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句教案
初中反意疑问句教案

教案:初中英语反意疑问句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反意疑问句的概念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构造反意疑问句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反意疑问句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反意疑问句的定义和分类。
2. 反意疑问句的构造方法。
3. 反意疑问句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对话引出反意疑问句的概念。
教师展示一段对话:“Tom: It's raining outside. (外面下雨了。
)Mary: Yes, it is. (是的,它在下雨。
)Tom: Isn't it? (不是吗?)”教师提问:“你们注意到Tom和Mary的对话中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Tom在句尾加了一个特殊的问句。
”2. 讲解:反意疑问句的定义和分类。
教师解释反意疑问句的概念:“反意疑问句是一种特殊的疑问句,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陈述句和一个简短的疑问句。
陈述句和疑问句的的意思是相反的。
”教师举例说明反意疑问句的分类:“反意疑问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肯定-否定形式,即陈述句是肯定的,疑问句是否定的;另一类是否定-肯定形式,即陈述句是否定的,疑问句是肯定的。
”3. 示范:反意疑问句的构造方法。
教师通过示例演示反意疑问句的构造方法:“首先,我们要确定陈述句的谓语动词。
如果谓语动词是肯定形式,疑问句部分要用否定形式;如果谓语动词是否定形式,疑问句部分要用肯定形式。
其次,疑问句部分的人称和数要与陈述句保持一致。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构造反意疑问句。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陈述句,要求其他组成员构造相应的反意疑问句。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给予鼓励。
5. 应用:学生运用反意疑问句进行交际。
教师设计一个情景剧,要求学生用反意疑问句进行角色扮演。
学生通过实际运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交际能力。
6. 总结:反意疑问句的用法和注意事项。
教师总结反意疑问句的用法:“反意疑问句用于询问对方是否同意自己的观点,常用于日常对话和口语交流中。
陈述句反问句互改教案

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掌握陈述句和反问句的转换方法。
教学内容:1.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定义。
2.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方法。
教学步骤:1. 引入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方法,如将陈述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等。
3. 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尝试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并进行反馈和纠正。
练习:1. 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我今天要去图书馆。
她不喜欢吃辣椒。
第二章: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技巧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技巧。
2. 培养学生将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的能力。
1.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技巧。
2. 练习将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
教学步骤:1. 回顾陈述句与反问句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2. 讲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转换技巧,如使用疑问词、调整语序等。
3. 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尝试将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并进行反馈和纠正。
练习:1. 将下列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他每天都锻炼身体。
她们已经完成了作业。
2. 将下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你不是喜欢吃巧克力吗?我们不应该迟到吗?第三章: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运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运用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陈述句与反问句进行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运用方法。
2. 练习运用陈述句与反问句进行交流。
1. 回顾陈述句与反问句的概念和转换方法。
2. 讲解陈述句与反问句的运用方法,如在对话中使用反问句引起对方注意,用陈述句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3. 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让学生运用陈述句与反问句进行交流,并进行反馈和纠正。
练习:1. 用陈述句和反问句完成下列对话。
A:你喜欢旅行吗?B:2. 编写一段对话,运用陈述句和反问句进行交流。
第四章:陈述句与反问句的难点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决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过程中遇到的难点。
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改复习教案

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改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反问句和陈述句的基本概念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能力。
3. 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反问句和陈述句互改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1. 反问句和陈述句的定义及特点。
2. 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改方法。
3. 反问句和陈述句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反问句和陈述句的互改方法。
2. 教学难点:反问句和陈述句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反问句和陈述句的定义、特点及互改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实际语境中的反问句和陈述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反问句和陈述句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 讲解:详细讲解反问句和陈述句的定义、特点及互改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语境中的反问句和陈述句,让学生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互改反问句和陈述句。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反问句和陈述句的正确运用。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练习使用反问句和陈述句。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 准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用于讲解和练习。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反问句和陈述句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如文学、影视作品等。
2. 让学生尝试创作一些含有反问句和陈述句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反问句大全幼儿园教案

反问句大全幼儿园教案前言反问句(rhetorical question)是指具有议论性、戏剧性、修辞性的疑问句。
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反问句非常常见,而且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在幼儿教学中,适当运用反问句不仅能够增强幼儿记忆、加深印象,还可以鼓励幼儿思考,培养幼儿口头表达能力。
本教案旨在向幼儿教师介绍反问句,并提供一些适合幼儿的反问句教学案例。
反问句的定义和作用定义反问句是一种没有期待回答的疑问句。
通过这种语言方式,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强调话题:通过反问句的强调手法,将话题从众多琐碎中突出出来,让对话者更易于接收和理解。
•暗示答案:通过反问句,往往可以暗示出答案,间接地表达观点,起到表达感情和理解观点的作用。
•激发思考:反问句往往可以让人们思考更深入和更多维度的问题,激发大家的思考能力。
作用在日常交流中,反问句可以被广泛使用。
在幼儿教育中,适当地使用反问句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具体包括:•激发幼儿的思考能力:对于幼儿来说,反问句的语言风格和常规问句不同,更易于引起幼儿的关注和好奇心,进而激发幼儿的思考能力。
•增强幼儿印象:反问句的语言风格往往更具有表现力,在幼儿中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幼儿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在幼儿中,使用反问句也可以鼓励幼儿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升。
使用反问句的教学案例案例1:学生考试问:你考了几分?反问:你考了满分吗?解析:通过反问句,可以提醒幼儿:考试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努力和进步。
案例2:夜间故事问:你想听什么故事?反问:你不是已经睡了吗?解析:通过反问句,可以引导幼儿理解晚上睡觉的重要性。
案例3:吃饭时问:你为什么不吃饭?反问:你是不是饿坏了?解析:通过反问句,可以引导幼儿理解饥饿对健康的危害,提高幼儿惜食意识。
案例4:卫生问:为什么要洗手?反问:你不是想生病吧?解析:通过反问句,可以提醒幼儿洗手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培养幼儿卫生习惯。
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教案

陈述句改反问句的教案教案标题:从陈述句到反问句——学习改写句子形式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陈述句和反问句的概念及其用法。
2. 学生能够改写陈述句为反问句,运用正确的语法和语调。
3. 学生能够运用反问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表达观点。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在黑板上写下几个陈述句,例如:"你喜欢巧克力。
"、"他是一位老师。
"等。
2. 向学生解释陈述句的概念和用法,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写这些句子。
教学活动:3. 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尝试将陈述句改写为反问句。
提供一些例子作为参考,例如:"你喜欢巧克力吗?"、"他是一位老师吗?"等。
4.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并互相纠正,以加深理解和提高准确性。
5. 随机选择几个学生分享他们改写的句子,并进行讨论和澄清。
巩固练习:6. 给学生几个陈述句,让他们在一定时间内改写成反问句,并与同桌分享和讨论。
7. 随机选择几位学生展示他们的改写成果,并进行评价和指导。
拓展活动:8. 给学生一些情境,让他们运用反问句进行对话练习。
例如,模拟在餐厅点餐或询问他人的兴趣爱好等。
9.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创造更多的对话情境,提高运用反问句的能力。
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反问句,例如在家庭、朋友或老师面前进行提问或表达观点。
总结:11. 回顾本堂课所学内容,强调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12. 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和交流中继续运用反问句,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教案评估:- 观察学生在改写句子和运用反问句的练习中的表现。
- 检查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中的语法和语调使用是否准确。
- 收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教案扩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反问句的用途和效果,例如强调某种观点、表达疑问或引起对话等。
-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句子改写的技巧和方法,例如从陈述句到祈使句或疑问句的转换。
小学英语改反问句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三年级教材:《英语》(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将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1. 掌握陈述句改写为反问句的规则。
2.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日常对话。
教学难点:1. 反问句的语气和语调。
2. 不同情境下反问句的运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英语卡片3. 英语练习册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引导学生用反问句进行回应。
2. 引导学生思考:陈述句和反问句有什么区别?二、新授1. 教师展示陈述句,如:"He is a teacher.",引导学生说出反问句。
2. 教师总结改写规则:在陈述句中加入"aren't"、"isn't"、"aren't"、"are"、"isn't"等疑问词,并在句末加上"?"。
3. 教师举例说明,如:"He is a teacher, aren't he?"(他是一名老师,不是吗?)4. 学生跟读并模仿。
三、练习1. 教师出示英语卡片,让学生将卡片上的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2. 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每组轮流改写句子,其他组进行判断正误。
3. 教师挑选一些句子,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反问句进行对话。
四、巩固1. 教师出示一些情境图,让学生用反问句进行描述。
2.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情境,用反问句进行对话。
五、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陈述句改写为反问句的规则。
2. 学生用英语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作业1. 完成英语练习册中关于反问句的练习题。
陈述句与反问句教案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和使用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从练习中找到常用的互换方法。
2、通过复习过程中的讨论交流,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水平,学会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学习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复习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找到互换的方法和一般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师生讨论,同学交流,小组成员互相评价,集体反馈等。
四、教具准备幻灯片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练习题单。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
1、出示幻灯,学生观察分辨陈述句与反问句,自由发言。
2、学生发言。
3、区分陈述句和反问句的难易,出示幻灯判断句子4、教师出示例句,与同学讨论解决。
例句:1、钓鱼岛是中国的国土。
解决:难道钓鱼岛不是中国的国土吗?例句:2、这件事我不会忘记。
解决:这件事我怎么会忘记呢?5、全班交流,简单总结方法。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出示幻灯①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②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③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词。
④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二、小组合作学习把下面的陈述句改为反问句1、小组合作学习2、指名交流三、独立完成复习资料上的第一大题的前五题1、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过渡:能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不算本事,能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才算你行。
四、反问句换陈述句。
1、出示例句1:这难道不是母爱的力量吗?否定形式2、指名回答3、出示例句2: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肯定形式4、指名回答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方法:①去掉句子中“难道……吗”或者“怎么……呢”等疑问词。
②句子中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者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③句子末尾的问号改为句号。
6、独立思考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1、学生思考2、指名交流五、独立完成复习资料上的第二大题的前五题1、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六、完成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剩下的题目(十道题目一百分)七、总结。
反问句教学设计

反问句教学设计篇一:反问句教案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一、疑问句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即: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二、设问句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
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
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
这种修辞效果不是肯定的句式所能及的。
如: 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2、“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3、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4、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5、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三、反问句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而有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
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
1. 难道我会不知道? ----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 ----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 ----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末尾用的感叹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一、疑问句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即: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二、设问句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
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
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
这种修辞效果不是肯定的句式所能及的。
如: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2、“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3、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4、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5、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三、反问句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而有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
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
1. "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 "(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末尾用的感叹号。
总之,疑问句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已经暗示了出来;设问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
如何区别设问句、反问句、疑问句有一天,寓言作家伊索在乡间的路上走着,一个过路人向伊索打听前面的村子还有多少路,要走多久。
“你往前走吧!”伊索对他说:“我当然知道要走,我是想请您告诉我,①还要走多少时间呢?”“你就走吧!”伊索还是这样回答。
“这个人大概是疯子。
”问路人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地说。
他走了几分钟以后,听见伊索在后面叫他,他站住了。
伊索对他说:“两个钟头以后,你就能到了。
”②“您为什么不马上告诉我呢?”过路人不满地问。
“当初我不知道你走的快慢,③我怎么回答你呢?”伊索回答说。
这个故事中,①②两个打横线的句子是疑问句。
疑问句是“有疑而问”,心中有事情不明白,就提出来,希望别人回答,句子本身是没有答案的。
在疑问句是十分常见的。
例如:老山羊问:“你是谁?为什么跑到陷阱里去了?”(《会摇尾巴的狼》)故事中第③个打横线的句子就是反问句。
反问句就是“明知故问”,没有疑问而问,答案就暗含在句子之中,再不需要另外作答。
(表面上看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我怎么回答你呢?”意思就是“我没有办法回答你”。
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能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这样的句子,在我们的课本中,也是十分常见的。
例如: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林海》)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故事:英国大作家狄更斯很爱钓鱼。
一天,他正在江边钓鱼,一个陌生人走来问他:“怎么,你在钓鱼?”“是啊!”狄更斯答道,“今天钓了半天,没见一条鱼,可是昨天在这里却钓了十五条啊!”“是吗?”陌生人问,①“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地方专门检查钓鱼的。
这段江上严禁钓鱼。
”说着,他从衣袋里掏出发票,准备罚款。
狄更斯反问道:②“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作家狄更斯。
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事业。
”在这个故事中,①②两处打横线的句子都是设问。
设问这种修辞手法就是“自问自答”,也是一种“明知故问”,先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思考,然后再把答案告诉人家。
这种修辞手法,在我们的课本中,用得也不少。
例如:1.世界上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有!(《给自己写信的人》)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一个问题,并马上作了回答。
这个设问,不仅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故事。
2.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海底世界》)这个设问,用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开头,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而且在结构上起到了过渡、启示下文的作用。
疑问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
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
即自问自答。
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就是把句子换成另外一种说法,但是句子意思保持不变。
小窍门:1:把句子改为相反意思。
一般情况下,无“不”加“不”,有“不”去“不”。
总之,把句子总体大的意思改为相反。
有些句子不用加上或去掉“不”也能改为相反的如:第8题2:在改为相反的词语前边加上反问词。
反问词一般有:难道.....吗怎么.......呢怎能......呢或者有时候单单只有难道怎么呢吗这些词。
3:把句号改为问号。
例子:李晓在比赛中为班级争了光,我们应该为他庆功.1:改为相反的词语是:“应该”改成“不应该”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变了。
2:一般情况要在改为相反的词前边加上反问词,随便选择一个反问词,如选择难道.....吗,也可以选择其他反问词,句子变成:李晓在比赛中为班级争了光,我们难道不应该为他庆功吗。
3:最后不要忘记把把句号改为问号。
最后句子变成反问句是:李晓在比赛中为班级争了光,我们难道不应该为他庆功吗?*注意这是一般的方法,具体到每个句子,就要先理解透彻句子的意思。
1) 我们劝阻同学吵架是对的。
2) 失败了还得干,不能知难而退。
3) 晓彬是我的好朋友。
4)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5) 看到你有苦难,我必须帮助。
6) 毒性拷打不算什么。
7) 听了他的感人事迹使我感动得流泪。
8) 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爬不上这样的陡坡。
9) 我们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
10) 看着游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特别喜欢。
11) 我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感到骄傲。
12) 我们是小学生,要好好学习。
13) 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14) 黄山的云海令人流连忘返。
15) 我们不被困难吓倒。
16) 为了使西安四个现代化,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17) 巍巍高山是英雄坚强不屈的精神的象征。
18) 如果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不会这样湿。
19) 你用脏手随便抓东西吃,肚子里最会长蛔虫。
20) 登泰山看日出是我很久以来最大的心愿。
21) 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22) 对这种坏人环视,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23) 没有比锻炼身体,争强体质更重要的事了。
24) 你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不会忘记。
25)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不能离开手术台。
26) 我们不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7) 植物学研究的对象在自然界,我不能离开这个对象。
28) 许多亲爱的勇士再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我这样不负责任的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29) 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火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
30)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31) 许多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以下的答案都是选用难道.....吗怎么.......呢怎能......呢其中一个来反问词来做的,选用另外一个也可以。
1) 我们劝阻同学吵架难道不是对的吗?2) 失败了还得干,难道能知难而退吗?3) 晓彬难道不是我的好朋友吗?4)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5) 看到你有苦难,我难道不必须帮助吗?6) 毒性拷打难道算什么吗?7) 听了他的感人事迹怎么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8) 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难道爬得上这样的陡坡吗?9) 我们难道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吗?10) 看着游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难道不特别喜欢吗?11) 我怎么不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呢?12) 我们是小学生,难道不要好好学习吗?13) 我们怎么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14) 黄山的云海怎么不令人流连忘返呢?15) 我们难道被困难吓倒吗?16) 为了使西安四个现代化,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吗?17) 巍巍高山难道不是英雄坚强不屈的精神的象征吗?18) 如果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难道会这样湿吗?19) 你用脏手随便抓东西吃,肚子里怎么不会长蛔虫呢?20) 登泰山看日出难道不是我很久以来最大的心愿吗?21) 四周围黑洞洞的,难道不容易碰壁吗?22) 对这种坏人环视,我们难道能不闻不问吗?23) 难道有比锻炼身体,争强体质更重要的事了吗?24) 你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呢?25)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26) 我们怎么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27) 植物学研究的对象在自然界,我怎么能离开这个对象呢?28) 许多亲爱的勇士再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我这样不负责任的离开中国,难道不是一个罪人吗?29) 难道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火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吗?30)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难道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吗?31) 许多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难道不赞叹不已吗?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如: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能”改为“不能”,去掉“怎”,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我们不能言而无信。
又如: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怎么不令我们感动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不令”改为“令”,去掉“怎么”,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
例句:1、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大家怎能不高兴呢?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大家很高兴。
2、难道你的爸爸不是一个技术熟练的工人吗?你的爸爸是一个技术熟练的工人。
3、同学们怎能不想出办法克服这个困难呢?同学们不得不想出办法克服这个困难。
4、要想取得好成绩,怎能不刻苦学习呢?要想取得好成绩,不刻苦学习不行。
5、勾践卧薪尝胆,最后不是打败了吴王夫差吗?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打败了吴王夫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