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读解】电影概论

合集下载

电影概论 (63)

电影概论 (63)
22.2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
罗西里尼
德·西卡西里尼 1945年拍摄的《罗马,不 设防的城市》是“意大利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开山 之作,也是罗西里尼“战 争三部曲”的第一部。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这是一部塑造“英雄”的影片,讲述二战结束前 意大利地下反抗组织与法西斯参与斗争的故事。
罗西里尼“战争三部曲”: 1945《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1946《战火》 1948《德意志零年》 其中《战火》被巴赞视为欧洲版的《公民凯恩》
《德意志零年》将视点对准一个孩子,旨在以一种 客观角度表现战争中的德国民众,而不仅仅是控诉,从 而表达“纳粹才是万恶之源,德国民众也是受害者”的 观点。
2、德·西卡
我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代表作品《十七 岁的单车》,就深受这部电影的影响,影片中的情 节和人设都有着明显的《偷自行车的人》的痕迹。
除了《偷自行车的人》,德•西卡还拍摄了 《孩子们注视着我们》《擦鞋童》《温别尔托·D》 等集现实主义之大成的影片。
1948年的《偷自行车的 人》,不仅是“意大利新现 实主义电影”经典之作,也 是世界电影史上十大不朽的 影片之一,集中代表了“新 现实主义” 的美学特征。
影片将一个卑微的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 澜展现在镜头面前,将失业工人不屈不挠的正直性 格,宁愿自己承受委屈和痛苦也不肯向他人祈求同 情的倔强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叙事上,遵循了典型的神话叙事模式:英雄 ∕主人公为了保护∕挽救自己所在的社团,而与敌 人抗争,最终以牺牲自我保护整个社团的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尤其 是穷街陋巷的人物生活环境,让观众感受到英雄并 非高高在上,而是自己身边触手可及的贫民百姓。
——形成了“新现实主义”的纪实风格、精妙 的电影技巧和英雄神话叙事结合的创作思路。

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概论

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概论

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概论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股独特力量,它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震撼。

这种电影形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与文学领域的超现实主义运动有着紧密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概况、特点、代表作品、导演及其重要影响。

概况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超现实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这一运动旨在通过艺术表达出人类潜意识中的真实和梦幻。

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在技术和制作方面不断创新,成为全球电影的瑰宝。

其代表人物包括导演让-吕克·戈达尔、阿伦·雷乃等。

特点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梦幻、想象和非理性。

影片中的情节和画面常常游离于现实和幻觉之间,通过荒诞的叙事和视觉效果来激发观众对内心世界的思考。

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还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通常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困境。

代表作品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一条安达鲁狗》(1929)、《黄金列车》(1931)、《早晨的四重奏》(1952)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条安达鲁狗》通过荒诞的情节和惊人的视觉效果展现了超现实主义的魅力,成为这一流派的经典之作。

导演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重要导演包括让-吕克·戈达尔、阿伦·雷乃等。

让-吕克·戈达尔是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狂人皮埃罗》和《周末》等都展现了超现实主义元素,通过荒诞的情节和颠覆性的视角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界限。

阿伦·雷乃则以其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处理方式,以及细致入微的心理描绘,成为了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经典作品《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和现实的穿插,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影响法国超现实主义电影对电影语言和形式的探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手法,以非线性、非逻辑性的方式展现故事,为后来的实验电影和独立电影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电影概论 (68)

电影概论 (6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特点
“法国新浪潮电影”多以外景为主,很少在摄 影棚内拍摄;外景也多为实景。同时拍摄周期短, 工作人员较少,不使用知名演员。
“法国新浪潮电影”推崇巴赞的“摄影机本体 论”,注重电影的照相功能,在实景拍摄中会利用 自然光、进行肩扛跟拍这种类似新闻片的拍摄风格。
《四百下》中甚至出现了摄影师的身影。
与“《电影手册》派”相比,“真实电影”延续 了即兴创作、周期短投入低,使用非职业演员等特点; 不同的是,“真实电影”在表现现实主义题材时方面 更为彻底。
“真实电影”为故事片创作提供了最大限度保持 真实性的借鉴,并且深刻影响着“法国新浪潮电影”:
特吕弗《四百下》中对街景的处理就是模仿 “真实电影”。
“法国新浪潮电影”以镜头直接切换和跳接的方法, 取代了原本复杂的快速剪辑,从而淡化了蒙太奇的 时空切换功能,有效控制了电影的长度和节奏。
“法国新浪潮电影”否定了之前“优质电影”对传 统道德观念的阿谀奉承,处理友谊和爱情问题时更 为专注和真诚,并开始触及一些被禁锢的题材。
特吕弗1961年的《朱尔和吉姆》就是对法国根深 蒂固传统道德的一次彻底反叛。
在“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影响下,1962年 德国一批青年导演发表了著名《奥伯豪森宣言》, 并开始“德国新电影运动”。
德国新电影四杰 : 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法斯宾德、文德斯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日本,在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风起云 涌之时,以大岛渚和吉田喜重为 代表的日本电影人首先在“松竹 公司”内部掀起了一场电影革命, 随即便扩展到全日本的电影业。
23.4 “真实电影”
除了“《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法国 新浪潮电影运动”中还出现了以现实主义题材见 长的“真实电影”。

电影学概论理论

电影学概论理论

电影学概论(理论)第一節電影本體一、电影存在的物质基础1.透视成像1823年,照相术把造型艺术从追求形似的困惑中解放出来,为现代影像文化的创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2.视觉暂留银幕视觉的运动感所依托的生理原理就是人眼的视觉暂留,即人们经过精确的测定,发现人眼能把看到的影像保留0.1秒左右,如果先看到的两种影像相隔不到0.1秒,那么这两个影像便会重叠在一起,使人们产生运动的幻觉。

3.视听融合视觉和听觉是人的感觉从外界获得信息的两个主要通道。

现实中的人和物不仅其形状、运动有影像,其声音也有“影像”。

二、电影影像的特性1.逼真性在所有的艺术中,只有电影可以把生活中可见的、像生活本身一样运动着的形态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摄影手段把目之所及毫无二致地记录下来,这一特点使电影具有与生俱来的纪实性。

传统——写真、传真目前——仿真、创真2.假定性电影艺术假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影像画面虽然逼肖于现实生活,但并不等同于现实,像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等都是人造的现实。

电影还可打破现实中的视听逻辑,如镜头的运动、主观色彩、主观音响等,而其中最大的假定性则是被视为电影生命线的蒙太奇。

3.复制性所谓“复制”包括三个意思:其一,它表现为对事物一定程度的还原,而还原的程度又恰好能获得观赏者视觉经验的认同。

其二,复制之所以不是完全的还原而只是“重新的制作”,更在于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已无可挽回地导致了变异,这种“变异”表现为:立体的物象被复制在两度平面上,活动的物象被复制在静止的画面上。

于是复制从客观物象这方面看总是或多或少有所损伤。

其三,就电影的媒介来说,影像画面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艺术。

一个确证就是,同样一部影片,可以生产出无数个相同的拷贝。

4.幻觉性正因为复制不是还原,所以事物的客体化能被感知为事物本身便有赖于影像的另外一个特性——幻觉性。

影像的幻觉性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一,胶片的“间歇”运动——由于观赏者的视觉暂留而产生活动的幻觉。

【电影读解】电影概论

【电影读解】电影概论

电影
合 剪 音 音 表 美 摄 导 编 成 辑 响 乐 演 术 影 演 剧
编剧
摄影
主人情环结场语 题物节境构面言
景运焦视角 别动距点度
语言
运动
叙 述
描 写
说 明
抒 情
议 论
推 镜
拉 镜
摇 镜
移 镜
跟 镜
艺术空间
分层次的; 不断展开的; 提供选择可能的;
艺术就是可能性的选择。
电影理论家
思考:
你曾以什么形式看过电影? 这些形式与电影院观影有何不同?

看电影
参一种大众的文
化仪式
看电影的空间形式
空间 对象 灯光 效果 电影院 公众 暗场 放大 客厅 家人 亮场 收敛
心理学描述 --感觉剥夺
宾克莱的观点:
艺术欣赏
委身
观影活动—宗教活动
封闭空间 集体效应 精神控制
矛盾
作为观众:不由自主地失去自主
意识; 作为欣赏者:不能不保持自主意 识; 结论--虽然人人都会看电影, 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欣赏电影。
二.看电影和欣赏电影
电影的读解--
结合上下文,探寻内部的深层次的
联系; 总体特征--超越故事。 不满足于视听的认知;
比较
一般观众 读解故事 目的 欣赏者 起点
麦茨: 电影之难于解释,正是因 为它的易于看懂。
快感来源
心理状态 精神享受 欣赏准备
渲泄
松弛 低级 经验
发现
紧张 高级 知识
《霸王别姬》
卡斯特尔维罗屈:
对艺术的欣赏就是对克服 了的困难的欣赏。
--《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诠释》
说明
其一,欣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 动的介入;欣赏是需要克服困难的, 其中的关键便是媒介形式的超越。 其二,欣赏既是对克服困难的欣赏, 但克服困难的是谁呢?是自己。 所以,欣赏说到底是自我欣赏。

电影概论 (61)

电影概论 (61)
以“冰河消融”象征“人民力量觉醒”的“隐喻蒙 太奇”;“游行队伍”与“军警”段落的“交叉蒙 太奇”,都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蒙太奇段落。
1、库里肖夫 库里肖夫对蒙太奇的最
重要贡献,是进行了著名的 “库里肖夫效应”实验。
“造成观众情绪反应的 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 画面剪辑的结果。”
1929年的《持摄影机的人》,将同一天苏联几个 不同城市的场景剪辑在一起,形成一部展示苏维埃政 权城市生活和“电影眼睛”巨大力量的纪实电影。
维尔托夫提出了著名的“电影眼睛理论”: (1)摄影机是人眼所不能比拟的电影眼睛。 (2)电影工作者要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细节,纪录

口+鸟=鸣

刀+心=忍

口+犬=吠
完美诠释了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观念: 通过画面的剪接能够形成丰富的影像元素,并具
有强烈的理性隐喻。
“石狮奋起”“敖德萨阶梯”等场景,都成为世界 电影史的经典桥段;后来的很多电影都向其致敬。
伍迪•艾伦早期喜剧《爱与恨》以戏谑方式对“石狮 奋起”进行结构式重现;
即“镜头A+镜头B”组合生成 的是AB意义的加成。
另一方面,普多夫金指出蒙太奇要为叙事服务, 并将其分为“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隐喻蒙 太奇”“交叉蒙太奇”“复现蒙太奇”五种类型;
强调蒙太奇不仅能够表现戏剧冲突,而且具有抒 情特性,从而拓宽了以蒙太奇表现电影主题的视域。
普多夫金在将“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成果译介 到西方的同时,积极进行创作实践,拍摄了根据高 尔基同名小说改编《母亲》。
帕尔玛《铁面无私》对“敖德萨阶梯”中的婴儿车 段落进行搬演式重现;
斯皮尔伯格从这部黑白电影结尾的唯一色彩:“手 工染色的红旗”得到启示,在《辛德勒的名单》中 塑造了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小女孩。

电影概论 (16)

电影概论 (16)
定是画面中央,而是 视觉最有趣味的区域,可称为视觉趣味中心。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2009
《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
“视觉中心”的原则:“黄金分割率”
“黄金分割率”诞生于古埃及,最初是关于建筑 的基本比例:一条线分成长短两段 长的一段VS整条线 = 短的一段VS长的一段 = 1:1.618
所形成的视觉最具平衡感和美感。
三、非对称的均衡
由于人们的观赏习惯是:从左往右,从下往上。 因此为实现画面的均衡,往往会有意在左侧和 下方分布较多内容。 相反就容易造成右重左轻、头重脚轻的失衡感。
电影画面的顶部、底部,左侧、右侧等边缘往往 是容易忽视的区域。
使人物处在这些区域一般是导演想故意造成危机 或隐喻,否则人物就软弱无力或无足轻重。

电影艺术概论

电影艺术概论

❖一、电影的定义❖电影从物质技术和美学艺术两个方面来界定❖物质技术:电影就是根据“视觉滞留”原理,运用摄影和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和声音摄录在胶片上(数字电影除外),通过放映以及还原技术在银幕上形成能表达一定内容的活动影像和声音的一种技术。

❖美学艺术:电影就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1919年法国著名导演路易*德吕克《电影与其他》电影“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人类精神的产物”,技术是艺术的物质存在基础,艺术又是技术的创造和升华。

❖1、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公开售票放映电影短片的日子,使电影正式诞生的时间。

五个短片《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2、电影的原理❖电影的发展与物理学、机械学、光学、声学、化学、电学、计算机科学发展有关。

❖1829年比利时科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发现物体在人的视网膜上形成的物象不会因为物体移开而马上消失,而是会继续滞留0.1至0.4秒的时间,由此提出了“视觉滞留”原理。

这是电影发明的科学原理。

普拉托因此被称为“电影的祖父”❖照相术的发明,是电影诞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胶片24格,磁带25巾贞❖升格降格❖3、电影技术的发展❖默片、黑白——彩色有声❖录音技术的发明,给世界电影带来了第一次重大革命。

❖美国影片《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从此由纯视觉的无声电影进化到了视听结合的有声电影时代❖声音的分类:语言、音乐、音响❖语言:节目语言:解说同期❖角色语言:台词:对白独白旁白群杂❖独白和旁白的区别:独白是第一人称,内心情感的抒发,旁白是第三人称,对叙事的补充❖音响:环境音响:不同于噪音,大环境❖音乐:乐音的运动形式❖纯画面表达一些东西❖信息80%来自视觉,≤19%来自听觉,≥1%来自别的感觉器官❖20世纪20年代苏联黑白影片《战舰波将金号》利用胶片填色。

导演爱森斯坦,蒙太奇学派创始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概论
第一章 序论
进入电影的方式
一.认识电影
————————————— 电影 现实
静止 黑白 无声 真实
运动 彩色 有声 梦幻
思考:
你曾以什么形式看过电影? 这些形式与电影院观影有何不同?

看电影
参与一种大众的文
化仪式
看电影的空间形式
空间 对象 灯光 效果 电影院 公众 暗场 放大 客厅 家人 亮场 收敛
电影
合 剪 音 音 表 美 摄 导 编 成 辑 响 乐 演 术 影 演 剧
编剧
摄影
主人情环结场语 题物节境构面言
景运焦视角 别动距点度
语言
运动
叙 述
描 写
说 明
抒 情
议 论
推 镜
拉 镜
摇 镜
移 镜
跟 镜
艺术空间
分层次的; 不断展开的; 提供选择可能的;
艺术就是可能性的选择。
电影理论家
麦茨: 电影之难于解释,正是因 为它的易于看懂。
联系; 总体特征--超越故事。 不满足于视听的认知;
比较
一般观众 读解故事 目的 欣赏准备
渲泄
松弛 低级 经验
发现
紧张 高级 知识
《霸王别姬》
卡斯特尔维罗屈:
对艺术的欣赏就是对克服 了的困难的欣赏。
--《亚里斯多德〔诗学〕的诠释》
说明
其一,欣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 动的介入;欣赏是需要克服困难的, 其中的关键便是媒介形式的超越。 其二,欣赏既是对克服困难的欣赏, 但克服困难的是谁呢?是自己。 所以,欣赏说到底是自我欣赏。
三、进入电影的方式
产业
文化
媒介
成像技术
艺术
影片分析的切入点有很多,但 电影首先是艺术,影片分析首先 也是对艺术的分析
一方面,电影由不同的艺术形式或
手段的综合 另一方面,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或 手段要有各自内部的结构,拥有各 自的在创作中举行可能性选择的空 间。
什么是“可能性选择”?
心理学描述 --感觉剥夺
宾克莱的观点:
艺术欣赏
委身
观影活动—宗教活动
封闭空间 集体效应 精神控制
矛盾
作为观众:不由自主地失去自主
意识; 作为欣赏者:不能不保持自主意 识; 结论--虽然人人都会看电影, 但并不是人人都会欣赏电影。
二.看电影和欣赏电影
电影的读解--
结合上下文,探寻内部的深层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