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延伸阅读(二)课时作业(1)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课时作业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课时作业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课时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28分)前门箭楼的燕子黄裳①已经二十多年没有上北京了,真有说不出的相思。

②到北京的那天,天真够热的,觉得这里的太阳确是不同凡响。

不过却热得干脆、痛快,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比江南高明的地方。

在前门外住下后,已是该吃晚饭的时候,就慢慢溜出来,在前门大街上闲走。

“都一处”“一条龙”“月盛斋”这些店招看了就使人感到亲切,即使里边卖的食物与过去不大一样了,也不要紧。

“都一处”卖的是蟹肉包子,这应该是南京或上海的特色,现在是“南风北渐”了。

但小米稀饭却是地道的北京风味,好得很。

可惜我想再来一碗的时候,却卖光了。

③来到前门箭楼前,已是黄昏时分。

白天几次经过,我已经贪婪地看过好几眼,现在就想细细地、前前后后好好地看看她。

箭楼新粉刷过,虽然有金碧辉煌的彩绘,但整体依旧是庄严肃穆的。

因为她的主体是用一色深灰色城砖砌成的,落落大方。

楼身比我保留的任何旧印象都干净得多。

我曾经看见过在她身上画着日本仁丹的商标,美丽牌香烟的“美女”和其他乱七八糟各式各样的布告招贴,就像浑身贴满了膏药。

那可真让人不舒服,简直就像中华民族百年来苦难的象征。

她像一位英雄的母亲,承受着重重苦难、凌辱,骄傲地挺首屹立,默默地护卫着、看守着从她身边川流不息地走过的儿女。

今天,她是应该开颜一笑了。

④一种过去我没有见过的景致在眼前出现了,千百只燕子不住地围绕着箭楼飞,飞来飞去,飞进飞出,就像夏天雷雨前荷塘上穿梭飞舞的蜻蜓,蜂衙前哄聚的蜂群。

⑤过去从来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景色,我在箭楼侧边伫立了很久。

⑥忽然想起宋徽宗画过的《瑞鹤图》。

那构思是有些相近的,不过比起眼前的这一派喧腾景象,可寂静得多了。

⑦也许应该像故宫那样,在画檐朱栋之间结起铁丝网来吧,我不知道。

古代诗人喜欢用燕雀这样的小动物,点缀宫廷殿阁间,制造一种凄寂的气氛。

我想,这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和诗人的感情决定的。

其实同样的事物,用来抒写无论哪一种心情都是可以的。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新课标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新课标版)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新课标版)2课时作业(二)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时间:45分钟分值: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

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

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

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

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

为了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

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

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

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

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者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

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和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

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

【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 北京市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延伸阅读(二)课时作业

【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 北京市专用)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延伸阅读(二)课时作业

延伸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25分)戈壁听沙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

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

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

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

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

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

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

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

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

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

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

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

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

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

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

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

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新课标版)2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新课标版)2

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新课标版)2课时作业(二)[一样论述类文章阅读二][时刻:45分钟分值:1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节奏是音乐、舞蹈和唱歌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

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

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确实是节奏。

人用他的感受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对审美对象时,假如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

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假如演奏艺术精湛,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

假如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看起来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动,这就叫做节奏感。

为了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事实上全身筋肉都在“打板”。

那个地点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

节奏总有一种适应的模式。

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假如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

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者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乐趣)的传达媒介。

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乐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乐趣,从而引起同情和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受,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

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

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

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

课时作业(二)(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这些挑战。

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B.叶正明对有些文章和书籍说叶挺在和党断了联系期间生活异常困难,靠开饭馆、摆小摊、卖油条等等维持生计的谬传比较反感,说这些都是假的。

C.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

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D.长久以来,以大摩和高盛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一直是华尔街的“形象代言人”。

B[A项前面说“是否”,后面只说一种情况,属“搭配不当”,应在“美国”后加“能否”。

C项第二个“人们”多余。

D项主语部分的中心词残缺。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日前某知名环保组织发布报告称,抽样调查发现,北上广深室内灰尘样本中均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和溴化阻燃剂等四大类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

B.最近中日韩分别爆发出来的民族主义情绪,若成为影响相关外交决策的主流倾向,则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将与之背道而驰,不利于各方缓和矛盾、共谋发展。

C.历史宿怨之外,东亚的感情方程式在近年来又增加了一个复杂的系数:日本在经历了失落的20年之后,表现出更强的不自信和对未来的迷茫。

D.海洋国家依赖对外贸易,国家安全范围不仅取决于主权所不及的海洋和贸易区域的秩序,还取决于本土治理。

这是海洋国家把海权作为战略重点的根本原因。

C[A.成分残缺,应在“对人体危害很大”前加上“这些物质”。

B.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则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将与之背道而驰”应改为“则与东亚加强一体化的大方向背道而驰”。

D.语序不当,应为“国家安全范围不仅取决于本土治理,还取决于主权所不及的海洋和贸易区域的秩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安徽专)新课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安徽专)新课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安徽专)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安徽专)新课标课时作业(二)1。

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蕴藉慰藉工夫功夫茶轶事卷帙浩繁B.振幅辐射照相摄像机汇合融汇贯通C.诀窍抉择叶片百页窗部署按部就班D.搏弈脉搏掉价掉书袋倍加备尝艰辛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睥睨猥亵乍暖还寒沸返盈天B.暧昧颓圮厉害冲突不经之谈C.苍茫战栗嘻笑怒骂引以为戒D.斑驳勖勉义愤填膺冠冕堂皇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精萃挖墙脚甘拜下风一筹莫展B.重叠老两口坚定不移深信不疑C.度假水龙头金榜提名人情世故D.寒暄入场券永葆青春出奇不意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抿嘴流敝蛊惑人心终南捷径B.揖录辖制瞬息万变苦心孤诣C.渎职付梓出奇制胜不胫而走D.消耗谗言光怪陆离无是生非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惋惜一滩血残羹冷炙水火不相融B.简练万户候繁文缛节八杆子打不着C.厮打一霎时自负盈亏男儿有泪不轻弹D.赋予天燃气一如既往前事不忘,后世之师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糟糕消声器嬉笑怒骂金瓯无缺B.缄默绩优股险相环生目不暇接C.澜言圆舞曲不蔓不枝芸芸众生D.蛰居耍笔竿步履蹒跚真知灼见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震撼扫描仪鞭辟入里两全其美B.辨证结骨眼工于心计矫揉造作C.渲泄摄像机曲意逢迎常此以往D.坐落电饭煲蛛丝蚂迹群贤毕至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陈规畸形弱不经风铤而走险B.怄气混沌既往开来民生凋敝C.般配岑寂群贤毕至广袤无垠D.凌厉黯然文过饰非俗不可奈9.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经典点击率突如奇来粮食欠收B.家具钉书机民生凋敝攻城掠地C.网帖霓红灯通货膨胀死皮癞脸D.照相穷折腾剑拔弩张兵荒马乱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分渡难关长治久安万事俱备B.伏法大姆指貌合神离顾名思义C.博弈候车室出其不意精兵减政D.通谍抄近路和言悦色艰苦备尝11.XX·安徽卷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2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练习)课时作业2

课时作业(二)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2016·南昌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戏曲的和谐圆顺之美——浅谈潮剧老旦的表演艺术黄少君戏曲表演大师程砚秋先生曾说:“戏曲基本上是给观众一种美的感觉的艺术。

”因此,在戏曲表演中凡一切“形之于外”的动作,无论它们是从生活动作中直接取来的,还是从自然界借鉴而来的,都必须经过相当大的美化处理——提炼、筛选、变形、规整等等,合乎美学要求,使之充分歌舞化、程式化、装饰化,从而凝练、沉淀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化形式。

虽然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但在戏曲舞台上,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却是高度区分开来,这是由于中国总体艺术强调情感因素,重视情感表现的特征,所谓“事为情用”,“以情驭事”,决定了中国戏曲是一项情感大于理智的审美活动。

譬如,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情感都可以通过唱、念、做、打来体现,在这里技巧的娴熟与感情的浓郁都成正比例关系。

所以,我认为一切出现在戏曲舞台上的形象都应该是美的,即和谐、圆顺的,只是艺术的真实表现手段与方式的不同。

说到传统戏曲的和谐、圆顺之美,又不由让我想提起自己所学之行当——老旦。

我扮演过不少不同类型、性格的角色,但我想,无论是《闹钗》中温厚的胡母、《母子桥》中善良淳朴的许氏,还是《雷震天波府》《刘明珠出征》中刚毅豪情的佘太君与刘明珠,它们首先是女人,是母亲,这是人物的共通点,也是我在舞台上诠释这些人物首要的出发点。

我从演女人、演母亲的角度出发,以女性间特有的理解沟通与这些和我距离甚远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舞台成为了接通今古时空的轨道,这其实更是一种情感化了的美学评价,它凝聚了我对生活和人物的全部的真情实感。

老旦,年纪虽大,但性别仍然是“旦”,这决定了我们在塑造人物时要考虑人物的身份、性格、处境,以求在表演时演出人物的气质与神韵来;相反,演出来的只能是人物的苍老和暮气。

老旦是以扮演上了年纪的老年妇女为主,纵观潮剧舞台上扮演过的剧目,属于老旦站“中间儿”的折子戏或中型戏实在不多,大型剧目就更少了。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作业+23+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作业+23+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作业23一、对点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独木舟之道[美]西格德·F.奥尔森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

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伸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25分)戈壁听沙①六十年代末,一小群中学生曾想瞒着父母去新疆参加军垦——其中便有我这个初中生。

那次逃窜未遂的记忆被悠悠岁月洗刷模糊之后,直到去年,我才寻得一机会西出边关。

②据说我去的不是时候,草原已枯萎,河流已干涸,葡萄园已凋零,肃杀寒风把梦境中的缤纷五彩淘洗一尽,只留下一片沙海。

沙丘,沙河,沙地,沙窟,举目茫茫,大地干净。

不管什么时候在车上醒来,疲乏地探头远眺,看见的很可能仍是一片单调的灰黄,无边无际又无声无息,让人觉得车子跑了几天却仍留在原地。

③人们不喜欢沙。

其实细想一下,葡萄和哈密瓜适宜在沙土里生长,坎儿井这种特异的水利工程也是沙漠特产。

因为多沙缺水,人们洗手靠铜壶吝惜地浇淋,脏水也被铜盏承接留备它用,这才有了精湛的铜品工艺。

因为尘沙扑面,妇女们都习惯戴轻柔的头巾和面纱——而且很可能基于同一原因,她们多有长长的睫毛,这才给戈壁添上了神秘的妩媚。

沙的严酷,使人们更为勤勉和勇敢,于是市场上有了丰富的羊奶、羊皮以及寒光闪闪的英吉沙匕首。

沙的单调,使人们向往热烈,于是荒原上有了更多的彩裙、冬不拉和月下奔放的歌舞。

那林立的清真寺,那显目的油绿色彩和新月图案,也许是对黄沙烈日的补充;而充满着对自然和命运敬畏感的孤零零的祈祷呼号,也许更易于出现在风暴里和荒凉的沙海之中吧。

④我想,壮丽的西部文化是不是从我手中这一捧沙砾中流出来的?⑤西部汉人不少,他们与西部各民族一道,真正开始了对沙的征服。

据说当年解放军为投资军垦,节省军费,每人每年少发一套军服,而且军服都没有衣领和口袋,省下一寸算一寸。

白日汗淋全身,夜晚围炉取暖。

中央知道官兵太苦,曾给他们一人补发了几百块钱。

但他们手里的光洋叮当响,就是买不到什么东西。

⑥一位医院护士还向我说起她以前的一些知青伙伴。

她们初入疆时,怕野兽,怕鬼,晚上不敢上厕所。

于是她们只能紧闭着门,一个人哭起来,女伴们就陪着哭一夜。

有位女子想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带着一个提包独身而去,结果迷路在大沙漠中。

找到她时,发现她双腿已经冻坏,只得将大哭大闹的她送往医院,锯掉双腿……⑦在乌鲁木齐,在喀什和石河子,我在陌生的人影中默默地寻找,想知道谁是当年那位锯去双腿的城市姑娘。

我甚至想,要是十六年前我来到这里,我会是这人海中的谁呢?是那位蹲在墙角咬着羊肉串,不时用油光光的袖口抹嘴的大胡子吗?⑧戈壁滩收纳了太多的血汗和眼泪,但这一切流入疏松沙土,很快就渗漏了,无影无踪了。

一捧捧沙粒,竟全是同样的灰黄色,没有任何痕迹。

⑨远古时期的戈壁似乎是较为繁荣的,西域早就是中国版图中重要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还证明,这里存在过石器时代,而东亚很多民族与这石器有着奇妙的关系。

一些土家族史学家认为土家族为伏羲之后,源于甘肃,并以龙山县彭何两姓均自称“陇西堂”为证。

研究古代服装的沈从文先生,认为今天的苗装,可能保留了西部原始氏族的服饰特征。

王国维的《读史》诗则开篇就是:“回首西陲势渺茫,东迁种族几星霜?何当踏破双芒屐,却向昆仑望故乡。

”又说:“自是当年游牧地,有人曾号伏羲来。

”⑩如果这些古代民族曾一度被西部的山川所养育,那戈壁滩真是一个孕生中华民族的巨大子宫。

上下几千年,它输送了一个又一个的种族远去,自己却枯缩了,干瘪了,只剩下一片静静的黄沙,还有几声似乎沙化了的鸦噪。

11我静静地听着屋外呜呜咽咽的风沙声。

那是戈壁在哭泣吧,是思念它孕育的东亚亿万○子孙而哭泣吧——戈壁滩如此干枯,以致没有泪水,只有这呜呜咽咽的干泣。

12我突然想起,十六年前我鬼使神差地要远赴西域,一定是在睡梦中听到了这哭泣,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

13我离开新疆时没有坐飞机,目的之一是想更多地看沙和听沙。

火车昏昏沉沉地摇晃着,○因为路基多沙,不宜高速。

坐在对面的是一位维吾尔族青年,他告诉我,政府正在考虑运用日本专家在中东治理大沙漠的经验,来绿化戈壁。

当然,这需要很多很多的钱。

但我们会有钱的——他笑着说,抽了口莫合烟。

14我点点头。

这时,车头长啸了一声,拉着列车掠过张掖,向河西走廊的出口奔去,我○感到我正在从母腹中第二次诞生下来。

(节选自韩少功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第④段用一个问句,独立成段,强调了沙与壮丽的西部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B.作者之所以用很多笔墨描述军垦战士和援疆知青,主要是因为童年未实现的军垦梦。

C.文章追述戈壁源远流长、繁荣灿烂的文化,是为了反衬肃杀、孤寂、单调的戈壁现状。

D.文末对维吾尔族青年的描述,展现了西部人治沙的信心,表达作者对西部人民精神的赞美。

E.文章以“沙”为线索,围绕着看沙、听沙、治沙,展开对戈壁文化消亡的审视思考。

2.文章第⑨段引用王国维的《读史》诗的开篇之作有何作用?(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题目是“戈壁听沙”,作者从沙中听到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解释画线句“有一种孩子对母胎下意识的眷恋和向往”的含义;并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的感悟。

(不少于200字)(10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18分)“沙漠之舟”重归故里沙特素有“骆驼之乡”的美称,沙漠占其国土总面积的28%。

骆驼是继承游牧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骆驼肉和骆驼奶不仅是当地人的美味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骆驼毛则是纺线织布的好原料。

一年一度,有数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到麦加朝觐,并在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宰牲献祭,献祭的牲畜只能是羊、牛和骆驼三种家畜。

然而,自从1938年沙特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石油就成了沙特人致富的法宝。

依靠丰厚的石油出口收入,沙特的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改变,高速公路网把各大城市连为一体。

汽车早已取代骆驼,成为多数沙特人的代步工具,骆驼则成了一些人怀旧的宠物。

据统计,阿拉伯半岛上的骆驼数量正急剧减少,30年内可能会完全消失。

如今,沙特阿拉伯每年朝觐期间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依靠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

为了解决骆驼长途运输问题,沙特正考虑以每艘约7000万美元的造价,在新加坡建造专用货轮。

与沙特骆驼濒临灭绝不同的是,澳大利亚“骆满为患”。

从19世纪中叶起,为修建铁路,澳大利亚人从沙特、巴勒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引进了一万头骆驼用来运送建筑材料。

20世纪初,随着铁路开通以及汽车的普及,骆驼被放养到野外。

骆驼的繁衍力特别强,而且没有天敌,数量与日俱增。

如今,澳大利亚的野生骆驼估计约有120万头,活动面积达330万平方公里。

当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时,骆驼群便会为了寻找水源而向周边地区迁移,破坏植被,糟蹋庄稼,影响交通,给牧区和农业区居民造成严重影响。

骆驼排出的粪便还会产生大量影响气候的二氧化碳。

数年前,澳大利亚牧民和农场主就自发组织起来捕杀野生骆驼。

为保持生态平衡,澳大利亚政府做出决定,拨出专款租用直升机捕杀野骆驼,计划最终把野生骆驼数量减少三分之二。

沙特过去只从苏丹和索马里进口骆驼,之所以改从澳大利亚进口,一个重要原因是沙特人感情上难以接受澳大利亚捕杀骆驼的计划。

(取材于2012年1月6日《人民日报》)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都可以感受到骆驼在游牧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沙特每年在宰牲节屠宰的数以千计的骆驼,只能靠从澳大利亚、苏丹、索马里进口。

C.公路铁路开通和汽车普及,使骆驼成为沙特人怀旧的宠物,也让澳大利亚“骆满为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