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控单体泵对4D44柴油机的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优化研究》范文

《2024年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优化研究》范文

《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燃机是现代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源,其中,发动机的点火系统对其性能、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作为内燃机的一种,其点火提前角的优化对于提高发动机的整体性能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优化,以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和性能。

二、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概述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是一种以电控技术为核心的内燃机,其工作原理基于四个冲程: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

电控技术通过精确控制燃油喷射、进气量和点火提前角等参数,使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都能达到最优性能。

然而,点火提前角的优化对发动机的性能至关重要。

三、点火提前角的重要性点火提前角是指活塞到达上止点前,点火系统开始点燃混合气的角度。

这个角度对发动机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如果点火提前角过小,会导致燃烧过程不充分,降低发动机的功率和燃油经济性;如果点火提前角过大,会导致爆震现象,对发动机造成损害。

因此,优化点火提前角对于提高发动机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四、点火提前角的优化方法针对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优化,本文提出以下方法:1. 建模与仿真:通过建立发动机的数学模型和仿真系统,分析不同工况下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 实验研究:在实验台上进行不同工况下的发动机实验,记录不同点火提前角下的发动机性能参数,如功率、燃油消耗率、排放等。

3. 智能控制算法:利用智能控制算法(如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对点火提前角进行实时调整,以适应不同工况下的发动机需求。

4. 优化策略:根据建模与仿真、实验研究及智能控制算法的结果,制定合理的点火提前角优化策略,如分段优化、动态调整等。

五、优化结果分析通过上述方法对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进行优化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优化后的点火提前角使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达到较高的功率和燃油经济性。

2. 优化后的点火提前角有效降低了发动机的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

《2024年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优化研究》范文

《2024年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优化研究》范文

《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发动机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其中,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因其结构简单、运行稳定、成本低廉等优点,在小型车辆及部分工业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的性能和排放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进行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概述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主要由进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组成。

其中,点火系统是发动机的重要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动力性和排放质量。

点火提前角是点火系统的重要参数,它决定了点火时刻相对于活塞到达上止点的时间。

三、点火提前角的影响因素点火提前角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发动机转速、负荷、冷却水温度、燃油品质等。

其中,发动机转速和负荷是影响点火提前角的主要因素。

在低转速、低负荷时,点火提前角应适当增大,以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动力性;而在高转速、高负荷时,点火提前角应适当减小,以防止爆燃和过早燃烧。

四、点火提前角的优化方法针对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优化,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两种方法:1. 理论计算法:根据发动机的运转原理和燃烧过程,结合发动机的参数和运行状态,通过理论计算确定最佳的点火提前角。

这种方法需要准确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能够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2. 试验优化法:通过在发动机试验台上进行试验,测量不同点火提前角下的发动机性能和排放指标,然后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最佳的点火提前角。

这种方法直观、可靠,但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资源。

五、优化研究实例以某型号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为例,采用试验优化法对其点火提前角进行优化。

首先,在发动机试验台上测量不同转速和负荷下的点火提前角;然后,根据试验结果绘制出发动机性能和排放指标的曲线图;最后,通过分析曲线图确定最佳的点火提前角。

经过优化后,该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动力性和排放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电控单体集成泵燃油喷射系统的模糊控制研究

电控单体集成泵燃油喷射系统的模糊控制研究
科 技 创 新
2 0 1 3 年 第1 o 期l 科技创新控制研究
柴 保 明 华 龙 郭新 字 王 远 东 琚 斌 峰
( 河北工程大学机 电学院 , 河北 邯郸 0 5 6 0 3 8 )
摘 要: 本 文 通 过仿 真 分析 研 究 了 电控 单 体 集 成 泵 系统 ( I E u P ) 供 油 泵 凸轮 的动 态特 性 ; 在 Ma t l a b ' S i m u l i n k环 境 中采 用 模 糊控 制 策 略 ,设 计 模 糊控 制 器 ,实现 多体 模 型 和模 糊 控 制 策 略 的 集成 控 制 ,分析 了影 响 电磁 阀动 态特 性 的 工作 参 数 ;借 助 仿 真 软件 H y d s i m 建 立模 型 并对 电控 单体 集 成 泵燃 油 喷射 系统 进行 分 析 。 通 过 对燃 油 喷射 系统 综 合分 析 得 到 的参数 及 结 论 , 为 电控 单 体 集 成 泵 燃 油 系统 的设 计 、 优 化 以及 对 传 统 柴 油机 燃 油喷 射 系统 的 改进 提 供技 术理 论 支持 。 关键词 : 电控 单 体 集 成 泵 ; 燃 油 喷射 系统 ; 模 糊控 制 ; H y d s i m软 件 ; Ma t l a b软 件 3 . 1模 糊规 则 编 码 表 1模 糊规 则 模 糊 控 制 器 的输 人 量 和输 出量 有 7 个模糊子集 , N B N M N S Z 0 P S P M P B 每条 规 则 中 的取 值 有 7 种, 4 9条 规 则 形 成 了 种 控 N B C 7 C6 C 6 C 5 C 6 C 6 C 7 制 规 则 方案 。 传 统 的优化 方 N M C 6 C 5 c 4 c 4 C 4 C 5 C 6 法 很 难 求 得 最 优 的模 糊 控 N S C 4 C3 C 2 C 2 C 2 c 3 制规则。 本 节 采用 改 进遗 传 ZO C1 C1 C l C l C 1 C l C 1 算 法 进行 寻优 。 P S C 4 C d C 3 C 2 C 3 c d 遗 传 算 法 编 码 采 用 实 P M C 6 C5 C 4 c 4 C 4 岛 数编码 , 按 顺 序 排 列模 糊 规 P B C 7 C 6 C 6 C 5 C 6 c 6 C 7 2 则 表 中 的输 出 量 作 为 优 化 式中 , B为 磁感 应 强 度 。 问题 的设 计 变 量 ,即将 表 1 中 阴影 部 分 的 4 9 个 模 糊 集 构 成设 计 变 X 由胡 克 定 律 可 得 回位 弹 簧 量 。 为 了方 便 表 示 , 选取 模 糊 集 的下 标数 字 符 号 { 1 , 2 ,3 , 4 , 5 ,6 , 7 } 作用 力 : =K  ̄ ( X o + ) 分 别 代替 模 糊 集 f c1 , C 2 ,C 3 , C 4 , C 5 , C 6 , C 7 } 。则 表 1 的模糊 规 则 式中, K 为 回位 弹 簧 刚度 , X 。 对 应 的个 体 编 码 为 : 为 弹簧 预 紧量 。 f 7 6 6 5 6 6 7 6 5 4 4 4 5 6 4 3 2 2 2 3 4 1 1 1 1 1 1 1 4 4 3 2 3 4 4 6 5 4 4 4 5 6 7 6 6 5 6 6 7 } . 阀芯 运动 摩 擦力 为 : 高 速 电磁 阀 的动 态 响 应为 优 化 的 目标 函数 , 目标 函数 均方 根 值 的倒 数 作 为遗 传 算法 个 体 的适 应 度 函数 。 , : c 鱼 图 1 融 3 . 2算 法实 现 式中 , B为运 动 阻尼 。 在 Ma t l a b / C o m m a n d中采用 命 令 方 式 ,实 现 遗 传 算 法并 控 制 整 衔铁上、 下 止 点 的 阻力 为 : 个 仿 真 系 统 的运 行 。程 序 中 的每 一 项 功 能编 写 成 一 个小 模 块 , 具 有 良好 的移植 性 和 通用 性 。本算 法 包 含 的 程序 模 块 如 下 : 初 始种 群 模 块、 模糊 规 则模 块 、 个 体 评 价模 块 、 遗传操作模块 、 子 代 生成 模 块 、 比 较模 块 、 排 序模 块 和 结 果输 出模块 等 。 其 中, 遗传 算 法 操作 模 块包 括 L o g o = +C d o 盟 dt 选择 算 子 、 交 叉算 子 、 变 异 算子 。 式 中, K K 为 上 下 止 点 限 位 的刚 度 , C u p c 为 上 下 止 点 的 4 仿 真结 果 及分 析 为 了验证 模 糊 控 制 器 的控 制 效 果 ,本 文 利 用 Ma t l a b和 H y d s i m 阻 尼 系数 。 由分 析 可知 , 当X v < X t  ̄, K C 为零 ; 当x v > 0时 , K K 为零。 软 件 分别 对未 施 加 控 制 器 的燃 油 喷 射 系统 和施 加 模 糊 控 制 器 的燃 根 据 牛顿 第 二 定律 可 得 阀芯 运 动 方程 : 油 喷射 系 统进 行 仿 真 分析 。仿 真 结 果如 图 2 — 7所示 。

风冷柴油机用电控单体泵研究

风冷柴油机用电控单体泵研究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Parts0引言在风冷柴油机用电控单体泵运转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其原理和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控制单元硬件设计方案,为后续设计工作的执行创造基础条件。

一般来说,该项设计操作内容很多,除了升压电路之外,还要避免设计程序占用太多的CPU资源。

当硬件设计工作结束之后,整个单体泵对驱动的要求也会呈现出来,让驱动电源趋于稳定。

1风冷柴油机用电控燃油系统设计内容1.1对燃油系统的基本要求首先,喷油压力在柴油系统运行过程中具备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大气环保压力作用下,需要做好移动污染治理操作,但柴油机作为移动污染源,让该项治理工作的执行显得尤为重要,避免与污染排放标准不相符。

另外,在实际机械式燃油喷射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相应的喷油定时装置,还可以借助于提前期开展有效的调节工作。

相比之下,该种调节精度十分有限,而且和速度存在直接关系,这也导致整个系统无法适应于适时变化。

为此,人们需要将高速电磁阀应用到电控燃油系统之中,让整个喷油定时操作变得更加简单,随着负荷具体情况产生变化。

再次,对于喷油规律的掌控,能够对实际柴油机的燃烧过程产生很大影响,对其经济性和排放指标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

最后,工作人员还要根据发动机实际情况,如转速、负荷等等,实现对喷油量的精准操控。

风冷柴油机用电控单体泵研究张辉(中国人民解放军94994部队,南京212400)摘要:新阶段,为了对环境、能源和动力等需求进行满足,小缸径风冷柴油机设计开发显得格外重要,而且相关设计问题也越来越多。

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风冷柴油机用电控燃油系统设计内容进行总结,并从试验台性能试验及分析、柴油机性能试验及分析、硬件电路设计、控制单元软件设计四方面,论述了风冷柴油机用电控单体泵设计情况。

关键词:风冷柴油机;单体泵;软件设计电客车安全运营。

参考文献:[1]铁路道岔转辙机:通用技术条件.[2]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器开关技术标准.[3]邢力民.道岔转辙机振动实验研究2013.[4]铁路地面产品振动试验方法.图16过车速动与S700K转辙机振幅表1.2电控单体泵设计从实际装置之中喷油泵的安装位置上可以看出,由于柴油机本体在设计过程中显得非常紧凑,降低了喷油泵的安装控件,而且对于新设计的电控喷油泵外形尺寸也产生了极大限制,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设计之前,对机械喷油泵能否成功进入装置内部进行全面考虑。

《2024年度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优化研究》范文

《2024年度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优化研究》范文

《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今的汽车工业中,发动机性能的优化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作为现代汽车动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其中,点火提前角是影响发动机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对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进行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概述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是一种内燃机,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四个工作冲程(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将燃油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控系统则负责控制发动机的各项参数,如燃油喷射量、点火提前角等。

这种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方便、成本低等优点,在小型车辆和某些特殊应用场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点火提前角是指活塞到达压缩上止点前,火花塞开始放电点燃混合气的角度。

适当的点火提前角能够使发动机的燃烧过程更加完善,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如果点火提前角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发动机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过大时,可能导致爆燃、噪音增大和机械负荷增加;过小时,则可能导致燃烧不完全、动力性下降和油耗增加。

四、点火提前角优化方法针对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优化,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理论计算法:根据发动机的参数和运行条件,通过理论计算确定最佳的点火提前角。

这种方法需要精确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可以快速得到结果,但需要较高的数学和物理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在发动机实验台上进行实验,调整点火提前角并观察发动机的性能变化,从而确定最佳的点火提前角。

这种方法需要较多的实验设备和时间,但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3. 智能控制法:利用智能控制算法(如神经网络、模糊控制等)对点火提前角进行优化。

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发动机的实际运行情况,实时调整点火提前角,使发动机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五、研究现状与展望目前,针对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优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基于组合式电控单体泵的防爆柴油机系统研发

基于组合式电控单体泵的防爆柴油机系统研发

10.16638/ki.1671-7988.2020.19.024基于组合式电控单体泵的防爆柴油机系统研发王登化1,2,邹美群3,尹小定2(1.江苏省煤矿井下防爆车辆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23;2.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13;3.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2)摘要:为改善现有矿用防爆柴油机车的排放性能及经济性,以某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电控技术的分析,提出组合式电控单体泵系统为研究的技术路线。

对其进行电控防爆改装,改装后并对其进行台架标定及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改装后的柴油机CO、NO X排放均有很大下降。

该升级改造变动小,能达到预期排放性能及经济性目标,适于在煤矿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排放性能;经济性;电控单体泵;防爆;标定中图分类号:U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988(2020)19-80-03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Explosion-proof Diesel Engine Basedon Combined-type Electric Control Unit PumpWang Denghua1,2, Zou Meiqun3, Yin Xiaoding2( 1.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Coal Mine Explosion Proof Vehicles, Jiangsu Changzhou 213023;2.Jiangxi V ocation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ology, Jiangxi Nanchang 330013;3.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Jiangxi Nanchang 330022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mission performance and economy of existing explosion-proof diesel locomotive, a type of diesel engine is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sis of existing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this paper presents a series of integrated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pump system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technical route. After the electric control explosion- proof modification, the calibration and performance testing of the platform are carried ou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esel engine CO、NO X emission have decreased greatly after the refit. The upgrade is small and can meet the expected emission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targets, it is suitable for use in coal mines.Keywords: Emissions performance; Economy;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pump; Explosion-proof; CalibrationCLC NO.: U46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20)19-80-03引言节能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煤矿客户对矿用防爆柴油机的排放性能和经济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在煤矿辅助运输领域仍普遍存在着防爆柴油机“三高一低”的问题。

《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优化研究》范文

《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优化研究》范文

《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点火提前角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燃机是现代交通工具的主要动力源,其中,点火系统作为其核心部分,对发动机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点火提前角作为点火系统的重要参数,其优化对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动力性能和排放特性等方面均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针对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进行优化研究,以提高发动机的整体性能。

二、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概述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是一种常见的内燃机类型,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四个冲程(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电控技术在该类发动机中的应用,使得发动机的控制系统更加智能化和精确化。

然而,发动机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其结构,还受到点火提前角等其他参数的影响。

三、点火提前角的重要性点火提前角是指活塞到达上止点前,火花塞放电点燃混合气的角度。

适当的点火提前角能够使发动机在最佳状态下工作,提高燃烧效率,降低油耗和排放。

然而,点火提前角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发动机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点火提前角进行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点火提前角优化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进行优化。

首先,通过实验测定不同点火提前角下发动机的性能参数,如功率、油耗和排放等。

然后,利用仿真软件建立发动机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预测不同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最后,结合实验和仿真结果,确定最佳的点火提前角。

五、实验与仿真结果分析实验和仿真结果表明,适当的点火提前角能够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燃烧效率,降低油耗和排放。

在不同的转速和负荷下,最佳的点火提前角有所不同。

通过优化点火提前角,可以在保证发动机动力性能的同时,降低油耗和排放,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和环保性。

六、结论本研究针对单缸四冲程电控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进行了优化研究。

通过实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不同转速和负荷下最佳的点火提前角。

优化后的点火提前角能够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燃烧效率,降低油耗和排放,对提高发动机的整体性能具有显著作用。

柴油发电机组自动泵油方式的研究与改进

柴油发电机组自动泵油方式的研究与改进

柴油发电机组自动泵油方式的研究与改进摘要:柴油发电机组是一种高效、稳定、环保的发电设备,在电力行业中应用广泛。

自动泵油是柴油发电机组的一个重要部件,其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发电机组的性能和寿命。

本文旨在研究柴油发电机组自动泵油方式的研究与改进,提高其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柴油发电机组;自动泵油;研究与改进;可持续发展引言本文主要进行了柴油发电机组的自动泵油方式的研究与改进。

首先介绍了柴油发电机组自动泵油的基本原理和现有方式的不足之处,然后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

改进方案主要包括优化自动泵油系统的设计、引入新技术、定期维护和检修、提高环境适应性、加强人员培训和管理等。

最后,结合实际应用情况,探讨了柴油发电机组自动泵油提高其工作状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方向,以期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柴油发电机组自动泵油的基本原理柴油发电机组自动泵油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来实现的。

这个系统包括一个油箱、一台油泵、一台发动机和一个控制装置。

当发电机组启动时,控制装置会检测发电机组的油压是否达到了要求的最低值。

如果油压不够,控制装置会自动启动油泵,将油从油箱中抽出,通过油管输送到发动机内部,以确保发动机正常运转所需的润滑和冷却。

同时,控制装置也会监测发动机内部的油压,如果油压低于规定值,它会自动停止发电机组,以保护发动机。

如果油压正常,发电机组会继续运转,直到需要停止时,控制装置会自动关闭油泵,使发电机组停止运转。

使用其他泵油方式可能对柴油发电机组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取决于使用的泵油方式和系统的质量。

如果使用的是手动泵油方式,操作人员需要手动控制油泵的启停,这可能会导致操作不当,影响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此外,手动泵油方式也需要人员不断地监测油压和发动机运转情况,增加了人员管理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

如果使用的是非自动化的电动泵油系统,可能存在泵油不及时或过度泵油的情况,从而导致发动机运转不稳定或损坏,进一步影响发电机组的性能和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线 。
机体 内的单 体 泵 集 成 在 一 个 类 似 于 直 列 泵 的泵 体
收 稿 日期 :2 0 —3O ;修 回 日期 :2 0 —52 0 80一4 0 80—8
作 者 简 介 :白 向东 (9 7 ) 男 , 西 省 大 同 市 人 , 士 , 16一 , 山 博 副教 授 , 要从 事 柴 油 机 电控 供 油 系统 研 究 d n a@ 1 3 cr。 主 o b i 6 .o n
即将 实施 的柴 油机 国 Ⅲ排放 法 规要求 现 有柴 油
内 , 采用 与 常规 直列泵 相 同 的驱动 接 口 , 并 由一 根 凸
机进 行技 术更 新 。为 了达 到 国 Ⅲ排 放标 准还 要求 尽
量在 机 内净化 而不 需 要 后 处 理 装 置 , 国外 满 足 欧 Ⅲ 排放 标 准 的可 选技 术 包 括 电控 燃 油 高压 喷射 、 四气 门技 术 、 燃烧 室 和涡 流 的 优 化 、 压 中冷 等 , 中 电 增 其 控燃 油 高压 喷射是 必须 的技 术手 段 。 云 内 Y D 4柴 油 机 是 满 足 欧 Ⅱ法 规 的 增 压 N4 4
统 进 行 了优 化 。燃 油 喷 射 系统 采 用 集 成 电控 单 体 泵 , 压 油 管 长 度 和 喷 油 器参 数 进 行 了优 化 ; 化 改进 了进 气道 ; 高 优
重 新 设 计 了燃 烧 室 ; 对 国 Ⅲ排 放 法规 测 试 特 点 进行 了 电控 参 数 的 优 化 。通 过 对 整 机 进 行 1 况 试 验 测 试 , 明 针 3工 表
单 体 泵 ( UP 、 控 泵 喷 嘴 ( UI 和 高 压 共 轨 E )电 E ) ( C 系统 。本研 究采 用集 成 电控单 体泵 燃 油 喷射 E R)
系统 (E ) 如 图 1 示 。原来 单 独安装 在发 动 机 I UP , 所
I UP进 行 不 同转速 下 的试 验 。 图 2和 图 3分 别 示 E 出 I UP的针 阀 升程 、 E 油管 嘴端 压 力 随 转 速 变 化 的
要 , 单体泵 重新进行 了尺寸优化 , 小 了缸 心距 离 。 该 减
中冷柴 油机 , 采用 带 电子调 速器 的 直列泵 燃 油系统 。 本研 究 在尽量 减 少对 机 体 改 动 的前 提 下 , 过 采 用 通
新 型 电控高压 燃 油 系统 、 重新 组 织 燃 烧 系 统 和 优 化 进气 系统 , 通过 优化 喷油 正 时 , 并 有效 提 高燃 烧效 率 来 提升 发动机 性 能并满 足 国 Ⅲ法 规要 求 [ 。 1 ]
据 发动 机安 装 限制 , 高压 油管 长度 最短 为 4 0mm。 0 在 喷油 台架 上 , 用 长 4 0 mm, 采 0 内径 1 6mm .
的高压 油 管 , 电磁 阀 控 制 脉 宽 为 1 。 5 凸轮 转 角 , 对
目前 常用 的 电控 高压燃 油 喷射系 统 主要 有 电控
优 化 改 进 后 的柴 油机 排 放 性 能得 到 明 显 提 高 , 达 到 国 Ⅲ排 放 标 准 。 并
关 键 词 :柴油 机 ; 体 泵 ;数 值 模 拟 ;优 化 ; 放 单 排
中 图分 类 号 :T 2 K4 2 文献 标 志 码 : B 文 章 编 号 :1 0—2 2 2 0 ) 30 2 —5 0 12 2 ( 0 80 —0 10
1 燃 油 系统 优 化
1 1 选 用 方 案 .
高 喷射 压 力 是 实现 全 过 程 油气 混 合 、 制 燃 烧 控
速 度最基 本 的要 素 。高 压 喷射提 高 了燃 油 的喷射 能 量, 喷雾 索特平 均 直径 变小 , 在燃 烧 室 的空间 占有 率
增 大 , 束 的贯 穿 速度更 快 , 油 由此 燃烧 室 内油气 混 合 更加 均匀 , 缩短 了着 火滞 燃 期 、 喷油持 续期 和燃 烧 持 续期 , 解 决 NO 是 .和 P 排 放 问 题 的 最 有 效 手 M
维普资讯
第 3期 ( 第 1 5期 ) 总 7
20 0 8年 6 月





No 3 S ra . 7 ) . ( e iI No 1 5
V EH I CLE EN GI NE
J n 20 u.08

设 计 计算 ・
基于电控单体 泵对 4 4 D 4柴油机 的优化研究
白向 东,仇 滔 ,刘福 水 ,孙柏 刚 , 向 荣 李
( 京 理 工 大 学机 械 与 车 辆 工 程 学 院 ,北 京 1 0 8 ) 北 0 0 1 摘 要 : 了使 传 统 直 列 泵 柴 油机 满 足 国 Ⅲ排 放 法规 , 尽 量 不 改 变 柴 油 机 本 体 的 前 提 下 对 燃 油 、 气 和 燃 烧 系 为 在 进
段 。
图 1 集 成 式 电 控单 体泵
1 2 油 管参数 选择 .
由于 I UP采 用机 体外 挂 方式 , 相对 于 EUP E 其
最 大 的 区别 是 高压 油 管 的 长 度将 增 加 , 而 喷射 延 从 迟 增加 , 压系 统容 积增 加 , 高 喷射压 力有 所下 降 。根
轮轴 驱动 整个集 成 单 体 泵 , 通 过 高 压 油 管 与 喷油 再 器 连 接 。这样保 留 了原 有 发 动 机 的机 体 结 构 , 以 可
在 对现 有 直列泵 柴 油机 改动 很小 的前 提下实 现 电控 高压 喷射 , 而改 善 排 放 。为 了适 合 外 挂组 合 式 需 从
维普资讯

03 .




20 0 8年 第 3期
作方 向性 预测 。
l0 . 2


01 ・
0 l 0
— 5


l 0
l 5
2 0
2 5
凸 轮 轴转 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图 2 针 阀 升程 随 转 速 的变 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