗绝.招咀嚼.一觉.醒来倔.头倔脑C.汛.期温驯.徇.情出言不逊.以身殉.职D.俯.瞰抚.育胸脯.釜.底抽薪辅.车相依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厮打闭门羹味同嚼腊出谋划策B.告罄挖墙脚通宵达旦世事沧桑C.疏浚座佑铭坚忍不拔万念俱灰D.清冽孺子牛不修边辐靡靡之音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给心爱的儿子送大衣,母亲在风雪中已经茕茕孑立....地等了一个小时。
B.我想,爸爸妈妈真的越来越老了,我很不想面对这样的现实,在我心里爸爸妈妈似乎永远都是记忆里三十多岁的样子,真不敢想象他们老气横秋....是什么样子。
C.初生牛犊不怕虎.......,那个走火入魔的孩子读过武侠小说后,竟然去峨眉山访侠求师。
D.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天高地...厚.,我一定永志不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这次会晤中,麦奇杰和杨旭代表广药向戚务生介绍了广药集团入主广州足球和全力争取广州队冲超,还将广州足球打造成“城市名片”也已经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B.北京市发改委制定的三大下调医药费用的举措,让饱受看病贵、看病难现象的百姓感受到了一丝暖意。
2019-2020年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7分)①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②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
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征,来加以说明。
③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
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
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能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④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
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
【2019-2020】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考试(二模)试题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高三语文仿真模拟考试(二模)试题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戉:早期王权的象征王者,一国之主。
其形三横一竖,为何这样的构形?汉字早期在表达这个王字时,以器具“戉”的象形来指代“王”,表明了“戉”即“王”的含义。
不过这个原初的字义,似乎很快就被淡忘了。
两周到西汉时期对“王”字的解释,臆断成分很重。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曰:“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孔子和董仲舒都没有将这个字解释准确。
甲骨文的发现,为推定“王”字的本初意义提供了证据。
文史学家吴其昌说,戊、戉、戍、成、咸诸字皆由石斧的形状演化而来,其锋刃左右旁向者衍为上述各字,其锋刃向下时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
这个斧头的形状,居然造就了如此多的字形,斧头的方向判定了字的意义,让我们见识了古人造字的意趣。
考古学家林沄有专文《说王》,论“王”字本像无柄且刃缘向下的斧钺之形,本表示军事统率权,后来这军事统率权的象征演变为王的权杖。
戉()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础,这已经成为古文字学家的共识。
历史学家徐中舒也说戉的写法,“像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甲骨文存在的商代,钺已经是青铜质,而戉字的出现却是更早时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画就是证据。
良渚文化玉戉的背后,也许已经有了王权的定义吧。
戉这个字,可以给相关的字形字义更多的提示。
有研究者论“辛”,说最早的甲骨文“辛”,是一把执行最严厉刑法的割人肉用的锋利小刀,三面有刃,字的下尖或左偏或右偏,表示刀锋歪斜,类似雕刻刀。
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到位,“辛”()的字形其实是一柄刃部向上的戉,下面那个尖尖其实是柄,刃在上方,那些学者显然是将它认倒了。
再看看带有“辛”字根的“辟”(),甲骨文写成用戉砍掉了一个人的头的样子,所以这是一种极重的刑罚,砍头,古代谓之“大辟”。
2019-2020年高考仿真试题(五)语文试题

2019-2020年高考仿真试题(五)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祛.除(qū) 狡黠.(xiá) 兴.奋剂(xìng) 觥.筹交错(gōng)B.粘.贴(nián) 答.理(dā) 吃空.饷(kòng) 引吭.高歌(háng)C.晕.车(yùn) 哂.笑(shěn) 创.可贴(chuāng) 一哄.而散(hòng)D.矿藏.(cáng) 胴.体(dòng) 芝麻糊.(hú) 呼天抢.地(qiā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泄密影碟机斐然成章口慧而实不至B.部署沼汽池义愤填膺毕其功于一役C.掂量和事老仗义直言有志者事竟成D.蜂拥流线型集腋成裘赔了夫人又折兵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气候变化,从未像2010年这般引起广泛关注,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全球公映的好莱坞火难大片《2012》更是寓意无穷,让人类深思如何善待地球,如何善待共有的家园?B.“哥偷的不是菜,哥偷的是寂寞。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高考仿真模拟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2019·吉林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的创新需要创新性的文化作为必要条件。
但创新性的文化也是历史性生成的,并不具有自然的或天赋的性质。
创新性文化的生成既受客观的历史进程的制约,也与人们的主观自觉密切相关。
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是否蕴含文化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首先取决于一定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的性质。
处于农耕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较之处在工业文明发展阶段上的民族,就其一般性与总体性的文化性质而言,前者呈现出保守性,后者呈现出创新性。
不少中外从事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学者,常得出的结论是,西方文化比中国传统文化更富于张力,中国人看重的是知识的积累与文化的传承,西方人看重的是知识的批判与文化的创新。
这种看法如果仅就中西方文化的近代史的比较而言,的确是有道理的,但若从全部中西文化史的比较而言,这种看法难以成立。
在西方近代以前的中世纪,以基督教文化为核心与代表的西方文化,不仅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一样,经历了一个长达千年的文化冰冻时期,而且在文化运行的方式上,儒学与基督教也遵循着大致相似的轨迹,尊经重典、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是其主要特征,学者的主要使命是对经典的诠释与论证。
所有的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都具有保守性,无论东西方,概无例外。
深刻的原因是,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西方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学在西方文艺复兴与18世纪工业革命后之所以发生了深刻性的质变,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对立与冲突,以及中国在自然科学发展上的明显落后,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机器为生产基础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取代了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仿真模拟五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管子·牧民》曰:“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
“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危,廉绝则国覆,耻绝则国灭。
国家顺应礼制法度才能使父母兄弟妻子各得其所,才能使社会关系稳固。
抛弃礼,社会发展将失去平衡。
近些年来,社交礼仪、家礼、开笔礼、婚礼等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婚礼,中西合璧,花样繁多。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并没有一部现行的官修礼仪文本如《汉仪》《大唐开元礼》般让人们参考或效仿,以至于很多礼仪活动失去了原有的含义,甚至成了娱乐、哗众取宠的噱头。
婚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礼仪。
《礼记》将之视为“礼之本”。
古代国君在迎娶夫人的求婚辞中写道:“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
”除传宗接代以外,婚礼更多表达的是夫妇一体、相扶相携、尊卑等同的含义。
婚礼仪式中“御布对席”“合卺而饮”“共牢而食”传递的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古代婚礼中还有“拜见公婆”这一礼节,即新娘要在婚后的第二天向公公婆婆见礼,以表达对长辈的尊重。
由此可见,婚礼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而是一场正视夫妻关系的启蒙教育。
然而,在现代社会,如此神圣庄严的时刻竟被一些人视为儿戏,甚至演绎为一场闹剧。
尤其表现在那些荒唐而野蛮的闹婚陋习方面,闹公婆,闹新郎,闹新娘,手段粗俗卑劣,甚至威胁到当事人生命安全。
礼仪等同于文明。
中国庞大的礼仪系统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迈向文明的一块历史丰碑。
每一种礼仪都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
周代时始制定礼制,这一时期制定了天子之礼、诸侯之礼、卿相之礼,到后来才延伸出士人之礼。
从孔子以仁释礼开始,经过汉、唐、宋、明、清等多个朝代,政府和官员几番做出“礼下庶人”的尝试,专门制定了“庶人之礼”供民间通用,但均未得到普及。
主要原因是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贵族阶层予以阻挠。
具体而言,礼仪和礼制是门阀贵族彰显身份、维护特权的工具,根据等级品阶的不同,他们所穿的服装的样式、所用的器物、乘坐的车辇等各不相同,庶人用礼,损害到贵族阶层的威仪和利益。
甚至有些官员认为,庶人只可施用刑罚。
所以,老百姓通用的大都是流传于民间、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礼俗”。
历史发展到今天,等级制度和等级差别趋于模糊,官员亦是百姓,百姓亦可为官,“礼”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品。
普通百姓行“礼”不再受诸多限制,只要有意愿,皆可以“礼”修身。
可以说,“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前进了一大步。
在这种情况下,对“礼俗”进行引导和提升,正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摘编自李文娟《礼仪非儿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礼、义、廉、耻构成“四维”,它们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
其中,礼是最重要的。
国家推行礼制法度,才可能强大起来。
B.以礼制法度治理国家,这是家庭成员各得其所、社会关系保持稳固的重要前提,关系到社会的平衡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
C.本文作者认为官修礼仪文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应模仿《汉仪》《大唐开元礼》出一本官修礼仪文本,供人们参考、效仿。
D.由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和贵族阶层阻挠,我国多个封建王朝做出的“礼下庶人”的尝试均未成功,“庶人之礼”未能普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三段中引用古代国君求婚辞中的内容,反映了古代国君求婚的礼仪,论证了我国古代重视婚礼的观点。
B.第三段先指明婚礼的重要性,再论述古代对婚礼仪式的态度,接着批判现代社会中存在着的闹婚陋习。
C.第四段通过阐述古代礼仪、礼俗的相关情况,论证礼仪暗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这一观点。
D.文章论证礼仪,思接古今,论据充分,既让读者对古代礼仪有所了解,也引导读者反思当下礼仪存在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周代开制定礼仪制度之先河,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周代的礼仪制度适用的对象十分广泛,上至天子,下至士人。
B.在古代中国,门阀贵族的等级品阶越高,他们的服装样式、所用器物等就越高级。
门阀贵族能借助礼仪和礼制彰显身份、维护特权。
C.在古代中国,百姓通用的不是礼仪和礼制,而是“礼俗”,“礼俗”虽不完全符合礼制规范,但适合百姓的生活方式,在民间广泛流传。
D.在当今中国,“礼”具备了普遍应用的条件,任何人都可以用“礼”修身,而民间的“礼俗”有待引导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母亲的高粱周振华①母亲生前稀罕高粱。
她喜欢吃高粱米饭,擅长用高粱秆穿盖帘儿,70岁后每天都要抿一口纯高粱酿制的白酒。
母亲对高粱有一种特别的情结。
②老家太行余脉的山脚下,曾经有一片属于母亲的高粱地,她一种就是8年。
母亲对待那些高粱胜似她的儿女。
她风里雨里,为它们锄草施肥,白天黑夜地精心伺候它们。
③有一年,父亲对母亲说:“今年咱家的高粱地换换茬儿吧!来年再种你的高粱,成不?”父亲的话音未落,母亲就还了他一句:“不懂,别瞎掺和!”母亲什么心思,当时我们都不懂。
④母亲出身地主家庭。
那年头,时时处处事事都讲成分,讲出身。
地主随时都会被揪出去批斗。
那些年,母亲总认为自己做错了事,特别是“文革”刚开始那阵子,她觉得自己犯下了滔天罪行,不知道怎么赎罪才好。
于是,除了每天好好劳动,认真扫街,虔诚请罪,低头改造外,对待身边所有的人都毕恭毕敬,不光吃的喝的慷慨于街坊四邻,使的用的,也常想着房前屋后。
比如给人家端去一碗刚出锅的压饸饹,送去一副她亲手纳的千层鞋垫什么的。
起初人们都不敢接,怕受牵连,但母亲真情真意,心好心诚,终于打动了乡亲们。
为此,母亲知道了什么是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幸福。
⑤母亲每次下地收工了,总不急着回家,再渴、再饿、再累,也要到那片高粱地里去侍弄侍弄高粱,拔拔草,培培埯儿,扯扯干叶子。
母亲在意那片高粱的长势和谷穗的形状,期盼老天保佑它们有个好收成。
收成好,谷穗的形状自然好,绑出来的炊帚和扫帚就漂亮。
那时,农村居家过日子,都离不开炊帚和扫帚,用它们刷锅、刷碗,扫炕、扫地。
每年收获的时候,母亲像个总指挥,一个劲儿地嘱咐:“我的小祖宗们,千万小心,可别扳折了它们的穗和杆儿,给我妥妥地拿,轻轻地放!”⑥高粱,在所有的庄稼里,长得最漂亮。
它们的颜色、身姿、气质都没说的。
记忆里母亲的那片高粱,看上去非常抢眼,红白相间,整个原野数它们不一般。
高粱给人的感觉和其他庄稼不一样,如果把玉米比作铿锵硬汉,那高粱就是一位柔情的姑娘。
高粱喜欢迎着秋风舞蹈。
体态轻盈的它们,从左至右,从前到后,不停地变换摇摆的角度,在阳光下尽情展示青春活力,而叶子则哗啦啦汇成一首动听的歌。
它们光鲜的穗子更是招人喜爱。
但,这只是它们的外表,谁又晓得它们内心世界的苦楚?其实,它们比其他庄稼要艰辛得多,一生里承受着太多的不容易。
在分蘖的日子里,它们每天要承受疾风的推搡,群鸟的啄食,有时贪吃的牛羊也会闯进它们的领地,给它们带来莫大的压力。
它们没有玉米那样魁梧的身段,没有小麦那样密密匝匝的阵容,没有大豆相互围拢的互助,它们细细的高挑的柔弱的身板,支撑着与负荷不协调的硕大穗子,稍有闪失,就会夭折。
⑦到了收获时节,母亲把收割回来的高粱打成捆,罩上竹帘子,晾晒起来。
这样做,是防止麻雀啄食,不然就会影响高粱穗的质量。
等完全风干后,母亲再用木棍轻轻地敲打来脱去穗上的籽粒,剩下的就是捆绑炊帚和扫帚的上好材料了。
⑧整个冬天,每天晚上母亲都不闲着,她从供销社买来麻皮子,用水泡软、理顺,然后在自己的腿上搓成麻绳。
即使用水泡过,麻皮仍很硬,以至母亲的腿常被搓出血来,但母亲为了追求她所理解的幸福,全然不顾。
麻绳搓好了,就开始用脱去籽粒的高粱穗绑炊帚和扫帚。
一冬的时间,母亲要绑上百把炊帚和扫帚。
再看看母亲的手,哪像女人的手啊,又糙、又黑、又硬。
父亲心疼母亲,抢过来绑,但母亲看不上父亲的大糙活儿。
母亲说还是我来吧,你那双手打算盘、拿笔杆子行,哪会干这个。
瞧绑得松不拉几的样子,根本拿不出手,怎么送人家呀!⑨母亲绑的炊帚和扫帚,每年除留几把自家用,其他的都送人了。
“文革”期间,母亲为什么没挨过斗,我经常想这个问题。
以她的身世,在那个风风火火的年代,毫发无损,算是奇迹。
(摘编自《文艺报》)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由“她风里雨里,为它们锄草施肥”“再渴、再饿、再累,也要到那片高粱地里去侍弄侍弄高粱”等句子可见,母亲对高粱有一种特别的情结。
B.母亲希望获得更多粮食,希望获得绑炊帚和扫帚的好材料,因而特别关注高粱的长势和谷穗的形状;收割后,母亲对高粱的搬运也很谨慎。
C.高粱的外表招人喜爱,但它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苦难却少有人知,疾风、群鸟、牛羊,甚至它们自身的穗子,都给它们的成长带来挑战。
D.“高粱”是全文的线索事物,文章围绕“高粱”记叙了母亲侍弄高粱、收获高粱、绑炊帚和扫帚等故事,“高粱”象征中华女性坚强的性格。
5.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为什么地主家庭出身的母亲在“文革”中没挨批斗、毫发无损?请结合全文探析原因。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寻找沙漠和绿洲的“最大公约数”王景烁吴向荣和他的团队住在腾格里沙漠东缘。
白天头顶烈日,拎着铁锹,背上树苗出门,晚上回到仅有床、桌椅的屋子凑合休息,每天相互陪伴的只有7个人。
就是这7个人,造起了长20公里的防沙治沙灌木锁边林,将企图越过贺兰山脉的沙漠成功地拦截下来。
1997年,在日本留学的吴向荣带着日本友人大俊夫回到家乡阿拉善,正赶上当地最干旱的时期。
他们走进牧区,看见羊群满山,却不见一丁点儿绿草,感慨良多。
回到日本,他们成立了世界沙漠绿化协会NGO组织。
2003年,吴向荣本科毕业,回到家乡。
他和他的团队直接住进了荒漠。
第一批树苗到位后,他们从早到晚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天黑了,就在树旁边挖坑睡觉,一干就是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