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选段练习

合集下载

《孟子》练习题

《孟子》练习题

《孟子》练习题一、选择题1. 孟子认为“仁”的本源是什么?A. 天性B. 教育C. 社会D. 经验2. 孟子提出“性善论”,其核心观点是什么?A. 人性本恶B. 人性本善C. 人性无善恶D. 人性善恶并存3. 孟子所提倡的“养气”是指什么?A. 培养勇气B. 培养浩然之气C. 培养智慧D. 培养财富4. 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A. 选拔人才B. 教育人才C. 培养领袖D. 选拔并教育人才5. 孟子在《梁惠王下》中提到的“舍我其谁”体现了什么精神?A. 自私B. 谦逊C. 担当D. 逃避二、填空题6. 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______也。

7.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______的重要性。

8. 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体现了孟子对______的重视。

9. 孟子在《滕文公上》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人和”指的是______。

10. 孟子在《离娄上》中说:“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体现了孟子的______精神。

三、简答题11. 简述孟子的“仁政”思想。

12. 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论”的?13. 孟子的“养气”思想有哪些具体内容?14. 孟子在《孟子》中是如何论述“义”与“利”的关系的?15. 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四、论述题16. 论述孟子的“仁义”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及其价值。

17. 分析孟子的“性善论”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当代教育中的启示。

18. 论述孟子的“养气”思想对个人修养的指导意义。

19.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有何联系?20. 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是什么?五、案例分析题21. 阅读以下案例:某公司领导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总是犹豫不决,担心决策失误。

结合孟子的“舍我其谁”精神,分析该领导应该如何改进自己的决策方式。

22. 某地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忽视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练习及答案

《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练习及答案

《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练习及答案《孟子》选段阅读(梁惠王下)(一)2.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①,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1.请选出下列错误的两项()()A。

孟子通过对比的手法,指出齐宣王想法的错误。

B.齐宣王在国内制定禁令:杀麋鹿的人,将如同犯了杀人罪。

说明齐宣王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

C.文章中孟子主张,到一个国家中,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法规,并认真去遵守它。

D.孟子认为,园林的大小不是取决于面积的大小,而是取决于百姓对待君王的态度问题。

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②民以为大,不亦宜乎?3、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二)2.4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正宫之外临时居住的宫室)。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孟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三)2.10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①。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阅读答案阅读
在《孟子》中回答以下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②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③,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九)
[注]① 或者:和“困惑”一样,奇怪。

② 王: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是齐宣王。

③ 数字:技能。

(1)对文段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虽然国王的资格不够聪明,但这并不奇怪。

b.文段用“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和“弈秋诲棋”两个比喻来论证问题。

c、由于国王挥霍无度,忽视国家事务,必须建议他闭门思考。

d.孟子认为后一个学棋者态度不够端正,所以棋艺远不如前一个。

(2)“做了一件事的人可以挖一口井。

挖一口井是九难,但不如一口泉强。

它仍在弃井”(孟子全心)(孟子上图)与孟子上图是一样的道理。

请结合以上孟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c
(2)孟子强调学习不仅要持之以恒,还要专心。

他更加关注“保持头脑”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专注和毅力是修行者达到修行目的的关键。

(右)。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阅读《孟子》选段“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附答案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 6 分)洪培欣语文网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分)洪培欣语文网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跖之徒也。

欲知舜与路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尽心上》)16、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地一项是()A.孟子认为如果一味逐利,采取一切手段,不惜铤而走险,那就是“跖之徒”了。

B.“孳孳”同孜孜,是勤勉不懈的意思。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意思是孜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的徒弟。

C.本章生动地描绘了为善者和为利者这两类人的形象。

D.在孟子看来,舜和跖之所以相距甚远,究其根源,就在善与利的一念之差。

17、孟子认为舜和盗跖的区别是什么,本段体现了他怎样的观点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6. B,不是徒弟,应是“舜这一类人”。

17.舜追求义,盗跖追求利。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的,善恶不同是因为后天的修为不同的缘故。

如果每天起来都努力行善,久而久之,就跟舜是同类的人。

相反的,每天起来想的都是牟利,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就会迷失本性,就跟盗跖没有什么分别了。

译文:孟子说:“鸡叫就起身,孜孜不倦地行善,是舜一类的人;鸡叫就起身,一刻不停地求利,是跖一类的人。

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在行善和求利的不同罢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中课内文言文

高中课内文言文

高中课内文言文一、《论语》选段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二、《孟子》选段1.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三、《左传》选段1.晋公子重耳对秦客曰:“君上之使我,求乞之也。

以君之盛怒,而遣之不过三十日。

若过三旬,则我君必如所愿矣。

”2.楚武王伐随,乃与夫人饮醉而令妇人载其三鼓而出军。

既罢而后,与之夫人中宵而誓之曰:“妾闻壮者无怠,老者不偷。

我躬不阅,车免为全。

”四、《国语》选段1.景公谓太卜曰:“子强筮之。

寡人先与臾庄公好,今有病。

其死于床笫乎?抑别有所之乎?”2.史伯对桓公曰:“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收声,丹紫弃色。

志不同者,不能相为谋。

”五、《战国策》选段1.卫鞅曰:“夫人之立于世,不可以无功名;亲小人而疏君子者危;亲疏贵贱皆以利为义者危;质疏而言深者危。

”2.邹忌对齐王曰:“王诚能察吾易与之事乎?顾有废上所问而驰逐我之意耶?吾蒙国之厚恩矣。

”3.公输盘对墨子曰:“吾义固不杀人。

”墨子曰:“输子之意非为义也。

为义之贼可非义也乎?公输子之意不过欲伤人。

行伤人之术可非道也乎?”4.唐雎对秦王曰:“夫专诸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

五上《孟子》小古文练习

五上《孟子》小古文练习

孟子(一)国学经典再现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我是小助手安:乐意。

梃(tíng):木棒。

庖(páo):厨房。

厩(jiù):马栏。

莩:同“殍”且人恶(wù)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

且,尚且。

恶(wù):疑问副词,何,怎么。

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

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

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象:同“像”。

我是小翻译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

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考考你的智慧1.孟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

2.解释:始作俑者:。

3.谈一谈你对“始作俑者”的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穷当益坚马援(前14-后49)是汉代一位有名的将领。

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其兄马况抚养成人。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含答案)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孟子三章》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人恒过(____________)(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____)(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委而去之____________ 委:放弃B.池非不深也____________ 池:水池C.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中有足乐者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____________ 或异二者之为C.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不知而不愠D.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选自《孟子》,《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经典著作。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能力训练3(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延伸阅读(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问题。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 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答案:D2.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

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齐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使孔距心及时醒悟。

(意思相近即可)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

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参考译文: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

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6分)邹与鲁讧①。

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下》)【注】①讧: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③转:弃尸的意思。

④慢:轻慢。

⑤残:残害。

⑥尤:责备、归罪。

译文:邹国与鲁国交战。

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

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府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

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

’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

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领导人,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报效国家的忠臣,为什么百姓不愿意为国家赴死尽节。

孟子认为这根子上还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达,必须以官员为桥梁,因而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有司与百姓这层关系。

君主要施行仁政,让官员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为他赴难。

C.孟子指出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国家明明是仓廪充实,而官吏却乘机巧取豪夺。

这种毫不体恤百姓的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

D.孟子引述曾子的话“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就是要让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话,那么弃百姓于不顾的官员,才是造成恶果的主要原因。

(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

(3分)答:贤明的君主对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种情况在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

“你不仁,我不义”和“你仁我义”情况的产生,都是原先善恶的回报。

(二)文化经典阅读。

(6分)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6分)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 (《孟子·公孙丑下》)7.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8.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

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3分)答:陈述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作比,孔距心及时醒悟。

(意思相近既可)(1分)陈述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

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长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2分)下面对名著《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是哪些?⑴、《红楼梦》展现了贾府这一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描写了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下的历史宿命。

⑵、《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⑶、《林黛玉进贾府》一回中,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描写分别是:宝玉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凤姐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

⑷、在《红楼梦》中,除了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

如:温顺世故的袭人,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等。

⑸、王熙风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她还假意笼络尤二姐,最后借刀杀人。

在这个人身上,寄予了作者对她的谴责之意。

⑹、《红楼梦》中写元春省亲,“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写出了贾府上下的欢欣和忙碌,特别是元春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搀着王夫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⑺、《红楼梦》中,在抄检大观园时,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

在怡红院里,林黛玉愤怒地倒出了所有东西,但并无私弊之物。

⑻、曹雪芹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日趋衰亡。

⑼、《红楼梦》以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在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中,描写,以贾宝玉和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历史宿命。

⑽、《红楼梦》中别号“蕉下客”的贾探春是个大气,具有男子性格的女性,她发起组织了大观园里的诗社活动,但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回这个封建大家庭的颓势,却注定无济无事。

(参考答案:⑵是薛宝钗。

⑶“宝玉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风姐是未闻其声,先写其人”错误。

⑹书中写元春“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

”⑺林黛玉改为晴雯。

)2、简答题:(1)、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说《红楼梦》第三回“摔玉”事件中反映了贾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因为贾宝玉家中的姐妹都没有玉,他一向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本为家中姐妹们感到不平,而如今又得知林黛玉也没有玉:他更党唯独自己有玉,有什么意思呢?于是就解下脖子上的玉.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这充分显示出他的叛逆的性格。

(2)、请简述“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情节。

答:京官后代的王狗儿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与王夫人、凤姐的娘家有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求助。

刘姥姥进贾府,见到王熙凤时,凤姐说起家事的难处,刘姥姥以为求助无望,可最后凤姐还是给了几十两银子,刘姥姥千恩万谢地归去。

(3)、简述《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有关情节。

答:黛玉夜访宝玉,却被误拒门外,气得哭了半夜。

此时正值暮春,落英缤纷,黛玉有感于春光易逝恰如自己红颜易老,又想到自己寄人篱下,唯一的知己宝玉似乎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心中不禁伤感(感花伤己),次日便躲了众人来到昔日葬桃花的地方,将花瓣埋入花冢,并写下《葬花吟》。

(4)、请简述抄检大观园的故事。

答:园子里发现了象征男欢女爱的香囊,王夫人令凤姐和王善保家的一起抄检。

在怡红院里,晴雯愤怒地倒出了所有的东西,并无“私弊之物”。

在探春室内,探春不但顶撞凤姐,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痛骂“狗仗人势”的奴才。

到迎春房中,查出了司棋与潘又安的证据,令王善保大为丢脸。

(5)、《红楼梦》中“检抄大观园”这一事件的具体策划者是谁?具体说说探春和惜春两人在这一事件中各有什么反应?答:凤姐。

探春理智清醒,对检抄行为非常反感,先命丫环秉烛开门而待,继之流泪叹息:“这样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最后给了带头检抄的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让凤姐很难收场;惜春则胆小怕事,极力拥护,积极配合,请求凤姐严惩衣箱内有男人靴袜的丫环入画。

(6)、《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了贾宝玉的取名和抓周,为《红楼梦》的这个主要人物情节的推进定下了基调。

请简要叙述这两件事。

答:贾宝玉一出世,嘴里便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来历不小,便取名叫“宝玉”。

一年后抓周时,贾政摆上各种东西,叫宝玉抓,可是,他什么都不取,只是把脂粉钗环抓过来。

贾政大怒,说:“将来一定是个酒色之徒。

”(7)、《红楼梦》中塑造了一大批丫鬟形象,其中有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丫鬟,她曾经当着贾宝玉撕扇子,也曾经撑着病体补孔雀裘。

请说出她的名字,并简要说明她的性格特征。

答:晴雯。

(1分)性格特征:善良、纯洁、心灵手巧、敢于反抗、坚决大胆地追求幸福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