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门楼
福建客家土楼

土楼土楼的布局永定客家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从外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活、生产。
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
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楼群。
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从土楼建筑本身来看,永定客家土楼的布局绝大多数具备以下3个特点:(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
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
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
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
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
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
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土楼分类土楼若依形状分,约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
另外还有变形的凹字型,半圆型,与八卦型。
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并存。
该长达数千平方米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
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
圆楼圆楼为圆形的土楼,又名圆寨土楼、福建圆楼或客家围屋。
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
虽然该形状的土楼不是最多,但是面积通常最为庞大。
面积最大者甚至可达72开间以上。
四角门楼设计

四角门楼设计四角楼位于广东东源县蓝口镇,依山傍水、建筑规模宏大的大宅威严耸立着。
青山、绿水、小桥与老宅炊烟,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画卷。
四角楼建筑设计独特,布局合理,结构完整,有普通客家民居的共同点,又与普通的客家民居迥然不同,可谓是客家民居建筑上的一大杰作。
从外观看,整幢建筑分为四幢(正座)、四杠(横屋),呈左右、上下对称的建筑风格。
石楼前面有一口半圆形的池塘,与整幢屋构成一个大的椭圆形。
五个角楼如同五个剽悍的勇士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石楼四周的墙壁全用条形花岗石砌成,厚达80厘米,坚如磐石。
看到这些我们可以想像到,即使是碰上了战乱,当石楼的大门被牢牢的关上之后,石楼内依然是一片安乐祥和。
整幢大宅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门前池塘面积1000多平方米。
屋内有大小房间108间,天井36个,大小厅20个,有三道门楼。
外门横挂着匾额"大夫第",二道门匾额"副榜"、"武魁",第三道门匾额"敦裕堂"。
其建筑风格与普通的客家民居迥然不同的是,上中下左右有耳厅,厅后又有厅,俗称南北套厅。
上中下厅及门厅,石柱石座,屏风门柱,叠式的金字架、木梁、檐屏全用上等木、石料做成,至今仍完好无损。
梁、柱、桁、檐雕龙画凤,红、黄、青三色粉饰,雕刻而成,图案栩栩如生。
厅与横屋之间相隔相连,身在其中不觉其阴暗潮湿,可见其通风采光是极为讲究的。
横屋也有厅有房,上中下廊,连成一气。
屋内厅厅相连,幢幢相通。
大回形套小回形,叠叠相套。
倘若是陌生人走进屋内,就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知道入门,却找不到出门。
整幢屋方中有圆,圆中有方,阴阳相配,反映出客家人在建筑上对阴阳风水学的理解。
从建筑用料、石雕精细、画工精巧以及挂着的匾额,说明了屋主在当时是富有人家。
大门楼左侧还设置有水槽,旁边有二口深水井。
据说,这是用来防火防盗窃的设施。
门楼左侧设有一间书房,可见当年屋主是一位知书达礼、崇文重教之人。
客家土楼结构类型有许多种类型(客家文化︱客家围屋一共几种类型)

客家土楼结构类型有许多种类型(客家文化︱客家围屋一共几种类型)客家围屋主要分布于福建、江西以及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客家地区的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围楼和四角楼最具特色。
以下为常见的围屋种类:方形围楼方形围楼有多种形式,如闽西式方形土楼和粤北的方形碉楼等等。
方形围楼又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之分。
“闽西式方形土楼”,是指用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围内各层多为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筑,它对外封闭、对内敞开,庞大的外观,如同一座坚固的土堡。
这种方形围楼在与闽西邻近的广东饶平、蕉岭、大埔、丰顺有零星分布。
圆形围楼圆形围楼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
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
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
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土楼的直径由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
圆形土楼与方形土楼一样,分布在闽西、粤东一带,土楼内房舍结构多为单元住房。
半月形围楼半月形围楼主要分布在与闽西交界的广东大埔、饶平等地。
半月形围楼,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高二层,第一层为单元式住房,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
粤东半月形围楼多见单围,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
亦有环内空旷的半月形围楼,空地作为晾晒东西和举行活动的空间。
椭圆形围楼椭圆形的客家围楼,据深圳博物馆黄崇岳、杨耀林先生调查,发现六座。
饶平饶洋蓝畲村的泰华楼,与“闽西式”通廊房结构的圆形土楼相比,在外形上有所变化。
兴宁黄陂石氏中山公祠、罗岗刘氏恒丰楼和大埔湖寮黄氏中宪第,外形虽呈椭圆形(中山公祠为“螃蟹形”),但其用材、建筑结构与“闽西式”圆形土楼有很大的差异,平面布局与围龙式围屋比较接近。
八角形围楼▽八角形围楼,是方形、圆形土楼的综合体,其建筑方法、用材和建筑结构与圆形土楼最为接近,而其施工难度要大得多。
梅县客家杠屋民居的形制--以桥溪村建筑为例的研究

(1)世德楼最外侧左右两杠,上覆盖双坡屋面,以横屋厅(南北厅)为中心,前后各 2 间房,形成 5 间的纵向长条行房屋单体。设房的代号为 f,厅的代号为 t,其组合的模式为: f-f-t-f-f。
其二层向后部延伸多出一间房,其组合的模式为:f-f-t-f-f-f。需要注意的是,这多加的 一间房在结构和屋面构造上属于横屋的延伸,但在平面上也可以看成是平面整体后部的枕杠 屋的一部分(左右两间横屋房间和枕杠屋围合成一个附加的三合天井)。
(2)世德楼中间左右两杠,相当于边路的两条杠屋拼合,上覆盖双坡屋面,厅房与边 路对齐,但各厅房进深均压缩。其组合的模式同边路。
(3)燕诒楼右侧两杠,上覆盖双坡屋面,横屋厅(南北厅)靠前,前端只有 1 间房, 后端有三间房。其组合的模式为:f-t-f-f。
其二层向后部延伸多出 2 间房,其组合的模式为:f-t-f-f-f-f。 (4)燕诒楼左侧附加一杠,上覆盖双坡屋面。无横屋厅(南北厅),共有 3 间房。其前 端房间因侧面有入口打开成为敞厅,但平面尺度和房间无异,暂视为房,组合的模式为:f-f-f。 其二层向后部延伸多出一间房,其组合的模式为:f-f-f-f。
堂横屋类型中,有部分后部加建了“枕头屋”;有部分加建圆弧形的“围屋”,则称为“围
1 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50308010)
-1-
龙屋”。 杠屋的特点是厅堂空间不发达,两列房间和中间的纵长天井形成基本的杠屋样式(两杠
屋),纵长天井的前后部分虽然是开敞空间,也可称为厅,但不称为“堂”(我们可以体会到 “厅”和“堂”在当地人心目中仍有差别),而且一般并不象堂横屋那样作为仪式空间使用。 从称谓上,杠屋的一排纵列房间称为“横屋”,和堂横屋的附属组成部分相同,这表明它在 样式上和营造上都有基本单元的意义。事实上,杠屋之间的纵长天井和堂横屋中,堂屋和横 屋之间的纵长天井,在样式上也相当一致,这表明了杠屋实际上是堂横屋中附属单元的一种 组合,在这种组合中,排除了主要起仪式作用的厅堂空间。两杠屋的发展可以形成多杠屋(如 三杠屋、四杠屋)。
赣南方楼、闽西圆楼、梅州围屋

赣南方楼、闽西圆楼、梅州围屋中国传统民居,或为四合院,或为窑洞,或为竹楼,或为蒙古包,或为氆氇帐……千姿百态,蔚为奇观。
然而,客家传统民居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一绝。
客家民居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赣南方楼、闽西圆楼、梅州围屋,以及五凤楼、走马楼等。
赣南方楼散落在江西九连山北麓群山中的赣南土楼,大多背靠青山,面临小河,独立为体。
它们大都是方形,四角都构筑有坚固的碉堡楼,外墙为坚实封闭体,墙上设置了一排排枪口和炮眼,整个外形森严、雄伟。
据考证,这些赣南客家方楼,是公元三世纪东汉中后期中原地区大庄园主的典型住宅形式,中原士民南迁时,把这种建筑形式和技术传到客家地区的。
因而,人称赣南方楼是汉代“坞堡”的活化石。
在这些方形土楼中,小的仅三开间,人称“猫柜”,大的占地10亩。
方楼一般两三层,也有四层的,为悬挑外廊结构。
规模大的方楼,内部建有祖厅,有的甚至多层套围,按八卦形布局,更具特色。
赣南方形土楼坚固异常,其外墙多是由麻石、鹅卵石、青砖和糯米浆筑构而成,墙体厚者有两米多,方楼内设有粮仓、水井和排污设施,其结构封闭,防御性能甚为完备。
据称,龙南县关西的一座方楼,厚墙内壁上敷了一层用糯米粉、杂粮和防腐草药拌成的“厚泥”。
万一敌人围困方楼,在断粮的危急时刻,可以剥下来,泡软后充饥。
闽西圆楼福建闽西圆形土楼,世所称奇。
据说,20世纪60年代,西方某大国宣称,他们的卫星在中国东南的崇山峻岭中,发现有几组“导弹基地”、“隐匿核力量”……其实,被误认为是“导弹基地”的是客家传统民居——圆形土楼。
南靖、永定是土楼集中之地。
据统计,南靖县有土楼776座,而坐落在永定县湖坑乡高北村的“承启楼”,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圆楼,直径73米,全楼共有三圈环形围楼,外高内低。
最外一环周长229米,高12.4米,为四层楼,每层72个房间,共288间。
第二环为二层楼,每层40个房间,共80个房间。
第三环一层,32间。
浅谈客家传统民居建筑

浅谈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本文简要介绍了客家围龙屋的形式、建筑构造和使用功能。
标签:围龙屋;形式;厅;景观客家,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先贤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在艰苦卓绝的迁徙和开拓中,淬炼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光大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客家文化中,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围龙屋尤其具有代表性。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客家围龙屋的形式主要有方形、圆形。
不论是采用方形还是圆形的平面布局,大部分采用中轴对称的形式。
这种严格的对称和谐关系的追求所展现出来的严肃、井井有条,是人本主义的理性色彩在围龙屋空间构成中的展现,是为人的生活而设的理想空间。
这种空间序列的完整性、布局位序的规整性、内院弹性空间的公共性,不仅从生理上和心理上满足了住户的需要,又能唤起客人和睦亲近的心理。
同时,客家人将这种“天地方圆”的思想體现在建筑造型上,也是一种“幸福”、“美满”的象征。
从建筑美学上讲,庄严美丽,有安稳完美之感。
另外,出于防卫的本能需求,客家民居建筑也正是适应了这种需求的产物。
围龙屋一般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半部分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总体看来如同一个太极的图案:陆上屋为阳,屋前水为阴。
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者晾晒的场所。
“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
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于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又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杠二横”,一围层;有“三杠四横”,二围层,规模大的甚至达到“三杠十横”,五围层。
几种古民居类型

几种古民居类型一、粤中(粤西)民居:1、竹筒屋:单开间进深大的民居,有的地方称直头屋。
2、明字屋:双开间民居,象“明”字。
3、三间两廊屋:主座三开间,前带两廊和天井的民居。
4、组合类型:基本上由三间两廊屋横向、纵向或双向发展而成的民居。
5、楼房:在上述类型基础上向高发展成两层或多层的民居。
多前低后高。
6、骑楼:进深第一间跨出马路边人行道、三面敞开,前铺后居,或下铺上居。
二、潮汕民居:1、竹竿厝:单开间的民居。
前小院后天井。
2、单佩剑:双开间民居。
带后天井。
3、双佩剑:三开间民居。
三合院带后天井。
4、爬狮:又称抛狮、下山虎、瓦双虎。
即三合院式。
5、四点金:爬狮加前座合成,即四合院式。
6、三座落:也称三厅串,为门厅、中厅、后厅三进院落式。
7、五间过:由四点金横向发展而成的民居。
8、复合式:带从厝、楼房、三落二从厝、三落四从厝、四马拖车(三座三座落带四从厝、后包)等。
9、围:又称图库,以三座落为主体、带从厝一垂或二垂、带后包,外围高二至三层,四角碉房微凸。
10、寨:也称楼、寨堡,有圆寨、方寨或八角寨等其他形状。
三、客家民居:1、门楼屋:也称一堂屋或单栋屋,即三合院式。
2、锁头屋:如古锁头形,横屋前围成天井。
3、堂屋:两、三进厅堂院落式。
分别叫二堂屋、三堂屋。
4、合面杠:两列横屋合面组成。
有二、三至六杠屋。
5、堂屋与横屋组合:双堂一横屋、双堂二横屋、双堂四横屋、三堂双横屋、三堂四横屋。
6、楼:又称方楼、方围、四角楼。
由堂屋发展而成。
中央低层,四周二至六层楼房,外观封闭,四角碉房微凸。
7、围垅:中央是堂屋与横屋的组合,后为半圆形围屋,围门前有禾坪、半月形池塘。
有双堂双横围垅、双堂四横二围垅等。
四、瑶族民居:有茅寮、单屋住宅、连排式住宅、廊道式排房等。
北京四合院华北(地区)窑洞黄土高原地区古民居安徽省的南部客家土楼广东东北、福建西南等地蒙古包内蒙古地区傣家竹楼云贵高原(西双版纳)皖南民居安徽省的南部土家民居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客家民居一、客家民居的名称传统客家民居除了一条龙式的“竹竿屋”外多属集合形,集合形的传统客家民居大致可分为堂横式围屋,如单堂式的三合院、双堂式的四合院、三堂式、四堂式,其中五凤楼、府第式,是二至五堂式,围龙屋是二至十堂式。
另外就是目前尚无正确统计数字的各式各样的三至六层高的楼寨。
这类传统客家民居,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俗称:如江西称“土围子”,福建称“土楼”,粤北称“四角楼”(或角楼)、“围”,粤东称“围龙屋”、“四角楼”、“围楼”,深圳、香港一带大都称“围”、“世居”,台湾称“伙房”等。
不同的俗称容易造成客家建筑解说上的混乱,因此笔者将这些传统客家集合形民居统称“客家围”。
台湾、大陆的广东、福建、江西、四川、广西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主要区域之一。
客家人的传统居所“客家围”,除了台湾“伙房”外,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东江流域和闽西、闽南和赣南及环珠江出口的深圳、香港等地。
除此之外还有:泉州市后街米仓巷有两座土楼;同安县汀溪镇五峰有一座长50米的长方形建筑,高约12米的许氏土楼“德安楼”;漳州市郊建有一座石寨等。
“客家围”不仅形式多种,称呼多样,其社会内涵也极为丰富,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客家围”依照目前知道的就大体可以分为50多种类型,客家幅地广大没有发现的客家建筑应该还有很多,形式多样化则远远超过其他民系的建筑,其中的围龙式围屋、城堡式楼寨等,每一个都各领风骚各具地方特色,每一种都深得世人关注,今天无论在台湾还是大陆,传统的“客家围”已成为无烟囱工业的旅游观光胜地,创造出客家文化产业的新局面,值得大家多多宣传与关心。
二、客家民居的形式1、竹竿屋(又称穿堂屋、竹一条龙)一般客家民居最简单、最基础的形式是长条型的“竹竿屋”,潮汕地区又称“竹竿厝”。
“竹竿屋”也叫“穿堂屋”,因为中间开一个无后墙的厅作穿堂,厅的两侧对称位置为住房,不另建大门和围墙。
客家“竹竿屋”是“一”字型的“一条龙”式,最简单的是三开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居民门楼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
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
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
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
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
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
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
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
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
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
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
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
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
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
外围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
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
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
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
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
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
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
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
”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
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
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
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
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
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
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
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
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
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
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
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
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
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
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
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
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
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
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
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
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
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
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
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
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
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
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
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
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
”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
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
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
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
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
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
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面。
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
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
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
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
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
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
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公务员之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
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
门楼上首先是楼名。
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
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
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
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
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
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