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语言练习题 教师版
诗歌鉴赏之语言练习题教师版

2015届诗歌鉴赏之语言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①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②劫:围棋术语.(1)词的上半阙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天仙子•春恨[明]陈子龙①古道棠梨寒恻恻,子规满路东风湿。
留连好景为谁愁。
归潮急,暮云碧。
和雨和晴人不识。
北望音书迷故国.一江春水无消息。
强将此限问花枝。
乱红积,莺如织,我泪未弹花泪滴。
[注]①陈子龙(1608—1647),明末文学家。
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
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2)词上片开头两句有何作用?(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诗歌鉴赏练习题(教师版)

1.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⑵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⑴有客人从南方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4分。
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辩不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的,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⑵“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4分。
答出“珠中有隐字”寓意的,给2分;答出珍珠“化为血”寓意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一种竹子。
此处代指竹杖。
【问】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思路】题为“夜归”,作者用它统摄全篇,揭示了时间是“夜”,事件是“归”,对象是一位归家的游子。
既然夜已“深”了,这位游子还要拄杖而行忙于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
答案: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3.落叶修睦注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诗歌鉴赏教师版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专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4分)答:同意。
“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
表现秋寒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
体现了自己孤寒处境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4分)答: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
“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
“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
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
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
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秋波媚陆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3分)答: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答案要有“战争气氛”和“悲壮雄浑的画面”之类的内容,同时要扣住诗的内容加以描述。
)(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5分)答:以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描写长安之景。
高考复习--古典诗歌语言鉴赏类专项练习(教师版)

高考复习--古典诗歌语言鉴赏类专项练习(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把握炼字题型的解题技巧。
2.把握分析句题型的解题技巧二.典型例题炼字型(1)炼动词:诗歌是意象组合而成,而名词性的意象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通常就是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而锤炼动词,往往能起到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的效果。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问题: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案】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
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
【方法】(1)应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该词的含义。
(2)联系该词描述的对象,从修辞、表现手法的角度切入。
(3)赏析该词在营造诗词意境或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2)炼形容词:诗歌少不了绘景摹状,为生动形象的展现社会生活图景画面,让人们对声音、色彩、氛围、情境等有深刻的印象,自然少不了对形容词进行锤炼。
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的目的。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 辽宁卷)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方法】(1)确定该词,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了何种手法。
诗歌鉴赏练习题教师版

诗歌鉴赏练习题画眉鸟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可以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
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
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
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
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
诗歌鉴赏之语言鉴赏练习题

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4分)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 有如民歌。 (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 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 语言,不加雕琢。 (步骤二)烘托出一个素 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步骤三)
【提问】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 评说第二句中的“敌”字说:“敌”字险而稳。 这里本可以用一个“对”字,为什么用成“敌” 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试结合全诗加以赏
参考答案
“敌”字更好。(第一步) “敌”在此处是“抵挡”之意,用“敌”字不 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 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 “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 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第二步) “敌”字偏于主观精神状态。 “对”字偏于 客观描绘。用“对”难以达到以上表达效果。 (第三步)
•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 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 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 离。 •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 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问题: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 “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 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 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 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问: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 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
鉴赏诗歌语言练习(教师版)

鉴赏诗歌语言练习(教师版)玉楼春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zhào]。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东城外面的景色,越来越美。
湖面上棉纱一样的波浪,负载着游船,承载着游客的欢乐。
绿杨翠柳,茂密如烟,春深了,只有早上,尚余轻寒。
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
人生的欢乐是多么少啊!愿拿千金换一笑。
他端起斟满的酒杯,邀请夕阳,劝夕阳同干一杯。
希望金色的晚照,能够在美丽的花丛中多停留一会儿!本词歌咏春天,洋溢着珍惜青春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上片写初春的风景。
注:縠[hú]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提问】“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的理解。
(步骤一)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
“(步骤二)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
“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
“(步骤三)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
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孤雁(杜甫)——诗眼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提问】古人有“一诗之眼”的说法。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以颔联为例,说说是如何体现诗眼的?【答案】诗眼是“孤”,即“孤独”之意。
“一片”与“万重”,“野鸦”与“孤雁”对比,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形象地写出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歌鉴赏语言练习

一、写真寄夫唐薛媛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释】①写真:画人像。
②索寞:憔悴。
1.有人说,首联一“寒”字尽显诗人功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2.请联系全诗,说说尾联在全诗的作用。
答:3、概括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答:二、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作者是晚唐诗人,有才华但屡试不中。
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又硬。
1.请结合有关词语,分析小松的形象特点。
答:2.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答:三、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柳宗元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1.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2.“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句中有两个字用得很好,试选一字简析。
(4分)答:3.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偶此成宾主”一句的理解。
(4分)答:四.夏日三首(其一)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请赏析第三联中“邀”、“纳”二字的妙处。
(4分)答:2.具体说明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3分)答:3.请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3分)答:五.木兰花韦庄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 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答:2. 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3.“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
答:六.雨雪曲卢照邻虏骑三秋入,关云万里平。
雪似胡沙暗,冰如汉月明。
高阙银为阙,长城玉作城。
节旄零落尽,天子不知名。
注:①高阙:指长城两边的山。
②节旄:符节上装饰的牦牛尾,此指唐军旗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届诗歌鉴赏之语言练习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阮郎归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
【注】①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②劫:围棋术语。
(1)词的上半阙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赵执信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天仙子•春恨[明]陈子龙①古道棠梨寒恻恻,子规满路东风湿。
留连好景为谁愁。
归潮急,暮云碧。
和雨和晴人不识。
北望音书迷故国。
一江春水无消息。
强将此限问花枝。
乱红积,莺如织,我泪未弹花泪滴。
[注]①陈子龙(1608-1647),明末文学家。
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
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2)词上片开头两句有何作用?(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
这首诗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
②杪(miǎo):末也。
“杪秋”,即深秋。
③微:指泉声细微。
④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天地》第二联中两句中最为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城。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呵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的“背”字的表达效果。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拟古九首【其九】【晋】陶渊明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1)请简析第四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驻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捡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注】惊残:惊醒。
故山:指家乡。
“茅檐人静,蓬窗昏暗,春晚连江风雨”一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梦中作秦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夭矫:卷曲而有气势。
(1)请结合语境对第二句中的“动”字作鉴赏。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柳永秋暮。
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
奈此个、单栖情绪。
却傍金笼共鹦鹉。
念粉郎言语。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
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酒陆游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好花如故人,一笑杯自空。
流莺有情亦念我,柳边尽日啼春风。
长安不到十四载,酒徒往往成衰翁。
九环宝带光照地,不如留君双颊红。
【注】九环宝带:指佩戴此种“宝带”的权贵。
(1)诗人对于“闲愁如飞雪,入酒即消融。
”一句颇为得意,请赏析此句。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龙孙:竹笋的俗称。
(2)“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这三句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肠千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2)简析本曲的语言特色。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结合具体的词语,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屈大均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退不仕。
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希求复明。
(1)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观祈雨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届诗歌鉴赏之语言练习题答案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以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被抹上了一层黯然的暮色。
2. (1)“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日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