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霭沉沉下的亮斑——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

合集下载

雾霭沉沉下的亮斑——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

雾霭沉沉下的亮斑——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

雾霭沉沉下的亮斑——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发表时间:2019-07-23T11:56:52.27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作者:吕倩沈远严然[导读] 无论是哪本教科书,在对于“所以然者何”这个问题答案的解释却总是含糊其辞,敷衍了事。

仿佛只是单纯地为了让身为学生的我们为铭记国耻而学习历史。

我认为对待历史的正解应该是以之为鉴,从而更好地眺望远方。

而鸦片战争,这个分割了中国古代与近代的时间节点,同时也承载并联接着之前之后中国人复杂心绪的情感纽带,在整个中国近代的时间轴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代表性地位。

所以,本文旨在抛却传统观念的桎梏,通过对鸦片战争再研究(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摘要:无论是哪本教科书,在对于“所以然者何”这个问题答案的解释却总是含糊其辞,敷衍了事。

仿佛只是单纯地为了让身为学生的我们为铭记国耻而学习历史。

我认为对待历史的正解应该是以之为鉴,从而更好地眺望远方。

而鸦片战争,这个分割了中国古代与近代的时间节点,同时也承载并联接着之前之后中国人复杂心绪的情感纽带,在整个中国近代的时间轴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代表性地位。

所以,本文旨在抛却传统观念的桎梏,通过对鸦片战争再研究,试图还原“鸦片战争”一个客观公正的容貌。

引言当伊恩•莫里斯的《战争》新著迎来了出版的曙光,整个舆论界却也俨然是陷入了一片哗然。

战争,这个千万年来人们谈虎色变的宛如梦魇之词,在莫里斯的笔下却仿佛重获新生,再焕光彩。

“战争,从长程的观点来看,是好的,并且常常是建设性的。

”莫里斯教授在整本书中娓娓喋喋,博引旁征,就是为了向我们证明这个令人不快,却无法反驳的事实:从某种意义而言,战争,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手段,解决了很多和平年代里,歌舞升平下所无法解决的沉珂。

本文则将以伊恩.莫里斯的观点为索引,探究在近代中国——这片收纳着战火与哀嚎,痛苦与呐喊的贫瘠土地之上,是否还残存着些许隐藏于重重阴霾之下,意料之外的“红利”。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16)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16)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16)作者:向一帆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1年第08期漫步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碑林的一角中,缓缓擦去碑上的灰尘,一个个荣光的名字亮了起来。

他们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的名字將一直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永远铭刻在人民心里。

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虎门。

下午两点钟,连续几声炮响后,有个声音高声宣布销烟开始。

他的面前是一个个石灰池,池中装着的,正是残害了中国官民身体与精神、掏空了国库的罪魁祸首——鸦片。

随着一声令下,一袋袋石灰被投入池中,顿时池水沸腾,白雾冲天,一箱箱鸦片溶解在池水中,最终随着池水流入大海。

虎门销烟持续了二十三日。

这二十三日里,无数中华儿女为之欢呼雀跃,但他却仍是眉头紧锁着望向了南方:“鸦片已销,这南方的边防也要抓紧了。

”他预料英国人会以此次销烟为借口挑起战争,并且预料到自己可能会因此受到牵连,但他仍坚定地执行了销烟。

因为他知道:只有销烟,中国才不会为鸦片所慢慢侵蚀;只有销烟,他们才能让中国百姓看清英国贩卖鸦片的真实目的。

他是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他的名字,将为中华儿女所铭记。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黄海。

在一艘摇摇欲坠的军舰上,舰队将领召集全舰官兵来到甲板上,他望着甲板上的一众将士,激昂慷慨地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闻言,甲板上众官兵无不随之怒吼。

接着,他宣布:“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随后,他毅然指挥着战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意欲与其同归于尽,无奈战舰为日军鱼雷击中。

舰沉后,其随从想要救他,但是他拒绝了,“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随后他被淹没于波涛之中,壮烈殉国。

他是邓世昌。

他留下的遗训是做人要正直,要为国爱民。

他的名字,将为中华民族所铭记。

一九三五年八月六日,下沙窝。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吗?”他望着面前站着的国民党特务轻轻地念道,在被捕前他便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临。

《两次鸦 片战 争》 学习任务单

《两次鸦 片战 争》 学习任务单

《两次鸦片战争》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经过。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3、认识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原因,以及从中得到的教训。

4、培养历史分析能力和民族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包括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难点(1)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深层影响。

(2)理解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从中吸取教训。

三、学习资源1、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关章节。

2、相关纪录片:《圆明园》《鸦片战争》等。

3、学术论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研究成果。

四、学习方法1、自主阅读: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2、观看纪录片:通过直观的影像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观点,共同探讨问题。

五、学习过程1、知识梳理(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 1842 年)背景:19 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当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

经过: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

1841 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1842 年 8 月,清政府被迫求和。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透过文学作品:鸦片战争在文艺创作中的再现与反思

透过文学作品:鸦片战争在文艺创作中的再现与反思

文学作品中的民众形象
• 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气
• 民众的反抗精神和民族意识
• 民众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03
文学作品中的鸦片战争反思
文学作品对鸦片战争的历史反思
01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
•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和鸦片问题
• 鸦片战争中的战争场面和战略战术
•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和历史影响
02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变迁
• 鸦片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和道德影响
• 清政府的禁烟政策
英国的侵略意图
• 英国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 英国对中国的市场和资源的需求
• 英国的外交手段和军事力量
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与意义
01
中国领土主权的丧失
• 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
• 中国领土的割让和租借
• 中国民族的屈辱和反抗
02
中国社会的变革
• 封建社会的解体和半殖民地化
• 文学作品对鸦片战争历史记忆和传承的认识

⌛️
文学作品对鸦片战争反思的深度与广度
文学作品中的反思价值
• 文学作品对鸦片战争历史反思的启示和价值
• 文学作品对鸦片战争文化反思的启示和价值
• 文学作品对鸦片战争道德与伦理反思的启示和价值
文学作品中的深度反思
• 文学作品对鸦片战争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的深度反思
• 《活着》等作品中的人性价值和历史变迁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战争描绘
• 《鸦片战争》等作品中的战争场面和战略战术
• 《英军入侵》等作品中的战争影响和民众生活
• 《烈火金刚》等作品中的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 《林则徐》等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背景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县第二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县第二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县第二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

“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

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蕴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

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

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

“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释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倡导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

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

忠信诚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

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延续而代代相传。

《诗》《骚》在被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中,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被逐步地发掘出来。

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

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

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作为一名读者,我有幸阅读了图书《鸦片战争再研究》,并受益匪浅。

这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所写,是对中国历史上一段黑暗时期的深入研究,更是一本珍贵的历史文献,同时也是一份重要的历史遗产。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事件,鸦片战争无疑成为许多历史学家深入研究的对象。

《鸦片战争再研究》的背景也是如此。

这本书在原著《鸦片战争》的基础上,增补了很多新的材料和新的观点,使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读完这本书,我对鸦片战争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鸦片战争不仅是一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更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其次,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取得胜利,但这并不是英国全面胜利的象征,反而是英国在长期的对中国侵略和欺压中,向中国表达了最后的威吓和警告。

第三,鸦片战争的胜利彻底打破了中国封闭和保守的局面,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余英时的严谨态度、精湛的叙事技巧、透彻的思考、深邃的思想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既注重史实的准确,又能把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联系起来,清晰地展现出这段历史的真相和深层含义。

在对这段历史大事件的分析中,作者能够全面、深入地剖析各种问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纠正过去由于史料不全或走形所造成的误解。

这本书对我而言的意义和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正如作者所说,“历史是前人留下来的财富,我们都是从其中汲取养料,结合现实,再投入未来。

”通过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关注和应对当今的社会问题,发扬文化自信,追求民族复兴。

最后,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对我而言,鸦片战争不仅是一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更是国家制度和文化的一次改革和转型。

我认为,中国需要不断地进行内外关系的调整和改良,促进国家现代化的持续发展。

同时,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本土化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保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

《鸦 片战 争》鸦 片与炮火,双重打击

《鸦 片战 争》鸦 片与炮火,双重打击

《鸦片战争》鸦片与炮火,双重打击在 19 世纪中叶,中国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便是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一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毒品,却成为了引发这场战争的导火索。

在 18 世纪后期,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大规模向中国倾销鸦片。

鸦片的流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众多民众染上毒瘾,身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家庭破碎,社会风气败坏。

同时,大量的白银外流,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危机。

清政府也曾多次下令禁烟,但英国商人却无视禁令,继续走私鸦片。

林则徐,这位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临危受命,前往广州禁烟。

他雷厉风行,收缴鸦片,严厉打击鸦片贩子,展现出了坚决的禁烟决心。

然而,英国政府却以此为借口,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

1840 年,英国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清军在武器装备和战术上远远落后于英军。

英军的坚船利炮,让清军的防御显得不堪一击。

他们的军舰可以在沿海自由航行,炮击沿海城市。

而清军的火炮射程短、精度差,根本无法对英军构成有效威胁。

在战场上,英军展现出了高度的组织性和战术素养。

他们采用灵活的战术,常常能够出其不意地攻击清军。

而清军则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的军事发展一无所知,战术陈旧,指挥混乱。

随着战争的推进,英军一路北上,先后攻占了厦门、定海、镇海、宁波等地。

1842 年,英军抵达南京江面,清政府在英军的武力威胁下,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偿巨额赔款,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商人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等。

这些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也让中国人民陷入了更加深重的苦难之中。

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冲突 融合 升华——评《鸦片战争》一课

冲突 融合 升华——评《鸦片战争》一课
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但不 了解“ 广州入城问 题” ;学生知 道 火 烧 圆 明园 ,但 不 了解 “ 虐 囚事 件” .沈老师补充相关资源 ,引导学生建构起 了对
这段历 史 的认识 .正 如 马皖 宜 同学所 说 的 :“ 新 鲜
从世界史 的角度来 观察鸦片 战争 ,这种设 计 理念避免 了 以往那 种简单 地抨 击侵 略者 的罪 恶、 宣扬 中国军 民的英 勇抵抗 的处 理方式 ,将 历史人
特级教师沈为慧老师 ,在安庆一 中上《 鸦片战争》 课时 ,把如何合 理地构建 中外联 系,深化学 生

量的前期 阅读 ,以独 到 的视角 选取 精 当 的史 料 , 用 多种 多 样 的方 式 呈 现 给 学 生 ,以 引 导 学 生 多 角 度地思考历史.史料 教学强调学 习 的过 程 ,要求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运用史料解释与分析历史 , 寻找历 史 发 展 的 内在 逻 辑 ,以史 料 为 证 据 来 重 构 自己的历史 ,也 就是 像研 究者 那样 来认 识 历史 、
观课议课 G U A N K E Y I K E
冲 突 融 合 升 华
— —
评《 鸦 片战争》 一课
何 凌 吴 平
2 4 6 0 0 3 ) 2 4 6 0 0 3 ;2 .安徽安 庆 一 中,安庆
( 1 .安徽 安庆 二 中,安庆
高中教学应有别于初 中教学 ,避免单纯重复 , 因此在教学 中要 重在诠 释历史 事件 和历史 现象 的 深层含义 ,将其 放置在世 界历史 的大视野 中,让 学生了解 中国和世界 的发展 大势 ,增 强历史洞察 力 和使命 感 .两 次 鸦 片 战 争 是 初 中历 史 教 学 的 主
干 知识 ,学 生 对 战 争 的 基 本 史 实 已经 学 过 ,对 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霭沉沉下的亮斑——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
摘要:无论是哪本教科书,在对于“所以然者何”这个问题答案的解释却总是含糊其辞,敷衍了事。

仿佛只是单纯地为了让身为学生的我们为铭记国耻而学习历史。

我认为对待历史的正解应该是以之为鉴,从而更好地眺望远方。

而鸦片战争,这
个分割了中国古代与近代的时间节点,同时也承载并联接着之前之后中国人复杂
心绪的情感纽带,在整个中国近代的时间轴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代表性地位。

所以,本文旨在抛却传统观念的桎梏,通过对鸦片战争再研究,试图还原“鸦片战争”一个客观公正的容貌。

引言
当伊恩•莫里斯的《战争》新著迎来了出版的曙光,整个舆论界却也俨然是
陷入了一片哗然。

战争,这个千万年来人们谈虎色变的宛如梦魇之词,在莫里斯
的笔下却仿佛重获新生,再焕光彩。

“战争,从长程的观点来看,是好的,并且常常是建设性的。

”莫里斯教授在
整本书中娓娓喋喋,博引旁征,就是为了向我们证明这个令人不快,却无法反驳
的事实:从某种意义而言,战争,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手段,解决了很多和平
年代里,歌舞升平下所无法解决的沉珂。

本文则将以伊恩.莫里斯的观点为索引,
探究在近代中国——这片收纳着战火与哀嚎,痛苦与呐喊的贫瘠土地之上,是否
还残存着些许隐藏于重重阴霾之下,意料之外的“红利”。

1鸦片战争的起源
对中国近代的通俗定义,往往被认定是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的直接起因被认为是源自1839年,即鸦片战争前一年,清政府委派的禁言大臣
林则徐查封了2万箱价值600万美元的鸦片,并当众予以销毁。

起初,中国人对
西方粗糙的商品毫无兴趣,而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瓷器等商品似乎更能博
得英国人的青睐。

于是乎,大把大把的黄金白银以充满讽刺的方式流入了中国人
的腰包。

然而,这样的贸易局面却并没有持续很久。

大约在17世纪时,欧洲的
水手将吸鸦片的恶习传入中国。

中国人对鸦片的大量需求扭转了贸易的逆差。


片市场改变了贸易的平衡,使得盈利的天平开始倾向这些欧洲的来客。

而对清政
府而言,鸦片的泛滥不仅让国库亏空,还腐化了满清治之下的芸芸众生。

让当时
的人们在吞云吐雾间忘却了真实的生活,变得病态而羸弱。

为使“中原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不至于沦为现实,清王朝不得不有所作为。

而本着维护在这场罪恶贸易中的既得利益的目的,同时为进一步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
无数障碍,英国人也必将孤注一掷。

摩擦与冲突持续升温,代表着东西方最高水
准的两大国间迟早将有一战!
鸦片战争的结束以满清政府的一败涂地而告终。

1842年,北京政府宣布投降,接受了《南京条约》。

2历史的反思
通过本次的实践,我认为丑陋与剥削并不是这场标志性战争的全貌。

割地、
赔款、丧尽大国尊严的背后,还有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通过之前关于鸦片战争背景的描述不难发现。

英国人对于中国的入侵貌似并
不像赤裸裸的炫耀肌肉和野蛮掠夺,而是为了与东方大国进行正当的贸易往来,
尽管贸易的公平性有待商榷。

西方式的征服与东方式征服之间的差别由《南京条
约》可见一斑。

区别于杀戮殆尽和赶尽杀绝,英国人似乎并不热衷于剿灭败阵的对手。

反之,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协约与商议,即便是不公平的条约,等契约来攫取更大利益。

简而言之,英国人舍弃了对资本的直接掠夺,而是选择了打破中国的贸易壁垒,来达到最初与中国“友好”通商的目的。

英国人在实现这一目的采用的野蛮行径令人鄙夷,但抛却主观情感的排斥,五口通商,从客观而言促进了五市商业的空前繁荣。

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纷纷罗列出鸦片战争对封建王朝经济形成巨大冲击的有力证据。

但我们倘若换一个角度,去重新审视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是否又会得到一个不一样的结论?一方面,鸦片战争后,由于洋纱的涌入,迫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耕”分离,使得千年以来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另一方面,列强对中国农副产品的大量收购,在打压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不经意地将原先固步自封的清王朝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仅经济如此,在军事、政体、民生等方面,在近代刚开始的几十年里,其水准都有了显著地提升。

应该说,是鸦片战争的爆发,以一种“激进”得近乎病态的方式给予了这个正处于垂暮之年的古老帝国一次被动的飞跃。

3结论
战争,是丑陋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我们所能想到的最糟糕的方式,但也似乎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能想到的唯一方式。

以中国的近代史为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正是在经历了如此之多血与火的锤炼,才将中国从那个垂垂老矣的封建构架中解救出来,用一个世纪的时间实现了古老帝国几千年来都未曾实现的破茧成蝶的惊人蜕变。

正如《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阿诺斯所总结的那样:“在这些战争中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中亚.鸦片战争:由贸易战发展为侵略战[N].中国商报,2018.
[2]葛夫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J].史林,2016.
[3]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19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