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说明文章
洛带客家文化解说词

洛带客家文化解说词
洛带村是一座古老而迷人的村落,坐落在广东省连县境内。
这里保存着独特的客家文化传统,令人向往。
让我们一起欣赏洛带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民居:
洛带村的民居建筑独树一帜,采用坚固的青砖结构,房屋呈马蹄形,中间留有一个天井。
这种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了空间,具有防御和通风采光的双重功能。
客家人在环境艰苦的山区谋生,因此民居建筑格外注重实用性和安全性。
客家围屋:
在洛带村,客家围屋是一大特色。
客家人世代居住在这种由数十户合围而成的大型聚落里,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团结互助、家族观念浓厚的传统。
围屋内还设有祠堂、学校等公共设施,独立而又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区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建筑外,洛带村还保存了多种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山歌充满韵味,细腻抒情,描绘客家人的生活百态;客家茶文化源远流长,泡一壶香浓的客家茶,品一品别样的人生滋味;客家美食讲究天然食材,做法传承已久,令人回味无穷。
亲身体验客家文化的魅力,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洛带客家村静待有缘
人的到来,敞开怀抱,分享独特的民俗文化。
期待您的光临!。
客家民居作文550字

客家民居作文550字
客家有很多风俗文化都特别有意思,不生活在那里的人一般都不太了解,那我就挑上几样说一说。
客家人有对歌的习俗。
他们一般居住在大山里,每当干活干乏了,或者走路走累了,他们就会放声高歌。
他们唱的歌有几个基本的曲调,而歌词一般都是即兴创作的,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主要是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情。
精神一放松,疲惫就会一扫而光。
而远处的人一听到歌声,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立刻跟着应和起来,有的时候会有好几个人一齐对唱。
虽然谁也看不见谁,但歌声却起到了沟通的作用,回声阵阵,非常热闹。
客家人住的房子是最有特点的,他们的房子有个独特的名字,叫“围龙屋”。
好多围龙屋都是圆形的,非常坚固。
而且围龙屋又都盖成好几层,一家人,甚至是一族人都能够住在里面。
不论哪家有事,只要站在院子里招呼一声,邻里邻居的都能过来帮忙。
谁家要是做了好吃的,总要盛上一些给邻居们送去,大家和和睦睦的,别提多和谐了。
客家人很会做吃的,其中以肉棕最为有名。
他们事先将猪肉进行特别的脆制,然后在外面要上稀米和竹子叶,放到龙显上一蒸,十里八里都能闻到香味,若能吃上一口,真是心满
意足。
另外,他们的白斩鸡、扣肉、醒酱鸭等美食也是声名远播,再配上自酿的米酒一起食用,真是神仙都乐不思蜀了。
客家人的风俗文化还有很多,我刚才和大家讲的这些,都是我们老师上课时教我们的,并且我也上网做了一些调查。
大家如果有兴趣,就自己去探索吧!。
客家民居读后感

各具特色的民居读后感
客家民居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建筑,也叫客家土楼。
呈圆形,独具特色。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最大的特点是造型大气。
客家民居外墙多采用1米多厚的夯土承重,内部为木构架,一般两到三层。
客家民居圆形的围屋是为了防备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
现代的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我们搬进了钢筋水泥的森林。
而你是否还记得儿时居住的老屋,那袅袅的炊烟和滴水的青瓦屋檐
老的瓦片层层叠叠斑驳着久经岁月的沧桑猪栏旁边的菜地母亲劳作的身影依然清晰在
院子前,父亲劈柴然后把柴火堆叠,架得整整齐齐的某个午后,奶奶戴着老花镜专注着自己的针线活如今,桃花又开了而在同个老屋里嬉闹的小伙伴们都各自奔天涯了每个客家孩子的童年还有一只忠实的土狗一抹阳光掠过客家老屋间的陋巷和老门折射出客家
人的历史变迁和沧桑手工编织的竹篮子是采摘油茶,盛装收纳的好帮手新买笠麻圆叮当,笠麻流水妹留郎,笠麻流水滴,老妹留郎到天光。
挑担总离不开的畚箕横屋天井四方桌每年冬天,锡酒壶里都会盛满新酿的米酒温暖着远方的游子。
《客家民居》中“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这副对联告诉我们
继承祖辈勤俭节约的好品德,引导后代子孙好好读书务农。
表达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客家美景介绍作文

客家美景介绍作文在咱们祖国的大好河山中,有那么一处充满独特魅力的地方——客家地区。
今天,我就来给您好好说道说道这客家的美景,保准让您心驰神往!先来说说那围龙屋。
这围龙屋啊,那可是客家建筑的代表之一。
想象一下,一片开阔的田野之上,一座围龙屋静静地矗立着。
它的外形就像一个大大的圆圈,中间围着一个方形的院子。
从远处看,那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就像是一群手拉手的小伙伴,紧紧地围在一起。
走进围龙屋,那细节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门口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地守着大门,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荣耀和历史。
门槛高高的,跨过去的时候,心里还会有种莫名的庄重感。
院子里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每一块石板都像是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墙壁上的壁画,虽然有些已经褪色,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那色彩,那线条,无不展现出客家人的艺术才华。
再瞧瞧那屋内的布局,房间一间挨着一间,错落有致。
有的房间用来住人,有的用来存放粮食,还有的是专门的书房。
屋里的家具,大多是木质的,散发着淡淡的木香。
那雕花的床榻,精美的梳妆台,无不显示出主人家的讲究。
而且啊,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厨房的灶台上,还留着做饭时的烟火痕迹;堂屋里的八仙桌,仿佛还能看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热闹场景。
走出围龙屋,漫步在客家的乡村小道上。
路旁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就像一首轻柔的田园交响曲。
田边的小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小虾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偶尔还能看到几个孩子,挽起裤脚,在溪水里捉鱼摸虾,那笑声能传出老远老远。
不远处的山坡上,种满了果树。
秋天的时候,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就像一个个小灯笼。
还有那黄澄澄的梨子,紫莹莹的葡萄,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流口水。
果农们忙碌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客家的山水也是一绝。
那山,连绵起伏,有的像巨龙蜿蜒,有的像巨人屹立。
山上绿树成荫,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春天的时候,山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五彩斑斓,就像给大山披上了一件美丽的花衣裳。
客家民居解说词实用1篇

客家民居解说词实用1篇客家民居解说词 1__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__四合院为典型__。
__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__四合院虽是__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__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__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
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__。
在__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
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
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__居住建筑__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__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__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
__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
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客家民居作文【初中初三400字】

客家民居
各位观众,大家好,您现在欣赏到的是客家民居,它位于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之中。
这里风景优美,群山环绕,游客络绎不绝,放眼望去,数以千计的土楼或圆形围屋映入眼帘,使人望而生畏,并且客家民居还被誉为了“世界民居的奇葩”。
客家人大多住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
他们造房屋的粘合剂不是城里的油漆,而是用我们常用的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不是用城里的钢柱钢管做支架,而是用竹片、木条当支架。
那垒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至两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宏伟壮观,经过了数千次灾难还是安然无恙,不得不令我们赞叹。
他们的文化特征更是有特色。
您看,那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排列,代表了吉祥。
许多房屋上还刻着对联,如“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和耕”,无不体现了祖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客家人的房屋惊人地统一,秩序井然,毫不混乱。
是啊!朋友们,看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再看看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增长了知识。
客家大屋文化作文

客家大屋文化作文我第一次见到客家大屋,是跟着爸爸妈妈去旅行的时候。
哇,那房子可真大呀,就像一个大大的城堡!我当时就惊呆了,心里想:这得住多少人呀?走进大屋,里面有好多好多的房间,一间连着一间。
我好奇地跑来跑去,像只小猴子。
我看到有的房间里摆着古老的家具,那木头都发亮啦!我忍不住摸了摸,心里琢磨着:这得经过多少人的使用才有这样的痕迹呀?在大屋里,我还碰到了一个老爷爷。
他笑着跟我讲了好多关于大屋的故事。
他说:“孩子,这客家大屋呀,就像一个大家庭的怀抱,温暖着每一个住在这里的人。
”我眨眨眼睛问:“爷爷,那以前大家都在一起生活,不觉得挤吗?”老爷爷摇摇头说:“不会呀,大家互相照顾,热闹得很呢!”我仔细瞧着大屋的墙壁,上面有好多精美的雕刻。
有的是花朵,有的是动物,活灵活现的。
我心想,这得花多少功夫才能刻得这么好看呀?这不就像我们在美术课上画的画,每一笔都饱含着心意。
大屋里还有一个大大的院子,阳光洒在地上,暖洋洋的。
我看到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耍,他们笑着、闹着。
我跑过去跟他们一起玩,感觉一下子就成了好朋友。
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捉迷藏,我躲在一个角落里,心里紧张得砰砰跳,生怕被他们找到。
等他们找了好久都没发现我,我忍不住跳出来大喊:“我在这儿呢!”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还发现大屋的屋顶也很特别,弯弯的,像月牙一样。
我问爸爸:“爸爸,这屋顶为什么是这样的呀?”爸爸说:“这是为了让雨水流得更快,保护房子呢。
”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客家大屋的厨房也很大,有大大的炉灶。
我想象着以前大家一起做饭的场景,那该有多热闹呀!是不是就像过年我们一大家子一起准备年夜饭的时候?在客家大屋的这一天,我看到了好多,听到了好多,也感受到了好多。
我觉得客家大屋不仅仅是一座房子,更是一种温暖的文化,把大家紧紧地连在一起。
朋友们,难道你们不想来看看这么神奇的客家大屋吗?我相信,只要你们来了,也一定会像我一样喜欢上它的!。
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客家传统民居的特点及社会功能以土楼、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各异。
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坚固性现存的福建、广东、江西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的历史。
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仍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山峻岭之中。
作者的老祖居“钜美堂”,也有200年左右的历史了。
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
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
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有些厚的竟达两米。
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
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
土墙的原料以当地黏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
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黏性。
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强其拉力。
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似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止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历时20分钟,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
安全性历史上,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到闽、粤、赣边界山区后,为防止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极为安全。
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二楼三楼的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瞭望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
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
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
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
土楼本已坚固异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
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可安然无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关于梅州客家民居建筑保护规划》龙源期刊网 .cn关于梅州客家民居建筑保护规划作者陈玉宁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年第03期【摘要】文章结合笔者的工作总结,简要地介绍了梅州地区客家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状况,从中结合工程实例,针对梅州客家民居建筑保护与发展规划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梅州;客家民居建筑;保护规划;现状;问题;建议引言梅州位于广东省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处,是客家人最大的集聚之地,梅州市现存在大量的客家民居,一部分较好的民居保留在市区以及乡村,另外一部分保留在完整的古村落。
目前,客家民居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是,这些客家民居建筑的规划保护是一个需要考虑的话题,它关系到客家民居的存在价值。
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践,主要论述了梅州客家民居建筑规划保护与利用问题,以供大家参考。
1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保护规划的意义作为客家人的精神需要,是主观要求。
客家人由于祖先迁徙流离,开基创业异常困难,故感恩崇敬祖先的精神代代相传。
敬祖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节日里在祠堂举行的祭祀活动,民居本身是客家人的根,故而祠堂多数是存在于客家传统民居的中心部分,是精神寄托之处。
出于对社会、人文、历史以及建筑方面的研究,梅州客家民居建筑为一种成熟建筑形制的客观保留。
梅州客家民居价值的重要体现为具备成熟的建筑风格,其成熟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独特性,与众不同,有一目了然的鲜明特色。
数目繁多的围龙屋形制是梅州现存古民居的代表性特点。
围龙屋平面呈椭圆形,前半部分是半圆形池塘形式,中央部分是殿堂式民居形式,后半部分为半圆形围屋形式,并借助山势高低起伏,具备很强的韵律感。
外立面墙面较为简洁素朴,粉墙黛瓦,具有复杂变化的屋脊线和内部装饰内容、装饰部位的相似性使其具有极大的共性。
普遍性。
梅州市全市各地均有大量的围龙屋,最为繁华密集处为梅县、其中在兴宁市,大埔县、平远县、蕉岭县、丰顺县、五华县也有较多分布,且延伸到深圳、闽西、赣南、香港、台湾等地区。
持续性及稳定性。
围龙屋约形成于宋、元时期,形制约稳定于明代,并大量建造,清代更甚。
清末以及民国时期出洋华侨寄回大量钱财,使围龙屋的建造形式更豪华气派,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停建。
在这几百年间,客家人在建房上已经形成一种共识,作为一种普遍的建筑形式,围龙屋具有极大惰性地存在着。
2 梅州客家民居建筑保护规划实例分析1 实例1“万秋楼”篇二:《客家民居研究》走进客家——客家传统民居研究客家传统民居研究摘要作为一个的客家人,面对丰富蕴厚客家民居建筑和文化,以客家人的基点,去审视客家传统民居。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一个特殊的民系,而本课题则在地理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下研究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并对其行成的客家民居聚落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客家传统民居;聚落;文化;ABSTRACTFacing with the rich connotation and deep root Hakka's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culture, as a Hakka, we should study it by our own view. Hakka is a special race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geography , social and remarkable humane environment of Hakka's traditional dwellings were studied, and the colony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were analyzed.KEY WORDS: Hakka's traditional dwellings,colony,culture{客家民居说明文章}.目录前言 3研究背景? 3客家民居建筑 31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 42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41建筑体形与山势的结合? 42古村落与水相依 43建筑材料的原生化43适宜的建筑尺度? 51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52 建筑自身尺度的适宜 54绘画复杂, 色彩浓重 55高质量的施工 6客家民居的聚落 61自然环境层面? 6{客家民居说明文章}.2 社会生活方式层面73 文化意境层面7客家民居文化71门楼和堂号的名称72 祖训和家训? 73 大量的书斋、书院和书房7结论? 8 参考文献?8前言客家人的发展,源远流长,在近千年里,由于历史原因,不断迁徙。
而在迁徙过程中,由于每到一地如同过客,当地人称他们“客”或“客人”,而他们也以客人自居,久而久之,就有了“客家”的族系。
随着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客家民系逐步发展壮大并成为当地的主流, 客家民居也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居住建筑并稳定地沿传下来。
近几年, 由于强劲推行的现代建筑缺乏文化内涵而又千篇一律, 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把目光转向传统的、地方的、民族的建筑元素上, 尝试传统与现代结合, 创造出地方主义的现代建筑。
因此, 将凝结着客家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民居进行深入研究, 提炼其精华应用于现代建筑当中, 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
研究背景“客家”是指“客而家焉”之意,由此可见,客家并{客家民居说明文章}.非是由中国南部固有的体系,实际上,客家是由北部而迁徙而来。
由于客家不断由北而南迁徙,他们居住范围很多,遍布全球,人口也很广。
据有关统计,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
在中国,客家人主要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除此之外,还分布在四川、湖南、广西和台湾等省。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客家民居建筑客家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 它一方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如主次分明, 左右对称, 南北中轴等。
另一方面又深受山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上下结构, 前低后高等。
充分表现了它的传统风格, 实用价值及建筑艺术的融合, 也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历史所处的环境。
由于先有土著居住, 为防御外人的骚扰和盗贼的浸犯, 客家人在民居建筑设计方面增加了防御功能, 在结构上形成对外封闭的形态。
具体分析其民居建筑风格具有如下五个特点:1 四合院中轴线的圆形平面布局。
客家民居建筑, 从开敞的圆形建筑, 逐渐按“堂、横”单元组成的四合院式样发展起来。
如今天常见的围龙屋, 其平面是前方后圆, 左右对称, 布局呈正中有厅堂、正房、南北厅、天井。
左右横屋也有厅房、天井,{客家民居说明文章}.后面是花头, 从而组成半圆形围龙屋。
屋前面是半圆形池塘和禾坪, 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圆形。
至于“二堂二横”、“三堂四横”都是以中轴线对称的平面布局。
2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客家民居与山水相邀, 建筑是环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筑体形与山势的结合不论古村落形成之初,还是后期发展,客家人都非常尊重自然, 不会盲目地大规模挖山平地, 甚至乡村的小路也是顺应山势, 或拾级而上, 或蜿蜒曲折, 不屈苟同。
许多传统民居利用山体的错落, 形成不同的楼层, 外观层次感强, 造价相对降低。
既充分利用自然, 又对自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同时, 由于这种建筑方案的处理只适应于已选定的某处地址, 很难移为他用, 建筑最终成为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古村落与水相依客家人在定居之前的选址中, 对水的选择尤为挑剔, 不仅水质能满足生活的需{客家民居说明文章}.求, 水的来势和走向都有一定的要求。
3建筑材料的原生化篇三:《客家门匾》上犹客家门匾习俗“上犹客家门匾习俗”是江西省上犹县独特的的民间文化艺术,是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客家历史文化渊源,这客家民俗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与客家先民多次的辗转南迁密切相关,印记了客家文化中所具有而且是强烈的寻根意识和乡土意识,是客家先民的文化凝聚结果,具有丰富内涵和传统文化价值。
“客家门匾”,简单地说就是客家人住居大门额上的匾额,是上犹客家人的一种徽标。
上犹客家人在自己的住居,按与大门相同的宽度绘制一幅匾框,融入雕刻、绘画艺术和书法艺术,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词语题写四个字。
通过这四个字,人们就可以知道房屋主人的姓氏,所以“客家门匾”也等于是上犹客家人书写在住房大门额上的姓氏名片。
门匾内容多取材于历史典故、名人故事、先贤哲言,以彰显姓氏来源,说明先辈的祖居地和迁徙经过地,展示姓氏堂号,标榜先辈的品行风范为主。
上犹现有180个常住姓氏中,80%的居民都保留着“客家门匾习俗”。
全县有4万家的住房题写了客家门匾,是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形式。
存在于人的文化主体行为——住房的装饰性构件中,构成了客家民居的文化特色。
它不仅装饰堂面,而且反映出客家民系渊源文化背景,也是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民族史以及客家文化演变过程的重要史料。
客家门匾的意义在褒扬先辈功绩,垂训后人,是客家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其中凝聚着客家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客家人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客家民居说明文章}.“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的形成和发展与客家先民多次辗转南迁密切相关,是客家先民的文化凝聚结果。
明末清初,从闽、粤迁徙来上犹的客家人经历了与原住民进行土地争夺的长期争斗和战乱,为了化解仇恨,当时官府强制促成原住民和客家人通过联姻的形式逐渐达到和解与溶合。
客家人建了住房之后,就在厅堂正中设臵“神桌”或是“府座”,用于安放先祖牌位。
为了彰显宗族门第的历史渊源,展示他们的姓氏身份,也为了教化子孙,避免土客籍之间再起冲突,他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把能反映姓氏的四个字书写或绘制到住房的大门额上。
这就是最初的“上犹客家门匾”。
客家门匾让客家人从心理上有了同宗群体的归属感,也缓和土著和客籍之间的社会矛盾。
之后,只要客家人建了房屋,便会在住房的大门额上写上门匾,延续至今。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的内容可以分为传统型的和现代型的两部分。
传统型的以姓氏郡望、堂号、祖居地和历代名人的有关信息以及中华古籍名言警句为题,现代型的则以住居环境和处事理念等为题自拟。
总体上有5大类16小类。
现分述如下第一大类以姓氏来源为内容;冰清玉润(凌姓)。
这里的冰字代表凌姓。
据史书记载,凌姓的祖先在周朝王室担任储藏冰块的官员,叫凌人,“凌”,就是冰。
沈根传芳(叶姓)。
叶姓是春秋时叶公的后裔,叶公姓沈,名诸梁。
第二大类以姓氏先辈的祖居地、迁徙经过地、郡望为内容;郡望,是古代称一个姓氏成为名门望族时所在的河南省境内,钟、陈、赖等姓的祖先在颍川郡形成了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