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合集下载

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1. 介绍: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是指通过历史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意识和价值观。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种教育方式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道德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2. 为什么需要传统美德教育2.1 培养良好品质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价值观扭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

而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研究,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道义、公正、勇气等品质的追求。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良好品质追求的意识,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2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动力,是人们判断事物好坏、重要与否的标准。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历史教学中融入传统美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增强文化认同感传统美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所共有和共享的宝贵财富。

通过历史教育中传统美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属民族和国家所具有的传统美德,并且认识到这些传统美德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自己民族文化认同感,并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些传统美德。

3. 传统美德教育在历史课堂中如何实施3.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历史教学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美德的内涵。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事件和人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并且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3.2 引导学生进行价值观思考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念。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且培养他们对于传统美德的认同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美德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美德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美德教育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出来,为学科教学增添了活力凸显了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渗透传统美德具有深刻的教学价值,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黄金时期,是养成个性品质的重要时期,此时学生具有更强的模仿性和教育性。

此时学生倘若被社会一些乌烟瘴气的社会不良风气所腐蚀,那么就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思想和个人道德品质。

此时,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

将道德引入到课堂当中,真正做到寓美德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之中,依据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进行引导教学,塑造了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的内涵中国传统美德是我国五千年历代流传下来的中国瑰宝,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其蕴含我国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民族精神,是将我国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有效融合的结合体。

中国传统美德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社会、生活、为人处世方方面面的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实践活动中积淀而成,具有属于中华民族独特的标记是国家长期繁荣发展和民族独立的重要文化支撑,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美德内容丰富使得古代中国具有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美誉。

历史是进行传统美德教学的主要载体,可以促进初中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体会传统美德,在良好的熏陶和长期的教学引导下初中学生的整体道德素养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美德是一个人、一个国家道德素质的反应,中华民族讲求孝、礼、勤、诚、俭等优良品质,美德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

基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进行引导教育意义重大,升华了初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为学生今后的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中的历史教材包含多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伟大民族精神的人物事迹,甄选了许多有见识,有谋略,有胆识的谋略家和军事家。

他们的胆识与知识以及爱国热情值得每一位初中生学习。

在新课改改革后,历史学科的美德教育被摆到了重要的教学地位,合理引导和强化教学关系着民族精神、民族品质和道德素养的教育引导途径,拓展了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极其重要 的原因就是爱 国主义精 神力量是源泉 。中学历史教材蕴含 成 就了大业。在 中学历史教学 中应 注入时代的血液 ,使学生不断树 其次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 他 山之石可 以攻玉 。 成为世界上举 足轻重的泱泱大 国 ,而能屹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 ,一个 立起为 国家民族 而献身 的精 神。
着丰富 的爱 国主义教 育的内容 ,理应担当起爱 国主义教育 的重任 。
中华 民族具有不断吸取其他 民族 、国家先进文化和新科学技术 ,勇
首先是对学生进行知祖 国的教育。在教学 中,教 师要 利用具体 于创新 的优秀品质 ,同时 中华 民族还是一个 锐意改革不断创新 的民 天演论 》等都是 为启迪 中华民族智 生动 的史实进 行国情教育 ,让学生 既要了解 中华 民族在古 代取得 的 族 。秦 国的商鞅变法 ;严复 的 《 辉煌成就 ,也要了解在近代所遭 受的种种屈辱 。既要 知道我们社会 慧加快 历史进程做 出了贡献 。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使中 国共
主义建设所取 得的巨大成就和现 在的国际地位 。也要 了解 和他 国在 产党把 马克思主义原理 同中国革命 实践相 结合 ,开创了农村包 围城
前进 中所面 临的挫折和困难 。只有让 学生全面深刻地 了解 自己的祖 市 ,最后夺取 全国胜利之路 ,这一切都体现 了中华 民族 那种勇于创 国 ,才能使他们产 生强烈的爱 国主义情 感。让学生 了解 中华 民族悠 新 ,不断变革 的精神和气度 。
其次是培养学生勤 劳节俭 , 吃苦耐劳 的习惯 。 勤俭是 中华 民族 的传统美德 ,中学历史不乏此类例子 。诸葛 亮
“ 君子之行 ,勤 以养身 ,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志士 ,中华 民 略 的民族 ,在历史教学 中 ,我选取那些最能启迪学 生心智 ,最 富有 说 : 现实 教育意义 的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 、历史成 就 ,把学生 的认识 教 族以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华夏文明 ,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 育和情感教 育很好 的结合起来 ,使受教育者转化为信念 和行 动。

在历史教学中弘扬传统美德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弘扬传统美德教育


学 习 关爱 知礼 、 自强 不息 的民 族精 神
传统意 识。孔 子提倡 做人要 “ 刚健有力 ”, “自强不 息 ”, 为事 业要 “废 寝 忘食 ”。
自强 不 息 , 奋 勇 进 取 , 表 现 了 中 华 民族 高 尚 的 民族 志 气 , 是 我 们 民族 生 存 发 展 的 精 神 支
违 法 犯 罪 。而 从 家 庭 环 境 来 说 , 当前 独 生 子
女多娇 生惯养 , 自私 、任性 ;近 些年父 母外
出 打 工 或 父 母 离 异 等 残 缺 家 庭 又 日益 增 多 , 加 之 不 少 家 庭 教 育 重 智 轻 德 , 不 能 实 施 良好 的 家 庭 教 育 ,造 成 了一 些 学 生 情 感 扭 曲 、 心
教黄 赌黑等社 会丑恶 现象沉渣 泛起 。网络化 迅猛 发展及 网络技 术的欠完 善性 ,让 “ 、 黄
赌 、 毒 、 邪 ” 等 腐 朽 文 化 和 有 害 信 息 存 网 络
以行 ,使 中华 民族 的传统美 德得到 继承 、发 扬 、光大 ,从而 为提 高 中华 民族 的素质发挥 出其 应有 的作用 。中学历史 教材蕴含 着不胜 枚举 的可对 学生进行 道德教 育的极 好素材 , 针对 当今 改革开放 形势和青 少年学 生思想 的 实 际,我认 为当前在 历史教 学中应 大力提倡 的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
右 的 关 系 , 如 为 父 要 慈 , 为 子 要 孝 , 为 友 要 越 王 勾 践 , 卧 薪 尝 胆 i 左 丘 失 明 而 作 《 左
脱离学 生心灵 ;其 = ,我 们的教 育缺少服 பைடு நூலகம் 意识 。学校的育人 工作 ,简 单粗 暴、缺乏 爱
心 等 问题 严 重 存 在 ; 其 三 , 现 在 学 生 学 习压 力 大 ,心 理 负 } 太 重 ,学 校 及 社 会 又 缺 少 相 日 关 解 决 学 生 一l 问 题 的 部 门 为 学 生 疏 解 情 i理 = l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

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当今的学生一味追求时尚,很多对于传统美德已经淡漠,甚至无所谓,什么尊师敬长、勤俭节约、乐于奉献在他们看来是可笑的东西。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正所谓五育并重,德育为首。

一、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精神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分不开的。

锥刺股是战国时期苏秦好学的故事。

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萤囊映雪”“凿壁取光”、“羲之墨池”等许许多多刻苦自励、发奋读书的故事,这些都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

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

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

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

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

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现在厌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

原因不仅在于学生,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原因。

教师除了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外,还要善于运用历史教材中勤奋学习的典范启迪学生,培养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

青少年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然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负责任,就要有本领,要有本领就要勤奋学习,刻苦锻炼。

所以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我们责无旁贷。

二、利用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摘要】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发扬、光大,并注以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美德;德育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与积累,在中国文化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德才兼备的跨世纪新人,是一个值提研究的课题。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历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发扬,并注以新的生命力。

一、把握历史教材中传统教育的内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1.精忠报国,慷慨悲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艰苦生存与曲折发展中,逐渐凝结巩固起对祖国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

如战国荆轲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的离歌,走向刺秦不归之路;西汉霍去病,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爱国忘家精神,戎马一生,战功赫赫;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果敢气概,打击了匈奴势力,恢复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宋代岳飞,精忠报国,面对国土的沦丧,决心“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屡战疆场,大败金兵;明代戚继光,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坦荡胸怀和非凡抱负,率军痛剿肆虐于东南沿海的倭寇,保卫了祖国的海疆边防;甲午海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近代维新人士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拒绝出走,甘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正气之歌来唤取后来者的觉醒;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概述历史教学是一门介绍过去事件的学科,它会传递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背景,尤其是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在历史教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代表了我们社会的文化底蕴和脊梁。

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和强调这种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并把它们融入到历史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启迪他们的道德意识。

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天赋人权和平等中国古代历史中最早的思想家庄子曾说:“人之初,性本善”。

这一思想引导我们对待人类天性是积极、善良的态度。

从《伊索寓言》到《蟹工船》等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想法对人性的看待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历史,天赋人权和平等是传统美德道德的重要基石。

俭朴和诚实中国的古代哲学中有很多对于俭朴和诚实的价值观。

《论语》中提到了这一点:“不朴不真,不厚不实”。

这反映了在个人事业方面稳扎稳打和坚实诚实的道德要求。

这也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很好的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和教育传统文化和教育可以通过历史教学传播出去,学生们通过了解这些历史,体会到了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纸雕、扇子等这些文化艺术都可以通过学历史得以推广。

历史教学中如何传授传统美德教学策略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策略来帮助学生学习传统美德。

首先,可以利用影视材料来传递传统美德;其次,在历史故事中注重境界和思想是很重要的;另外,利用课外资料和学生的学习背景,从历史学科教学到人文科学方面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体会到历史的文化艺术,可以增强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和理解。

观点和方法历史教学中需要某种观点和方法,让学生们能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从中认识到传统美德,并在生活中切实落实。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教育学生的历史观。

其次,在评估和考核学生时,应该注意到传统美德的实践情况。

最后,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让他们了解历史中传统美德的意义和实践的现实性。

历史教学中的传统美德对学生的影响历史教学中传递传统美德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让学生获得重要的实践经验,同时在生活中落实这些传统美德的要求。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的渗透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的渗透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的渗透【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的渗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传统美德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出发,探讨了尊重、诚实、勤奋等传统美德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分析了传统美德与历史教学的结合方式。

还阐述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传统美德的方法,并给出了案例分析。

通过这些内容,可以看到传统美德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积极影响。

文章预测了未来传统美德在教学中的发展趋势,呼吁教育界重视在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的渗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渗透、教育、尊重、诚实、勤奋、结合、引导、案例分析、积极影响、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认识历史人物,理解历史事件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历史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他们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是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传统美德在教学中的作用传统美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借助传统美德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历史教学向学生传递忠诚、诚实、正直、勤奋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和价值观念。

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更可以启发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尊重和理解。

传统美德在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人生观念。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能够感悟到传统美德的魅力,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弘扬这些美德,建立起自己健康而稳健的人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探索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

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强化传统美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在历史教学中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师的重任。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呢?
一、传统美德教育的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先辈们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但是,根据观察与调查,现代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知之甚少。

不少学生不知其源,不知其根,不知其美,行为中常常也不知其需。

弥补传统美德缺失,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是势在必争,势在必行。

二、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在历史教材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素材相当丰富,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一)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

因此,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责无旁贷的。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向学生进行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需要我们了解和弘扬的民族精神。

如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郑成功收得台湾;清代保卫祖国边疆的康熙大帝。

在增进民族团结方面,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北魏孝文帝改革;清初土尔扈特部从伏尔加河流域重返祖国。

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方面,万里长城、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四大发明”等。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都要向学生讲授这些能够反映我们民族精神的史实,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民族精神,并继承和弘扬这些
民族精神。

(二)气节教育
在历史教材中,气节教育的素材相当丰富,这种事例也不乏其人。

如南宋名臣文天祥,被元军被俘,拒绝投降,慷慨赴死,赋诗句“人生自古谁物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明志,真可谓大义凛然、气壮山河。

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三)勤学好问精神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以不屈不挠、拼搏进取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学是分不开的。

勤学、好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奋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勤学是基础,好问是前提。

孔子主张“疑思问”,“不耻下
问”。

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

古人这些勤学好问的实例在历史教材中比比皆是。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循循善诱,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四)艰苦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

例如教材中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五)仁爱教育
我国是礼仪之帮,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帮助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又一个鲜明特征。

例如李冰父子为民修建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的事迹;名医扁鹊周游列国,为民治病救命的善行等等,都充满了对人民的关心、热爱之情,表现了民族的传统美德。

(六)廉耻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结合历朝历代对贪官污吏的惩治措施及一些
思想家对“知耻”的论述进行廉耻教育。

三、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一)改进教法综合渗透
历史课堂教学要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借助于电教、音像、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运用诗词、对联、歌曲等创设情境,教育和感染学生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配合,综合渗透。

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
用,要精心加工教学内容,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以真挚饱满的激情和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调,生情并茂地描述和讲解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

要把历史本身的魅力,借助于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施展出来,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二)榜样示范
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教育,孔子常举尧、舜、周公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见贤思齐”。

近代的英雄模范,当代的先进典型,都具有高尚的思想品格,都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针对中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历史人物的成长道路、创造发明、英雄事迹、豪言壮语进行讲述,在学生的心灵中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

(三)联系实际
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经过筛选、淘汰、更新和丰富,以创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模式。

在讲课时要站在今天的高度讲传统道德,赋予传统道德以新含义。

如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伟大壮举,又要讲今天改革开放、欢迎外商来华做生意;讲岳飞精忠报国,又结合讲黄继光、董存瑞为国捐躯;讲大禹治水,公而忘私,同时结合焦裕禄治沙鞠躬尽瘁;既讲古人的优良美德,更要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

(四)总结概括
历史教材中有许多人物具有多面性格,优点与缺点共同存在。

例如大教育家孔子,一方面他治学严谨,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他又有鄙视生产劳动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缺点。

对于这类人物要让学生把握主流,分清是非,以达到养性育德,净化心灵的目的。

评价人物,必须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事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通过对人物道德行为,功过是非的分析、比较、概括,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水平,而且能使他们提高道德修养。

总之,我们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发扬、光大,从而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