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管仲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搜狗百科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搜狗百科管仲——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
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
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
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
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
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
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此时,边境的各族也都发展起来。
北方的狄人开始南下,成为中原各国的严重威胁。
西方的戎人也开始东进,戎国经常侵犯鲁国和曹国,北戎又侵犯郑国,山戎又进攻燕国,伊洛之戎又进攻周王室。
而南方的蛮人也跃跃欲试,想要北上。
边境民族内侵,与周王室的衰弱是分不开的。
在春秋之初周王还有些威信,自从鲁桓公五年(前707年)周郑绪葛之战,周桓王的肩被郑祝聃射中,王师大败。
此后周王室就一蹶不振。
齐襄公四年(前694年)周王室发生内乱,庄王杀了周公黑肩。
晋献公二年(前675年),周王室的蒍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等五大夫叛乱,后经郑、虢出面调解才平息。
周惠王为了报答郑、虢,将虎牢以东送给郑国,把酒泉送给虢国。
于是王畿越来越小,威信也就越来越低。
辅佐公子纠管仲,又名夷吾,也称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
他的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
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
为了谋生,管仲做过当时认为是微贱的商人。
他到过许多地方,接触过各式各样的人,见过许多世面,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他几次想当官,但都没有成功。
管仲公元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和小白。
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
太子诸儿虽然居长即位,但品质卑劣,齐国前途令国中老臣深为忧虑。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
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实为美谈。
不过鲍叔牙当初对齐僖公令其辅佐公子小白很不满意,常常称病不出,‘因为他认为“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管仲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编辑[guǎn zhòng]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被誉为“法家先驱”、[1]“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失败,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孟子·告子下》中说“管夷吾举于士”。
是指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
大唐李靖有云“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出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战国策》、《国语·齐语》、《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等都有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北宋苏洵的《管仲论》对管仲的事迹做出了分析和评价。
[2-3]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他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一朵云吹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心灵感动另一个心灵...。
2020高考满分作文:我看管仲

2020高考满分作文:我看管仲【篇一】2020高考满分作文我看管仲有人认为,英雄应是站在荣耀之巅,享受无上的荣光和赞美。
但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应是这样的。
春秋战国,硝烟弥漫,中原各国自相残杀。
国内明争暗斗,北狄、南蛮、东戎、西夷大举侵犯中国。
举世皆浊有一人独清;众人皆醉,有一人独醒。
“微管仲,吾将被发左衽乎!”管仲,于战火纷争中崛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先前侍奉于公子纠,面对公子纠的败落,他面临一个问题:死或不死。
是用死亡来表达自己的忠心赤胆,亦或是保全姓名于乱世,完成自己治世之理想?他的同僚选择了死亡:召乎死之。
而管仲则选择了后者:管仲请囚。
他深知,他不能死,他要为更伟大的事业而奋斗,他不拘于此小节。
“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
”他赢了,他赢得了齐桓公的信任,任卿相。
助小白完成了北杏之盟、荆之盟,齐侯会宋公、卫候,会陈人、蔡人等一霸春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不拘于小节,有伟大的抱负和理想,并有与之匹配的才华。
管仲,于民族大义中抉择,以仁为本,解救中原!狄人伐邢,救亦或是不救?救,对齐有何益处?邢国远于千里之外,路途遥远,风餐露宿,将士疲敝,能不能赢先不说,光是外出花销便会拖垮齐国经济的发展。
不救,狄人距齐甚是遥远,一年两年似乎也打不到这里来。
救还是不救?管仲给出的回答是“救”“夷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酖毒,不可怀也。
”诗曰:“‘畏此简书,且不怀归’请救邢以从简书。
齐人遂救邢。
”站在本国的立场考虑,自然不救为好,可是站在仁义、站在中原文化的角度来看,救,必须救,现如今礼崩乐坏,中原文化处于千钧一发之际。
若不救,将使千古仁义毁于一旦,使千年的文明消失殆尽。
他深谙此理,所以“纵千万人,吾往矣”。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大局面前,不顾及小家的利益。
在历史兴衰面前,能敏锐察觉出时局的变化,做出有利于天下的决定,是的,是天下,不在一人,一家、一国,而是全天下。
真正的英雄就是像管仲一般,能于乱世之中崛起,不拘小节,真正的英雄应以仁义为本,以天下为己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眼中的管仲作文——贤者可安天下

我眼中的管仲作文——贤者可安天下李选萍贤者可安天下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的读书会,我想和大家就管仲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管仲,被誉为“法家先驱”、“华夏第一相“,他辅佐齐桓公,在全国进行政治整顿,实施经济措施,使当时齐国大治,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可以说,没有管仲的谋略与治国之才,齐桓公的春秋霸主之业可能不会很容易实现的。
可能大家要说:是鲍叔牙的知人识人、甘居人后成就了管仲,或者说是齐桓公的不计前嫌、宽阔胸襟成就了管仲。
没有这两个人的推举和任用,管仲的才能又怎么显现出来呢?诚然,这两人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我觉得,管仲的个人才能更不能忽视。
社会之所以能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优化进步,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真可谓:贤者可安天下,人才可促发展。
回望历史,姜子牙渭水垂钓,等来姬昌的求见,最终辅佐武王成功伐纣,建立了周朝;商鞅“徙木立信”,确立“法家治天下”的理念,这一思想甚至还在当今“依法治国”的方略中闪现;李冰治水,所建造的“都江堰”至今还在造福当地人民……这些谋政、治水方面的人才,只是我们窥见历史的一小扇窗户,透过它,我们还可以看见无数的文学、科学、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他们的出现,传递着社会文明的火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优化着社会的功能,最终造福着当时乃至后世百姓。
再看今朝,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更是空前。
先有终南山、李兰娟院士在面对疫情时铿锵有力的指导,消除人们心头的恐慌;再有北斗团队放飞最后一颗星,最终组网成功的消息让全民疯狂。
科技人才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大家有目共睹。
而网红主播李佳琦作为人才引进落户上海,杭州快递小哥李庆恒被评为高层次人才,并获得百万购房补贴,同样振奋人心。
技能型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以说,不管哪方面的人才,对社会的进步,对百姓的生活都不可或缺。
齐桓公的九合诸侯、称霸天下为后人所敬仰,鲍叔牙的知人善用,甘居其下为后人所称颂,但是,管仲的谋世之才,治国之能同样应该为后人所看到。
管仲文化常识

管仲(又叫管夷吾),颍上(颍上)人,是春秋一批杰出的政治家。
今年689年,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管仲治理齐国,总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尊王避夷,以成霸业。
在经设立盐官、铁官,管理盐铁的生产事业。
重视通商和手工业。
铸造货币,调物剂价的贵贱。
根据岁岁的丰歉和人民的需求,决定货物的集散。
结果齐国国用物资、仓库马德里,国家越来越富庶,人民生活逐渐提高,奠定了齐国称霸诸侯的经济基础。
在政治方面:分全国为士乡(农乡)与工商乡,不许士(上古时代古董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农工商四民杂处。
工商免服兵役,使成专业。
优待甲士(带甲的兵,甲是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有田不自耕,专练武艺。
战争时,农夫当兵,士当甲士和小军官。
推动社会加速分工的措施,对于当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
同时又提出“尊王吉祥”的口号,打着拥护周天子的旗号,领导各地诸侯合力抵抗戎狄部族的侵扰。
对于保卫中部地区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来说,落后部族的掠夺与蹂躏,有着很多的好处。
齐国是春秋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管仲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2600多年前的经济天才管仲,他的经济策略如何玩死周边国家的

2600多年前的经济天才管仲,他的经济策略如何玩死周边国家的管仲的作为齐国的二把手,经济头脑远超他所处的时代,放到现在比起经济学家也不遑多让。
据传,他之前做生意屡做屡亏,甚至有“三辱于市”(见西汉刘向《说苑》)的说法,显然是由于身处弱势地位造成。
等他掌握了国家机器与强大的资源,财富就开始源源不断涌入到齐国,所以才说他纯属那种“给点阳光就能灿烂”的人。
管仲在经济上屡出奇计,帮助齐桓公称霸春秋。
“鲁缟策略”打垮鲁国齐鲁两国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竞争关系,但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却非常密切。
管仲建议齐桓公和大臣带头穿用鲁缟做的衣服,并且禁止本国人织缟,所有布料全部从鲁国进口。
管仲颁布命令,对贩卖鲁缟的鲁国商人给以重奖:贩缟一千匹,奖金三百金;一万匹,三千金。
鲁国顿时掀起了“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热潮,肥沃的田地几乎无人耕种。
等到时机成熟,管仲下令,停止进口鲁缟。
鲁国经济马上崩溃了,鲁缟大量积压,粮食短缺,物价飞涨,鲁国人只能盯着鲁缟饿肚皮。
鲁国山穷水尽,向齐国购粮,管仲马上哄抬粮价,鲁国经济承受不起。
没办法,只能屈从于齐国。
“重金求鹿”使楚国大败管仲经济战的矛头对准楚国。
楚国强大,是楚国劲敌。
管仲就建议齐桓公养鹿,营建百里鹿苑,并从楚国大量高价收购,同时,以低价出售粮食。
在齐国的价格哄抬下,楚国鹿价飙升,楚人纷纷进山猎鹿,良田大量荒芜。
等到时机成熟,管仲忽然禁止粮食出口,同时禁止进口楚国的鹿。
楚国粮价飙升,管仲又将粮食运到南部楚国边境低价贩卖,楚人纷纷逃刀齐国。
齐桓公大兵压境,楚国士兵无心恋战,楚王只好在召陵与齐国媾和。
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召陵之盟”。
管仲用经济策略帮助气化工完成称霸的大业。
“重金购铁”灭衡山国衡山国是一个擅长制造铁器的国家,于是管仲就重金收购衡山国的铁器,制作铁器的人都发了财。
于是衡山国的老百姓很多都不耕种了,不划算,不如制作铁器挣钱。
同时,管仲又派人暗地里的收购衡山国的粮食,使衡山国的粮食日渐稀少。
我看管仲作文

我看管仲作文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在“俭”、“仁”、“礼”三个方面,管仲的主张是“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而孔子却不以为然:“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他认为管仲尚侈的做法不合时宜,不符合俭的原则。
单由“俭”这方面来说。
我认为管仲所主张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何为“仓禀实”和“衣食足”呢?我认为这应以够而不奢为准,类似于西方人所主张的勿暴食勿饕餮一样,食物够人民吃饱但不暴食,这样既不会增长人们的贪欲,崇尚了“俭”,又让人有充分的精力去思考荣辱礼节,管仲的观点在当时已经有这样的倾向,但未留下一个够后人衡量的标准,孔子的话充分证明了这点,由此看,管予的“才”也早有体现。
从“仁”这一方面,孔子也有评价。
“子路日:‘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于日:‘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公子纠是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的哥哥。
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都是齐襄公的弟弟。
襄公无道,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齐国陷入动乱状态。
鲍叔牙与管仲自幼关系亲善,且鲍子一直善待管仲,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齐动乱前,鲍叔就预见将发生动乱,奉公子小白出奔莒。
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
齐人杀死公孙无知,鲁国伐齐,接纳公子纠。
小白。
管仲的哲学观点介绍

管仲的哲学观点介绍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哲学观点对于当时齐国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管仲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人的能力。
管仲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无限的潜力和能力。
他认为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给予机会和培养,每个人都有可能达到很高的成就。
他反对世袭制度,主张选拔人才,无论出身贫寒还是显赫,只要有才能就应该得到重用。
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也为齐国的社会进步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管仲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平等对待,不论贫富、贵贱。
他反对压迫和剥削,主张平等和公正。
他提倡以德治国,倡导仁爱和公义,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管仲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发展人的潜力的关键。
他主张普及教育,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
他还主张注重实践和实用,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实际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的来说,管仲的哲学观点强调了人的价值和能力,倡导平等、公正和仁爱,注重教育和实践。
他的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先进和独特的,对于齐国的繁荣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管仲的思想观点至
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理解人的价值和发展潜力,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管仲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在“俭”、“仁”、“礼”三个方面,管仲的主张是“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而孔子却不以为然:“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他认为管仲尚侈的做法不合时宜,不符合俭的原则。
单由“俭”这方面来说。
我认为管仲所主张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何为“仓禀实”和“衣食足”呢?我认为这应以够而不奢为准,类似于西方人所主张的勿暴食勿饕餮一样,食物够人民吃饱但不暴食,这样既不会增长人们的贪欲,崇尚了“俭”,又让人有充分的精力去思考荣辱礼节,管仲的观点在当时已经有这样的倾向,但未留下一个够后人衡量的规范,孔子的话充分证明了这点,由此看,管予的“才”也早有体现。
从“仁”这一方面,孔子也有评价。
“子路日:‘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于日:‘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公子纠是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的哥哥。
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都是齐襄公的弟弟。
襄公无道,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齐国陷入动乱状态。
鲍叔牙与管仲自幼关系亲善,且鲍子一直善待管仲,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齐动乱前,鲍叔就预见将发生动乱,奉公子小白出奔莒。
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
齐人杀死公孙无知,鲁国伐齐,接纳公子纠。
小白自莒先入齐国,自立为君即桓公。
于是齐伐鲁,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出于一身不事
二主的忠君思想,愤而自杀.管仲经鲍叔牙推荐,桓公用为相。
对于管仲的这种背叛行为,按子路的理解,可能没到达“仁”的境界。
孔子认为,齐桓公屡次会盟诸侯,不动用兵车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功绩,这就是管仲的“仁”。
另一方面,孔子从“礼”方面的评价,孔子直截了当的表达了他对管仲非礼行为的愤怒情绪。
孔子在当时社会动乱的时代,强调礼的作用。
强调对“周礼”的恢复,并且对于非礼的人、事进行了剧烈的批判。
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来看,礼相对仁。
则处于较为下层的地位。
管仲也有“礼”的僭越行为.这当然也不为孔子所满意。
但是,从‘仁”出发,孔子则又高度赞扬了管仲。
从中可以窥见孔子的“复礼”,有“从周”的意义,但是根本的是对恢复社会秩序的追求。
春秋时周礼的地位开始动摇,诸侯为了扩张自己的地盘.不惜侵犯“礼竹的手册,齐桓公首当其冲,而这其中管仲也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孔子倡礼,并赞颂周礼的尽善尽美,他竭力想维护旧的秩序。
评价管仲是否“礼一以及他和鲍叔牙经商时是否“德”,取决于不同人的角度。
管仲家贫,而鲍叔牙却有着丰厚的家底,鲍叔牙与管仲经商一方面也出于帮助管仲.而对于管仲征战时总沦为逃兵,鲍叔牙也出面为他解释.说他家有九十高龄的老母。
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管仲是否德才兼备得看不同人的角度,至少我认为:毋庸置疑的是管仲的谋略与才华,而他的德行,在当今社会恐不被人赏识,但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和他的个人身世中,他应当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