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几个问题_谭广军

合集下载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总结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总结

微粒半径大小比较规律判断的依据:1、电子层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2、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增多,原子半径越小3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规律: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的增大而减小如:Na>Mg>Al>Si>P> 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如:Li<Na<K<Rb<Cs;F<Cl<Br<I<At; Li+<Na+<K+<Rb+<Cs+; F--<Cl--<Br--<I--;3、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N3->O2->F->Na+>Mg2+>Al3+4、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所带负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大,正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如:Fe>Fe2+>Fe3+;H->H>H+5、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

金属性:还原性(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非金属性(卤素): 氧化性(原子的得电子能力)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单质从水(或酸)置换出氢越容易;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碱的碱性越强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单质与氢气形成气态氢化物越容易,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的酸性越强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1)、横向123456728818183226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He 2Ne 10Ar 18Kr 36Xe 54Rn 8622 82 8 82 8 18 82 8 18 1882 8 18 32 18 82 8 18 32 3218 8周期元素种类——七个横行——七个周期元素周期表顺口溜:七个周期分长短,三短三长一不全;十八纵行十六族,七主七副八与零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数量关系: (1) 原子电子层数=元素所在周期数 (2) 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族序数 =最高正价数 (3)负价绝对值=8-主族族数 或 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8元素金属性的表现: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则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相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金属单质置换酸或水中氢的能力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的碱性越强。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比较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比较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比较刘兰筠【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年(卷),期】2016(000)017【总页数】1页(P55)【作者】刘兰筠【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学【正文语种】中文高考题中,在考查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时,经常会考查到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对比,比较方法很多,现举例说明如下.1) 其他因素相同时,金属与水(或非氧化性酸)的反应越容易,其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2) 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若A能置换出B,则A元素的金属性强于B元素.(注意:像Na、K一类的活泼金属,在盐溶液中会先和水反应,不能置换出金属,但不能说明Na、K金属性弱.)3)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其对应元素的金属性越强.例1 下列叙述能比较出元素Mg和Na的金属性强弱的是( ).A Na不能从MgCl2溶液中置换出Mg;B 1 mol Mg从稀硫酸中置换的氢气比1 mol Na置换的氢气多;C 常温下,Na能从冷水中置换出氢气,Mg不能;D N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Mg强Na和MgCl2溶液中的水先反应,不能说明Na比Mg金属性弱,选项A错;金属性是根据失电子能力来判断,与失电子数目无关,选项B错.答案为C、D.元素金属性的比较是比较“强弱”关系,不能用“多少”作为比较依据.如不能用等量的金属失电子的多少,或产生H2的多少作为比较依据.1) 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越容易,形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2) 一般非金属阴离子还原性越弱,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3) 非金属间的置换反应,若A能置换出B,则A元素的非金属性比B强.4)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例2 下列能说明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事实是( ).A HCl比H2S稳定性强;B HCl比H2S还原性弱;C HCl比H2S酸性强;D HCl比H2S沸点低HCl比H2S稳定性强、还原性弱,说明Cl元素比S元素非金属性强,选项A、B正确;非金属性与氢化物酸性、熔、沸点无关,选项C、D错.答案为A、B.例3 (2016年天津卷节选)下列事实能说明O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非金属性强的是( ).A O2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B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 mol O2比1 mol S得电子多;C O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O2能置换出S单质,说明O元素非金属性强于S元素,选项A正确;非金属性是根据得电子能力来判断,与得电子数目无关,选项B错误;O分解温度高,说明氢化物稳定性好,所以O非金属性越强,选项C正确.答案为A、C.例4 (2016年上海卷) 已知W、X、Y、Z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Z同主族,X、Y、Z同周期,其中只有X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r(X)>r(Y)>r(Z)>r(W);B W的含氧酸的酸性比Z的含氧酸的酸性强;C W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小于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D 若W与X原子序数差为5,则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X3W2推断出元素的相对位置,根据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大小规律进行判断,选项A正确;选项B中,一是缺少最高价,二是如果W为O或F元素,就没有最高价含氧酸,选项B错;W元素非金属性强于Y,W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强,选项C错;W与X可以是Mg3N2或者Al2O3,选项D错.答案为A.。

【高中化学】如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高中化学】如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高中化学】如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高中化学】如何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金属丰度是指其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性包括很多方面: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等.它包含了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氧化性),但比氧化性的含义更为广泛。

以下是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强度的比较(l)金属性强弱的比较① 根据原子结构: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越多),最外层的电子数越少,金属丰度越强。

②根据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③ 根据实验事实a.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越易者金属性越强。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于水合物的碱度。

碱度越强,金属丰度越高。

c.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排在前面的金属活动性较强。

d、原电池反应中的正负电极通常具有很强的金属丰度。

e.看盐溶液的相互置换反应,与同一种非金属反应的难易。

(2)非金属性能的比较①根据原子结构:原子半径越小(电子层数越少),最外层电子数越多,非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②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同一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质从左到右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同一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质从上到下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③根据实验事实a、它很难与氢结合,也很难保持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氢化物越容易结合,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质越强。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c、同一种金属反应的难度和盐溶液中相互置换反应的判断。

d.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越强,该元素非金属性越弱。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一、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5种方法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其实是看元素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强弱,越易失去电子, 金属性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碱性:NaOH>Mg(OH)2,则金属性:Na>Mg二、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6种方法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其实质是看元素原子得到电子能力的强弱, 越易得到电子, 非金属性越强。

判断依据规律实例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核电荷数越多, 越易得到电子,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F>O>N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越大, 越不易得到电子,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F>CI>I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单质越易与H2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H2+F2 = 2HF,则非金属性:F>Cl稳定性:HF>HCl>HBr>HI,则非金属性:F>Cl>Br>I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较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可以把较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Cl2+2NaBr=2NaCl+Br2,则非金属性:Cl>Br单质的氧化性或阴离子的还原性非金属元素的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 则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还原性:S2->Cl-,则非金属性:Cl>S与变价金属的反应根据与同一变价金属反应的难易程度, 以及生成的化合物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高低进行判断。

反应越易发生, 金属被氧化后的价态越高,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非金属性:Cl>S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酸性:HClO4 (高氯酸)>H2SO4,则非金属性:Cl>S【特别提醒】(1)元素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的强弱实质是元素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金属性:金属气态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金属活动性:水溶液中,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性质。

注: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现为不一致,
1、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增强;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愈强,其元素的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4、常温下与酸反应剧烈程度;
5、常温下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6、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7、高温下与金属氧化物间的置换反应。

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同周期中,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
同主族中,由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
2、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的强弱:酸性愈强,其元素的非金属性也愈强;
3、依据其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稳定性愈强,非金属性愈强;
4、与氢气化合的条件;
5、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
6、其他,例:2Cu +S ===ΔCu 2S
Cu +Cl 2===点燃CuCl 2 所以,Cl 的非金属性强于S 。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是元素周期律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元素与化合物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是指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1.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进行判断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最活泼的金属是Fr,天然存在的最活泼的金属是Cs;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F。

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周期表左边为活泼的金属元素,右边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中间的第VIA、VA族则是从非金属元素过渡到金属元素的完整的族,它们的同族相似性甚少,而具有十分明显的递变性。

当一种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与其所在的主族序数相等时,该元素为金属元素(H除外),但它既表现一定的金属性,也表现一定的非金属性。

2. 根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判断。

(1)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根据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或反应的强烈程度进行判断:一般地,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不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元素强,与冷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热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强。

根据元素的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的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金属性越弱。

根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判断:同周期由左至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渐弱(金属性渐弱),酸性渐强(非金属性渐强);同主族由上至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渐强(金属性渐强),酸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弱)。

根据置换反应进行判断:一般是“强”置换“弱”。

根据原电池中正负极及金属腐蚀难易程度进行判断:一般地,负极为金属性强的元素的单质。

(2)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根据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或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进行判断:同周期由左至右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强,元素的非金属性渐强;同主族由上至下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弱,元素的非金属性渐弱。

高考化学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讲解15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高考化学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讲解15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高考化学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讲解专题十五、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考点知识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的知识年年必考,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同周期的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二是同主族的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三是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的比较,四是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的强弱比较。

五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置换反应。

六是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比较。

主要题型为选择、计算、实验探究等。

以现代科技有关的问题,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为背景,考查Fe3+、Fe2+的氧化性、还原性。

饮用水的净化、FeCl3溶液腐蚀电路板等,也是热点之一。

重点、难点探源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实质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1→+7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 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O、F除外)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形成及稳定性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越来越易,稳定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越来越难,稳定性逐渐减弱追踪高考1.【2022江苏卷】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 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Z 位于元素周期表ⅢA族,W 与X 属于同一主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r(W) > r(Z) > r(Y)B.由X、Y 组成的化合物中均不含共价键C.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弱D.X 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答案】D【解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X为O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为Na元素;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IIIA 族,Z为Al元素;W与X属于同一主族,W为S元素。

A项,Na、Al、S都是第三周期元素,根据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半径:r(Y)r(Z)r(W),A项错误;B项,由X、Y组成的化合物有Na2O、Na2O2,Na2O 中只有离子键,Na2O2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B项错误;C项,金属性:Na(Y)Al(Z),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强,C项错误;D项,非金属性:O(X )S(W),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D项正确;答案选D。

高中化学教材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正确表述

高中化学教材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正确表述

高中化学教材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正确表述高中化学教材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正确表述摘要:作为高中化学教材中最重要的内容,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有极大的难度。

本文主要以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为研究对象,对其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客观递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阐述了高中化学教材中对这一知识点表达的根底上,针对其表达上的失误或缺乏进行了改正和调整,从而使得与之相关的表达更具正确性。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金属性非金属性在高中化学中,现代物质的结构理论不仅是整个学科的重要根底理论,更是整个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重中之重。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目前高中化学教材中,对于物质的性质和结构等的安排不甚合理,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表达。

该问题也是现阶段化学界人士广泛关注的。

一、元素金属与非金属特性的概念从理论分析,不管是元素的金属性,还是其非金属性,都针对的是原子个体。

简单而言,就是指该元素原子丧失或捕获电子的难易程度的性质。

如果单个原子很容易就将电子失去,那么该原子具有的金属特性就会很强。

反之,如果单个原子很容易就将电子捕获,那么该原子具有的非金属特性也一定很强。

二、高中化学教材对元素金属与非金属特性递变规律的表达就元素而言,无论是其金属性,还是其非金属性,都存在客观的递变规律。

在高中化学现阶段应用的教材中,对其进行的描述有两点。

第一点,相同周期内,虽然各个元素原子核的最外层电子在层数上普遍相同,但自左往右进行比照分析后可以发现,在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持续增加的同时,其半径却刚好相反,呈现不断递减的态势。

另外,当元素原子越来越容易失去电子时,其捕获电子的能力会与之相反,呈现不断变强的态势。

因此,对元素原子而言,其金属与非金属特性呈现反比关系,前者不断变弱,那么后者会不断变强。

这一变化规律可以直接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即Na、Mg、Al、Si、P、S、Cl、Ar等元素中得到证明。

第二点,相同主族元素内,针对元素进行自上而下的分析可以发现,元素的电子层数在递增的同时,其原子半径也在递增,相应地,其失去电子的能力递增,获得电子的能力却递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金属性 S< I r l <B <C <F. 生成物中金属元素价态的高 ⑥ 与同一可变价 金 属 反 应 , 低. 金属元素在该产物中价态越高 , 则说 明 该 非 金 属 元 素 的 非 金属性越强 . 如C u与 C l u C l C u与 S反 应 生 成 2 反应生成 C 2, 说明非金属性 C C u S, l >S. 2 : 能量 非金属元素原子得电子放 热, 放热越多离子越稳 ⑦ 定, 非金属越强 . 作者单位 :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
2- - - - - 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S 则 r l >I >B >C >F ,
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的实验依据 : 3.
越容 ① 金属单质跟水 或 酸 反 应 置 换 出 氢 气 的 难 易 程 度 : 易则金属性越强 , 反之 , 金属性越弱 . 最高价氢氧化 ② 最高价氧化物 对 应 水 化 物 的 碱 性 强 弱 : 这种金属元素金属性越强 , 反之 , 金属性越弱 . 物的碱性越强 , 金属性强的金属能置换出金 ③ 金属单质间的 置 换 反 应 : 属性弱的金属 . 金属性强的金属 ④ 高温下与金属 氧 化 物 间 的 置 换 反 应 : 如铝热反应 . 能置换出金属性弱的金属 , 一般情 况 下 , 活泼性强的做负 ⑤ 由原电池的正负极判断 :
2 个问题
■ 谭广军
通过本文介绍元素性质中的金 属 性 与 非 金 属 性 , 并 摘要 : 同时 对它的周期性变化规 律 和 强 弱 比 较 方 法 进 行 详 细 分 析 . 对易混淆的金属活动 性 、 非金属单质活泼性与元素的金属性 和非金属性关系进行辨析 . 关键词 : 金属性 ; 非金属性 ; 元素性质 ; 金属活动性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有关知识 是 中 学 化 学 教 学 中 正确理解和掌握其判断方 元素周期律部分的重 要 知 识 之 一 , 法对于学好化学具有 很 大 的 帮 助 , 下面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 金属性的有关问题做一总结分析 . 一: 金属性 、 非金属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元素的性质包括元素的原子半径 、 核外电子排布、 金属性 与非金属性 、 元素化合价等 . 金属性与非金 属 性 是 元 素 的 重 要 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 它的具体 表 现 为 该 元 素 单 质 性质之一 , 或特定化合物的性质 , 包括氧化性和还原性 . 二: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 ) 同周 期 元 素 原 子 电 子 层 数 相 同 ,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 1 原子半径递减 , 核对 核 外 电 子 的 引 力 逐 渐 增 强, 失电子能 增, 力逐渐减弱 , 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 即元素 的 金 属 性 和 单 质 还 原性逐渐减弱 ; 元素的非金属性和单质的 氧 化 性 逐 渐 增 强 . 如 非金属性 F>O>N>C>B, C l i等 . >S>P>S ( ) 同主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相 同 , 随着原子序数的 2 递增 , 原子半径递增 , 核 对 核 外 电 子 的 引 力 逐 渐 减 弱, 失电子 能力逐渐增强 ,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 即元 素 的 金 属 性 和 单 质 元素的非金属性和单质 的 氧 化 性 逐 渐 减 弱 . 还原性逐渐增强 ; , , 如非金属性 F>C l r I O>S>S e N>P>A s等 . >B > ( ) 位于分界线两边的元素一般 具 有 两 性 . 如: 铝、 硅、 锗、 3 砷. 三: 区分元素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 、 元素的非金属性与非 金属单质活泼性 金属性是指气态金属原子失去电子 ( 形成气态阳离子) 能 力的性质 . 可用电离能来表示原子失去电 子 的 难 易 程 度 , 一般 说来 , 元素的电离能数值越小 , 它的金属性越弱 . 金属活动性则指 在 水 溶 液 中 , 金属原子失去电子能力的 性质 . 它是以金属的标准电极电位为标准的 ( 标准电极电位与 “ 原子的电离能 、 升华能 、 水合能等多种因素 有 关 ) 金属性” 与 . “ 金属活动性 ” 不是 同 一 概 念 , 一 般 来 说, 金 属 性 强 的 元 素, 金 、 属活动性越强 , 但两 者 有 时 也 表 现 不 一 致 . 例如 C u和 Z n N a , , ; , 和C 金属性 : 金 属 活 动 性: a C u>Z n N a>C a Z n>C u C a> N a . 、 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 到 弱 的 顺 序 为 F、 O、 C l 、 、 、 元素的非金属性与非金属单质活泼性 N、 B r I S、 P、 C、 S i H. 是并不完全一致的 , 非金属单质活泼性取决于物质结构等因 , ; 素: 如元素的非金属性 : 而单质的活泼性: O>C l N>B r O 2< C l N r 2, 2 <B 2. 四: 元素的金属性强弱比较 元素的金属性 : 指元素气态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 .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 由元素周期表进行判断, 1. 同周期中 , 从左向右 , 随核电荷数的增 加 , 金属性减弱. 同主族 中, 从上到下 ,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 , 金属性增强 . 依据金属活动顺序表 ( 极少数除外 ) 2. . 极. 电解 时 , 在阴极先析出的金 ⑥ 由电解池的放电顺序判断 : 阳离子氧化性强的为 不 活 泼 金 属 , 氧化性弱 属为不活泼金属 ( 的为活泼金属 ) . 或单质的 还 原 性 越 强 , 则对应元 ⑦ 由单质的还原性判断 : 素的金属性越强 . 一般情况下, 氧化性 ⑧ 由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 断 : 越强 , 对应金属性越弱 ; 特例 , 三价铁的氧化性强于二价铜 . 金 属 元 素 原 子 失 电 子 吸 热, 吸 收 热 量 越 少, 元素 ⑨能 量: 金属性越强 . 五: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 元素的非金属性 : 指元素气态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 根据在周期表中位置 : 由元素周 期 表 进 行 判 断 , 同周期 1. 从左向右 , 随核 电 荷 数 的 增 加 , 非 金 属 性 增 强. 同 主 族 中, 中, 从上到下 ,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 , 非金属性减弱 .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实验依据 : 2. ① 非金属元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 程 度 及 生 成 氢 化 物 的稳定性强弱 : 如果元 素 的 单 质 跟 氢 气 化 合 生 成 气 态 氢 化 物 容易且稳定 , 则证明 这 种 元 素 的 非 金 属 性 较 强 , 反 之, 则非金 属性较弱 . 酸性越强则对 ② 最高价氧化物 对 应 水 化 物 的 酸 性 强 弱 : 应的元素的非金属性 越 强 . 如 酸 性: HC l O S O P O 4>H 2 4>H 3 4 则非金属性 : O C l > H2C >S>P>C. 3, 非金属性强的单质能置换 ③ 非金属单质间 的 置 换 反 应 . 出非金属性弱 的 单 质 . 如2 F H2O HF+O C l 4 2 +2 2↑, 2+ 2 N a B r 2 N a C l +B r 3 C l NH3 HC l . N 2, 2 +2 2 +6 一般情况下, 氧化性越 ④ 由元素形成单质的氧化性判断 : 强, 对应非金属性越强 . 非金属单质对应阴 ⑤ 由对应简单阴 离 子 的 还 原 性 判 断 : 离子的还原性越强 , 该非金属元素的非 金 属 性 越 弱 . 常见阴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