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外国社会学史》复习提纲
社会学:外国社会学史考点三

社会学:外国社会学史考点三1、名词解释客观可能性正确答案:社会科学研究对象蕴含着文化价值,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因此社会科学中没有规律可言,只有具体的因果关系,规律具有必然性,具体的因果关系具有“客观可能性”。
2、(江南博哥)多选社会交换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霍曼斯B.帕累托C.布劳D.默顿正确答案:A, C3、多选科层组织的基本特征是()A.权威分层、职务分等B.因公设职、专职专人C.任人唯贤、赏罚分明D.照章办事、公平无私E.公文往来、空口无凭正确答案:A, B, C, D, E4、名词解释《社会和社会》正确答案:又译《共同体和社会》,在该书中,他围绕自己提出的“社区”和“社会”的概念,建立了一个形式的、超历史的范畴体系,并根据其历史哲学思想,勾画了一条联结“社区”和“社会”的发展路线。
他在书中还指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对立着的时代:“社会”时代和“社区”时代,而后者为前者所取代。
5、名词解释自杀正确答案:任何一桩直接或间接导致源于受害者自身主动或被动的行为,且受害者知道这一行为的后果的死亡事件。
6、名词解释准群体正确答案:即没有阶级意识的集合体,不是组织起来的团体。
7、名词解释现实冲突正确答案:那些为达到特定目标而指向冲突对象的对抗行动。
8、名词解释布劳正确答案:美国社会学家,布劳主要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和理论建设工作,探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问题。
结构主义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
9、名词解释萨姆纳正确答案:美国的大学中最早教授社会学的学者之一,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接受“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思想,并用来解释社会现象。
其最著名的理论为“合作对抗论”,认为合作与对抗决定着人类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讲授社会学课程的人。
10、名词解释《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正确答案:是米尔斯最具影响的代表作之一。
他以敏锐的眼光剖析了20世纪老中产阶级在美国的没落,以及新中产阶级的兴起,并描述了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的特征,在较大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中白领人士作为其成员生活于其间的生活结构草图。
《西方社会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西方社会学资料第一章绪论社会学是一门经验的社会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主要研究的社会行为。
目标 是为观察社会提供一种客观和不偏不倚的理论和方法,即目标是科学性的,而非政治性。
社会学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核心是社会公平或社会公正的问题) 社会学研究基本是使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社会问题的研究,即它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张实证主义的认识路线,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社会学成为了一个成熟,并得到了公认的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性学科。
本章主要介绍介绍社会学的学科的研究对象、特点、性质、基本概念、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学习的意义和方法等;使学生对社会学有一个清楚的基本了解。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歧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存在很多种说法:(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8)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9)社会行为的科学;(10)社会互动;(11)社会结构;(12)社会制度等等。
具体包括如下三类:一是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二是侧重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三是赞成上述两种观点,并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为原则,即个人是社会 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成抽象的东西与个人对立;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社会 关系的总合。
二、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定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存在两种分歧的观点:1.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现象具有规律性,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必须使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具有本质的区别,即自然现象上纯客观的,社会现象具有人的主观的动机和目的。
1.社会学的性质学术界公认为社会学是一门科学,重要在于它的科学性,因此,社会的解释体 系成为其核心功能之一,其次才是指导实践和预见功能。
(完整word版)外国文学史复习提纲整理

外国文学史一、考试范围:本门课教学大纲所设置的内容均为考试范围。
二、考试要求:本大纲在每个章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
凡属于“识记”部分的内容,要求学生努力记忆,并在各种情况下准确辨识。
“理解”部分要求学生不仅熟知其概念,还要理解其原理,并能够联系有关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及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和意义加以简略说明。
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必须做到能够运用有关理论和知识,分析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中的重要问题,强调对综合能力的考察。
总之,学生要在“识记”、“理解”、“掌握”三个知识层次上认真学习,系统把握,并能融会贯通。
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一节古希腊古罗马文学概述考核目标与考核知识点1.识记: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
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和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古希腊文学的分期,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成就。
1)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史称“英雄时代”,又称“荷马时代”,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2)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是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的时期,历史上称大移民时代。
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诗(最著名的诗人→萨福)和寓言;3)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初,是希腊奴隶制发展的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历史上又称“雅典时期”,这时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家→阿里斯托芬)、散文(历史著作→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和演说辞→苏格拉底)和文艺理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4)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2世纪,史称“希腊化”时期,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和田园诗。
2.理解:早期欧洲文学的各种样式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3.掌握:奴隶主民主制与古希腊文学繁荣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神话考核目标与考核知识点1.识记:希腊神话中主要神的名字,尤其是古罗马神名。
《外国社会学史》讲授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影响。
1、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对社会学产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2、从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对社会学产生造成的积极影响。
二、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现代社会的出现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直接动力。
1、阶级结构的变化。
2、都市化。
3、宗教的变化,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西方社会学诞生的铺垫。
第二节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前提社会学作为关于社会运行和发展的专门知识理论体系,在其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它的许多思想观点一直被包含在诸如历史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学说理论之中,或者说它是以社会哲学的形式而存在。
一、社会哲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关系第一、研究对象有些一致,都研究社会整体及其发展,社会学的对象要更广泛,经验性更强,研究较为个别的实际问题。
第二、有相类似的理论逻辑结构第三、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
第四、各自特定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前提(一)古希腊哲学关于社会的思想(二)中世纪时期的社会观(三)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哲学思想1.社会契约论:霍布斯,洛克,卢梭2.君主论共和思想,马基雅弗利3.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尔萨斯人口论),法国的政治思想理论,德国古典哲学,等等。
4.自然科学成就三、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一)英国功利主义的传统受其直接影响的有:社会学的交换理论、当代功能主义,理性选择,交换理论(二)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三)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四)美国的实证主义1.讲求实用,不喜欢高度抽象和思辨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
杜威的教育理论2.鼓吹个人主义,强调个人价值,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到微观的个人行为和个体间的互动3.乐观的思想,对社会改革和进步充满信心。
4.关注都市问题,犯罪率,失业,住房等十分具体的东西。
四、社会学的发展阶段1839年,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西方社会学自此开始,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外国社会学理论复习资料.doc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Langue (语言)/Parole (誓言;vt.假释),signifiant ([语]能指)/signifieOCours de linguistique g6n6rale 1916"A sign is the basic unit of language (a given language at a given time). Every language is a complete system of signs. Parole (the speech of an individual) is an external manifestation of language.""A linguistic system is a series of differences of sounds combined with a series of differences of idea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ignifier and the signified is arbitrary.""In language there are only differences, and no positive terms"Mead,George Herbert.1863-1931 (*-Simmel)©l/Me, self,mind, gestures, significant symbols,gerenalized other, child development:play stage/game stage* signifiant/signifie (Saussure)—linguistics, signe◊Mind,Self and Society:F「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1934*disciple:Morris,C.W. 1901 -79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 1938,Signs, Languages and Behavior 1946Georg Sim m el 1858-1918precursor of urban sociology,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antipositivism/formale Soziologie/Sociability/associationSocial geometry (Dyad and triad/ Distance)OOber sociale Differnzierung1890, Die Grosstadte und das Geistesleben, Dresden:Petermann 1903, Soziologie (inc. The Stranger, The Social Boundary, The Sociology of the Senses, The Sociology of Space, and On The Spatial Projections of Social Forms) 1908,Philosophie des Geldes1910^Chicago SchoolMax WeberWeber innovated the idea of a status group as a certain type of subculture. Status groups are based on things such as:race, ethnicity, religion, region, occupation, gender, sexual preference, etc. These groups live a certain lifestyle based on different values and norms. They are a culture within a culture, hence the label subculture. Weber also had the idea that people were motivated by their material and ideal interests, which include things such as preventing one from going to hell. Weber also explains that people use symbols to express their spirituality, and that symbols are used to express the spiritual side of real events, and that ideal interests are derived from symbols.Max Weber 1864-1920©Rationalisierung, Beruf, Herrschaft,Sakularisierung (secularization), Chrisma, charismatische Herrschaft, Handlungstypus:Wertrationalitat/ wertrationales Handeln,Zweckrationalitat/zweckrationales Handeln, affektuelles Handeln (affectual action), traditionales Handeln, der Geist desKapitalismus, Legitimitat, etc.sociological method,methodology (方法学)verstehende Soziologie/interpretative sociologyaction theoryethosempirical scienceideal typespurpose rational/value rational/traditional/emotional-^T.Parsons,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1937voluntaristismvoluntaristicSocial System, 1951Economy and Society (with Neil Smelser)N.Luhmann (1927-) autopoietic systemJ.Habermas, Theoriedes kommunicativen Handelns,1981religious sociology/modernization theory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1904-05 sociology of politicsmass media theorytheory of organizationillegitimate (非法的)台legitimate, legitimacy (合法、适当),legitimatize Traditional authority/charismatic authority/rational legal^aristocracy (aristo- best, -cracy, Kratos,political power),aristocrate, democracy (demo-,demos,mass)a managerial position,the managerial class, managerial experiencecomparative sociological theorysocial change/soziale Wandelung/changement social 一Frankfurter School行动取向的类型:习惯、风俗Sitte (custom,fashion,mode),习俗BrauchEingelebtheit 习以为常Sitte-Brauch-Konvention正当的秩序正当秩序的类型:Konvention und Rechtmotive --------------- three main power, driving force:patriarchal 家父:R 制/partrimonialism 世襄制o bureaucracy/organizational politics—Gemeinschaft/Gesellschaft (F.Tonnies)redtape,Parkinson's law --------- Philip Selznick,Peter Blau,Michel Crozier Talcott Parsons 1902-1979(^M.Weber,E.Durkheim,V.Pareto,A.Marshall1842-1924)©self-collectivity/affectivity-affective neutrality/ascription—achievement/ specif ity-diffuseness/universalism-particularism,AGIL-schema,etc.◊The Structure of Social Action 1937,The Social System 1951, Societies:evolutionary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1966, Social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1970 Jhe System of Modern Societies 1971,etc.贵P.L.van den BergheDurkheim ,Emile 1858-1917Dreyfus affair/Dreyfus,Alfred 1859-1935,the Jewish army captain/Dreyfus's trial was greeted in 1894/court-martial/treason/DreyfusardAnti-Semitism/anti-Semite/Semite(Jew,Arab —Babylonian, Phoenician, Assyrian,etc.)©mechanical solidarity/organic solidarity,societee,horde,segmentaire, social fact, repressivelaw/restitutive law.contrainte social,dynamic density,horde, sui generic,sacre/profane,representation collective,colletive conscience,effervescence collective, sociologism, etc. cf.kollectiven Unbewusstseins=collective unconscious (C.G.Jung 1875-1961)■L'Annee Socio logie 1898-1913■ecole durkheimienneO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1893,Etude sur「organisation des societes, superieures 1893,Les regies de la methode sociologique 1895,Le suicide:etude de sociologie 1897, Les forms ele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1912E.Goff m an 1922-82©dramaturgy, dramaturgical theory,dramaturgical metaphor, presentation ofself,ritual,roles,self,impression management,mystification, outside, performance, practical consciousness, role distance, setting, stigma, discreditable stigma, virtual social identity, actual social idendity, appearance, back stage, talk,frame/the rim of frame/an interpretive framework/primary framework/natural frame/social frame/social frameworks/frame of reference/frame transformation,etc.O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day Life 1959,Encounters:Two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Interaction 1961 ,Stigma: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1963,The Forms of Talk 1981,Frame Analysis: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1986,etcMills,Charles Wright 1916-1962(*-Frankfurter Schule)(conflict theory) ©capitalist oligarchy, imagination, power eliteOWhite Collar 1951,Character an social Structure, 1953 (with H.H.Gerth),Power Elite 1956,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1959礼俗社会就是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
外国社会学史重点笔记

外国社会学史——古典部分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第一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一、科学的分类孔德将宇宙现象分为五类: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物现象和社会现象。
与之相应便有五种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
各门科学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它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各科学随着科学阶梯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程度在增加,知识的一般性和简明性在下降,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如社会学依赖与生物学并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上。
二、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孔德认为,社会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应严格的与神学与形而上学区分开来。
社会学是唯一研究人类心理和理智的科学,探讨人的心理和理智怎样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完善起来。
在社会学中,个体是抽象的,社会才是现实的,社会活动也遵循自然规律。
社会现象与生物现象的区别在于,前者处在经常的变动和被改造之中,社会现象的本质在于它的历史性。
在孔德看来,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整体社会。
社会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它各部分协调一致才能发挥作用。
孔德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不仅能够解释人类的过去,还能预测社会发展的未来。
社会学是所有实证科学中最高级和最复杂的,社会学的特征在于它以有机性和整体性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视角,即把社会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而能把个别的分散的观察统一起来。
在社会学中,由于观察的整体性质表现最为明确,可获得完美的认识。
整体原则是孔德确定社会学最高学科地位的重要根据,也是空的为社会学规定的最基本特征。
三、实证概念的含义孔德认为,实证概念有以下含义:第一、实在的而非幻想的;第二、有用的而非无用的;第三、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第四、精确的而非含糊的;第五、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实证是孔德哲学的核心概念,他把实证精神奉为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
他指出,实证的思维方式是对以往一切思维方式的超越。
根据实证哲学的诞生标志,一切知识可划分为前实证阶段和实证阶段。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整理总结(名词解释3个简答题2个案例分析题1个)理论的一般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提示方法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实证主义——强调客观性,重视证据,过分物化人与社会,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指导实践的一般哲学立场,而非实践取向。
/激进主义——注重社会工作的社会层面,寻求社会变迁。
/社会建构主义——十分复杂且没有统一的严格定论。
精神分析的概念: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性本能、潜意识。
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1个观点—人是具有潜意识的2个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3个我—自我、本我、超我五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10个防御机制—否认、替代、认同、投射、合理化、反作用、推行、压制、升华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卡伦·霍妮、哈特曼、克莱因、科赫特、拉康理解两个重要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动力观——人格分为自我、本我、超我。
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遵循享乐原则。
本我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它不会随着时间与经验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自我是本我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所以自我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我的欲望以及超越我与外界的要求。
超我由自我发展得来,包括意识与前意识,也包括潜意识。
超我包括良心和理想两方面。
当合乎超我的要求时,个人感到骄傲与自尊,反之则感到罪恶与羞耻。
超我关系到社会制度、规范以及社会现状的维系。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美的,这样个人就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愉快地工作,反之。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如下。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三方面考察自我的发展,把对社会的重视引入了当代精神分析理论。
基本观点: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我们都面临着要在自我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保持平衡的问题。
如果解决了矛盾,就可以前行,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获得好的自我控制感,反正则会停滞在这一阶段。
外国社会学史复习

1.科赛的社会安全阀机制2.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帕森斯~默顿)3.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答:韦伯理解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流派和方法论体系。
韦伯把社会学定义为“一门关注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并因此关注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性说明的学科。
在理解社会学中,行动者的行动“意义”成为理解和诠释的起点和理解社会学理论的关键。
4.斯宾塞的社会进化理论早期进化思想:认为社会进化是持续的、不间断和不倒退的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前发展。
中后期进化思想:认为社会在整体进化的总趋势下,在具体的社会中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发生。
社会进化的具体观点:1.社会进化是不可逆的,不能返回到先前的阶段上去。
2.人类社会的进化并不遵循单一的模式,而是以一种发散再发散的方式进行。
3.不应把地球上未开化民族和文明民族间显示的社会差异看做是同一进化道路上的不同阶段,它们是不同的社会。
5.韦伯的社会行动(成功)理想型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
他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①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
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官僚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马克斯·韦伯在对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进行广泛的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任何有组织的团体,唯其实行"强制性的协调"方能成为一个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10个、填空20个、名词解释5个、简答4个、论述2个或3个第一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社会静力学: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社会动力学:主要是应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智力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和18、19世纪之后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3、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第二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1、社会有机论:斯宾塞的基本立场是社会唯实论。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像生物有机体那样的“社会有机体”的实体。
他列举了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指出了二者的若干区别。
2、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是不可逆转的,社会的进步像其他类型的进步一样,不是直线的,而是以一种分散和再分散的方式进行的。
第三章滕尼斯的社会学体系1、公社与社会①公社”和“社会”是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表现形式。
②公社型生活的基本特征:人们的相互联系是建立在亲密、纯朴的自然感情基础上,是有机联系的。
社会型生活的基本特征:人们的联系是建立在各自的目的利益相互算计的基础上,是机械的结合。
③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是分别构成“公社”和“社会”两种不同的人类生活的基础。
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选择意志主要基于思想动机,表现为尽量排队情感因素的理性思维、个人利益及目的性打算。
第四章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1、形式社会学: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些相互作用的模式即所谓的“社会交往的形式”。
2、社会冲突的类型与功能从冲突的性质出发,他将冲突分为现实的冲突和非现实的冲突;从冲突的范围上,他将冲突分为四类:群体内部的冲突、群体之间的冲突、诉讼、非人格的思想冲突。
社会冲突对于群体和社会的整合具有积极功能,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冲突理论中被发展为“安全阀”理论。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1、理解社会学:韦伯将社会学建立在对社会行动作“解释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说明”之上,因而人们称他的社会学为“理解社会学”。
(强调“理解”问题,任何理解都必须与解释结合起来)2、韦伯的社会行动:社会行动表示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与他人的行为相关。
社会行动的主体是个人,个人的行动是理解社会学进行研究的出发点。
(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的对象)3、社会学方法论的概念工具——“理想类型”理想类型是韦伯社会学建立因果性、规律性认识的概念工具。
理想类型的特点表现在:一方面,作为理智上的概念工具,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另一方面,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它又突出了经验现实中带有共性或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成为典型的形式,能说明经验现象的实质。
理想类型的建立对社会学认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4、社会行动的分类:①目的合理的行动②价值合理的行动③情感的或情绪的行动④传统的行动,即按照习惯而进行的行动。
社会行动的四种类型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和区别。
5、统治的三种基本类型①传统型统治。
这种统治类型的基础是自古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统治权力是终身的和世袭的,传统型统治所代表的是一种保守力量。
②个人魅力型统治。
个人魅力型统治是建立在对具有出色感召力的领袖人物的拥戴和信仰的基础上。
③法理型统治。
这一统治形式是以目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或两者兼而有之)为目标而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包括用强迫的手段使之实施。
6、科层制的评价①科层制是一种只追求技术利益、不受任何个性因素干扰的组织管理形式。
②科层制的特点:制定严格的规则、职位有明确的分工、权力划分层级、照章办事的原则、按资历和业绩升迁、职位荣誉感、文字化管理。
③科层制是法理型统治的最典型、最纯粹的表现形式。
④科层制的管理按客观标准来看,在功能方面是严格合理的,它作为客观的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排除了一切人格化的因素,不带有任何个性化色彩,而仅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务原则。
在它的内部,既没有传统的人情世故,也没有个人良心问题的纷扰;既排除贪赃枉法的弊端,也不介入党派之争。
总之,在韦伯看来,科层制是一种只追求技术利益、不受任何个性因素干扰的组织管理形式,简直就像一架由人组成但并无人情味的、运行良好的机器,人只是这架机器上的一个个性能良好的齿轮。
第六章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1、社会事实:是任何可以对个人施以外在制约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
(杜尔克姆把社会事实即社会层次上发生的种种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①必须把社会事实视为“物”。
鉴于“集体表象”一类重要的社会事实无法直接观察,杜尔克姆提出把统计方法作为社会观察的重要工具的思想。
②社会事实只能用社会事实解释。
这一原则体现了杜尔克姆社会学的基本精神:研究社会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说,这一特点被称之为“唯社会论”。
③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是两个不同的但又必需的研究方法。
杜尔克姆倡导一种控制比较的方法并确立了假设——推测——检验的步骤来研究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3、如何理解社会团结与社会分工社会团结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以及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社会团结的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引起的。
社会分工是一种职业专门化。
社会分工产生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削弱了集体意识,二是造成整个社会全面相互依赖的需要。
为了防止和根除有机团结所面临的威胁,杜尔克姆倡导建立一种与社会分工体系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道德体系。
4、自杀:是一种个人行动,是个人面临某种特定情景时,在某种特定心理状态驱使下而采取的一种选择。
5、自杀的三种类型: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以及宿命型)。
6、对自杀理论的评价利:杜尔克姆坚持用社会群体的整合程度或规范程度这类社会事实作为决定自杀率变化的原因,不仅深化了他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同时也证明在社会研究领域建立与自然科学相类似的科学理论是可能的,为实证社会学提供了范例。
弊:①认为自杀理论的核心概念——整合和规范——缺乏明确清晰的定义②是对溯源学分类法的批评③认为杜尔克姆关于自杀的总体理论不具有证伪性第九章结构功能主义1、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特征①结构功能主义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
②结构功能主义重点考察社会系统中维持系统存在的各种机制以及各个组成部分在维持系统存在中所作的贡献。
③结构功能主义致力于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社会系统如何维持其存在状态。
④结构功能主义发展出一套全新的系统分析方法。
2、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渊源①早期社会学家的影响。
孔德、斯宾塞都提出过社会有机体的思想。
特别是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学说已经包含了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命题。
杜尔克姆是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关于社会整体性和系统性、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的观点为结构功能主义所继承、接受和发展。
②英国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影响。
马林诺夫斯基提出的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拉德克里夫-布朗提出的功能统一性假设,成为传统功能主义的理论基础。
3、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与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作比较。
①帕森斯将行动视为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
行动单元可以分解为:行动目标、情景状态(手段、条件)、规范取向。
帕森斯将研究行动的理论分为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两大流派。
实证主义的缺陷在于忽视了文化价值或主观因素在行动过程中的作用。
理想主义的缺陷在于过分强调价值规范作用以及忽略了其他有关因素。
情景状态和规范取向是影响行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独立因素。
价值规范对行动的调整不仅是帕森斯行动的核心点,也成为贯穿他后来发展的全部理论之中的一条主线。
②韦伯指出社会行动应该称作这样一种行动,即行动者以他主观所认为的意义而与他人的行为相关,即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所期待的他人的行为为取向(如对过去所受侵犯进行的报复、对现在受到侵犯进行的防御、为防止未来遭受侵犯采取的措施)。
作为社会行动应该具备以下条件:第一,行动者个人赋予其行动以意义,即行动者个人采取行动的动机;第二,行动者所采取的行动,包含着以他人的行为为目标,即行动者主观意识到与他人的联系。
社会行动须以他人的行动为取向,即行动者的行动必须和行动者以外的他人发生某种联系。
4、模式变量理论的五对范畴①普通性与特殊性。
这一抉择涉及互动过程中特定行动标准的适用范围。
②扩散性与专一性。
这一抉择涉及互动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宽窄和清晰程度。
③情感性与中立性。
这一抉择要解决的是互动关系中是否包含着感情因素。
④先赋性与自获性(或品质与成就)。
这一抉择涉及行动者之间作为相互对待基础的识别标准的性质。
⑤私利性与公益性。
这一抉择涉及互动中优先考虑的是哪一方面的利益。
5、行动系统的普遍功能要求:AGIL任何行动系统都都必须满足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即适应(A)、达鹄(G)、整合(I)、维模(L)。
这四个基本范畴为研究所有行动系统提供了功能分析框架。
适应:指系统必然同环境发生一定关系,必须具有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
达鹄:系统的目标是指某种期望状态,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
整合:必须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使各个部分之间协调一致、不致出现游离、脱节和断裂。
维模:系统必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于潜在状态的模式。
6、默顿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默顿认为早期功能分析中三条流行的假设是无根据的、经不住事实检验的。
他还认为,在以往的功能分析中“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没有得到应有的强调。
默顿坚持功能分析应当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应以各种制度化行动的客观后果为重点。
7、默顿对传统功能主义中三条基本假设的修正①功能统一性。
功能性质决不能靠超验的推理来解决,更不能根据未经检验的假设来断定,它是需要在特定范围内借助经验才能加以确定的问题。
如果不确定被分析群体的界限,盲目坚持功能统一性假设,势必过分夸大分析对象的功能,而忽略它在助长社会冲突方面可能起到的作用。
②功能普遍性。
功能普遍性假设主张所有标准化的社会形式或文化形式都有积极的功能。
默顿指出,进行功能分析的社会学家不能预先假定任何标准化行动模式都有利于系统生存,都实现了系统的功能要求。
具体文化项目的功能性质不能从功能普遍性假设中先验地推导出来,而有待于经验调查。
③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认为,在一种文明类型中,任何风俗、观念和信仰都满足一些重要的功能,都有一定需要完成的职责,在整体运行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默顿认为,这个假设本身是含糊不清的,他把两个互相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观点搅到了一起:第一,功能需求的不可缺少性;第二,结构不可缺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