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上《孟子二章》知识点最新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及知识点2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及知识点2篇

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理解词语举、空乏、拂、所以、曾益、恒过、作、征、喻、恒的含义。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难点: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二、资料简介: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一、【知识要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于《孟子〃告子下》。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现存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计261章,约3.5万字。

内容主要是记录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的论争。

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宋代理学家朱熹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畎.亩(quǎn)傅.说(yuâ)孙叔敖.(áo)拂.(fú)乱法家拂.(bì)士胶鬲.(gã)动心忍.(rân)性衡.(hãng)于虑亲戚畔.(pàn)之空.(kōng)乏域.民(yù)(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围攻)(表转折)2、夫.环而攻之(发语词)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4、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5、委.而去.之(委:放弃)(去:离开)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意义:背叛。

)9、所以动心忍.性(使……坚韧)10、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1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1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14、空乏..其身(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5、舜发.于畎亩之中。

(指被任用)16、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17、百里奚举于市.。

八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学习要点

八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学习要点

《〈孟子〉两章》学习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炼,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作家作品简介《〈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一、字米粟(sù)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bì):同“弼”畔之:畔,通“叛”二、词【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句首发语词。

【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二章》知识点归纳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孟子>》知识点归纳一、《富贵不能淫》知识点1.重点字词。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

女家:指夫家。

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由:遵循。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惑乱,迷惑。

移:动摇。

屈:使屈服。

2.古今异义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3.词类活用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4.通假字女.家:女同“汝”,你。

5.朗读节奏划分指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6.重点句子翻译(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字音舜.( shùn ) 畎.亩( quǎn ) 敖( áo ) 奚( xī )傅说.( yuè ) 胶鬲.( ɡè ) 行拂.( fú ) 拂.士( bì)2.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同“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

3.朗读节奏划分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孟子二章》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道统”的⼈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章》教案:《富贵不能*》 第⼀课时 学习⽬标: 1、了解孟⼦相关的⽂学常识。

2、通过反复诵⽂章,培养⽂⾔语感。

3、初步感知,疏通⽂意,理解内容并初步感知“⼤丈夫”。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章,培养⽂⾔语感 学习难点:初步感知理解“⼤丈夫” 教学过程: ⼀、导⼊: 1、在《煮酒论英雄》中,刘备谦恭的询问曹操“谁才是真正的英雄”,两⼈就此话题进⾏了讨论。

那么在战国时期,同样景春也谦恭的询问孟⼦“什么是⼤丈夫?”并展开讨论,那么,古往今来,提到“⼤丈夫”这个词,出现在你脑海⾥的⼈物是谁?你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学⽣⾃由回答观点和想法)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起来看看亚圣孟⼦⼼中对于“⼤丈夫”的标准是什么。

(板书:富贵不能*) 2、出⽰本节课的学习⽬标(PPT) ⼆、审题辨体 理解⽂章的标题《富贵不能*》确定⽂章的体裁: 富:富裕 贵:显贵,禄位⾼ 富贵:旧指有钱财、有地位 *:按古语正解,应译为“过分”,即富贵权势不能使⾃⼰的⾔语举⽌过分,超越常理。

另⼀种解为“迷惑”,即不受富贵权势所迷惑,明道⽽⾏正。

题解:由题⽬我们可以明确孟⼦的观点和⽴场。

这是⼀篇议论⽂,议论⽂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了解作者(PPT展⽰) 1、出处(课下注释中,出处以及对于《孟⼦》的介绍) 2、作者:孟⼦(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物之⼀。

被称为“亚圣”,继承了孔⼦的“仁、义、礼”并扩展了“智”。

四、读⽂识字 1.快速浏览,⾃由朗读(整体通读⽂章,划分停顿,注意字⾳) 2.教师范读,学⽣⾃我纠正读⾳、停顿(强调“冠”和“⼥”的读⾳) 3.⾃由朗读⼀遍,初步感知⽂章 五、理解内容 1.学⽣分⼩组研读翻译整篇⽂章 参考书下注释,疏通⽂章⼤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附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附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汇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专题训练)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

逆,不顺。

乱:扰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

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

出:指国外。

拂:通“弼”读bì,辅佐。

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三、一词多义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逆,不顺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四、问题理解1.理解内容后填空(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知识: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3.竞赛法4.比较法课时安排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年月日星期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了《曹刿论战》,那么鲁庄公何以战呢?我们知道司马迁的伟大,那么他何以成才呢?今天我们学习《<孟子>二章》。

二、展示目标了解作品,解题;朗读课文(重点),了解内容。

三、实施巩固(一)解题《孟子》及孟子。

书P125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诵。

1、标句序。

师:为了便于后面的学习,请同学们给文章标上句序,好吗?2、分男、女生读课文,一组读①、⑤—⑨句,一组读②—④句,让学生自由选择要读哪一组。

男生读完后女生评价,女生读完后男生评价。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师,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被推尊为“亚圣”2、《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及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共7篇,计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注释:(1) 选自《孟子告子下》。

(2) 发,起,指被任用。

(3) 举,被举用,被选拔。

筑,捣土用的杵。

(4) 士,狱官。

(5) 大任:重大责任或治理国家的责任。

任,责任,担子。

(6) 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苦,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痛苦。

(7)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劳,使……劳苦。

其,代词,他的。

(8) 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9) 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

(10) 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所为,所行。

(11)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13) 曾,通“增”,增加。

所,助词, (14) 恒:常常。

(15) 过:这里的意思是犯过失。

(16) 困于心:内心困扰。

困,忧困。

于,介词,在。

(17) 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8) 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9)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知识点整理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3、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4、《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富贵不能淫》一、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二、一词多义戒:往送之门,戒之(告诚)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1(谨慎)居:居天下之广居(居住)居天下之广居(住所)之:母命之(代词,她,代指女儿)住送之门(动词,去、到)三、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四、词类活用1.富贵不能淫(“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2.贫贱不能移(“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改变、使……动摇)3.威武不能屈(“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五、翻译(加粗划横线的部分重点掌握)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标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

(大丈夫)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才叫作大丈夫。

”六、问题探究1、主题思想:《富贵不能淫》一文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

“大丈夫”在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俊迈的人的尊称。

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2、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3、分别概括景春和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观点。

景春认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人就是男子汉大丈夫。

孟子认为大丈夫既要胸怀天下,不畏强暴,坚守仁义道德的原则,又要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4、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6、“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二、古今异义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说明,比方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3、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4、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国外今义:出去6、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士官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三、一词多义1、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舜发于畎亩之中: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在2、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3、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4、而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才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才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四、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2、劳其筋骨:使……劳累3、饿其体肤:使……饥饿4、空乏其身:使……穷困缺乏5、行拂乱其所为:使……受到阻挠6、所以动心忍性:使……惊动;使……坚韧7、然后知生于忧患:使……生存8、而死于安乐也:使……死亡(二)名词作动词人恒过:过:犯过失,犯错误(三)动词作名词1、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五、文言句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也是被动句)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六、翻译(加粗划横线的部分重点掌握)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而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就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受一番劳累,使他们的身体经受饥饿,使他身受贫穷困苦,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灵受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不断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犯错误时)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容易灭亡。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七、根据要求填空默写1、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2、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的句子是,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外部条件)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的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困于心,衡于虑。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七、问题探究1、主题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终于担任重大任务的名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这篇短文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2、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都出身卑微,都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被统治者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3、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事实之后,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话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说明了什么道理?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这句论述了什么道理?怎样理解这句话?论述了“死于安乐”的道理。

这句针对国君提出,意思是说如果国内没有执法严格、敢于直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外面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这样,国家常常会灭亡。

6、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第一段和第二段分别论述了什么?第一段侧重论述“生于忧患”,第二段侧重论述“死于安乐”。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归纳论点,得出结论。

10、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归纳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引出“故天将……”的结论。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

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11、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

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

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