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系统视角下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和比较研究_陈蕾
首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首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 2009001开放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陈炎、刘树伟、王志明、谭好哲、张文玺、桑晓旻、薛佩军、段吉群、程翠玉、信春雨、姚传义、王晓黎山东大学 1 2009002历史学专业研究生基础课教学网的创建与应用陈德正、张礼恒、李增洪、官士刚、胡其柱、王作成、杨朝亮、贾永梅、郭学信、吕桂霞聊城大学 12009003基于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科研互动发展的创新模式 董双林、曹志敏、戴 华、于定勇、傅 刚、李 琪 、张全启、高会旺、张 彤、刘 岳中国海洋大学 12009004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窦建民 、尹汉东、王怀生、赫庆鹏、宗传军 聊城大学 1 2009005公共经济学(财政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樊丽明、李齐云、赵梦涵、李文、陈东、李一花、李华、苏春红山东大学 1 2009006培养数学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傅希林、闫宝强、刘衍胜、张立琴、范进军 山东师范大学 1 2009007超声心动图学基础与临床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姜志荣、金利新、王志斌、王小凡、卢 芳 青岛大学 1 2009008在应用数学重点学科建设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刘立山、尹传存、郝兆才、赵增勤、王顶国 曲阜师范大学 1 2009009基于科学研究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与实践谭好哲、桑晓旻、薛佩军、许淑娟、王辉、程翠玉、薛南青、信春雨、姚传义、谢江宁、邱迎春、刘燕玲山东大学 1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20090010建设学科交叉、基础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科研平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唐波、董育斌、陈德展、石志强、张志德、申大忠、毕华林山东师范大学120090011研究生医学机能整合式创新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王春波、韩彦弢、左书耀、钟进义、董静、阎春玲、叶俊丽、陈雪红、刘金成、金毅青岛大学 1 20090012机械类专业研究生系列课程英汉双语教学的研究 王永岩、李剑光、李庆领、张选利、樊智敏 青岛科技大学 120090013依托应用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及创业能力 魏 琴、孙国新、于京华、张昭良、张书香、罗川南、寿崇琦、裴梅山、郑庚修、王秀菊、王志玲、颜 梅、艾洪奇、崔 玉、黄加栋济南大学 120090014强化理科基础,突出能源特色,构建复合型物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魏宝君、王玉斗、关继腾、王殿生、方建会、栾艳丽 中国石油大学 1 20090015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丛书 吴义勤、魏 建、房福贤、李掖平、吕周聚 山东师范大学 1 20090016生理学硕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国家、省重点学科建设的互动和支撑谢俊霞、陈蕾、陈文芳、姜宏 青岛大学 120090017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杨 波、陈贞翔、范 荣、仲红波、段吉群、张贞齐、高启光、王太峰、李学庆、戴更新、刘 鹍、彭立志、张 蕾、孙润元、王彦珍、荆 山济南大学 120090018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研究 张洪海、李志广、孙俊华、刘 敏、尹树林、罗文伟 曲阜师范大学 1 20090019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创新平台培养创新型生命科学类赵彦修、王宝山、安利国、姚敦义、赵可夫、李法曾、李云龙、山东师范大学 1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 高层次专门人才 张 慧、艾洪滨、潘 杰20090020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机械类研究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钟佩思、万丽荣、李学艺、刘梅、丁淑辉、张鑫、刘志海、王成龙、韩善灵、苏春景山东科技大学 12009002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比较研究曹宝香、禹继国、夏小娜、高仲合、祝永志、赵景秀 曲阜师范大学 2 20090022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研究陈华新、李立华、胡天君、李劲男、薛 娟、王志远、徐艳芳、倪鹏飞、孙晓红、王文琴 山东建筑大学2 20090023发挥物理学科交叉优势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陈沙鸥、夏临华、滕 冰、龙云泽、隋万美、卢朝靖、刘均海、孔伟金、黄家寅、戚 凭青岛大学 2 20090024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崔霞、李来胜、徐茜、王小平、朱晓薇、王丽萍、葛鹏、吴晓炜、王芳、张晓莉山东财政学院 2 20090025科研带动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董长瑞、聂炳华、崔友平、杨丽、孟祥仲、王立平、巩琴贤、徐梅山东经济学院 2 20090026《自然辩证法简明教程》 杜吉泽、李维香、邵艳梅、耿国华、郑炳心、温立武 山东理工大学 2 20090027汉语言文字文献学 高尚榘 曲阜师范大学 220090028基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何 友、王宝林、何宝民、糜玉林、朱爱红、王 杰、周文松、史 佩海军航空工程学院220090029构建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培养高素质人才 贺国平、梁永全、吴哲辉、郑永果、彭延军 山东科技大学 2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刘伟、王向荣、杜玉越、梁向前李东阳、朱建国、肖静、苏同营、李彩芳、王家岩、刘松、王20090030工程硕士培养途径与过程的创新性研究探索与实践山东科技大学 2军红大气-海洋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20090031刘秦玉、黄菲、傅刚、孙即霖、王启、盛立芳 中国海洋大学 2 践刘晓华、王秀红、高荣、魏新江、王天成、顾建忠、翟金刚、20090032科研创新导向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鲁东大学 2辛杰、唐美芹20090033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探讨 潘庆杰、沈伟、闵令江、李美玉、李兰、孙晓凤、孙玉江 青岛农业大学 2山东轻工业学20090034研究生教育创新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秦梦华、张旭东、许崇海、陈照强、鲁南、高文红2院20090035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曲淑英、逯静洲、周新刚、侯兴民、盛严 烟台大学 2结合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特点,培养理论与应用结合型20090036田纪春、邓志英、张卫东 山东农业大学 2 研究生王 勇、冯宝鹏、叶秀祥、高平发、薛立魁、卢虎胜、张乐勇、20090037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石油大学 2苏宏伟、张斌荣、许崇海王崇杰、崔艳秋、薛一冰、苗纪奎、王德华、何文晶、管振忠、20090038建筑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的建设与实践2纪伟东、刘 琦、王亚平 山东建筑大学20090039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 王传奎、刘新国、孟庆田、满宝元、张庆刚 山东师范大学 2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20090040面向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电子信息学科建设模式改革与实践 王红星、王国宏 张立民、樊中胜、许志超海军航空工程学院22009004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改革王洪月、任连奎、郭尚敬、任丽、孙先洪、王 芳、郭晓辉、柳 锦、张维峰、李业霞聊城大学 220090042以特色凝炼和机制创新提升学科竞争优势——中国海洋大学会计学博士点学科建设 王竹泉、徐国君、罗福凯、张世兴、李 雪、王 荭、孙建强、倪均援、樊培银、房巧玲中国海洋大学 220090043立足两个坚持 推进三个创新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夏东伟、张 燕、戴更新、姜振家、刘恩贤、孔 燕、王传永、于春燕、万萍莉青岛大学 220090044“产学研结合、注重研究生能力培养”教学理念的实践与研究谢圣献、潘全科、宗培磊、左风朝、贾保先、王贤勇 聊城大学 2 20090045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张 新、江学军、李国锋、李新运、刘培德、马建华、郭 强山东经济学院 220090046建立五个体系,构建适应地方高校实际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张斌荣、王 庆、蒋小满、武玉国、魏 华、宋传广、王海峰、贾桂玲、王华东鲁东大学 220090047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研究张乐勇、叶秀祥、管志川、肖立山、王学彩、周建林、殷述广、尤春卉、俞继仙、马建山中国石油大学 2 20090048青少年心理学课程体系构建 张文新 、纪林芹、赵景欣、徐夫真 山东师范大学 2 20090049从史学动态教学入手引导研究生实施“创新型研究性学习”赵慧峰、俞祖华、高春常、梁方健 鲁东大学 2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20090050以教材建设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改革 周海波、魏韶华、佘小杰、贾丽萍、王金胜 青岛大学 2山东中医药大20090051医药专业研究生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曹慧、唐迎雪、李明、金卫、史周华3学以创新课题为平台,在师生互动科技攻关实践中实现20090052陈国华,孙明昆,夏树伟,王铎,高从堦 中国海洋大学 3 创新教育研究依托基地和项目,开展“融入型”研究生社会实践活20090053仇道滨、王霞、刘琰、朱征军、刘琳 山东大学 3 动的研究与探索樊炳辉、李玉霞、张维海、徐文尚、冯开林、卢 晓、刘小峰、20090054863基地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山东科技大学 3王传江、王海霞、杨俊卿范荣、岳云龙、周智、张奉军、王彦珍、郝晓艳、王纪辉、周20090055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与实践济南大学 3长民、王平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情报学研究生的20090056葛敬民、刘文云、王效岳、隗德民、邓尚民、李长玲、吴 红 山东理工大学 3 理论与实践创新20090057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实践管英俊、吕世军、王玉良、刘 军、孙嘉斌、朱 红 潍坊医学院 3郭庆堂、丁祖豪 、王昭风、唐明贵、黄富峰、孟 伟、马晓20090058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哲学通论课程的探索聊城大学 3辉、李合亮郭忠文 洪锋 曲海鹏 张浩 李欣 唐瑞春 张巍 姚文琳 蒋永20090059基于校际科研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国海洋大学 3国 冯源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 20090060面向机械类专业的开放式研究生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郭宗和、张少全、王建兴、郝秀清、张建、魏修亭、杨先海、牛国栋山东理工大学 3 20090061研究生研究与创新性学习模式构建和实践 黄志勇、陈铁柱、杨贵硕、战希臣、田 园海军航空工程学院3 20090062临床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平台建设与实践 纪春岩、徐翠香、孔令杰、唐淑云、孔北华 山东大学 3 20090063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 接玉玲、刘孟臣、王振林、房爱理、吴燕、宋加木 山东农业大学 3 20090064《凝聚态物理》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性研究 解士杰、刘德胜、高琨 山东大学 3 20090065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中美比较研究李平、范跃进、曲建忠、王玲 山东理工大学 3 20090066关于学科建设中武术文化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李成银、林志刚、孙 刚、田学建 山东师范大学 3 20090067实行开放式研究性教学 在为社会服务中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改革与实践李福华、徐建培、马 波、钱国旗、周海波、于庆东 青岛大学 3 20090068绘画色彩本质与色彩艺术形式教学研究 李广元、杨庆义 山东艺术学院 320090069依托国家重大岩土工程科研项目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李术才、张庆松、李树忱、薛翊国、徐帮树、贾 超、张乐文、丁万涛、 李利平、张 峰山东大学 320090070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数值分析》教学改革探索 李维国、周生田、同登科、刘新海 中国石油大学 3 20090071信息化支持下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研究与实施 李学庆、孙建东、王君、周倜、曲毅 山东大学 3 20090072物理学与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学术创新工程的理念与实践 李作宏、王伟田、李子军、李向昭、王中训、徐宝龙、任承、阎毅烟台大学 3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以“拓宽就业为导向”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新型培养模20090073刘桂香、许春胜、李治淮、白咸勇、冯国营 滨州医学院 3 式的构筑与实践创建科研实践与教学互动体系,培养海洋资源勘探工20090074刘怀山、张金亮、李庆忠、王修田、张维冈、童思友、张 进中国海洋大学 3 程创新人才刘建波、段耀奎、郝麦玲、宋洪强、王增贤、刘方永、李传伟、20090075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现代混沌管理研究泰山医学院 3张玫、肖延丽20090076培养研究生科研素养的方法与应用 刘润进、李敏、原永兵、刘杏忠、宋希云 青岛农业大学 3刘希玉、刘 弘、马英红、刘方爱、赵庆祯、于 涛、郑明春、20090077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究3乔 鸿、王文平 山东师范大学20090078研究生课程《地理学数学方法》教材建设 刘贤赵、张安定、孙海燕、李嘉竹、潘英华 鲁东大学 3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全面实施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改20090079施发敏、国林祥、唐烈军、王珍瑛、胡远瑾 青岛大学 3 革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以国际20090080时英 袁其刚 毕红毅 朱启荣 王晓荣 山东经济学院 3 贸易学专业为例20090081强化三创能力培养的互动式研讨学习模式研究 唐功友、刘颖健、马慧 中国海洋大学 3山东中医药大20090082中医学文献型硕士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唐迎雪、鲍霞、孙英新、杨广杰、马婷3学20090083动物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课英语教学的研究 田文儒、刘积凤 青岛农业大学 3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 20090084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佟月华、宋尚桂、王本法、林丰勋、陈功香、王树青、唐本钰济南大学 3 20090085基于PACS的影像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系统的优化与应用王 滨、董 鹏、李耀武、张仕状、孙业全、周茂义 潍坊医学院 3 20090086土木工程研究生创新平台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王 来、乔卫国、李云峰 山东科技大学 320090087地方院校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山东建筑大学市政工程学科探索与实践 王 龙、张志刚、陈文兵、李梅、丁爱国山东建筑大学320090088数理统计教学体系的变革与创新实践 王岩、隋思涟、王军英、马鸿洋、张立杰 青岛理工大学 3 20090089研究生双轨同步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王宝维 徐德武 李文立 王利华 青岛农业大学 320090090立足重点学科,突出特色优势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王西奎、许崇海、高文红、张旭东、鲁 南、胡令启、陈照强山东轻工业学院320090091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育功能拓展 王耀东 山东科技大学 320090092基于学科与创新平台建设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王振林、刘孟臣、房爱理、米庆华 顾锋、接玉玲、刘希山、吴燕、王永军、刘永峰山东农业大学 320090093创建国内一流研究生课程《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实践及体会吴其晔、杨文君、王新、巫静安 青岛科技大学 3 20090094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指标的研究 吴耀宇、张汀、姚维国、胡斌 山东体育学院 3 20090095创新与创业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徐惠忠、秦连杰、丁峰、李秦阳、宋建国、徐仁根、周 明、宋远明烟台大学 3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 20090096材料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实践 许斌、马洪芳、牛玉超、于 宽、范小红 山东建筑大学 3 20090097研究生创新技能及专利知识教育研究与实践 许福运、李秀珍、杨冰、梁亮、刘二稳 山东建筑大学 3 20090098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研究薛兴利、厉昌习、岳书铭、陈盛伟、毕红霞、李晓明 山东农业大学 3 20090099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杨 杰、潘晓生、宋晓英、王 蓓、林吉玲、陈晓洁、赵宗来、高龙奎济南大学 3200900100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 杨继国、刘 喆、考希良、李先强、梁 栋、刘源香山东中医药大学3200900101教育硕士科研工作站运行机制与管理制度研究杨昭宁 张奎明 李志广 王万民 李庆平 尚延亮 陈祥丽 魏山金 朱良渠曲阜师范大学 3 200900102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综合培养模式研究尹文强、郭继志、李伟、刘光秀、赵延奎 潍坊医学院 3 200900103病原生物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于爱莲、张忠、赵英会、王玉、于广福、高立、庄东明、陈秀春、杨春贵、万文菊泰山医学院 3 200900104区域性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实践及可持续发展 张健、王旭春、胡鹏、李建国、郑庆功 青岛理工大学 3 200900105以社会需求为驱动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个性化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张彩明、纪秀花、岳厚光、王铠、韩慧健、徐振中、刘慧 山东经济学院 3 200900106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张书圣、匡少平、高洪涛、丁彩凤、王光信 青岛科技大学 3序号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获奖等次200900107石油科技创新与研究生创新培养研究 张卫东、张乐勇、管志川、步玉环、黄根炉 中国石油大学 3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农业机械200900108张晓辉、李法德、侯加林、李光提、刘雪美 山东农业大学 3 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构建“山”型人才培养模式,凸显运筹学特色,培养200900109张玉忠、魏翠萍、屈彪、王宜举、张书东、王长钰 曲阜师范大学 3 高层次人才基于校内培养和学科交叉的研究生国内外联合培养模200900110周庚寅、高鹏、张廷国、张翠娟、牟坤、李丽、王晓、孙妍琳山东大学 3 式200900111文艺美学课程的艺术参与教学研究 朱印海、樊宝英 聊城大学 3- 11 -。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程津培
【期刊名称】《海峡科技与产业》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 今天,各位欢聚一堂,共同探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民族科技产业发展的大计,我很荣幸能有机会听到大家的看法.借此机会,我愿就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谈谈自己的看法,求教于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
【总页数】4页(P5-8)
【作者】程津培
【作者单位】国家科技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若干问题的思考 [J], 万钢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公共图书馆开发专利信息管见 [J], 郝冬梅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J], 赵宝善
4.万钢: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若干问题的思考 [J],
5.是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J], 刘伟;倪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主创新能力国内研究评析

【 bt c】I eedn i o tni Ci li e“ cnl ytnf ”adp psdS ts ae wld cs A s at n pnetn v i h a e te oh t ho g r sr n r oe, ippr i i us r d n ao n n r a1 t t e / o a e o Oh l s
从 中国知 网网络期 刊总库对 “自主创新能力 ” 进行 篇名精
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系统和辩证视角分析

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和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系统和辩证视角分析曹伟
【期刊名称】《未来与发展》
【年(卷),期】2007(028)007
【摘要】自主创新不仅包括原始创新(前端自主创新),也应包括消化创新、集成创新、推广创新、局部创新、模仿创新等(后端自主创新).众所周知,日本主要通过后端自主创新在不少重要高技术领域超过了美国.要使自主创新对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产生现实影响,必须从系统思维以及辩证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在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应采取后端自主创新为主、前端自主创新为辅的战略方针.
【总页数】5页(P2-6)
【作者】曹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5
【相关文献】
1.低碳视角下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实例分析 [J], 王海刚;曹丹
2.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国际竞争力人才的视角 [J], 吴丽娟
3.基于国际竞争力视角的我国医药制造业结构性分析 [J], 黄佩红
4.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基于因素分析的视角 [J], 李捷;邵文
5.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价值链视角 [J], 岳巧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立项名单

陈德云 刘克文 王梅 万秀兰 许海霞 董泽芳 孙龙建 汪国新 吴易雄 吴振利 李晓华 谢登斌 赵晓军 黄斌 石连海 莫明峰 杨卫东 阮成武 于光辉 鲍传友 宋课题评审结果一览表
BBA140048 BBA140049 BBA140050 BCA140051 BCA140052 BCA140053 BCA140054 BCA140055 BJA140056 BJA140057 BJA140058 BJA140059 BJA140060 BJA140061 BJA140062 BJA140063 BLA140064 BLA140065 BLA140066 BLA140067 BLA140068 BLA140069 BLA140070 BEA140071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国家一般 初中学生品行问题的发展轨迹、影响因素与干预 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个体心理危机的预警、监测及干预策略和 体系研究 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理解视域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发展性评估理念的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在线 测评系统设计与应用 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路径及其实施 策略研究 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 产教融合下卓越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型农民学院”的创新机制实践研究 基于岗位需求的护理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向上流动的作用机 理及改善措施 企业参与高校职业教育转型机制研究 高等院校转型实践中的章程变革研究 职校生职业精神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 以效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 新媒体时代网络音乐对青少年审美的影响及对策 研究 小学生音乐素质标准的研制和评价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基于新媒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与实证研究 中学营养教育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明治时代的学校体育与日本崛起(1986-1912) 中小学兼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与 实践 英国学校公民教育及其启示 纪林芹 刘衍玲 曾红 祝智庭 陈明选 林莉兰 汪基德 罗刚 陈增红 刘克勤 陈松兰 李中建 古翠凤 王海莹 匡瑛 唐以志 程征 刘咏莲 张细谦 谭思洁 柴巍中 刘春燕 李映红 唐克军
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

和知识体系对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 了定义,并以北京高校
由以上综述可 以看 出,学界在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不论 是 指 标 体 系 、 方 法 体 系 均 己 研究生为对象 , 基于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2 0 1 0 年 首都 高校 学 方 面 已经 有 较 为深 入 的研 究 , 生 发 展 调 查 数 据 ,利用 回归 分 析 分 析 方 法对 其创 新 能力 进 行 较 为 完 备 。而 且 绝 大 多 数 研 究 者 的评 价结 果 显 示 ,我 国研 究 了评 价 。结 果 表 明 , 虽 然 多 数研 究生 的创 新 能 力 有 所 提 升 , 但 生 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通过上述梳理可 以发现 ,目
对这种数据获取 方法的缺 点进行 了分析 , 提 出了以学位论文所载信 息为依据进行研 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观 点。
关键词 研 究生 创 新能力 评价
中图分类号 : G 查 获取 指标 数 据 的基 础 上 ,对 某 高校 研 究生 的创 新 能力 进 行
后 基 于调 查或 其 它 途 径 获 取 数 据 ,最后 选 择 合 适 的方 法 进 行 表明 , 多数研究生 的创新能力不强。针对农科研 究生 , 李志平 评价 并得 到评 价 结 果 。 1 综述
等依据课程 学习成绩 、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学位论文水平 以及 科研工作表现等构建了衡量其创新 能力 的指标体系 ,在利 用
规模 的不断扩大 ,社会各界对研 究生培养质量产生了广泛 担 国 际交 流合 作 能 力 5个 二 级 指 标 , 利用 1 9 9 6 、 2 0 0 1以及 2 0 0 6 忧 。 由此 ,针 对 该 群 体 开 展创 新 能 力 的评 价 以了 解 其 创新 能 年的教育部统计数据 ,对省级区域高校科技创新 能力进行 了 力的真实状况 ,就成为了相关 部门和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热 评价和 分析。针对管理学科研究生 ,杨蕙馨依据影响其创新 点问题 。事实上 , 对研 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 其基本流程是先 能 力 的 因素 设 计 了指 标体 系 , 在 合 理分 配 权 重 的基 础 上 , 基 于 确立研 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 , 根据标准确定指标体 系, 然 调查研 究对该科类研 究生 的创新能力进 行了实证研 究。结果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自主式还是参与式?——基于X大学的实证研究

柳 瑛,王宇航,苏丽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已经成功步入研究生教育大国行列,但
创新型人才匮乏的问题仍饱受社会诟病。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传统的“参与式科研”模式转变
为“自主式科研”训练。文章利用某大学调查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检验了两种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提
. All Rights Reserved.
研创新能力的指标是研究生的主观感受,缺乏客观指标佐证。 总之,既有研究对两种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但大多数文献只是针对其中一种模式进行单
独研究,并未深入比较和论证两种不同模式的培养效果。同时,既有研究更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明 显不足,因而对于不同模式的作用效应探讨不够深入。有鉴于此,本文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基于专门的调查 数据,将在校研究生作为分析对象,从主观感受和客观产出两个角度来考察不同科研参与模式尤其是“自主式” 的科研参与模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进而提出如何科学地选择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合理配置研发经 费等教育资源的政策建议。
与式科研”。与之相对应,现实中还存在以学生为主导的科研活动模式,即“自主式科研”。在国家政策的引导 下,越来越多的高校专门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鼓励研究生自主选题、自主组建团队并开展科学研究。那 么,与“参与式科研”相比,“自主式科研”在推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效果如何?研究和比较两种模式 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对于合理引导学生科学分配有限的就读时间,以及高校合理配置研究生教育 资源,科学制定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改革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社会科学家 2020 年第 5 期
2020 年 5 月 (第 5 期,总第 277 期)
优化科研软环境,提升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

优化科研软环境,提升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
陈一女
【期刊名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9)1
【摘要】优化科研软环境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是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是激活科研人员进行科研的内在动力.当前重点实验室存在着重物不重人、梯队力量薄弱、团队精神不强以及评价制度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重点实
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进一步提升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优化科研软环境,转变观念,实施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宽松和谐、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激励制度等.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陈一女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科技部,浙江,宁波,315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82
【相关文献】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包头稀土研究院获批企业国家重点实
验室 [J], 杨丽
2.加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J], 尹艳丽;周克兵;于鹤龙;王红美;王文宇;常青
3.优化科研软环境提升自主创新力——专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志民 [J],
张文娟
4.加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J], 尹艳丽;周克兵;于鹤龙;王红美;王文宇;常青;
5.对优化科研管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探讨 [J], 周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第1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4No.1收稿日期:2013-02-26,修回日期:2013-06-24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4.01.001创新系统视角下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和比较研究陈蕾(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高校和研究机构作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供给者,不仅直接参与新知识的开发、生产、传播和应用,也是知识创造以及科技劳动力生产的源泉,兼具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导向服务等多种角色,是区域自主创新的源头。
以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着重探讨区域创新系统中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功能、定位及其与其他创新行为主体的互动关系,对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客观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创新系统;自主创新能力;高校和研究机构;评价,对比和策略中图分类号:G311;G64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2014)01-0001-06Research o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city in China on the Perspective of RISCHEN Lei(School of Busines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 :RIS (Regional Innovational System )is a system combined with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termediary service institution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government in the region.How the system works is related to each individual of the above mentioned ,among of which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s the important providers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not only join into the development ,production ,disse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knowledge ,but also the origin of regional innovation.The paper inquires into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other major bodies of RIS ,and at the same time evaluates th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city of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makes a comparison among 30provincial cities of China ,in order to develop appropriat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capacity.Key words :RI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city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 ;evaluation ;comparisons and strategies1问题的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当今世界国家间竞争日益激烈,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日益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国家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20世纪末开始,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自主创新已经由政策层面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
胡锦涛在2006年1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并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区域自主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整合了区域内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创新主体的复杂的系统[1],这个系统运行的绩效如何既与系统中各创新行为主体的发展密不可分,也并非各创新主体创新行为的简单叠加,而需要系统和整体地进行评价[2]。
高校和研究机构作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供给者,不仅直接参与新知识的开发、生产、传播和应用,也是知识创造以及科技劳动力生产的源泉,兼具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导向服务等陈蕾:创新系统视角下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和比较研究多种角色,是区域自主创新的源头。
本文以创新系统理论为基础,着重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功能、定位及其与其他创新行为主体的互动关系,对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客观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对策。
2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创新系统中的功能和定位2.1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区域自主创新中的主要功能高校和研究机构作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供给者,不仅直接参与新知识的开发、生产、传播和应用,也是知识创造以及科技劳动力生产的源泉,兼具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导向服务等多种角色,是区域自主创新的源头[3]。
2.1.1基础知识的生产者高校和研究机构作为区域自主创新的源头,首先体现在它们承担着研究和发展基础科学知识的任务,这些科学知识的生产在短期内无法观察到其经济效益,但从长期看,这些基础科学知识有助于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和新思想的产生,是创新的技术知识发展的基础,是原始创新产生的温床,对区域和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扎实而深远的影响。
2.1.2创新人才的培养者从根本上说,高素质的创新人力资源是区域自主创新得以进行的重要基础,创新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主体素质的高低。
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是掌握并创造新知识和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前提。
高校和研究机构不仅培养出大量的知识和研究型人才,也是创新人才的发源地,同时也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高级管理人才。
这些人才既有开阔的知识面,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理论素养;既能在本专业求精求尖,又具备通过学科交叉寻求新的突破点的能力;既有个人能力,又注重团队协作与合作精神;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索,更注重在科研及实践中增强创新才干。
这正是创新活动所迫切需要的创新型人才[4]。
2.1.3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和传播者高校和科研机构可用利用研究人才众多的优势,研究并开发大量的具有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专利技术,并通过将其专利发明和科技成果转让给企业,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整个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有研究表明,美国获得工业专利的论文中,由大学中的科学家署名的公众支持的科学项目占据了73%,相比之下只有27%由企业完成,可见美国在技术研究领域对大学的依赖程度[5]。
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识溢出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论文、专利、专著出版等方式,将包括新思想、新技术和新知识在内的显性知识溢出;二是将管理经验、技术规律等隐性知识通过与企业的联合开发、委托咨询、合办企业、共建实验室和技术中心、为企业培训员工、向企业输送实习生等等“产学”合作互动方式实现其溢出效应。
2.1.4区域自主创新的信息提供者高校和研究机构利用其广泛的合作渠道,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为区域内各种创新活动和创新主体提供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与技术;另一方面通过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图书资料系统及图书情报系统的建立,为区域自主创新提供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及管理科学等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科技资源体系,并可利用联机数据库和网络资源进行查询,这为自主创新提供了非常方便的信息资源。
2.1.5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孵化器高校和研究机构可以通过与企业合资、控股或向企业转制的方式实现科学技术的产业化,这种产业化大多以大学衍生的科技产业和大学科技园为纽带,从而促进新技术和新企业的产生,为高校和研究机构创新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提供了条件。
在国外,绝大多数高校和研究机构不会直接去兴办企业,而是以高新技术、成果、人才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参与到高新技术开发区,并吸引风险投资企业家,进而实现创新的集聚效应。
1951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院(StanfordResearch Park)以及“硅谷”的兴起,就是高校利用大学科技园将科技成果转化并实现科技企业孵化的不朽传奇。
2.2高校和研究机构与创新系统中其它主体的关系2.2.1高校和研究机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企业提供基础的研究和开发支持,同时向企业输送大量的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丰富企业的创新人力资源储备;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实现其隐性知识对企业的溢出;高校和研究机构还承接企业的相关技术研究课题,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活动。
同时,由于高校缺乏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开拓的能力和经验,促使了高校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2.2.2高校和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高校和研究机构能够与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服务机构和投融资机构协调配合,相互集成,共同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活动。
2.2.3高校和研究机构—地方政府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知识和技术上具有强大的研发优势,是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应的创新政策出谋划策,使地方政府政策制订2陈蕾:创新系统视角下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和比较研究更加严谨并且有实际针对性;此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还是地方政府相关课题的主要研究力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