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练习卷及答案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初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倔强(jué)B. 迸溅(bèng)C. 踌躇(chóu)D. 踽踽独行(jǔ)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深受启发。
B. 他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精神矍铄。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很明确,语言也很优美。
D. 他因为学习刻苦,所以成绩优异。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品德高尚。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
D. 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习。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了更好地生活。
B. 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更好地生活。
C. 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
D.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
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学习吗?B.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是吗?C.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难道不应该吗?D. 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吗?7.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跑得比兔子还快。
B. 他跑得很快。
C. 他跑得像风一样快。
D. 他跑得非常快。
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小鸟一样自由。
B. 他很自由。
C. 他像一只小鸟一样快乐。
D. 他很快乐。
9.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我要学习,我要学习,我要努力学习。
B. 我要学习,我要努力学习。
C. 我要学习,我要学习。
八年级初二语文 人教版 测试试题(第一单元)附答案

语文测试试题(第一、五单元)班别姓名学号成绩一、基础整合(24分)1.默写古诗文(10分)(1)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长歌行》)(2),。
日暮乡关何出是?烟波江上使人仇。
(崔颢《黄鹤楼》)(3)忽逢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刘禹锡《秋日》)(5)默写李白《送友人》后四句。
,。
,。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组是()()(4分)A、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B、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绝.如屡D、忘路之.远近/花之.隐逸者也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6的问题(10分)母亲的一声呼唤,_______着爱的涟漪;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
地球呼唤我们警醒,时代呼唤我们前行。
呼唤是提醒,是关注,是引领。
呼唤来自思考,呼唤源于真情。
呼唤责任,呼唤坚强,呼唤燕子归来,呼唤童心不泯……生活中,多少美好的感情凝聚成一声呼唤,又有多少_________期待着一声呼唤。
我们经常感受到对方的呼唤,也曾由衷地发出过呼唤。
3、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①dàng yàng ( ) ②yíhàn( )、4、根据语境,在文段中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1分)呼唤燕子归来,呼唤童心。
5、根据划线句子仿写(3分)原句:朋友的一声呼唤,打开了紧闭的心扉。
6、班里准备举办国庆晚会,同学们一致推荐你来当主持人。
作为主持人,你应该先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那么,现在请你展示出来吧!(4分)二、文言文阅读(10分)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7、翻译下面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是形声字?A. 明B. 听C. 早D. 林2. 《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A. 朱自清B. 老舍C. 鲁迅D. 巴金3. 下列哪个词语是表示颜色的?A. 碧绿B. 鸟语C. 花香D. 温暖4. 《背影》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A. 父子之情B. 母女之情C. 师生之情D. 友情5. 下列哪个字是会意字?A. 明B. 林C. 早D. 听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鲁迅。
()2. “温暖”这个词语是表示颜色的。
()3. “鸟语”这个词语是表示声音的。
()4. 《背影》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母子之情。
()5. “碧绿”这个词语是表示颜色的。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
2. “______”这个词语是表示颜色的。
3. “______”这个词语是表示声音的。
4. 《背影》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______之情。
5. “______”这个词语是表示颜色的。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简要介绍一下《春》这篇文章的作者。
2. 请简要介绍一下《背影》这篇文章的主要情节。
3. 请解释一下形声字的特点。
4. 请解释一下会意字的特点。
5. 请列举三种表示颜色的词语。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1.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春》这篇文章的主题。
2.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背影》这篇文章的主题。
3.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形声字和会意字的区别。
4.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词语“温暖”和“鸟语”的意义。
5. 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词语“碧绿”和“花香”的意义。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分析一下《春》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
2. 请分析一下《背影》这篇文章的叙事手法。
七、实践操作题(每题5分,共10分)1. 请用自己的话写一段关于春天的描写。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班级姓名评价_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颁.发(bān)溃.退(kuì)刹.那(chà)悄.然不惊(qiāo)B.遗嘱.(zhǔ) 泄.气(xiè) 翘.首(qiào)一丝不苟.(gǒu)C.要塞.(sài) 咆.哮(páo) 娴.熟(xián)殚.精竭虑(dān)D.轨.迹(guǐ) 澎湃.(bài) 镌.刻(juān)屏.息敛声(bǐng)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督战吞食催枯拉朽震耳欲聋B.仲裁由衷锐不可当眼花缭乱C.潇洒浩翰白手起家惊心动魄D.桅竿默契迎风招展梦想成真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B.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C.飞机在6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
D.父子俩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B.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5.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
②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
③而是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节日里享受欢乐。
④同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不是用它来侵占别国领土。
⑤而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的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练习题(含答案)一、积累(共25分)1.(本题5分)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遗嘱.(zhǔ)悄.然(qiǎo)渗.透(shèn)屏.息敛声(pǐng)B.由衷.(zhōnɡ)湛.蓝(shèn)挪.威(nuó)飞天凌.空(línɡ)C.着.舰(zhuó)国殇.(shāng)巨额.(é)迎风绽.放(zhàn)D.揪.心(jiū)磅礴.(bó)优雅.(yǎ)心潮澎湃.(bài)2.(本题5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过开展赛龙舟、包粽子活动,可以使屈原“忠心爱国、坚韧不懈”的精神传承下去。
B.我的启蒙老师对我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啊!C.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能否为读者奉上丰富、新颖、优质的精神食粮。
D.现在医学发达,移植记忆也许不是完全可能的事。
3.(本题5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设立交通安全宣传站,发放宣传材料,讲解今天安全常识,使市民增强了安全意识。
B.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
C.很多人喜欢运动,但专家提醒,适量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免疫力,运动要讲究科学性。
D.除公益放鱼环节外,本届太白湖放鱼节,还有超模大赛、航空模型展演等活动。
4.(本题5分)下列各句中分析不正确的一句是()A.“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是一个祈使句。
B.“2019年1月1日,迟子建《伪满洲国》读书讨论会在南京先锋书店举办。
”句中“在南京先锋书店”是状语。
C.“2019年3月22日在全国上映的《老师·好》以富有真实感的细节打动了无数观众。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细节打动观众”。
D.一篇消息可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其中主体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各句中,语感最突出的一句是:A. 你真聪明啊!B. 你真棒啊!C. 你真漂亮啊!D. 你真厉害啊!2. 以下哪个词语的意思与其他三个不同:A. 冲突B. 矛盾C. 抵触D. 融合3. 对于同一个事物,下列观点中理性,并合乎事实的是:A. 这件衣服再好看,也抵不住白天热夜里冷。
B. 我觉得这款车的颜色很好看,我很喜欢。
C. 我朋友说这支产品超赞,绝对物超所值,非常推荐。
D. 我听说这部电影很好看,票房一定很高。
4. 下列哪个词语与“条理”意思最接近:A. 权利B. 准备C. 主张D. 掌握5. 某诗句中有“碧玉妆成一树高,寒云端出万里霜。
”其中“妆成一树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A. 想象B. 比喻C. 排比D. 对偶6. 以下哪个成语在下列横线中使用正确:他的话让人___思过都不及的地步。
A. 唏嘘B. 五体投地C. 义正辞严D. 抱头鼠窜7. 以下哪个成语中有错别字:A. 各有各的优点B. 爱屋及乌C. 开诚布公D. 辞旧迎新8. 以下哪个动画片与原著小说不符:A. 《西游记》B. 《红楼梦》C. 《葫芦娃》D. 《封神榜》9. 下列哪个词组的用法正确:A. 凭空地B. 凭白地C. 凭空的D. 凭白的10. 以下哪个词语的正确用法是:A. 缓和冲突B. 缓和矛盾C. 缓和抵触D. 缓和融合11. 以下哪个英雄人物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A. 孙悟空B. 西门庆C. 杨过D. 武松12. 以下哪个成语与“自鸣得意”意思最接近:A. 无病呻吟B. 高枕无忧C. 自寻烦恼D. 暖洋洋13. 下列哪个用词准确无误:A. 人山人海B. 奔赴1600字试卷,抱歉由于字数限制完成不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一、基础知识(3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溃(kuì)退要塞(sài)仲(zhòng)裁锐不可当(dāng)B. 颁(bān)发翘(qiào)首悄(qiāo)然殚(dān)精竭虑。
C. 娴(xián)熟诘(jí)责绯(fěi)红深恶(wù)痛疾。
D. 滞(zhì)留不逊(xùn)禁锢(gù)颔(hán)首低眉。
答案:A。
解析:B项中“翘首”的“翘”应读“qiáo”,“悄然”的“悄”应读“qiǎo”;C项中“诘责”的“诘”应读“jié”,“绯红”的“绯”应读“fēi”;D项中“颔首低眉”的“颔”应读“hàn”。
这题就像在一群调皮的孩子里找出听话的那个,要对拼音规则很熟悉才行哦。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由衷桅杆眼花潦乱一丝不苟。
B. 紧绷咆哮殚精竭虑白手起家。
C. 镌刻遗嘱震耳欲聋催枯拉朽。
D. 浩瀚吞食风平浪净如梦初醒。
答案:B。
解析:A项“眼花潦乱”应为“眼花缭乱”;C项“催枯拉朽”应为“摧枯拉朽”;D项“风平浪净”应为“风平浪静”。
这些错别字就像隐藏在文字里的小怪兽,一不小心就会被它们迷惑啦。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B. 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C. 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
D. 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答案:D。
解析:A项“语无伦次”表示说话没有条理,与“逻辑严密”和“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矛盾;B项“海誓山盟”一般用于男女之间表达爱情的誓言,不能形容理想;C项“峰回路转”是形容事情出现新的转机,不是绝境的意思。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字形全对的是()(2分)A.提防(tí)脂粉(zhǐ)惊骇(hài)B.绥靖(sūi)溃退(kùi)丰功伟绩(jī)C.诘问(jié)星宿(xiù)惟妙惟肖(xiào)D.环绕(rǎo)瞥见(piē)锐不可挡(dāng)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治裁/晨曦/血腥/闪烁B.臭名昭著/荒谬/憧憬/珐琅C.响彻云宵/杀戮/箱箧/揣摩D.孤苦伶仃/纳粹/鞠恭/铁锈3.下列加线词语使用妥当的一项是()(3分)A.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B.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举足轻重的小事,绝不能掉以轻心C.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D.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以西路当面之敌锐不可当,纷纷溃退。
4.下列有关文字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芦花荡》的作者是我国当代作家赵树理写的小说,他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B.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结构。
C.《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
D、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为满足广大游客的需要,华夏旅行社设计并开通了20余条旅游精品线路B.绿树葱茏,树上的鸟儿大约有一百多只。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D.赵大爷种植的大樱桃刚采摘完毕,就基本上全部被抢劫一空。
6.常识及诗词默写填空(5)(1)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有《》、《》。
(2)《芦花荡》的作者是,本文属于(体裁)。
(3),万物生光辉。
(4)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
①②7.为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兴外国语学校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练习卷组卷人:宜兴外国语学校审稿:初二语文组一、基础知识积累1、音汉户写(4分)骨lu()hān然入梦()愠怒()niān巴()2、默写(8分)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金沙水拍云崖暖,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3、名著阅读。
(3分)从这一天起,保尔把整个身心扑在这部书的创作上。
他缓慢地,一行又一行,一页又一页地写着。
他忘却一切,全部身心都沉浸在书中的人物形象当中,也初次尝到丁创作的艰辛:有时候那些鲜明生动、难忘的景象蒲晰地重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但他无法用笔墨表达,写出来的字句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缺少生气和激情。
(1)这是一段关于保尔在、的情况下进行文学创作的描写,也是作者(人名)真实生活的写照。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矗立在鲁迅纪念馆前的雕像,是由热爱鲁迅的人士集资铸成并提出倡议的。
B.将在天津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给弘扬天津精神和天津的形象带来良机。
C.周汝昌先生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被学术界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D.通过日新月异的技术,使体育迷无须紧盯电视屏幕也能观看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
5、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是()(2)A.路人对用粉笔作老虎画的老汉大为赞赏:“能把老虎画得如此惟妙惟肖....,确实厉害。
”B.巴金的《家》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这山里的天气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的,真是风云突变....啊。
D.连老师都做不出来的题,这位新同学两分钟就算出来了,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6、仿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一个关于语文的比喻句。
(3 分)有人说,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书;有人说,语文是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有人说,。
二、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
②钞:掠夺。
7.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8.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①客谢之谢:②监试者异之异:③窃为郡内忧之窃:④以病去去: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分)(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2分)(二)现代文阅读头顶有把伞①窗外哗啦啦地下起了雨,雨滴不住地敲打着玻璃窗户,溅起片片零乱的水花。
陈小雨觉得雨滴不像是打在玻璃上,倒像是滴落在自己的心里。
望着外面的大雨,陈小雨再也静不下心来听课了,她看了一眼手表,还有10分钟就放学了。
正好这时老师的课也讲完了,她便托着下巴,听着杂乱的雨声,胡思乱想起来。
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逢下雨天,陈小雨的心情就十分糟糕。
不为别的,就因为别的同学有父母送伞,而自己却没人送伞。
每每看到同学撑开父母送来的雨伞时,她就羡慕得要命,紧接着就是一阵莫明的失落。
其实,每次下雨前,她都有所准备,包括今天,她的书包里就放着一把折叠的雨伞。
可是,她仍然期盼能打着母亲送来的雨伞。
③在陈小雨的记忆中,父母从没来学校给她送过伞。
记得上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临近放学,天空下起了瓢泼大雨,许多家长都手持雨伞,焦急地等在学校门口,她以为母亲也一定夹在其中。
可是,人群散了,她也没有看到母亲的身影。
回到家里,她浑身都淋透了,委屈地哭着质问母亲:“同学的妈妈都来送伞,你怎么不给我送呢?”④母亲听后歉意地说:“宝贝,对不起!妈妈要上班,没有时间,你得学着自己想办法。
”从那以后,陈小雨每天都要关注天气预报,如果预报第二天有雨,她就事先放一把折叠伞在书包里。
有时,她还会提醒母亲不要忘记带伞。
⑤不知不觉,放学铃声响了起来,陈小雨木然地站起身,到了校门口,她还是忍不住朝人群中望了望,尽管她知道母亲是不可能来给自己送伞的。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了她的眼前。
怎么可能呢?她难以置信,使劲地揉了揉眼睛,的确是自己的母亲。
她惊喜地朝母亲挥挥手,并喊道:“妈妈,我在这里。
”⑥撑开母亲送来的雨伞,陈小雨觉得是那么激动,那么高兴,那么幸福。
这么多年来,母亲是第一次主动给自己送伞,而且还是在自己带了伞的情况下。
她问母亲:“今天怎么有空,想起给我送伞呢?”⑦母亲望着远处,答非所问地说:“怕你失望,怕你难过,更怕你自卑。
”⑧原来母亲是懂自己心的,陈小雨的心里不禁一颤。
一直以来,她都觉得母亲不太关心自己,更不理解自己。
但当她听到母亲刚才说的话时,才发现一切并非这样。
⑨虽然如此,陈小雨还是不解地问母亲:“小时候,我特别盼望你能给我送伞,可是你总说忙,而现在我长大了,你却把我当成了小孩。
”⑩母亲叹了口气说:“因为小的时候,你不懂得自卑,那时妈妈只想让你学会独立,事事都要靠自己。
其实,每次下雨,妈妈都悄悄地躲在不远处,默默地注视着你。
哪一位母亲能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受苦呢?看到你淋雨时,妈妈的心如同被针刺一般,无数次想跑到你的面前,为你遮风挡雨,为你排除一切困难。
可是妈妈心里明白,你需要成长。
在妈妈的庇护下,你永远也长不大。
所以,妈妈才狠下心不给你送伞。
”⑪母亲的声音有些哽咽,顿了顿又接着说:“现在,你长大了,已经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而且有了爱的需求。
如果妈妈再不出现,你就会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并觉得妈妈不够爱你。
其实,在妈妈的心目中,你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⑫听了母亲的诉说,陈小雨不禁热泪盈眶。
她没想到,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竟包含着母亲这样的良苦用心。
⑬街上的雨,仍然淅淅沥沥地下着,但陈小雨的心里却晴空一片。
因为她明白,无论自己走到哪里,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她的头顶始终有一把撑开的大伞。
作者:周礼《思维与智慧》2010年第25期(11月上)总第223期1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4分)12\、文章开头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13\、③、④段内容可否删掉?说说你的理由。
(4分)4.文中的母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实例加以说明。
(4分)5.如何理解第⑬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4分)天上飘下来的礼物①收衣服的时候,发现一个衣架子是空的,探身往楼下一看,果然又被风刮到楼下去了,喊儿子,去,到楼下林奶奶家的院子里把掉下去的衣服捡上来。
儿子愉快地答应着,蹦蹦跳跳地下楼去了。
②风大的时候,晾晒在阳台上的衣服,常有一两件会被刮到楼下。
一楼的林老太太,人有点孤僻,不太好说话。
记得刚搬来的时候,一次衣服刮到她家院子里去了,我下楼敲门,想进她家院子捡一下。
敲了半天,老太太连门都不肯开,“你到院子外去拿。
”③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
那天,又一件衣服掉楼下院子里了,我看看,离栅栏不远,估计拿根竹竿就能挑出来。
我让儿子下去挑挑看。
儿子趴在栅栏边,用竹竿往里钩衣服的时候,林老太太突然走进了院子,儿子吓得不知所措,我站在阳台上,也隐隐约约听见她说,下次衣服再掉下来,你就从我家进来拿,好不好?儿子点点头。
就这样,衣服再被风刮到楼下的院子里,都是儿子去捡。
④儿子似乎也挺乐意干这活。
每次下去捡衣服,都要好大一会儿才回来。
问儿子,在林奶奶家都干什么了?林奶奶喜欢清静,不要打扰了林奶奶。
儿子歪着头说,没有啊,林奶奶可喜欢我了,跟我说了好多话。
林奶奶告诉我,她孙子跟我差不多大呢,可是,她只看过他的照片,孙子在美国,还从来没回来过呢。
⑤关于林老太太,我也听社区工作人员谈起过。
他们告诉我,林老太太唯一的儿子在美国,很多年没回来过了。
老伴去世得早,儿子出国后,老太太就一个人生活。
退休后,生活更孤单了,常常一个人闷在家里,跟外面的联系越来越少了,人也变得越来越乖僻。
原来是这样。
难怪那次我去敲门,她连门都不肯开。
社区工作人员说,你们住她楼上,帮我们留意点,也尽量给老人点照顾。
我点点头,又摇摇头,真不知道,怎样帮这个孤僻的老太太。
⑥日子平淡地过去,风偶尔会将我们家阳台的衣服刮到楼下去。
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
他快乐得像一阵风。
有时候,我会问儿子,楼下的林奶奶生活得怎么样啊?儿子想想,说,林奶奶看到我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啊。
⑦一次,儿子下去捡衣服,回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
儿子说,这是林奶奶给的,是林奶奶家的叔叔,从美国寄回来的。
儿子还自豪地说,我还帮林奶奶念了信呢,是叔叔写给林奶奶的。
儿子手上拿的衣服,叠得方方正正。
儿子说,咱们家的衣服掉下去后,林奶奶捡起来,帮我们又洗了下,晾干了。
我的心里,酸酸的,感动。
⑧我们和楼下的老太太,仍然没有什么来往。
我们的儿子“噔噔噔”地下楼,又“噔噔噔”地上楼。
他快乐得像一阵风。
有时候,从楼下林老太太的家里,会传来“咯咯”的笑声,一个童声,另一个很苍老。
⑨春节,我们一家回老家去了。
回来时,才听说楼下的林老太太突然去世了,据说是无疾而终。
我们注意到,儿子的眼圈红了。
⑩人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看到了一个日记本,记录下了她最后的日子。
基本上是流水账,但是,老人在日记里多次提到,从楼上刮下来的衣服,以及下来捡衣服的小男孩。
老人的日记里,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那是从天上飘下来的礼物。
”我明白老人的话。
那也许是老人孤寂的生活里,最后一点期盼。
《青年文摘》2011年24期(总494期)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分)2.文章第③段中“奇怪的是,儿子倒是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仔细阅读文章,哪些地方表现出儿子和楼下的林奶奶挺投缘?(4分)3.第⑤段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