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终南望余雪-教案导学案

合集下载

终南望余雪的教学设计

终南望余雪的教学设计

终南望余雪的教学设计(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终南望余雪的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终南望余雪的教学设计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

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

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自学提纲:① 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② 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古诗诵读8《终南望余雪》导学案

古诗诵读8《终南望余雪》导学案

古诗诵读《终南望余雪》导学案
执笔人:冯靖研讨人:朱国林夏美银舒雄冯国旺审核人:杨平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结合图画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雪光灿烂、
气象非凡的景象。

3、想象“积雪浮云端”的景象,体会“浮”字的妙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
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结合图画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雪光灿烂、气象非凡的景象。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立尝试:
1、给下面的字组词。

阴()浮()
端()霁()
2、解释下列词语。

阴:表:
霁:增;
二、合作探究:
1、初读感知“寒”景:能谈谈古诗给你练习留下的印象吗?你能读出了吗?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2、精读悟诗情。

(1)启发学生回顾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讨论:
A、看看这首古诗是围绕哪一个词语来写的?
B、你认为诗人是否仅仅在写“望”中所见呢,他还有没有想到什么?
C、自由读一读古诗,这四句诗中哪些词语可以读懂“寒”字?
三、展示提升: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说读了这首古诗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四、拓展延伸:
搜集唐朝诗人王维的《终南山》并读一读。

五、反馈测评:
小组赛背古诗。

六、快乐评价,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学习得(很快乐快乐不快乐),因为:,我。

终南望余雪教案

终南望余雪教案

终南望余雪教案《终南望余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终南望余雪》的背景知识,理解诗意和抽象意境;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感受《终南望余雪》所传达的意境;2. 难点:通过简洁的语言构建出富有诗意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课堂练习和讨论的教学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呈现一张美丽的雪景图片,引起学生对雪景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2. 课文学习(20分钟)分段解读《终南望余雪》,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修辞和抒情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余雪初融时,北风吹来余寒”的抽象意境,感受诗人对雪景和季节变化的独特感悟。

3. 讨论与互动(15分钟)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课堂讨论。

提问学生雪景给他们带来的感触是什么?雪景给他们的内心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分享学生的见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创作与表达(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雪景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示个性,表达独特的观点和感悟。

5. 总结反思(5分钟)回顾课堂学习和讨论的重点内容,总结学生对《终南望余雪》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景活动,观察和感受现实中的雪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讨论和创作作品,综合评价学生对《终南望余雪》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终南望余雪课程教案

终南望余雪课程教案

终南望余雪课程教案终南望余雪课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通过吟诵,想象《终南望余雪》所描绘的终南山的雪景,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唐朝诗人——祖咏。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少年时即有诗名,是王维的诗友。

王维被贬济州时,曾赠诗给他。

诗中说:“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赠祖三咏》)可见早年他生活境况很困窘。

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

由于仕途落拓,最后归隐汝水一带直到去世。

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宣扬隐逸思想,辞意清新洗炼。

《终南望余雪》曾传诵一时。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

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

二、初读诗句,自学感知。

(一)自学提示:1、自由读诗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二)检查自学情况:1、轮读古诗,正音。

个别读,齐读。

2、交流自学后的初步感受。

3、生质疑问难。

三.解疑答难,品读想象。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所以诗人用了“阴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

“阴”字用得很准确、精炼。

因为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足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

“秀”字,点染终南山雪景的秀丽。

接下去,第二句就具体描绘山上的积雪。

“浮云端”三个字,表现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说明积雪很厚。

正因为山高雪厚,远远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仿佛浮在云端。

终南望余雪 优秀教案

终南望余雪 优秀教案

终南望余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

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一)(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二)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一)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

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二)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1.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2.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三)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交流: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指名交流并带着理解读诗句。

(五)秀丽的终南山上,洁白的积雪漂浮于云端,初晴的夕阳给树林涂上了淡淡的余晖,多美的景色呀!咱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那精炼的语言。

(齐读古诗)四、入情入境悟诗情。

(一)诗人祖咏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景)学生边交流,教师边板书。

(阴岭秀、浮云端、明霁色)(二)(板书后配乐)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吧。

(师配乐朗诵)(三)睁开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终南山北面被积雪覆盖,但白色的积雪中却透出了绿色的嫩梢。

山水田园诗《终南望余雪》教案

山水田园诗《终南望余雪》教案

山水田园诗《终南望余雪》教案山水田园诗《终南望余雪》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山水田园诗《终南望余雪》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在诵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受终南山的绮丽雪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想象古诗意境,感悟内在诗情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大意,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美景,感悟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一、赏雪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武汉入冬以来的两场雪带给我们无数快乐,现在我们再次走进雪中,欣赏那美丽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雪景图)绮丽的雪景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自由谈)2、古往今来,人们对雪都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唐代诗人祖咏感受另一番雪景。

请看老师板书诗题(板书课题),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齐读诗题。

3、师:终南望余雪,这个诗题是什么意思呢?(远望终南山上未消融的积雪)残雪未消的终南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诗领略一番。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出示古诗)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读诗,集体正音,齐读古诗。

三、自学交流,明诗意。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能明白古诗的意思。

我们平时学古诗都有哪些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串联词义,明晰诗意;搜集资料,悟出诗情。

)2、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

看看自学提示,请位同学读一读。

(出示自学提纲:①借助注释、插图和资料,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读懂的地方做批注,不懂的地方打上“?”。

②读一读,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终南望余雪课程教案

终南望余雪课程教案

终南望余雪课程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终南山的美丽雪景。

2.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对终南山雪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内容:1. 展示终南山雪景的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

2.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终南望余雪》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活动:1. 展示图片:向学生展示终南山雪景的美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终南山的雪景之美。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终南望余雪》,引导他们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终南望余雪》。

2. 引导学生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1. 诗句解析:对《终南望余雪》的每一句进行解析,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终南山”、“雪”等,让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情感。

教学活动:1. 诗句解析:让学生跟读并解析诗歌的每一句,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

2. 意象分析: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并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三章:诗歌创作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诗歌的表达技巧。

2. 引导学生创作一首以“雪”为主题的诗歌。

教学内容:1. 表达技巧讲解:讲解《终南望余雪》中的表达技巧,如拟人、比喻等。

2.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创作一首以“雪”为主题的诗歌。

教学活动:1. 表达技巧讲解:让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理解并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 创作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诗歌创作练习,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四章:诗歌欣赏与评价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诗歌。

2. 引导学生对《终南望余雪》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学内容:1. 欣赏与评价方法讲解:讲解如何欣赏和评价一首诗歌,包括诗歌的意义、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

2. 诗歌欣赏与评价:让学生对《终南望余雪》进行欣赏和评价,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活动:1. 欣赏与评价方法讲解:让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学习欣赏与评价诗歌的方法。

终南望余雪(祖咏)教学设计

终南望余雪(祖咏)教学设计

终南望余雪(祖咏)教学设计终南望余雪(祖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祖咏的《终南望余雪》诗歌背景和意境;2. 学习欣赏和朗读《终南望余雪》;3.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4.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力和感悟力,提高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诗歌《终南望余雪》的课文及诗歌背景资料;2. 课件、投影仪;3. 教学多媒体设备;4. 学生课堂笔记、教学反馈评价表;5.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三、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终南望余雪》的壁画和相关图片来导入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雪景的兴趣和想象力。

2. 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去描述雪景中的景色、感受和情绪,初步展示祖咏的诗歌《终南望余雪》。

主体部分:1. 诗歌背景介绍- 通过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终南山和雪景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终南山的雪景能给人带来如此深刻的感受和启示。

2. 诗歌欣赏与朗读- 教师朗读全诗,带领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音韵和意境。

- 分段朗读,让学生跟读和感受每一句话的意义和情绪。

- 教师和学生共同合唱《终南望余雪》,培养学生的音乐与朗读能力。

3. 诗歌分析与解读-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偶等。

- 分析诗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细腻观察和深入思考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自由创作和表达- 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表达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由创作。

- 创作内容可以是对雪景的描述、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仿写祖咏的形式。

-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鼓励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1. 回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对于祖咏的诗歌《终南望余雪》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的提高。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

3. 提问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有什么收获,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思考有何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作者简介】
祖咏唐代诗人。

洛阳(今属河南)人。

生卒年不详。

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

与王维友善。

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

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

"(《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

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

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译文】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知识链接】
这是一首应试诗。

《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趣题链接】
这是一首写()的写景诗,写的是诗人在()季的()时分,从()望()所看到的景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