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欣赏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及其表现技巧。
2.了解诗歌和散文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程知识点1.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技巧。
2.《都江堰》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3.《都江堰》这首诗的意境和感染力。
2.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技巧,尤其要注重感性理解和对作者情感和人生态度的把握。
2.让学生理解和感受《都江堰》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体验其意境和感染力。
3. 教学难点1.让学生巧妙地运用诗歌分析方法和技巧,对《都江堰》这首诗进行深刻的解读和鉴赏。
2.让学生通过了解和感受《都江堰》这首诗来加深对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理解,同时提升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对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技巧进行概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课堂互动:通过讨论和问答,让学生研究和探讨课文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3.课外拓展: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文化背景。
四、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1.熟悉《都江堰》这首诗,并了解其历史背景和作者情况。
2.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并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
2. 课堂讲解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和讲解以下内容:1.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技巧。
2.《都江堰》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3.《都江堰》这首诗的意境和感染力。
3. 课堂互动通过问答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以下问题:1.《都江堰》这首诗的主题和核心思想是什么?2.作者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情感和人生态度?3.为什么说《都江堰》这首诗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4. 课外拓展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资源,包括历史文化背景、其他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鉴赏和解读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
五、教学评价1.以课堂讨论和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和表现技巧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都江堰》说课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

三、教学目标
《都江堰》不同于一般的游记, 游记一般都是描述美丽的风景,而后 抒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而本 文却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浓郁 的人文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 实际情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基本字词,品味 文中富有意蕴的散文语言,提高对散文语言的感 悟能力。
兵马俑,并让学生说说感受。
• 然后把“都江堰”的图片再展示给大家 由此引出“都江堰”。
•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对都江堰做初步了解。 (修建时间、地点、修建者、工程组成 及作用、评价)师生交流补充.
• 中间穿插课件展示都江堰水景图,教师 讲授都江堰水利工程组成及作用,给学 生以直观的印象。
3、出示并解说本文学习目标。
五、教法与学法
本课的教学指点思想是以自主探究——合作释疑为基本教学模式, 以文本为载体,立足诵读和语言的体味,借助想象和联想,灵活地 诱引学生用心领会散文语言,深入思考文化的精义。教学过程中以 学生为主体,以文为本,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我主要采用如 下的教法与学法。 情境法——图文并茂,情境激趣 合作法——讨论解疑,重点突破 探究法——个性解读,想象迁移并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
1、提问:
• 我们都喜欢游览名胜古迹,是什么吸引 了我们呢?(举例说一说)
• 明确:不仅仅是风景.文物也好,古迹也 好,都寓含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 设计目的:将学生引人本课的主题——精 神,文化
• (简介余秋雨散文的特点——文化散文)
2、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名胜古迹 (文明的碎片):莫高窟、圆明园、长城、
2、教材内容
《都江堰》是余秋雨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看似在写“都江堰”, 其实作者想通过“都江堰”表现自己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 察,是赞扬李冰冰清玉洁的人格,赞扬一种勤政为民的价值观,以鉴 古知今为目的,将学生带入一种思考文明古迹里暗含的人文精神和积 极向上的政治理念的深沉境域,让学生了解李冰的人格,从而形成自 己正确的价值取向,它的可读性和教育意义都不可忽视。
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一、教材解析1.1 教材概述《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是为高中课程而编写的一本教材。
该书主要分为三部分: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代散文及中国现代小说。
其中,本教案将重点讲授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
1.2 教材特点本教材以现代性为特点,旨在通过现代诗歌与散文的阅读,让学生领略到现代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本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课程简介2.1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熟悉和理解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文化背景;•掌握中国现代诗歌和散文的基本特点与表现形式;•培养对现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2.2 课程内容2.2.1 课程一:中国现代诗歌欣赏本课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现代诗歌的写作背景•现代诗歌的表达手法•现代诗歌的主题与内涵2.2.2 课程二:中国现代散文欣赏本课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现代散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现代散文的写作环境和时代背景•现代散文的表现手法•现代散文的主题与内涵三、教学方法3.1 阅读分析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诗歌或散文进行分析,要求学生对其中的情感、主题、意境等进行深入解读。
3.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对文本的看法和见解,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3 课后写作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笔记的书写,包括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要点摘录等。
四、教学评估4.1 课堂测验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测试,包括文学常识、诗歌和散文的基本特点等。
4.2 作业评估对学生的阅读笔记进行评估,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归纳能力、逻辑性等方面的评估。
4.3 课程总结针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并进行初步的教学评估。
五、小结通过本教案的讲解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都江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的特点和课程目标,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精读《都江堰》优秀教案

余秋雨《都江堰》教案蔺阳中学方静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重点词语。
2.理清作者的思路(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重点: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与探究结合、读写结合教学步骤:一.导入: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如果说故宫是皇权政治的符号,那么胡同则是平民生命形态的缩影;如果说布达拉宫是虔诚的宗教崇拜意识,那么扬州个园则是淡泊雅致的文人情怀。
而一项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又承载着什么文化精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余秋雨的《都江堰》。
二.明确教学目标,板书教学重点(品味富有意蕴的语句)。
三.整体感知:(一)背景资料:作者:余秋雨浙江馀姚人,当代散文家、艺术理论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且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
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二)问答题1.我国的被誉为世界中古“八大建筑奇迹”的是哪里?(长城)2.都江堰是由谁在什么时期修建的?位于哪个省?战国时代秦国的李冰父子修建的,位于四川省。
3.文章三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感到——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价值)第二部分:看到——最驯顺壮丽的景观(都江堰的魅力)第三部分:想到——最贴近苍生的偶像(魅力的缔造者)4.读完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三)把握文章主旨:本文通过描写都江堰来反思历史,反思文化,歌颂和赞扬李冰的精魂,进而传诵中华民族的文化精义——贴近苍生,造福百姓。
四、重点探究,品味语言。
(学生勾画语句,共同赏析品味)提示:①联系语境②抓关键词③紧扣主旨五、讨论“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余秋雨对都江堰的总体评价,作者一开篇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甚至把都江堰和长城进行比较。
作为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长城,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第三单元 1 都 江 堰 Word版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精品教学案
第三单元 1 都江堰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一粒沙里见世界”,即通过“小”事物展示“大”境界。
或通过都江堰表现作者对社会文化的独特思考,或通过“灰色”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表现徐志摩的个性风采,或通过合欢树来表现深厚的母爱。
1.理解散文中想象的作用。
想象可以为生活之“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都江堰》以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还原性想象为主,《Kissing the Fire(吻火)》中的想象以奇特、大胆取胜,《合欢树》中的想象则充满抒情意味。
2.理解文本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通过对比,收到突出事物特征,彰显事物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三篇文章都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要体会其在运用上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3.理解现代散文“小”与“大”的关系。
“小”既可以指某一具体的人、事、景、物,也可以指某一表现角度,还可以指某种表现技巧。
要注意区别、把握,并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都江堰
◎国学诵读
《论语》选读之论教育与学习篇(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①,谨而信,汎②爱众,而亲人。
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江堰学案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2019-2020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赏识》都江堰教案历史,也可获取人生化的办理。
把人类的初期称作人类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发源地称作人类文化的摇篮,开始可能不过一种比喻,但逐渐地人们在此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义。
个体生命史是能够体察的,所以,一旦把历史作人生化办理,它也就变得生机盎然,易于为人们所体察了。
把历史看得好像人生,这在人生观和历史观双方面来说都是飘逸的,艺术化的。
美字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赏美文余秋雨及其散文评论透过余秋雨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感情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华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
“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 “这里也难,那边也难,我只好让它停驻在荒漠里,而后大哭一场” ,我们忧如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珍爱和对祖国的深沉感情,他那凄凉的恳乞降呼喊,不不过要保留莫高窟的文化遗产,并且更深刻地储藏着爱国的内涵。
余秋雨的苦旅“文化” ,不单有着激烈的人生感、民族感,并且更富裕历史感。
余秋雨散文的精华的思辩、丰富宏魄的内涵,都导源于他的渊博精深的史家涵养。
他的“文化”所富裕的历史感,其实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跑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此刻密切相连。
在他那边,文化好像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滔滔浪涛,推进着中华民族百折不回。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作者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对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经成为不行切割的整体。
他的“山川”是“人文山川”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久熏染造成的,要挣脱也挣脱不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江堰》教学设计

都江堰教案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知识与能力:学习文中对比,排比,比喻手法的应用。
学习文中正面描写和侧面渲染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美读法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判断作者对李冰父子为政思想的评论,概括文中深厚的文化意蕴。
第二课时:解释作品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体会余秋雨写作陌生化处理的手法学时重点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化精义的深刻内涵。
学习文中描写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学时难点体会余秋雨写作陌生化处理的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坛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左手写文艺理论,右手写散文。
初读都江堰我们被余秋雨的文采所吸引,再读都江堰我们感叹于他艺术手法,对比手法的纯熟运用,把都江堰的形象迅即树立起来,都江堰虽然不是世界八大奇迹,但他的历史悠久,造福成都平原的精神依然熠熠生辉。
,二第一课时回顾(幻灯片展示)(一)作者简介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散文家、艺术理论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且担任过多所大学教授。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他的代表作品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秋雨散文》等。
散文的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人们称为“文化散文”。
(二)字音颓壁残垣(yuán)惊悸(jì)庇护(bì)修缮(shàn)卑处一隅(yú)魅力(mèi)强悍(qiáng hàn)铁戟(jǐ)遴选(lín)韬略(tāo)怦然心动(pēng)诘问(jié)傩戏(nuó)衮衮(gǔn)诸公(三)疑问思考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总观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角度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三第二课时深入思考(生生讨论)1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长城的美在于规模宏大,气势的宏伟,给人一种巨大的惊悸,但时过境迁,它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却直到今天依然在造福人类,给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滋润濡养了天府之国,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
高二《都江堰》教案

高二《都江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对都江堰水流及相关历史文化的描绘。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本分析能力。
(2)组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都江堰这一伟大水利工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2)体会作者对都江堰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劳动人民智慧的崇敬。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意义和文化价值。
(2)分析作者对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体会其深层含义。
2、教学难点(1)感悟作者对都江堰的独特情感和深刻思考。
(2)引导学生思考都江堰所代表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深入理解。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著名水利工程的图片,如三峡大坝、都江堰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水利工程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都江堰。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余秋雨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讲述都江堰的修建历史和重要地位,为理解文章内容奠定基础。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问题。
4、精读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都江堰的水流特点,如“咆哮”“驯顺”等词语所展现的形象。
(2)组织学生讨论都江堰与长城的对比,思考作者这样对比的意图。
(3)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都江堰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语句,进行品味和分析。
5、小组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都江堰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作用和价值。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6、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都江堰的特点、文化价值以及作者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1《都江堰》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
2,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活着或死了,到底应该站在哪里?教学重点:1,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揣摩语言教学难点:学习深入思考和探究,掌握阅读文化散文的技巧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如果我们没有读到余秋雨的《都江堰》,我们会一直认为,伟大的奇观、胜地肯定是类似世界八大奇观的那些事物。
可是,读了这篇文章,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思索……二、用短语的形式给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概括文意。
参考:最激动人心的工程;都江堰的魅力;魅力的缔造者;贴近苍生的神(最后一部分有难度,可以暂时放一放,等到讲解到时再仔细揣摩)。
三、解读第一部分---最激动人心的工程1.学生回答第一个小标题。
根据学生回答,分析是否掌握到位。
如果有人把侧重点放在单一的长城或者都江堰上,就说明没有把握好。
2.运用的手法:对比。
(1)角度:规模、社会功用、历史、品格。
(2)目的:从各种角度反映都江堰和长城的区别,让人们认识到都江堰的伟大(注意:并没有否定长城的伟大)(3)结论: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是都江堰。
四、解读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魅力这一段很明显是结合上一段进行的,目的是告诉别人都江堰究竟是怎样的美,怎样的伟大。
(1)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推进。
(2)作用: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震撼。
(3)目的:本节最后一句: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第二课时五.解读第三部分——魅力的缔造者:李冰父子如此激动人心的都江堰,这样富有魅力的水,究竟是谁,赋予了它们无尽的生命,千百年来唱着动人的歌?那就是李冰父子。
一句遥远的看不见面影就把历史的厚度和沧桑推到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走进了李冰生活的那个时代。
1.李冰其人:秦,蜀,郡守。
行为:实践目的:浚理、消灾、滋润、濡养品格:具体、质朴--->冰清玉洁.2.辩论中的李冰。
长锸<――>金仗玉玺、铁戟钢锤A.长锸:实践。
守, a:郡守; b:四川最大的困难是旱涝,所以要守住江水;c:为民造福,守住百姓的心。
B.金仗玉玺、铁戟钢锤:权力象征,政治武器,暴力工具。
(1)辩论内容:(先让学生思考,不用作答,先回答结果)(2)辩论结果:失败:治水的韬略很快被人替代成治人的计谋;灌溉的沃土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有大半充作军粮。
胜利:没有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3)胜利原因:有什么样的起点就有什么样的延续.延续:汉代水官、今天。
李冰的伟大精魂一直延续下去。
--->李冰的伟大精魂:为民造福,守住民心。
(4)作者的思考:向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立场问题:民心向背(此即辩论内容)作者态度:某种乐观。
六.解读第四部分――贴近苍生的神思考:1,为何写横江索桥?明确:突出李冰的自信2,李冰为何自信?明确:为民造福3,自信的结果如何?明确:被人膜拜,成为神4,什么样的是神?明确:实实在在为人民造福的升格为神。
5,傩戏中的神变成了李冰意味着什么?明确:人们拜神的目的是祈福,神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
那么神的作用是为民造福。
李冰的身份是官,父母官。
父母官也是百姓的精神支柱。
只有真正为百姓造福的父母官才能有资格成为神,成为百姓的真正的精神支柱。
6,结合现实2019-2020年高二语文 3.3《合欢树》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体验并感悟参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人世间赐予自己的一切平凡普通的恩泽,并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将美德芳泽造福于他人。
2、悼念亡母,是威信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而普遍的主题之一。
引导学生对作品朴实的文风、精美的构思,以及巧妙的象征手法等进行有选择的主体性研讨和品味。
教学重点:合欢树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作者并示沉默地描写合欢树,只是轻描淡写地通过邻人的话语和初生小孩的目光引出合欢树,此为其构思立意所在。
教学方法:研讨、争论。
作业布置:课课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享受母爱的滋润,却很少有人有刻骨铭心的体验,我们的母爱真的不如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样崇高,那样伟大吗?请用心感受,用心体验。
残疾作家史铁生以平实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出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母爱,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
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教读新课:(1)、你觉得本文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讨论明确:浓浓的母子情感人至深。
如果我不残疾的话,而像我十岁时的光景,母亲完全可以像绝大多数的母亲一样,爱美,爱生活,可以和子女弄点小别扭,增加一些生活的情趣。
可是,二十岁时,我残疾了,对于母亲来说,这简直是要命的事情。
母亲一下子改变了她原有的生活。
她已经不在年轻,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她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
“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
”她说。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大的精神压力,母亲不愧是一位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伟大母亲。
母爱如一条涓涓小溪,流进了作者的心田,抚慰着作者那颗受伤的心灵,也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文中也流露着儿子对母亲的情感。
当邻居无意间提到合欢树时,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这表明儿子对母亲有一种深深的愧疚之情,儿子拖累了母亲,母亲过早地衰老与死亡,子欲养而亲不在,还有一种无限痛惜之情。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是母爱的召唤吧,作者鼓起勇气,再度回去要看看那棵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2)、你觉得合欢树象征着谁,有什么象征意义,你们觉得有争议吗?讨论明确:第一种意见:合欢树象征着作者自己。
理由是合欢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极其相似,第一年母亲带我去劳动局找工作,显然是在我残疾以后,在路边挖了出来,它是那样弱小,母亲还以为它是一颗含羞草,把它种在花盆里,合欢树就像我残疾,不健壮。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但舍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我和合欢树一样,母亲是不会绝望的,是扔不得放弃的。
第三年,合欢树又长出叶子了,而且茂盛了。
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合欢树就像我一样,又显示了生命的活力,我想从事写作,找准了自己的人生位置,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母亲鼓励我,说我小时候作文得过第一,到处去给我借书,顶头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又过一年,合欢树被移栽在地上。
说明合欢树已经充满生机,能自我生存。
像我一样,生活的信念坚定了,生活的处理能力也有了,可以坚强地活下去了。
若干年后,母亲去世了,合欢树却长成了参天大树,我的作品发表了,也获奖了,我已步入中年,身体虽残疾,可思想经历磨炼,意志更加坚定,性格更加成熟,对生命感悟更加透彻,事业也有所成就。
所以,合欢树象征着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象征着事业的成就。
第二种意见:合欢树象征着母亲。
理由是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在合欢树中融入了母亲的辛勤、母亲的慈爱、母亲的希望。
前者,说象征是注意到了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而象征体和本体之间除了相似性之外,还有相关性。
像一碗阳春面,面和人根本没有什么相似性,只有相关性,是因为母子三人在除夕夜合吃了一碗阳春面,第二年,母子三人又在除夕夜吃了合二碗阳春面,且在这一年,母子三人终于把实情全盘托出,老板第一年在给面的时候,为了不让母子三人当场因付不起二碗阳春面钱的尴尬,暗中把二碗的面放进了一只碗里,第二年,仍然用同样的办法,第三年,老板已经在二号桌摆了预约席的牌子,并且把母子三人的故事向所有来食面的人诉说了这件事,且把这二号桌定为幸福之桌,食客们深受感染,平时,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坐在二号桌食面,所以,这一碗阳春面已经关连了这么多的故事,融入了相关人物的品质,一碗阳春面,象征着母子三人的团结、拼搏、奋进、刚强、向上,也象征着大各民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帮助、乐善好施、润物无声。
文中母亲虽然去世了,但合欢树在,所以,合欢树是母亲的物化,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无私母爱的象征。
(3)、你觉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读起来不大好懂?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提示: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夺魁的气氛形成对照。
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
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提示: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怎样理解“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
悲伤也成享受。
”的含义。
提示:因母亲的去世而悲伤,又因独自一人回忆往事,想起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而感到幸福和温馨,从而产生一种享受感,所以,悲伤也成享受。
小结:合欢树,既象征着母亲,又象征着儿子,它既是无私母爱的象征,又是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事业成就的象征,它还是母子合欢的象征。
亦子亦母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后感:老师可千万试图去如何深挖这篇课文,学生完全可以解读此文,不要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回答,倒不如,就让学生读课文,谈感受,谈感悟,谈疑惑,上课的思路,体现以学生为本就可以落实到了实处,这才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