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二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难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学习内容:(一)基础知识梳理(通过阅读课本P65~P69 页,独立完成)[问题探讨]1. n 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Nn =_________,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应是=_________;X 小时后应是=_________。

2.细菌种群种量按此速度繁殖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如果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将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的方法1 .数学模型是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学形式。

2 .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学模型建构的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问题探讨”中实验条件下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2)若用N 表示细菌数量,n 表示繁殖产生的细菌代数, 则计算细菌种群数量公式:________________。

(3)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图(画在右图): 二.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类型 (一)增长1.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1)结合课本两个实例,理解“J ”型增长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构种群数量“J ”型增长的数学模型①模型假设(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案高二生物教案

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案高二生物教案

〖4.2种群数量的变化2〗之小船创作教学目标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重点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难点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教学过程时间设计意图个人备课一、检查预习检查世纪金榜自主预习【45】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复习导入三、推进新课1、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①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②增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③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变化图像④“S”型曲线中K值和K/2值的应用应用措施目的野生资源保护保护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有害生物防治增大环境阻力降低K值在种群数量达到K/2以前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害虫数量快速增长资源开发与利用捕捞或收获后的种群数量应维持在K/2保证持续获取高产量3130检查预习情况,为讲解新课铺垫。

导入新课,口述学习目标讲授分析,掌握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⑤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2、比较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类型“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疾病等自然条件:食物、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等类型“J”型曲线“S”型曲线曲线模型种群增长速率曲线类型“J”型曲线“S”型曲线特点无K值,增长速率逐渐增大有K值,K/2时增长速率最大。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 高二必修3生物课件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的数量变化课件 高二必修3生物课件

所能维持的种群 12/10/2021
(zhǒnɡ
qún)最大数量成为环境容纳量,又
称K值。
第十一页,共十五页。
对种群增长(zēngzhǎng)的“S”型曲线的分析
K值:环境容纳量 种群饱 长和 速数期 率, 为量增 零由0→K/2值时,
种群增长速率增大
减速期,增长缓慢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
转折期,增长
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12/10/2021
第十页,共十五页。
三、种群(zhǒnɡ qún)增长的“S”型曲线
1.概念:在资源和空间有限时,种群经过一
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qūxiàn)
称为“S”型曲线。
K=375
如:大草履虫种 群的增长曲线
2.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
解:n= 60min x72h/20min=216
= =2 Nn 1×2 12/10/2021
n
216
第三页,共十五页。
一、建构种群(zhǒnɡ qún)增长模型的方法
4、以时间(shíjiān)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数量增长 曲线。
细菌数量
曲线图与数学(shùxué)方程式比较,有 哪些优缺点?
No (建立数学模型)。4、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观察、统计细菌的数量,对自己所
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③量的计算:t年后种群 的数量为五页,共十五页。
第4章 种群 和群 (zhǒnɡ qún)
落 第2节 化
种群 的数量变 (zhǒnɡ qún)
12/10/2021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专题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专题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3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角色扮演和实验活动,体验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提问,参与班级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角色扮演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作业评价方面,我发现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不高,可能是由于他们对作业的要求不够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明确地给出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以帮助学生提高作业质量。
在教学总结方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总体来说,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他们能够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掌握种群增长曲线的计算方法,并对种群数量变化的生态学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作用与目的:
-加深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理解,掌握相关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分析某个特定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变化的案例。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学术文章、在线课程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能力层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尤其是数据分析、模型构建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学习其他科学领域同样重要。
-素质层面: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促进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行为习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案例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种群数量变化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深入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过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019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

“种群数量的变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种群数量的变化”隶属于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介入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

建立数学模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课标对本课的具体内容标准是: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我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如下,并在教学中具体落实。

知识目标: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前者属于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后者属于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血球计数器对酵母菌计数;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重点和难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这方面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本节;建构数学模型需要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我确定如下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4、教材处理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

第一,将教材中“澳大利亚野兔的增长”、“高斯的草履虫实验”等内容改为自学内容,课堂上引入学生可以亲自操作的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作为构建数学模型的素材;第二,淡化教材中“防治鼠害”、“保护大熊猫”等内容,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长海县当地备受关注的典型事例——虾夷扇贝养殖业的兴衰。

二、学情分析从能力的方面说,此时的学生已经具备相对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2 高二必修3生物课件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2 高二必修3生物课件

分裂次数
细菌数量 (个)
2021/12/11
1234 5 2 4 8 16 源自2第二页,共二十八页。6 7 89 64 128 256 512
2.n代细菌数量Nn的计算公式是:
Nn =2n
思考(sīkǎo):
2代表什么?
种群数量是分裂(fēnliè)前种群数数量的倍数
3.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fēnliè)产生的细菌数 量是多少?
解:n= 60min x72h/20min=216 Nn=2n =2216
思考:
2中的公式和数学的哪一部分知识有关联?
2021/12/11
第三页,共二十八页。
4.以时间(shíjiān)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 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
细菌的数量/个
2021/12/11
第四页,共二十八页。
一、建构种群增长(zēngzhǎng)数学模型的方法
1.观察研究(yánjiū)对象, 提出问题
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 问题(wèntí):细菌数量怎样变化的?
2.提出合理的假设
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环境 中,细菌种群的增长不受种 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3.建立数学模型
4.检验和修正
2021/12/11
列出表格,根据表格画曲线,推 导公式。
进一步实验、观察、统计 细菌的数量
探究性实验(shíyàn)
• 探究实验设计时要遵循(zūn xún)的原则:科学性原 则、可行性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 平行重复原则。
2021/12/11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在计数前,还应有哪些(nǎxiē)步骤?需注意些什么?
• 培养液配制
(pèizhì)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2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
高斯(Gause,1934)把5个大草履虫置于0.5mL的 培养液中,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数据,经过反复实 验,结果如下:
大草履虫数量增长过程如何?
思考: 1.你认为高斯得出种群经过一定时间 增长后,呈S型的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环境容纳量? 3. 环境容纳量是否固定不变?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
措施?
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 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 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问题: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环境条件的改变,K值也随之发生改变,即改 善环境条件可使K值增大,如环境条件受到破 坏,则K值将会减小。
环颈雉
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模型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食物充足 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敌害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实例3:凤眼莲(水葫芦)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实例3:凤眼莲(水葫芦)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J”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题: “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1.实例:高斯对大草履虫种群研究的实验
在 营养和 生存空间没 有限制的情 况下,某种 细菌每 20min就通 过分裂增殖 一次。
问题探讨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 细菌每20min分裂繁殖一代。
1.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是___N_n__=_2_n____。
2.72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 ___N__=__2_21_6_____。
时 间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第二课时)名师精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生物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4.1 种群的特征(第二课时)名师精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生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教师思路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
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识记并理解知识点,整理导学提纲和笔记。

完成导学提纲中的随堂练习
学生利用一分钟整理思路,起立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答案
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与深化
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记忆、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
围绕种群密度的变化,理解种群四个数量特征的内在联系
重点
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内在联系
难点
四个数量特征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备注)

复习导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思考回答问题
复习知识点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本内容(P62-P63),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有点及不足,在此环节结束时及时提出,让学生加以改正
种群的特征(二)
课程标准描述
了解并简单运用种群的特征
大纲标准描述
了解并简单运用种群的特征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联系必修一种学过的种群的概念,在理解此概念的基础上学习种群的特征,以种群密度为主线,理解种群的各个特征的作用
学生分析
学生在必修一对种群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在大量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来了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让学生理解种群的特征,相对较好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较高
小组内派代表发现,分享学习成果与体会,并提出本组疑惑,为其他小组成员解决问题
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分享和为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上一环节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释说明,并利用PPT梳理本节知识结构,重点强调以下几点:1.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怎样决定种群密度的2.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3.种群密度调查数据的偏差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J ”型曲线和“S ”型曲线。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3.探究培养液中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重点难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一、种群增长的“S ”型曲线
1、“S ”型曲线分析:
①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
B 点:出生率____死亡率 ;
C 点:出生率____死亡率;
D 点:出生率____死亡率;
②数量增长最快的是__________段,其原因是 ;
③C 点时种群的数量为1/2K 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 ;资源的再生能力最强; ④CD 段增长速度变慢的可能原因
是 ;
⑤D 点达到最大值K 值,K 值的含义是 。

二、合作探究
1.在“S ”型曲线中,有一段时期近似于“J ”型曲线,这一段是否等同于“J ”型曲线?
2
2.结合右图分析,同种生物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
量?
3.请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下图中的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4.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λ),并得
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则该种群在第几年时个体数量最少?
三、当堂检测
1、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2.种群的“J ”型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
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
3.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 ”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S ”型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S ”型增长仅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
C.“S”型增长只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4.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在t0~t3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型;若在t3时种群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数量为。

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时,原因是
(3)在t3时期后,该鱼种群数量变化将呈现状态,主要原因是、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