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第3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案 华东师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教案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教案
课前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预习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课时)
教 学
环 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播放](使用多媒体播放奥运会开幕歌曲《You and Me 》)
[教师发言]在这个盛大庆典上,奥运会歌曲以中英文的形式传唱,足以显示出英语和汉语的影响力,它们都是影响范围很广的语言。那么都有哪些语言在世界上影响范围比较广泛呢?这一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世界的语言的奥秘。
回答:不是。
1、世界人口分布的整体特点是什么?分布不均匀(不平衡)
2、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及原因
3、世界人口稀疏区
能够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人种。
阅读课本填表。
阅读课本材料。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或复备建议)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总结
作业
4、指导学生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
指出同一人种在世界上的分布特点:
大范围集中,小范围零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2.教学难点:形成世界主要语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间观念。
教学策略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采用的教法有启发引导法、多媒体直观展示法、案例分析法。学法本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有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相似的地理知识,充分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1、认识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2、你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吗?(引导学生阅读世界人口增长曲线)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知道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回顾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梳理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全班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氛围。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地理知识。
2.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讲解地壳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分析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3.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交通、旅游业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4.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想象存在困难;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11魏格纳(德国科学家)大陆漂移假说:原始地球有一整块大陆,成为“泛大陆”。

2现在科学家研究表明,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3板块构造学说(目前最流行最科学的学说)认为:地球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4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

火山与地震带:板块与板块交接处.5世界两大系列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6海洋面积广大,占地球总水量的95%以上,蕴藏着及其丰富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被人们称为“天然的鱼舱”,“蓝色的油田”,“盐类故乡”,“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等是人类重要基地。

7《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经联合国批准并生效实施。

初一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21.下面是某科学家在研究地壳运动时搜集到的一系列资料,请你从中选出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资料()A.1907年,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河道和水井的遗迹B.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C.1992年,印度发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淹没了万顷良田D.1993年,大兴安岭发生森林火灾,大片林海变成了光秃秃的荒野2.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化石。

这一记载说明()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陆地上的B.太行山不久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C.太行山发生了火山喷发活动D.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演变来的3.近一百多年来,澳门的面积不断扩大。

澳门半岛的面积从2.7平方千米扩大到5.7平方千米,凼仔岛与路环岛也分别扩大到4.1平方千米、6.6平方千米。

整个澳门陆地面积由原来的10.39平方千米增加到29.7平方千米。

澳门面积逐年变大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运动B.海平面上升C.海平面下降D.人类活动──填海造陆4.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证据的是()①非洲和南美洲有相同的古老地层②非洲和南美洲都有不能漂洋过海的海牛和鸵鸟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A.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板块构造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B.魏格纳认为三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C.魏格纳认为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的位置和现在的相同D.魏格纳认为南美大陆的凸出部分与非洲大陆的凹进部分相吻合是大陆漂移的证据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由七大板块拼合而成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带C.大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不可能发生地震D.板块都是静止不动的7.板块构造学说不能用来解释()A.火山、地震的分布B.高大山脉的形成C.东非大裂谷的形成D.洪灾的发生8.中国主要位于哪一板块上()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D.美洲板块9.日本有“地震国”之称,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沿海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

七年级科学上:4.2海陆的变迁课件华东师大

七年级科学上:4.2海陆的变迁课件华东师大

大西洋两岸大陆不能完全拼合 并不是所有岩层都连续
大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什么力量来撕裂? 大陆并不漂浮在海洋上,怎么会漂移呢?
第十页,共二十页。
魏格纳伟大(wěidà)的一
第十一页,共二十页。
大西洋海底地形(dìxíng)(S形山岭)
第十二页,共二十页。
Hale Waihona Puke 各大洋(dàyáng)的海底地形图
第十三页,共二十页。
谈一谈:
假说(jiǎ shuō)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 法。为什么假说(jiǎ shuō)既不是胡猜乱 说,又不是真理呢?假说(jiǎ 在科 shuō) 学研究中有何重要的意义呢?
第十七页,共二十页。
查一查:
请到网上查找(chá zhǎo)有关海陆变 迁的资料,了解相关理论的发展 过程。你能否根据自己的见解建 立一个假说呢?
科学(kēxué)华师大版第一册第4章第2节(第1课时)
第一页,共二十页。
慈溪的海涂(hǎitú)变迁
第二页,共二十页。
喜玛拉雅山脉(shānmài)——珠穆朗玛峰 (发现大量贝壳)
第三页,共二十页。
提出 问题: (tí chū)
几亿年前的陆地(lùdì)是什么样的呢?
第四页,共二十页。
第五页,共二十页。
第二十页,共二十页。
第六页,共二十页。
建立 假说: (jiànlì)
大陆漂移学说(xué shuō)
2-3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 后来这块“超级大陆”分裂为几块大陆, 经过漫长岁月的移动,终于(zhōngyú)形成了 今天的大陆位置关系。
第七页,共二十页。
获取 事实与证 (huòqǔ) 据:
想一想,议一议
你对大陆漂移学说是反对,还是(hái shi)赞成呢? 你能说出你的一些理由(lǐyóu)或证据吗?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案华东师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案华东师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案华东师版一、教学目标①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用多幅照片揭示由于流水、风力、海洋、生物等外力作用导致地形变化的结果,同时人为作用改变地形的种种表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

②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地形还在不断地发生着缓慢的变化,并知道气温变化、流水、风力、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变化,懂得人类在经济建设中改变地形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关注由于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

人类活动也在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地形,更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破坏性活动的报复,所以要让学生树立改善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动和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地形变化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这种运动和变化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的。

三、教学准备收集照片,资料四、教学方法分析、归纳、讲述、提问、讨论、启发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胜山有其它的名称吗?讲述胜山一开始形成时称为悬泥山。

后来,在明代时由于倭寇经常袭击我国沿海一带,朝廷派戚继光去打击,在悬泥山上达了胜仗,才把悬泥山改为胜山。

那么胜山为什么称为悬泥山呢?这跟它的形成有关,是大海改变沿海的地形——地形的缓慢变化。

(二)创设问题情景教师用挂图,出示卵石,岩石碎屑等,并问:1、坚硬的岩石如何会分解为碎屑或细颗粒的?2、谁把岩石碎屑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呢?3、近年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经常遭受严重沙尘暴的影响,说明风的力量很巨大,那么风力能改变地形吗?4、讨论举例说明除了以上自然界的外力作用改变地形外,人和生物对地形有没有影响?(三)师生互动,分析归纳1、地形的变化首先从岩石的风化开始2、流水作用是导致岩石风化和地形变化的重要力量3、风力也在改变着地形4、除了流水、风力等作用外,生物作用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地形5、人为力量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自然地形(四)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1、解释杭州“瑶林仙境”怎样形成?2、风蚀蘑菇是怎样形成的?3、在现在经济社会中,在陡坡筑梯田、填湖造地、开矿采石等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样做合理吗?为什么?(五)课堂小结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六)布置作业作业本 A P31-32地形的缓慢变化(二)一、教学目标①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地形与等高线之间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制作模型和画等高线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四章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四章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章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教案
 第一节,火山与地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与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导致地形的剧烈变化,并给人类带来灾难;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和原因
 教学难点: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当你漫步在平坦的小路上时,或者当你攀登于高山险峰时,你应该感到,你脚下的土地是一种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平坦的路面上,淋浴着阳光,心里是踏实而且愉悦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会突然裂开呢?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为什幺现象呢?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火山、地震)
 二.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你知道火山与地震吗?
 你能描述火山喷发和发生地震时的情景吗?
 你了解火山与地震是怎幺发生的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起揭开火山与地震的神秘面纱。

 学生观看课本中五幅火山的照片,讨论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过渡:那幺,如此剧烈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火山喷。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变化的地形第三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变化的地形第三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学设计

III Hill Hill III II Hill Hill Illi I III Hill lllll Illi Illi III I III III Hill lllll II III Sllll Illi I III Hill Hill Hill III II Hill Hill II III Hill II III Illi III I Illi IIIID Hill Hill III II Dlllll Hill Illi I III I III I Hill III I Illi Illi Hill II III Hill Hill II III Hill Illi I III I I IIII lllll lllll III II lllll Illi Illi I III lllll lllll Illi Illi III I III III lllll lllll II III lllll Illi I III lllll lllll lllll III II lllll lllll II III lllll lllll Illi III I Illi lllll lllll lllll lllll Dlllll lllll Illi I III lllll lllll III I Illi Illi III I第三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内力作用火山地震剧烈的变化外力作用朋塌滑坡内力作用气温缓慢的变化外力作用风力流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生物人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说一说家乡的地形特点。

2、说一说你去过的旅游地的地形特点。

3、到野外考察和辨认有没有岩石风化的现象,有没有地形变化的痕迹?4、了解当地的经济建设有没有改变地形,会不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辩认地形等高线图1、海拔与相对高度2、等高线的基本规定3、制作地形模型(用各种材料)4、画地形等高线图一一“旅游者之岛”,要求:(1 )海岸线尽量弯曲,港湾应在凹向陆地的部位。

6.3千姿百态的地形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6.3千姿百态的地形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以便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一系列与地形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这些资源可以包括不同类型的地形图片、地形形成和变化的过程图解、实际地貌的视频等。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包括陆地和海洋的分布。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地形的基本概念,如平原、山地、丘陵等,并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外,学生可能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地形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如地壳运动、侵蚀和沉积作用等。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1) 阅读材料:《地球地形学》、《地形演变与生态环境》、《地形与人类文明》等书籍,加深对地形知识的了解和应用。
(2) 视频资源:《地球脉动》、《地理中国》、《地形演变》等纪录片,观看地形演变和地理环境的纪录片,提高对地形知识的认识和兴趣。
(3) 网络资源:访问地质勘探部门、地理学科研机构等官方网站,获取地形相关的资讯和数据,了解地形研究的最新动态。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讨论发言等情况,评价其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度、合作精神以及讨论成果的质量和创造性。
3. 随堂测试:通过设计相关的随堂测试题,检验学生对地形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3节地形的缓慢变化教案华
东师版
一、教学目标
①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用多幅照片揭示由于流水、风力、海洋、生物等外力作用导致
地形变化的结果,同时人为作用改变地形的种种表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改造自然必须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

②知识技能目标:知道地形还在不断地发生着缓慢的变化,并知道气温变化、流水、风力、
海洋和生物都会使地形发生缓慢变化,懂得人类在经济建设中改变地形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关注由于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如
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

人类活动也在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地形,更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破坏性活动的报复,所以要让学生树立改善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动和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地形变化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这种运动和变化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的。

三、教学准备
收集照片,资料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讲述、提问、讨论、启发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胜山有其它的名称吗?讲述胜山一开始形成时称为悬泥山。

后来,在明代时由于倭寇经常袭击我国沿海一带,朝廷派戚继光去打击,在悬泥山上达了胜仗,才把悬泥山改为胜山。

那么胜山为什么称为悬泥山呢?这跟它的形成有关,是大海改变沿海的地形——地形的缓慢变化。

(二)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用挂图,出示卵石,岩石碎屑等,并问:
1、坚硬的岩石如何会分解为碎屑或细颗粒的?
2、谁把岩石碎屑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呢?
3、近年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经常遭受严重沙尘暴的影响,说明风的力量很巨大,那么风
力能改变地形吗?
4、讨论举例说明除了以上自然界的外力作用改变地形外,人和生物对地形有没有影响?(三)师生互动,分析归纳
1、地形的变化首先从岩石的风化开始
2、流水作用是导致岩石风化和地形变化的重要力量
3、风力也在改变着地形
4、除了流水、风力等作用外,生物作用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地形
5、人为力量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自然地形
(四)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1、解释杭州“瑶林仙境”怎样形成?
2、风蚀蘑菇是怎样形成的?
3、在现在经济社会中,在陡坡筑梯田、填湖造地、开矿采石等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
样做合理吗?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A P31-32
地形的缓慢变化(二)
一、教学目标
①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地形与等高线之间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和思维能力,通过制作模型和画等高线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②知识技能目标: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并绘制一幅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能根
据等高线的特点识别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能举例说明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了解地形类型的特点。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形
成科学的价值观。

④STS教学目标:体验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高线的绘制和等高线地形图的识读。

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三、教学准备
收集图片、资料。

准备橡皮泥,牙签,小刀,白纸,细线等。

四、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讲述,提问,讨论,启发。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爬过胜山吗?你们说从南山坡爬到山顶容易还是从北山坡爬到山顶容易?胜山坡度是否相同?怎样来表示胜山坡度呢?
用等高线来表示。

讲等高线前先讲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海拔)
(二)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学生用手中的橡皮泥捏一座心目中的胜山,并在胜山的模型上画上等高线。

2、学生讨论俯视山峰所看到的等高线的形状。

3、学生讨论如何将山峰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和形状绘到白纸上。

4、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己的思考将等高线绘制到平面纸上。

(三)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并设问:
1、等高线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海拔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推出山顶等高线的特点: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内向外海拔增高)
2、等高线的疏密与山的坡度的关系是怎样的?(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疏坡
度越缓)
(四)师生互动
探讨山的各部分结构,山脊,山谷,鞍部,峭壁,山顶等。

(五)分析归纳并填写表格
学生分组绘制山脊,山谷等山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通过合作学习分别归纳出山脊,山谷,峭壁,鞍部等高线的分布特点。

(六)学以致用
1、教师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幻灯片,由学生来判断爬山的问题,从哪一边爬到山顶
更容易。

2、根据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山脊,山谷,鞍部。

3、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类型:平原、盆地、山地、丘陵、高原,讲述地形类型的特
点。

(七)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交流。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八)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绘制等高线且又通过绘制等高线来归纳出山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的特点。

而如何绘制等高线,将立体的转化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着重在于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十)作业
作业本A P31-32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零章第1节第1课时探索奇妙的自
然界华东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二、学重难点
三、学教法
四、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