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文学的新风格

合集下载

俳谐, 川柳, 狂歌

俳谐, 川柳, 狂歌

俳諧, 川柳, 狂歌摘要:本文旨在介绍俳諧, 川柳, 狂歌三种体裁的日本幽默短诗。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三种诗篇的发展历程。

第二部分则主要就三种诗篇在过去十年间的受欢迎程度进行重点论述。

关键字:俳諧;川柳;狂歌;俳句日本幽默诗起源于诸如連歌和短歌一类的经典诗篇体裁,并于公元10世纪起开始缓慢发展。

尽管幽默短诗以经典宫廷诗为基础,但诗风主题却不尽相同。

很多著名诗篇在一开始都是在拙劣地模仿经典著作。

俳諧, 川柳, 狂歌的成功主要源于:①诗篇体裁的质朴②在日本社会中,对穷苦大众的质朴生活的描述,贴近生活。

幽默短诗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开始变得流行起来,到了17世纪,这种体裁形式变成了现在所熟知的俳諧。

俳諧从经典诗歌体裁連歌发展而来(連歌在15世纪和16世纪比较盛行)。

連歌演变成一种具有庶民风格的诗歌体裁,用一个普通日本人民的语言去描写,内容通俗易懂。

这种全新的创作方式是对日常是及其质朴本质的认可。

诗篇放弃了日常生活中短暂且毫无意义的佛教概念,取而代之的是集中刻画那些愉快的日常生活。

在公元16世纪,山崎宗鑑是公认的俳諧的创始人。

他编写了連歌和俳諧「犬筑波集],创作了无数的诗篇,并收录于「新撰犬筑波集」,随后出版。

他诗风通俗易懂,他善于把经典的象征符号以及主旨变成生活中的普通物品。

以下这首诗代表了他的诗风:《月に柄を指したらばよき団扇かな》(用手柄指着月亮,是个扇子吗?)。

其中,月亮通常被看作是神秘美女的象征,这经常出现在中国以及日本经典诗歌中。

把月亮与普通的木质手柄联系在一起,便把月亮具体化为一个日常用品。

在17世纪,有一个天赋异禀的诗人叫宝井其角,他是松尾芭蕉的学生,他以自己的短诗而闻名,他的短诗主要在嘲讽当时的日本阶级社会。

有首诗叫《どうしよう医師に言われてどうしよう(怎么办?医生说。

怎么办?)》,在这首短诗中,宝井其角成功描绘了一个悲剧与喜剧共存的场景。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病人及其家人在听到诊断结果后所经历的一切,这是一个悲剧。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

78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金兰兰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摘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文坛颇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在短短的三十多年生涯中写出了很多具有富含深意同时又具有批判性的小说作品。

与芥川龙之介同时代的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并以出篇小说作品、杂文等文学表现形式享誉中外。

从1921年开始,鲁迅陆续翻译和发表了芥川龙之介的古典题材小说《罗生门》、《鼻子》,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说,而且自1922年陆续创作了《故事新编》的八篇历史题材小说,可谓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

由此,本文首先论述了鲁迅、芥川龙之介小说及其创作概述,然后就在小说创作风格上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给出了从中得到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鲁迅;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比较创作风格,主要来说是指艺术家或者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层次上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创作特色、艺术格调等方面的内容。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是其在创作生涯中作品内容、表现手法、作品主题所体现出来的个性体现。

既包含了小说作品的题材选择,也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中,同时又深刻的表现在思想和艺术哲理中。

因此,创作风格是一个作家小说创作能力的体现,是一定阶段下作家心路历程和创作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由此,关于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小说创作风格的比较,我们需要从小说创作的主题提炼与选择、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和写作手法、小说体裁和艺术语言运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要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从现有国内外的研究中发现补益,才能够做好课题的功课。

一、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生平概述及其相关国内外研究综述(一)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生平概述芥川龙之介(1892~1927)作为日本近代文坛的巨擘,是新思潮派的主要作家,在其短短的十余年创作生涯中佳作无数,被誉为与夏目漱石、森欧外齐名的文学巨匠。

自1915年发表《罗生门》以来,又陆续发表了《鼻子》、《芋粥》、《丛林中》、《地狱变》、《六宫公主》等一系列的古典题材小说。

俳句的汉译与分析

俳句的汉译与分析

俳句的汉译与分析摘要: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诗,是日本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在俳句翻译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分析俳句汉译的格调。

采取自然押韵等中国古诗词惯用的手法,将汉文化适当地加入到俳句翻译中。

关键词:现代俳句;汉译;角川源义;野见山朱鸟;藤田湘子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诗,是日本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通常它由日语的十七个音,以五-七-五的形式组成。

除结构组成上的特殊性之外,俳句多以季语突出整句的意境、韵味、感情基调等。

因此有人曾说,季语是俳句的灵魂所在。

此外,不难发现,俳句的上下句甚至前后词之间,乍看并找不到多少联系,基本亦不出现具有连接功能的词语,一方面,光凭表面很难理解其意义,而从另一方面看,这恐怕是俳句含蓄美的体现。

以上便是俳句应具有的最典型最主流的格式。

之所以称为俳句,是因为它源于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连歌格调高雅而古典,不但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写作方法也引用古典故事来创作。

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从内容上看,它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

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作为题材。

[1]于形式于内容,俳句都与其它诗明显不同,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我们要翻译俳句,首先应该了解俳句的上述特点,继而分析其背景。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由于不可译因素的存在,多者兼顾是很难的,再加上每个译者心中都有自己对“信”“达”“雅”标准的理解,该如何把握形式和内容,常常考虑更倾向于其中一边。

但无论注重形式多一些,还是注重内容多一些,译者都是在尽自己的努力减少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差异。

林林等著名俳句翻译家皆认为俳句在发生及发展过程中,无论形式、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深深地打上了汉诗、汉文化的印痕。

松尾芭蕉、与谢芜村、正纲子规等许多著名俳人均精于汉诗[2],因此有必要将汉文化的特点适当地加入到译文中。

短短的一句话十七个音究竟传达了多少信息,在译文中怎样完整地表露其内涵,这既要结合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又要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

外国文学史上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

外国文学史上册期末考试知识总结

第一章古代文学古埃及文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体裁---神话。

埃及人尝试用神话传说、诗歌、箴言、故事等文学形式来表达他们丰富的感受,神话也是埃及最早的文学体裁。

古埃及诗歌著名的是宗教诗和赞美诗。

宗教诗的总汇和代表作是《亡灵书》,成书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之间。

古巴比伦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品是史诗《吉尔伽美什》希伯来文学《塔纳赫》即《希伯来圣经》是古代以色列民族创作的一部诗文总集,不但是犹太教的宗教经典,也是一部全面展示古代希伯来文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全书共有24卷,分为律法书卷,先知书卷和圣文集三大部分。

律法书卷又称“摩西五经”,包括《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为古代以色列人的法律总汇,也是古代犹太教的基本教律。

先知书卷分为八卷,其中《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记》这四卷记史书卷,被称为“前先知书”,“后先知书”为《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这三卷“大先知书”和一卷《十二小先知书》,反映出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古代以色列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各方面的状况圣书集有11卷,包括《路得记》《诗篇》《约伯记》《箴言》《传道书》《雅歌》《耶利米哀歌》《以斯帖记》《但以理书》这九卷文学色彩浓重的作品和《以斯拉——尼希米记》《历代记》这两卷历史的书卷,是了解古代以色列民族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

《路得记》和《以斯帖记》已展现出早期小说的鲜明特征。

古印度文学在吠陀时代,多神主义时期,其中最具文学价值的是《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吠陀时代后期,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印度社会出现了等级制度,婆罗门祭司为了对吠陀进行阐释,写出了《梵书》,是印度最早的散文,附在《吠陀本集》之后,主要记载举行各种祭祀的规定和相关论述,书中虽有不少神秘枯燥的说教,但也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

公元前500左右到公元400左右是印度文学史上的史诗时代,为印度两大史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成就,也是古代印度奉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最新日语论文题目大全选题参考

最新日语论文题目大全选题参考

最新日语论文题目大全选题参考一篇论文题目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论文正文的写作是否符合导师要求,选定一个好的论文题目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术堂在这里以日语论文题目为例,列举114条优秀日语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2015年度国内日语语言研究2、中国现代新词与流行词的日语偏向——以“颜”为例3、从日语持续动词的有界化审视语言中的“界”4、认知视域下的汉日场所惯用语对比研究5、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日本近代时期自称词复数形式研究6、日语翻译语言的范化及特化现象研究7、日语“新语”与“流行语”的比较研究8、先行词为语段的“その”的功能研究9、日语被动句在会话中的使用情况及功能分析10、“理”与“理窟”——中日古代文论中的“理”范畴关联考论11、也谈文体与翻译——兼与林璋商榷12、论日语动词意志性特征13、日语中命令句与请求句的对比研究──以「シロ」与「~てください」为例14、日汉定中关系“V-N”型复合词比较──以日语“和语动词”和汉语“单音节动词”为例15、从中古汉语入声字看日语汉字词中的促音16、日汉口译研究的扩展性观察与对比性思考17、高结合度“形容词する”的语义功能新探18、基于关联性理论的元话语推理制约性分析19、论日语分裂句的定义20、新建本科院校转型下日语专业发展的理论思考21、中日商务洽谈中常见语用偏误研究22、“全人教育”理念模式下日语翻译教学方法探讨23、小组合作学习日语教学模式探析——以日本凹型文化的集团意识为视点24、中日“婚嫁”忌讳语对比研究25、日语推量表达「そうだ」「ようだ」的教科书分析——以《现代日本语》《综合日语》《新编日语》为例26、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中日语言差异产生冲突的问题因素27、日语的民族表达及文化心理研究28、恩惠意识下中日授受表现对比研究29、浅析日本语言政策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0、日伪时期的语言政策研究31、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32、基于社会需求调查的JSP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商务日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分析为中心33、浅析汉字“前”在汉日语中的空间认知语义差异34、意识形态操控下梁启超对《佳人奇遇》的改写35、认知风格对日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36、“左、右”空间隐喻概念的汉日对比研究37、中日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及对策38、中日“虫”的语言意义认知与文化模式比较39、日语相互动词研究40、中国陶瓷典籍深度翻译的典范——论日本盐田力藏译注《匋雅新注》的价值41、从话题出发看汉日语指示词照应功能之对比42、日语写作中的误用现象及对策43、“性向词汇”的汉日对比研究——以“善于交际、好接触的人”为中心44、中日谚语比较视域下日本人的自然观45、刍议晚清日语译才应势而起之契机46、翻转课堂融入大学公共日语教学的探索47、日本语言推广教材的开发及其特点48、商务日语口译特点及策略49、论高校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50、日语流行语「草食男子」的语义扩展与认知51、日语语言文体研究中的计量方法52、日语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53、作为高校日语教育参照标准的JF Can-do及其整合策略54、《JF日语教育Standard 2010》对基础日语课程教学的启示55、从动词语义看日语“知る”和汉语“知道”的对译56、日本传播渠道与寒山诗误读的产生57、现代日本女性终助词使用变化趋势58、日语动物谚语中“马”的含义59、大连地区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60、源自唇内入声[-p]的日语汉字的ツ音变探究61、《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教材分析与改进对策62、汉日外来语音系调整的优选论63、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日语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应用64、中日数字文化观比较分析65、农业科技日语术语汉译适应化现象分析66、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商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途径探析67、日语专业四级考试文字试题部分的内容效度分析68、对汉源日语量词认知研究的思考69、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日语自主学习模式探索70、从“胳膊拧不过大腿”和「长いものに巻かれろ」看中日“时务观”71、浅议日语借词对汉语及日语教学的影响72、高职院校日语选修课教学改革浅析73、中日汉字词的研究以及教学策略74、浅议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多样性75、传播学视阈下浙江民俗文化日译研究76、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之高校日语“微课”教学方法探索77、日语翻译实践中的误用表达分析78、日语听力理解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79、重命名翻译的必要性——以语用等效观看日语电影片名翻译80、日语陈述副词“とても”考察——以“とても”与日语可能表达的共现为视点81、民族地区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改革初探——以吉首大学为例82、日语助言行为中句末出现的“配虑表现”83、现代日本人の集団意识の変化について84、浅谈日语中的模糊〈暧昧〉表达85、高校日语专业期末测试项目分析的基础研究86、日语学习中的日语汉字分析87、关于汉日同形词“意外”的对比研究88、独立学院“高级日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89、体验式日语教学模式研究90、日语词汇对汉语的影响探究91、从四字熟语谈中日文化差异92、跨文化视域下中日敬语原则及翻译、表达策略93、中日对译过程中的“体”表现94、论日语教学的文化导入95、《源氏物语》中和歌汉译的比较研究96、基于标准商务日语考试的商务日语教学评价与探索97、中国日语学习者中日同形异义语的误用研究98、中日同形词的习得与语言迁移99、浅析标点符号的作用及翻译策略——以《且听风吟》的林少华译本为例100、认知过程中提高日语词汇习得效果的方法探究101、三语习得理论视角下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研究102、中日互动词“遗传”考辨103、跨学科日汉翻译的实践探索104、试论汉语直译成日语产生的损害面子行为105、科技日语资料的翻译特点106、网络时代双向文化导入的日语教学107、日语借词对汉语的渗透和影响108、关于二外日语教学引入“微课”的探析109、翻译教学中母语负迁移的规避对策110、在节奏旋律中呈现语言的音乐美111、日语自动词被动句和汉语领主属宾句对比研究112、浅谈中国日语学习者对“态”的误用113、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校企合作双向参与的育人模式探索114、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日语俳句

日语俳句
系偶然,因而需要作者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机智,同时也使得连歌能从凝滞的偏重感情的倾向 中摆脱出来。连歌的第二个特征是即兴创作。所谓"歌道",般有其秘传,而连歌自古以来无一
定格式,但以唤起当前之感兴为上乘,可见连歌的第二个特征,同样需要随机应变的机智。
从以下著名连歌《水无濑三吟百韵》的前8句中,我们可一睹连歌的情趣和特色:
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俳句 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 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 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日文 ( 假名 ) 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所 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 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 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像 " 樱花 " 、 " 蝉 " 等动物、植物名称。另外, 如 " 压岁钱 " 、 " 阳春面 " 这样的风俗习惯 也多有应用。这些 " 季语 " 通常带着现代 日本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 念眷恋之情。
上没有,也不想与和歌彻底决裂。它所表现的,仍是日本歌道历来注重的技巧。日本连歌的集
大成者是二条良基和宗祗。前者编撰有《菟玖波集》,而后者则编撰有《新撰菟玖波集》。 连歌的问世,是以某些贵族不堪忍受陈腐的传统文化的束缚,试图用民间趣味来求得出路
为背景的。连歌的第一个特征是集体创作,即每一句都必须与别人的上一句相衔接,其转折纯
代表人物
一、俳谐三祖
1.山崎宗鉴(やまさきそうかん) 近江人,本姓志那,名弥三郎范重。日本连歌师,生于近江国的武士之家,由于出家后居住京 都山崎,人称山崎宗鉴。其在俳偕连歌的发展上做出贡献,被认为是俳偕的创始者。有与宗长等人 是俳谐三祖之一,其共编有的俳偕连歌集《犬筑波集》。 2.荒木田守武(あらきだもりたけ) 荒木田守武是一个16世纪的日本僧侣,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被视为日本俳谐摇篮时代真正 的开拓者,与宗鉴一起被尊为俳谐的鼻祖。 3.松永贞德ま(つながていとく) 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俳句家,他提倡俳谐的娱乐性和教养性 ,字盛雄,号明心居士,可谓倾向于古 典的一派。对后世有影响 ,被称为俳圣的松尾芭蕉,把松永贞德的古典式技巧和西山宗因的自由奔 放的散文风格熔铸一炉,并加以发展,摒弃滑稽、娱乐等文字游戏成分,使俳谐成为具有艺术价值 的庶民生活诗。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北大考博辅导: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年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排名第二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排名第三的是天津外国语大学。

作为北京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外国语学院的日语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十。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是外国语言文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此专业主要研究日语规律、特征等内容。

包含对日语的语法、词汇等包括形态结构、语义、功能在内的各项研究进行有机衔接,注重理论探讨与实用价值,尤其是商务的功能研究,侧重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包括日本社会文化对日语一些惯用表达方式、独特表达方式的影响以及对日语实用上的制约等等。

本专业致力于日语语言文学类专业人才及高校科研单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技能及掌握对象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在博士招生方面,划分为4个研究方向:050205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01.日本语言;02.日本文学;03.日本文化;04.日汉翻译此专业实行申请考核制。

二、考试内容北京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为资格审查加综合考核形式,由笔试+专业面试构成。

其中,综合考核内容为:1、外国语学院将组织专家组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初审结果将于2019年3月公布。

2、对通过初审的申请者采取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复试,主要考核考生学科背景知识、专业素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3、复试考核时间:2019年3月,包括笔试和面试。

4、笔试、面试各占50%,任意一项不合格不予录取。

对于考核合格考生,学院博士生招生工作小组将从中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经研究生院批准后公示十个工作日。

《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源氏物语》这部日本古典文学的巨著,在中国的研究那可是相当有趣的事儿。

咱先说说《源氏物语》是啥样的一本书吧。

它就像一幅巨大的日本古代社会画卷,把贵族们的生活啊,爱情啊,还有那些勾心斗角都给描绘出来了。

这里面的源氏公子呢,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在那个时代的天空中闪烁,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周旋在众多女子之间。

这书就像一个装满故事的大盒子,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颗珍珠,串起来就是日本古代贵族生活的美丽项链。

在中国,对《源氏物语》的研究那可有些年头了。

早期啊,好多学者就像探险家发现新大陆一样,开始接触这部书。

他们得克服语言的障碍,就像爬山得越过重重荆棘一样。

因为是日本文学作品,日语的语法、词汇跟咱们汉语差别不小。

但是学者们可没被吓倒,他们一点点钻研,把那些拗口的日本文字转化成咱们能看懂的汉语。

研究《源氏物语》的意义可大着呢。

它就像是一扇窗户,让咱们中国人能看到日本古代的文化风貌。

从书中描写的建筑风格、服饰样式,到人们的礼仪规范、思想观念,都能让我们对日本有更深的了解。

这就好比我们通过看邻居家的相册,知道他们家以前是什么样的。

咱们可以看到日本古代贵族的生活跟咱们中国古代贵族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比如说在感情方面,源氏公子的多情跟咱们中国古代某些文人雅士的风流是不是有点像呢?但又不完全相同,这就很值得研究啊。

在文学性上,《源氏物语》也是一座宝藏。

它的写作手法细腻得如同江南女子手中的刺绣。

那些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致入微,仿佛能把人心里最隐秘的角落都给挖出来。

咱们中国的学者研究它的文学性,就像厨师研究一道新的菜肴,想知道这道菜是怎么做的,用了哪些独特的调料。

学者们分析它的叙事结构、语言特色、人物塑造,试图从中学到一些新的东西,然后运用到咱们自己的文学创作或者文学研究当中。

再说说文化交流方面。

《源氏物语》就像一个文化的使者,在中日两国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中国学者对它的研究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语文学的新风格
摘要:川上弘美的小说近年来备受文学界的关注,不仅因为其作品的内涵贴合时代的发展,也因为她开创了日语创作的新风格她将日语的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巧妙的转换利用,是文字同时具备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

关键词:川上弘美;平假名;片假名;转换
川上弘美是日本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小说语言别具风格,不仅继承日本传统的古典雅致、幽默的特点,而且其对日语的巧妙使其成为日语文学创作中的佼佼者,她对日语的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得心应手的使用,使其作品更显光彩熠熠。

川上弘美,旧姓山田弘美,1958生于东京。

她上小学开始接触儿童文学,高中毕业后考入御茶水女子大学理学部生物学科,在校期间已开始发表文章。

她于1986年结婚生子,但并未停止写作,1994年发表《神灵》获得以探讨拓展传媒与文学的可能性的第一届帕斯卡短篇文学新人奖,1995年凭《婆婆》获第113届芥川奖提名,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坛新秀。

1996年,她以《踩蛇》获第115届芥川奖,正式确立其文坛地位。

她于1996年再度以《神灵》获紫式部文学奖,2000年以《沉溺》获得伊藤整文学奖和女流文学奖,2001年,以《老师的提包》获得谷崎润一郎奖,2007年以《真鹤》获得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奖。

另著有《微微发光体》、《西野的恋爱与冒险》、《二手杂货店之恋》、《爱怜纪》等作品。


语言是将作品呈现给读众的载体,选词用句的内涵,字词表现的形态不同,给读众的感觉也就不一样。

川上在她的创作中深刻的意识到这一点,并使其为自己所用,给读众带来新鲜感十足的作品。

川上语言的最大特色是对日语词汇形体的巧妙使用。

然而这一魅力只有在读原版的时候才能体味到。

不失为翻译的一大憾事。

川上的小说语言的特点是对传统日语创作的继承与发展。

在日本传统的日语创作中,尤其是平安时期,贵族名流多以书写汉字为傲,因此男性创作文学多用汉字,而书写简单的平假名则是女性的专用文字。

随着《源氏物语》的出现,平假名才正式被文学创作接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大量表示外来词汇的片假名。

不少作家借此在作品中改变传统的书写方式,大量运用片假名、英语等进行创作的作品大量充斥文坛,但由于缺乏有力的根基,也只是昙花一现。

川上在创作中吸取教训,再次将日语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川上在她的小说创作中,不仅将等级意识满满的日语,变劣势为优势,将其运用的酣畅淋漓,而且将,汉字、片假名和平假名运用的出神入化,展现了日语独特的魅力,成为其小说的亮点之一。

在刘家鑫主编的《日本当代小说导读》一书中,对于川上这一写作特点,给予了贴切的评价:非常有意识的选择词汇,巧妙第利用日语的特点,活用多重表记方式,在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的细微区别中,展开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文学世界。

但是将作品翻译成汉语后,原有的艺术魅力却难以体现,如私在日语里是我的意义,但是这是一种降低说话人身份的自谦用词,译成汉语后,这种自谦感就难以体现。

倘若要勉强译出自谦用诸如鄙人、在下之类的,虽古朴之中又添几分幽默。

但极有可能背离作者本意。

因此译文难以体现原作的艺术魅力实为一大遗憾。

首先,川上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其小说的关键之处,如小说的题目、主人公的名字。

从小说的整体出发,铺垫、渲染其情感基调。

川上的小说《沉溺》(1999)主要讲叙了一对年轻人沉溺于爱欲借以逃避现实。

反映的时现代日本社会中一些年轻人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坏境,颓废、自暴自弃。

在原文中题目是《溺レる》,日语中表达沉溺这个词时,通常用的溺れる,人们看到这个词时,往往会想到溺水或是沉迷于某事。

但换成溺レる,仅仅一字之差,意义就大不相同。

溺れる这个词给人
的感觉是合乎事理,正常的。

但溺レる,笔画刚硬的レ则给人一种脱离常轨,失去生机、机械化的感觉。

用在这样一对被现实击垮的年轻人身上,更显其对世事的悲观对自身的失望。

并且,日语里书写人名的时候,通常是汉字的形式,或者是传统的片假名。

但川上将主人公的名字用表示外来事物的片假名表示,モウリ和コマキ。

在阅读视觉上就打破常轨,给人以冲击感。

同样这种生硬笔画的片假名,也传达给人钢筋水泥搭建的现代社会的冷漠感。

同时,片假名有着类似汉语拼音的作用,只看コマキ无法知道是小牧还是小卷,或是其他人名。

这样就给人一种笼统的概括感。

这篇小说里的许多词汇,都采用了片假名的表达方式,目的是使其意义朦胧化、抽象化。

川上也借这种特殊的书写方式,表达出现代社会中存在许多和小说主人公类似的年轻人,指出他们这种生存方式是错误的,人生应该积极奋进才对。

其次,川上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小说内部,在小说的框架里,凸显主人公的与众不同。

川上的《老师的提包》,日语原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称谓同样是用片假名表示:ツキコ(月子)和センセイ(老师)。

首先,在小说中,只有月子和老师二者的名字用片假名ツキコ和センセイ表示。

以此为标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将月子和老师放到一个特定的圈子里发展。

以此来显示他们之间的爱情超出世俗人的眼光,具有别样的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