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脱咖啡因技术的发展 Microsoft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毕业论文(设计)-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方法

毕业论文(设计)-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方法

毕业论文(设计)-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方法题目: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方法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方法。

咖啡因是茶叶中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化合物之一,其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增强新陈代谢的作用。

通过合适的提取方法,可以高效地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并用于药物研发、食品加工等领域。

关键词:咖啡因,茶叶,提取方法,药用价值1. 引言茶叶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同时也是世界茶叶产量最大的国家。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咖啡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增加警觉性及提神等作用,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食品加工等领域。

因此,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 目的和意义本论文的目的是探讨有效的提取咖啡因的方法,加深对茶叶中咖啡因的理解,并进一步应用于相关领域。

通过研究,可以推动咖啡因的应用和茶叶的深加工,提高茶叶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3. 研究方法采用以下步骤进行研究:(1) 茶叶样品的准备:选择不同种类的茶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制备和处理,以得到适合提取咖啡因的样品。

(2) 提取咖啡因的方法优选:比较常用的提取方法,如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及微波辅助提取法等,优选适合茶叶中咖啡因提取的方法。

(3) 对提取效果进行评估: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气相色谱法(GC)对提取样品中的咖啡因含量进行测定,评估提取效果。

(4) 结果分析与讨论:对比不同提取方法的优缺点,并分析提取效果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提取咖啡因的方法理论和工艺参数。

4.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 优选出适合茶叶中咖啡因提取的方法;(2) 确定提取因素对咖啡因提取效果的影响;(3) 提取咖啡因的方法优化,提高其提取效率;(4) 对提取咖啡因的方法进行评估和推广。

5. 论文结构本论文共包括五个章节:(1) 引言:阐述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2) 文献综述:对咖啡因的提取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3) 材料与方法:详细描述茶叶样品的准备和提取方法的实施;(4) 结果与讨论:对提取咖啡因的方法进行效果评估和讨论;(5) 结论:总结研究的主要观点、发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茶叶脱咖啡因----陈仁良

茶叶脱咖啡因----陈仁良

茶叶中的咖啡因去与留茶叶具有许多医疗保健作用,然而咖啡因的负作用使消费者对低咖啡因茶及茶制品特别青睐。

目前脱咖啡因技术主要有水脱除、溶剂萃取、吸附分离和超临界CO2 萃取等传统方法,以及后来发展的微生物和酶法降解咖啡因和培育低咖啡因茶树等。

本文对茶叶脱咖啡因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其可行性;水脱除法与吸附分离法相结合、微生物和酶法降解及培育低咖啡因茶树将是今后茶叶脱咖啡因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绝大多数生物碱是利用溶剂提取法进行提取。

生物碱及其盐类的溶解度与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的存在形式、极性基团的有无及数目、溶剂种类都有密切关系。

极性强的生物碱亲水性较强, 易溶于极性溶剂;弱极性生物碱亲脂性较强,易溶于弱极性溶剂。

游离的生物碱大多亲脂性较强, 而生物碱盐一般亲水性较强。

按极性强弱可将生物碱提取溶剂分为极性溶剂、半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2]。

按所用溶剂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法水提取法(以水作溶剂)直接以水作为溶剂 ,采用最佳的提取工艺来提取生物碱。

此法操作简便 ,成本较低 ,但提取次数多 ,水用量大。

酸性水溶液提取法对于那些碱性较弱不能直接溶解于水的生物碱提取 ,就可采用偏酸性的水溶液 ,使生物碱与酸作用生成盐而得到提取。

碱性水溶液提取法对于那些化学结构非常独特、化学性质与一般生物碱不同且在酸性或中性条件下不稳定的生物碱来说 ,可以采用此法。

而原有的乙醇作为溶剂渗漉提取法 ,不仅存在成本高 ,而且存在防火等级高、提取时间长、能耗大等诸多问题 ,远不如使用稀NaOH溶液好。

有机溶剂提取法(1) 乙醇提取法在生物碱的提取中应用较为普遍 ,对于游离生物碱及其盐类一般采用乙醇提取法。

(2) 其他有机溶剂法是根据相似相溶原理 ,对于不同性质的生物碱选取最佳的有机溶剂进行提取。

可采用单一有机溶剂进行分步提取 ,用不同溶剂提取不同成分;也可采用混合溶剂、反应溶剂进行提取。

按提取条件不同可分为煎煮法中药最早、最常用的制剂方法之一,将中药粗粉加水加热煮沸, 将中药成份提取出来的方法。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研究进展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研究进展

因 , 后再用溶 剂萃 取或 其 它方法 提 取水 中的 咖啡 因。 然
该方 法在咖啡 咖啡因提取 中应 用较 多 , 中国农 业科学 院 茶 叶研 究所进 行 了热水 浸 渍法 提取 鲜茶 叶 中咖啡 因 的 实验 室研究 , 得 了一定 成 果 。La g等用 热 水浸 泡鲜 取 i n
2 1 传 统 提 取 法 . 2 1 1 水 提 法 .. 水 提法是利用 咖 啡 因在水 ( 别 啡 因 的性 质 、 构 和 作 用 结
咖啡 因亦 称咖 啡碱 , 是一 种 甲基 黄 嘌呤 , 属生 物碱
定 的溶 解性 进 行 提 取 , 一般 先 用 水 萃取 茶 叶 中 的咖啡
同时 还可起 到解 毒 的功效 _, 。 1 ]
碱 , 中咖啡 因 占大部 分 , 量 为 3 ~5 , 医 用 咖 其 含 是 啡 因 的重要来 源 ] 。作者 在此 重 点介 绍 茶 叶 中咖啡 因提取技 术 的研究进 展 。
2 茶 叶 中咖 啡 因的 分 离 提 取 方 法
关 键 词 : 啡 因 ; 取 ; 用 咖 提 作 中 图分 类 号 : 9 6 9 Q 4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6 2 5 2 ( 0 0 0 —0 1 一O 17— 4521)9 97 4
研 究发 现 , 叶 中含近 5 0种成分 , 茶 0 主要 有生 物碱 类 、 酮类 、 黄 酚类 、 酯类 和氨基 酸 等 , 含有对 人体 有益 还 的钙 、 、 、 、 、 、 、 、 、 、 、 等 多种 矿 磷 铁 氟 碘 锰 钼 锌 硒 铜 锗 镁

要 : 啡 因是 茶 叶 中 的一 种 生 物 碱 , 代 医学研 究表 明 咖 啡 因 在 生 理 上 有 重 要 作 用 , 一 种 中枢 神 经 系统 兴 奋 咖 现 是

茶叶脱咖啡因技术研究进展_许勇泉

茶叶脱咖啡因技术研究进展_许勇泉
近年来,国内外采用超临界 CO2 萃取脱 除茶叶咖啡因的研究较多。超临界 CO2 对咖啡 因选择性高,同时还具有溶解性大、无毒安全、 工艺过程简单等优点,但从茶叶中脱除咖啡因 的工业化应用还不理想,除了成本较高以外, 茶叶在脱除咖啡因时风味损失严重。为了解决 这个问题,周海滨等[12]研究优化了用超临界 CO2 脱除咖啡因和保持茶叶风味的工艺;通过 试验研究得到了预脱茶香和脱咖啡因的两级 萃取、茶香吸附和咖啡因解析的两路分离、加 30%乙醇作夹带剂的最佳工艺路线,咖啡因脱 除率达到 83%~96%。
枢神经、影响睡眠、增加血压、提高类风湿关 节炎的患病率、致突变以及引起婴儿早产等 [2~6]。因此,保持了茶叶风味和营养成分的低 咖啡因茶和茶制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目前 脱咖啡因技术主要有水脱除、溶剂萃取、吸附 分离和超临界 CO2 萃取等传统方法,以及后来 发展的微生物和酶法降解咖啡因和培育低咖 啡因茶树等。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茶叶脱咖啡
陆 导 仁 等 [11]申 请 的 发 明 专 利 ( 一 种 脱 咖啡因的茶多酚的生产方法)就是通过沉 淀法去除咖啡因,将络合沉淀剂加入到澄 清的茶叶浸提液中,待冷却后加入稀碱使 pH 达到 6.5~10,形成茶多酚钙或茶多酚锌 沉淀,过滤后沉淀用无机酸溶解,再以活 性碳-硅藻土过滤,滤液用乙酸乙酯萃取, 回 收 萃 取 剂 ,干 燥 即 得 脱 咖 啡 因 的 茶 多 酚 。 此种方法操作简便,去咖啡因效果好,但 茶叶提取液中有效成分并不能完全沉淀或 析出,部分有效成分损失严重,茶制品产 率不高,而且与化学试剂接触容易导致残 留。
啡因技术主要有水脱除、溶剂萃取、吸附分离和超临界 CO2 萃取等传统方法,以及后来发展的微生物和酶法降 解咖啡因和培育低咖啡因茶树等。本文对茶叶脱咖啡因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其可行性;水脱除法与吸附分

茶叶中提取咖啡因1

茶叶中提取咖啡因1

一、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如何利用升华方法纯化固体产物的方法和原理。

了解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原理和方法,并学会从天然产物中分离纯化有用成分的方法。

掌握用恒压滴液漏斗或索氏提取器液-固萃取装置的安装及其操作。

二、实验原理咖啡因是属于杂环化合物嘌呤的衍生物,其化学名称为1,3,7-三甲基-2,6-二氧嘌呤。

它的化学式是茶叶中含有咖啡因,约占1~5%,另外还含有11~12%的丹宁酸(鞣酸),0.6%的色素、纤维素、蛋白质等。

为了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可用适当的溶剂(如乙醇等)在脂肪提取器中连续萃取,然后蒸去溶剂,即得粗咖啡因。

粗咖啡因中还含有其它一些生物碱和杂质(如单宁酸)等,可利用升华法进一步提纯。

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试剂:茶叶8.0g 、95%乙醇、生石灰表1、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试剂名称 分子量 性状沸点(℃) 熔点(℃) 溶解性乙醇46.07无色液体,有特殊香味78.4 -144.3与水任意比互溶生石灰 56.08 白色无定形粉末2850 2580 难溶于水、不溶于醇,溶于酸、甘油四、试剂用量规格表2、主要试剂用量及规格试剂名称 袋泡绿茶 乙醇 生石灰 规格 —分析纯 分析纯 生产厂家 上海茗丰茶叶有限公司 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用量8.0g80ml3~4g五、仪器装置圆底烧瓶、索式提取器、电磁炉、圆球形冷凝管、带铁圈的铁架台、蒸馏头、烧杯、接引管、温度计、蒸发皿、玻璃棒、玻璃漏斗、刺有孔的滤纸。

图1、索式提取器图2、蒸馏装置 图3、升华装置六、实验步骤及现象1、将包有包装纸的8.0g茶叶放入索式提取器中,并加入30ml乙醇,在圆底烧瓶中加入50ml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直到发生六次虹吸现象,然后停止加热。

现象:在茶叶中加入乙醇后出现墨绿色的茶叶提取液,颜色慢慢变深。

我们组从1︰43开始加热,1:52发生第一次虹吸现象,1:56第二次,1:58第三次,2:02第四次,2:07第五次,2:12第六次结束。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王文权胥鑫萌张雨佳(陕西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综述了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方法,分析了溶剂提取法、离子液体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法和微波辅助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并简要介绍了饮料中咖啡因的检测方法,旨在为后来的研究与提取提供借鉴。

关键词:茶叶咖啡因提取工艺检测方法饮品中能缓解疲劳、使人兴奋的主要成分为所含的咖啡因。

咖啡因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茶叶、可可豆和咖啡果中的黄Z吟生物碱,分子式:C8H1°N4 O2,化学名:三甲基黄Z吟,又名咖啡碱、甲基可可碱、马黛因和茶毒等。

纯的咖啡因是一种白色、强烈苦味的粉状物。

随着对咖啡因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发现咖啡因摄入量的不同对人体的影响也会不同1:适宜的量对人体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若摄入量过多,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适量的咖啡因具有缓解疲劳、改善微血管性能2、抗氧化3、镇痛、提高记忆力4、抗抑郁5和抑制癌症6等作用。

基于以上积极作用,使得咖啡因在饮料、医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咖啡因主要源于茶叶、咖啡豆等,对于茶叶而言,我国是一个茶叶大国,咖啡因主要从茶叶中提取,但提取率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

高效率、高纯度提取是我们所期望的,所以研究茶叶中咖啡因提取工艺,合理分析提取工艺的原理、优缺点,对其提取方法的改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分析了目前咖啡因相关提取方法,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旨在为后来咖啡因的提取提供借鉴#1提取工艺1.1溶剂提取法溶剂提取法是一种传统的提取天然产物方法,根据提取目标在各种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选用对提取目标溶解度大、对非提取目标溶解度小的溶剂,从而将目标产物溶解出来的方法。

研究表明,咖啡因能溶于水、二氯甲烷、氯仿、乙醇和丙酮等多种溶剂综合考虑性价比、危害等因素,其中乙醇在提取中最为常用。

吴睿韬等8采用溶剂浸提茶叶中咖啡因,在提取过程中,分别采用二氯甲烷和乙醇作为提取溶剂,结果表明,乙醇在咖啡因提取率方面明显高于二氯甲烷,约为二氯甲烷的2.6倍,所以对咖啡因而言,乙醇是一种良好的提取溶剂。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方法Ⅰ 醇提取-升华法
茶叶,装入索氏提取器的滤纸套管内 取5 g茶叶 装入索氏提取器的滤纸套管内 在250 ml圆 茶叶 装入索氏提取器的滤纸套管内,在 圆 底烧瓶内加入40 的乙醇, 底烧瓶内加入 ml 95%的乙醇,水浴加热,使热乙醇 的乙醇 水浴加热, 多次溶解茶叶中的咖啡因,这样连续抽提1~ , 多次溶解茶叶中的咖啡因,这样连续抽提 ~2 h,停止 加热。稍冷却后,将索氏提取装置改装成蒸馏装置, 加热。稍冷却后,将索氏提取装置改装成蒸馏装置,蒸 馏瓶内剩5~ 黑绿色提取液为止。 馏瓶内剩 ~10 ml黑绿色提取液为止。将残液倾入蒸发 黑绿色提取液为止 皿中, 生石灰粉, 皿中,加3~4 g生石灰粉,在水浴上蒸干。然后将蒸发 ~ 生石灰粉 在水浴上蒸干。 皿移至石棉网上加热, 皿移至石棉网上加热,将一张刺有许多小孔的圆滤纸盖 在蒸发皿上,再罩上一只干燥的玻璃漏斗(漏斗颈部塞 在蒸发皿上,再罩上一只干燥的玻璃漏斗 漏斗颈部塞 少许棉花),加热升华。当滤纸上出现白色针状结晶时, 少许棉花 ,加热升华。当滤纸上出现白色针状结晶时, 使升华速度尽可能减慢,以提高结晶纯度。 使升华速度尽可能减慢,以提高结晶纯度。当玻璃漏斗 出现棕色烟雾时,表示升华完毕,停止加热。冷却后, 出现棕色烟雾时,表示升华完毕,停止加热。冷却后, 揭开漏斗和滤纸, 揭开漏斗和滤纸,收集滤纸上及漏斗内壁的咖啡因 [1](用电子天平称量 。此法用 种不同的时间进行抽提: 天平称量)。 种不同的时间进行抽提: 用电子天平称量 此法用3种不同的时间进行抽提 60,90,120 min。 , , 。
3.升华提纯 .
再次将蒸发皿放在电热套上, 再次将蒸发皿放在电热套上,并在蒸 发皿上倒盖一个玻璃漏斗,漏斗的直径 发皿上倒盖一个玻璃漏斗, 应小于蒸发皿, 应小于蒸发皿,在漏斗的颈部塞上蓬松 的棉花。蒸发皿和漏斗之间用圆滤纸相 的棉花。 隔,滤纸直径应稍大于漏斗。滤纸上用 滤纸直径应稍大于漏斗。 针刺10多个小孔,孔径在 左右, 针刺 多个小孔,孔径在3mm左右,小 多个小孔 左右 心加热升华[8]。注意控制电热套的加热温 心加热升华 度在200~230℃范围内。如果温度太高, ~ 度在 ℃范围内。如果温度太高, 会使产物炭化。 会使产物炭化。 升华装置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报告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报告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了解咖啡因的物理性质及提取方法,并掌握咖啡因的提取技术。

二、实验原理。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物质。

因此,可以通过水提取的方法来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

首先将茶叶与水混合,然后通过过滤的方式分离出茶叶渣,最后通过蒸发水分的方法得到咖啡因。

三、实验步骤。

1. 取一定量的茶叶放入烧杯中;
2. 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3. 将混合液进行过滤,得到茶叶渣和茶水;
4. 将茶水进行蒸发,得到咖啡因。

四、实验数据。

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地从茶叶中提取出了咖啡因。

经过称量和计算,得出提取率为80%。

五、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提取出了茶叶中的咖啡因,并且得到了较高的提取率。

这表明水提取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够高效地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

六、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咖啡因的物理性质及提取方法。

同时,也让我们掌握了咖啡因的提取技术。

通过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我们验证了水提取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够高效地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将继续探索不同的提取方法,深入研究咖啡因的性质及应用,为茶叶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七、参考文献。

1. 《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方法》,化学实验技术,2020年;
2. 《咖啡因的物理性质及应用研究》,食品科学与技术,2019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叶脱咖啡因技术的发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咖啡因对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失眠症、神经衰弱者)有一定的危害,近年来国外市场已有很多低咖啡因或脱咖啡因茶饮料,让这类人群既能享受到饮茶的乐趣,又尽可能减少咖啡因对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此,脱咖啡因技术日益受到国内外科研人员的重视,保持了茶叶风味和营养成分的脱咖啡因茶和茶制品,
目前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国家的需求量和消费量正在快速增长。

1茶叶脱咖啡因技术研究现状国内外对脱除茶叶中咖啡因研究过多种方法:有机溶剂法、离子沉淀法、柱层析等。

这些方法都需要把茶叶萃取成水溶液才能分离,所以只适合于茶水及茶提取物,不适用于原茶的加工,而且在脱除过程中使用了乙酸乙酯、二氯甲烷等有机化学溶剂及金属离子,易残留在茶制品中,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所以在脱咖啡因茶实际生产中将会逐步被淘汰口 2j。

以下主要综述分析了目前原茶中咖啡因脱除技术的研究现状。

1.1热水浸提脱除咖啡因法热水浸提脱除咖啡因法是近年来在生产上使用的工艺技术,该工艺技术依据茶鲜叶组织结构完好时,在热水中短时间内咖啡因先于其他主要成分溶出的原理。

工艺基本过程为:将茶鲜叶经收稿日期:20o8—11-24项目来源: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超临界二氧化碳脱咖啡因茶中试》等进行了热水浸提法脱除鲜叶中咖啡因的实验室研究,认为在绿茶初制过程中用热水浸提法脱咖啡因有一定的可行性。

随后,孙成【】4】等人结合脱水、揉捻、干燥工序,制成的茶叶咖啡因脱除率达到67%,其他主要内含物保留率达到82%以上。

使用这种工艺方法实际生产出的产品咖啡因含量~般在1%左右。

这种工艺技术简单易行,但是,首先仅适用于绿茶脱咖啡因茶生产,其他茶类不适用热水浸提法脱咖啡因,而且在浸提过程中会将茶叶中其他一些易溶于水的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等)浸出,对成品茶的风味有较大的影响。

其次,热水浸提法咖啡因脱除率较低,达不到国际标准规定的脱咖啡因茶咖啡因含量≤0.4%的要求。

第三,鲜叶经热水浸提后,约有20%的有机成分进入水中,为了保证脱除咖啡因的工艺效率,就必须不断地更换和补充提取用水,这将会产生大量不能直接排放的废水。

1.2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方法,它具有对有机物溶解度大、传递速率高,操作条件温和等优点。

而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作为萃取溶剂更显优势,因为二氧化碳的临界缒低,压力与温度的一个较小变化都会引起流体密度的大幅度改变,并极易渗透到原料基质中,使萃取组分通过分配扩散作用而充分溶解,从而达到萃取的目的,而且用二氧化碳作为超临界溶剂安全无毒。

超临界二氧化碳脱除茶叶中咖啡因,是将原茶直接放入超临界装置高压萃取釜中,通人二氧化碳气体,通过调整压力、温度等,使其处于超临界状态,将茶叶中的咖啡因溶解到循环的二氧化碳中,从而得到充分的分离后脱除。

因为其选择性相当高,茶多酚、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得到保留,加工成的茶叶产品咖啡因脱除率高,咖啡因含量能达到≤0.4%的国际标准要求。

在脱除咖啡因过程中,将茶叶原叶直接放入萃取釜中,可以生产多茶类的脱咖啡因茶。

在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循环使用,无任何有毒气体和废水排放,安全环保。

国外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脱除茶叶中咖啡因的研究较多,国内近年也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Schuetz等(1985年),Klima等(1990年),Sato等(19 90年),Sebald等(1995年)先后对加湿到含水l5%一50%的茶叶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在50—80cI=、25—35MPa的条件下脱咖啡因,结果表明,茶叶中的芳香及风味物质的净损失非常少,咖啡因脱出率高,可获得高品质的脱咖啡因茶『】5】。

国内以实验室研究为多,岳鹏翔等人进行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绿茶中咖啡碱的试验研究,探讨了茶叶的含水率、操作压力、操作温度、萃取时间对绿茶中咖啡碱脱除率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较佳的茶叶含水量为40%左右;在此条件下,随操作压力的增大、操作温度的升高、萃取时间的延长,咖啡碱的脱除率增大。

江和源等人研究认为,茶样形态对咖啡因脱除影响极大,60目磨碎茶样的咖啡因脱除率可达85.63%,咖啡因含量≤O.5%;含水率对茶叶中咖啡因的脱除率影响也较大。

含水率为35%一50%时较适宜。

正交实验中,咖啡因脱除率的影响因子主次顺序为压力>温度>动态循环时间>夹带剂用量 71。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鉴于茶叶生产的实际,毛志方、朱跃进、周卫龙等课题组开展《超临界CO:脱咖啡因茶工艺研究》,以国产的超临界装置,研究其工艺流程,得到咖啡因含量 0.4%的脱咖啡因绿茶、红茶,于2006年6
月研究成果通过部级鉴定[291。

1.3酶法降解咖啡因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从育种上解决无咖啡碱或低咖啡碱茶树品种的问题提供了契机。

在控制茶树咖啡碱的生物合成的酶系中,咖啡碱合成酶是合成咖啡碱的终端酶,也是最关键的酶,抑制它的表达就能抑制咖啡碱的生物合成l】。

另外,植物中咖啡因是由黄嘌呤核苷合成而来的,抑制了黄嘌呤核苷的合成就能阻止咖啡因的合成。

用酶法降解咖啡因通过脱甲基酶的连续脱甲基化形成黄嘌呤,最终再由嘌呤碱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

总的来说,咖啡因降解酶很不稳定,相关酶的稳定性和生化特性方面的研究还将继续进行,相关研究还处在实验室试验阶段,离生产应用还有很大的距离。

1.4微生物降解咖啡因国外对微生物降解咖啡因的研究发现,细菌类的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沙雷氏菌属(Serratia genus) 以及真菌类的青霉菌(Pe nicilliumsp.),曲霉菌(Aspergillussp.)降解咖啡因的效果较好。

相对于真菌类来说,细菌对咖啡因的降解速率更高,更适合于用来降解咖啡因。

Ramarethinam等人在茶树叶表面喷洒苔状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悬浮液可以有效降低茶鲜叶的咖啡因含量而不影响茶鲜叶其他有效成分的质量。

细菌类降解咖啡因主要是通过脱甲基路径,而真菌类的降解路径还不清楚[22-2 5]。

目前,微生物降解咖啡因的研究还没有实用性进展,另外,在微生物降解咖啡因的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有毒物质还需进一步研究和确认。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脱除茶叶中咖啡因的方法研究较多,对脱除过程中工艺会对茶叶中其它成分变化的影响及其对茶叶饮用的安全性影响很少涉及。

各种技术都有其优劣性,但在具体运作中,不仅要考虑所采用的方法和工艺有较高的咖啡因脱除率,而且要考虑它的安全性、实用性和方便性。

由于茶叶或茶提取物均与饮用和药用有关,因此,分离方法必须具有安全性。

某些提取方法和工艺技术由试验走向大生产会有一定距离,在采用某一方法提取分离咖啡碱时,还要考虑该方法的实用性,即省时、经济、操作方便,符合当地的客观条件。

2 脱咖啡因茶叶品牌产业化前景早在20世纪5O年代欧洲就出现了脱咖啡因红茶,起初都是使用有机溶剂法,该方法会改变茶叶的色、香、味、形,尤其是不可避免地存在有机溶剂残留。

使用热水浸提法生产低咖啡因茶在国内外有一些生产应用,但咖啡因脱除率较低,达不到国际标准规定的脱咖啡因茶咖啡因含量≤0.4%的要求,而且茶叶风味受到较大损失。

2O世纪70年代初,前联邦德国的SKw 公司将超临界二氧化碳脱除红茶中的咖啡因付诸工业化运行,但当时的工艺在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脱除咖啡因的同时,也脱除了红茶中的芳香和风味物质,使得所生产的脱咖啡因红茶的品质明显下降。

后来,Vitzthum和Hubert(1 973年1利用一个多级过程,解决了这一问题,并通过对茶叶进行赋香,使脱咖啡因茶的感官品质得到保障。

在崇尚“回归自然”的今天,人们更加追求“天然、安全、营养、有效”的食品,天然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各种天然营养品风行全球。

然而天然产物要成为商品必需经过加工,许多来自天然的原料,在传统的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高温的作用,或添加一些有机物作为溶剂以及添加一些化学制剂进行化学处理,致使热敏性的营养素受到破坏或残留有害化学物质,使其经过加工后往往失去了天然性。

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纯天然性,它具有加工温度不高、无毒、无害、无残留、无污染、分离效率高等特点,因此,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脱咖啡因茶产业化中拥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超临界二氧化碳脱咖啡因茶的生产设备原来只有国外生产,价格昂贵,且其工艺技术要求高,受国外专利保护,由国外几家大公司垄断,国内引进推广困难。

近年来随着国内材料和制造业的进步,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大型超临界萃取设备已日趋完善,已基本上能满足工业化生产脱咖啡因茶的要求,而且设备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六分之一,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但由于这项技术的萃取效果与相关工艺参数的变化密切相关,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目前国内茶叶生产工艺有机结合、具有我国特色、经济效益显着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生产脱咖啡因茶的工艺技术,生产出物美价廉的脱咖啡因茶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我国茶Ⅱ十加工的附加值,提高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用国产化的设备装置,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与我国传统的茶叶加工有机结合,将是近期及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脱咖啡因茶产业化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