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华裔家族“富不过三代”魔咒
中国人为什么“富不过三代”?

中国人为什么“富不过三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个奇特的现象,许多威势赫赫的大富大贵之家,到败家时“忽喇喇如大厦倾”,正如黄炎培先生总结的国家兴亡的历史怪圈那样: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为此后人不无感慨地概括为“富不过三代”!有一代创,二代守,三代耗,四代败的说法。
所谓“三代”并非一个确切的时限,只是讲富贵不能长久而已。
有的可能当代、二代即衰落,有的可能四代、五代。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怪现象?许多人在分析研究,得出不少答案,本人认为,是社会体制与人的本性共同造成了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治变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王朝更替频繁;即使不是王朝更替时,皇位更替频繁,每当王朝更替或皇位易主时,都会有人升天有人入地,这就是所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
古代社会还有伴君如伴虎的说法,随时随地都有身败名裂的危险,其范例比比皆是。
秦朝李斯、汉朝田玢、窦婴、宋朝蔡京、贾似道、明朝的严蒿、清朝和绅等均为朝庭重臣,富甲一方,都是当代而败亡;汉初名将周勃、灌婴、卫青、霍光等,其后代鲜有善终者。
尤其是明太祖朱元彰时期,大臣上朝如同生离死别,直到平安回来才能庆幸今天还活着!政治变动,龙眼无恩是中国人富贵不能长久的原因之一。
二是人的本性。
一般是首代创业者都是競競业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奋发向上,终于创下了偌大家业;二代人目睹父辈创业的艰辛,受到父辈的教育影响,还能够守住家业甚至还有发展。
但三代、四代人则不然,他们从小享受父祖辈的福荫,仪仗父祖辈的权势,周围马屁精环侍,真的是心想事成,不但进取心消失殆尽,还有不少成了纨绔子弟,甚至成了“衙内”、“恶少”,横行乡里,为害一方,吃喝玩乐,无所不为。
长辈再不注意引导,溺爱娇纵,不成败家子都难。
三是国家体制形成的教子观念。
这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优于我们。
他们不少人纵然是泼天之富,一般也不任由子女挥霍,而是鼓励子女独立,引导他们自己创业。
象世界第一富豪比尔.盖茨、第二富豪巴菲特,他们均将多数财产捐献给了公益事业,只将少部分留给儿女。
第5届普利兹克得主——贝聿铭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获得者
人物 介绍
获奖 作品 分析
其他 作品 介绍
人物 番外
小组 总结
人物介绍
人物简介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 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就读建筑学。贝聿铭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 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 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 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美国艺术文学院建筑学金奖 (获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 (获奖) 埃尔希·德·沃尔夫奖 (获奖) 汤玛斯·杰佛逊记念奖章 (获奖) 金门奖 (获奖) 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分会荣誉奖章 (获奖) 阿诺·布鲁纳奖 (获奖) 美国乔治·布什总统自由勋章 (获奖) 军官勋位 (获奖) 法国密特朗总统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美国雷根总统国家艺术勋章 (获奖) 法国政府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贝 战爆发后,他在美
国空军服役三年。
1939
1944
贝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 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 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 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 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 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 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 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 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这一
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 贝
贝聿铭建筑作品目录
1972年 美国德州达拉斯
达拉斯市政厅
国家美7年 美国波士顿
1979年 美国波士顿
摩根大厦
1974年 美国华盛顿特
区
汉考克大厦
1978年 美国印第安纳
1981年 美国休斯敦
肯尼迪图书馆
富不过三代魔咒如何打破

富不过三代魔咒如何打破作者:高峰来源:《上海企业》2014年第10期中国目前第一代的创业企业家们年龄普遍进入55--75岁,他们所掌管的企业如何传承和永续发展成为了当下刻不容缓的课题。
家族企业能否顺利交接,能否传承延续和进一步发扬光大,不仅关乎单个家族和企业命运,还与中国民营经济的整体运行和繁荣息息相关。
在全球范围内,70%的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只能存续一代,30%的家族企业可以延续到第二代,15%的家族企业可能延续到第三代。
为了实现企业平稳的交接和权力的转移,继承环节的重要性甚至比创造一个企业更为重大,代际传承的权力转换是家族企业最脆弱的命门。
交接班的失控往往会成为企业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甚至使家族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
这些二代拥有一些普遍的共性: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所学专业多为金融或企业管理,在其他企业工作过或自己也尝试过创业,父母多年辛苦创业,如今年岁已大,自己面临接班或者已经进入家族企业工作。
家族企业的传承有三种方式:雇用企业经理人而自己作为第一大股东进行监督、选择家族成员作为继任者、把企业整体出售。
传给“富二代”未必是企业永续发展最合适的方法,但基于子承父业的传统观念,许多中国家族企业依旧倾向于把企业交给自己的后代。
这些年轻的富二代想要成功接过家族根据福布斯2013年的调查,在A股上市的家族企业中,一代掌权的企业有645家,占比超过九成,二代完成接班的为66家,较2012年上升了21家,占比接近10%。
可以看出,A股上市家族的交接班步伐开始加快。
但是,二代接管的家族企业经营业绩普遍不如一代掌权的企业。
除了主营业务收入复合增长率几乎达到一代掌管的两倍,2.5%的净利率复合增长率远低于一代操控大局的9.9%,3年平均的净利润率也均低于一代主导的企业。
这足以说明,即使市场销售量在增长,二代对于企业的掌控发展及盈利能力却远不如一代。
影响家族企业继承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环境等等。
从家族企业内部来说,如何培养好第二代掌门人?家族企业交接班成效不佳的内在原因有两个,一是继承者的主观意愿不高,也就是说:虽然接管了企业,但是志不在此,心不在焉,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企业经营的工作中去。
虎妈战歌读后感

读《虎妈战歌》有感学前教育一班《虎妈战歌》由中信出版社出版,2011年1 月第一版第6次印刷。
中文名字为《我在美国做妈妈》。
翻译者张新华也是一位妈妈,生活在北京。
《虎妈战歌》作者蔡美儿(Amy L. Chua),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尚佩恩,是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华裔学者。
1987年毕业与哈佛大学法学院,曾任《哈佛法律评论》执行编辑。
她供职于华尔街,并曾在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级斯坦福大学任教。
出版过《火炉上的世界》、《帝国岁月》,均被美国时报评为畅销书,并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
《虎妈战歌》讲述了蔡美儿和两个女儿、两条狗,莫扎特、门德尔松、钢琴和小提琴,以及她们是怎样荣登美国卡内基音乐圣殿的故事。
蔡美儿以华人家长对子女的高度期待与严格的教养方式来教育2个女儿。
她坦露了自己抚养两个孩子的心路历程,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
小女儿露露12岁便成为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们在当地也曾被人看作是音乐神童,蔡美儿功不可没,她不仅会为每天的练习做计划、找寻最好的老师,而且每一次练习,她都会寸步不离女儿身旁。
《虎妈战歌》共34有个章节,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第二部分10个章节,第三部分12各章节。
第一部分:老虎——力量与权力最为鲜明的象征,让人畏惧,也令人肃严起敬。
一、中国妈妈:在学习上对孩子施加压力是否有害?怎样要求才算“严格”?学习上的主动是第一位的吗?生活在美国的中国妈妈Vs西方妈妈。
蔡美儿敌不过了10条规矩。
p3—6二、索菲娅,谈到大女儿蔡美儿认为“在我们这个“华裔+犹太=美国”的家庭,她在18个月就认识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简写本并开始学弹钢琴。
p7—10三、小女儿叫她向东,她偏要向西,“我的小女儿就是这样一个“长者天使面孔的野丫头”。
蔡美儿的两个女儿完全不同。
p11—14四、蔡氏家族:谈到自己的父母无比骄傲;实现了“美国梦”,父亲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蔡美儿姐妹三个相继走进哈佛法学院、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捧回硕士和博士学位。
华人家族财富管理500年传奇(上篇)

传奇华人家族财富管理500年不衰(上篇)最顽强的家族这个极富传奇性的家族可能是全球华人中最富有的家族,但却鲜为人所知。
因为低调、隐秘是他们的祖训。
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直接经营管理知名的企业,他们是通过财富管理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分散他们的资产。
这个奇异的隐形家族,创造和积累财富的能力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无惧“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自然规律”。
在世界范围还没有哪一个家族可以与他们的持久生命力相提并论。
在过去的500年中,人类历史经历了多次残酷卓绝的战火硝烟和乾坤颠覆的政治变革,但这个家族屹立不倒。
家族的起源这个家族的祖先是福建人,自明朝中叶开始,在福建世代经商致富。
明末天下大乱,家族的祖先追随了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做海上贸易。
清军南下,郑芝龙投降,做了福建总督,致使父子反目,不肯言败的郑成功东渡海峡继续抗击清军,遗憾的是,郑芝龙过分相信清廷的虚与委蛇,最后还是在菜市口被斩首。
到了台湾的郑成功命运并没有转好,他的后代被旧将施琅所灭,台湾归于清朝。
郑成功父子溃败后,这个家族留在福建的大多数族人都被清军所杀,少数人带领船队逃到南洋。
印尼屠华事件家族到了南洋后,还是没有远离灾难。
虽然他们靠海上贸易成功地积聚了大量财富,但又再次遭遇灭顶之灾。
两百多年前,在印尼排华事件中,这个家族自以为可以仰仗于与荷兰人的密切经济关系受到保护,可惜最后失算了,他们被荷兰人交出,留在印尼的族人,全部被仇富的土人所杀,只有印尼以外的少量族人幸存下来。
这一灭族事件改变了整个家族的理念,让他们彻底重新审视对财富人生的理解。
他们对贸易的创新及管理能力近乎完美,却无法让自己的家人免于杀身之祸。
家族从印尼灭族事件中惨痛地意识到:灾难在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
一个家族持续的时间足够久,就一定逃不过“黑天鹅”事件,那些为数不多、无法预料,却影响巨大的黑天鹅事件,决定了个人、家族,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只是,大多数人拒绝相信它会跟自己或家人扯上什么关系,直到灾难发生之时……。
打破“富不过三代”的坚冰

赔钱 。 官司打赢 的时候 . 这家 工厂已经
不 存 在 了 .1 超 市 的 赔 款 也 一分 钱 8家
学, 主修 食 品科 学及食 品科技 次子李
惠 雄 在 美 国 主 修 市 场 营 销 :三 子 李 惠 中毕 业 于 美 国南 加 州 大 学 . 修 化 学: 主 四 子 李 惠 森 在 南 加 州 大 学 主 修 财 务 及 管 理 ; 儿 莫 李 美 渝 专 攻 食 品 。 妹 几 女 兄 人 海 外 学 成 后 .相 继 回 港 投 身 李 锦 记
各种酱 料 , 其产 品多达 几百种 , 人叹 让 为观止 。 不断创新 ” 了最 好注解 。 为“ 做 在 不断巩 固做 大调 味品 品牌 的同 时. 李锦记 实现了从 饮食文化 ” 到 养 生文化 的飞跃 , 其独 资子公司——南 方李锦记从 1 年 前开始进入 中草 药健 4 康产 品的开发和生 产 弘扬 中华 民族 优 秀养生文 化。
人的培养成了摆在这些商界人士面前的
一
业也苦苦地 寻找一种有效 的传承方式。
李锦 记 的独特 就在 于 ,它不 但顺 利走过 1 周年 , 接力棒传 至第四代 9 1 将
手上 , 而且还 通过接受传统 文化教育 、 严格 的 ” 家族宪法 ” 和家族委 员会 等沟
通 机 制 , ” 族 利 益 而 非 企 业 利 益 至 将 家
- 一 - : ,
.
不过三代” 这一宿命如 走品牌之路 :永远创业
在一次李锦记产品展销会上,李
从蚝油 、 油到 酱
l = 代传人、 LI I == = 香港著名家族 从18年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裳在珠海一个村庄创立 地区 的口 8 8 人口 味设计
企业 李锦记集 团主席李 文达 讲 述 了 10 年来 李锦记打破 “ 9 富不过 三代 . 求 解 传承 之道 的历程 。 据 美国一所 家族企业 学院 的研 究 显示 , 约有7% 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 0
听书样稿-《虎妈战歌》

《虎妈战歌》2011年美国的一位华裔妈妈,把自己如何教育两个女儿的亲身经历写成书,在书中她首次用东方式的“严厉教育”挑战了美国长久以来的“自由教育”,结果短时间内就引发了一场盛况空前的“口水战”。
这位妈妈不仅给女儿制定了十分严格的家规,比如绝对不能在同学家里留宿,还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去逼迫孩子练琴,比如痛骂孩子是个废物,或者威胁孩子要是练不好琴,未来三年将没有任何礼物。
很多人在读完这本书后都惊呼,“这哪里是教育孩子,分明是虐待儿童”,还有专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说这个“虎妈”的女儿可能会因为高压教育而被逼出精神分裂,说不定过几年就会选择自杀。
那么从2011年虎妈的横空出世到现在过去8年了,她那原本还在读中学的女儿已经成年,境况又如何呢?首先是大女儿从耶鲁毕业,加入美国陆军成为一名二级少尉,还在大学期间自己创业为中学生提供线上教育;而虎妈的小女儿就读哈佛大学的艺术历史系,成绩十分优异。
两个孩子都没有像众人猜测那样出现心理问题,相反她们是同龄人的佼佼者。
对于之前无数批评者来说,这似乎是个莫大的讽刺。
虎妈究竟是谁呢?她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本书----《虎妈战歌》的作者蔡美儿,祖籍福建的她很小跟随父母移民美国,并且经历过一段比较艰苦的适应生活。
但是她十分勤奋考上了哈佛,毕业之后进入高校教书育人,现在是耶鲁法学院的终身教授。
--------------------------------------------------------------------读完这本书,我认为最具有颠覆性的观点,也是触动最大的事情,就是我们总觉得“孩子只要开心就好,但是到头来,孩子感谢的却是父母的狠心”。
就是说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对他们付出所有的爱,给他们完全的自由,但是当他们长大后,却会埋怨我们是不合格的父母。
反观那些对子女严格教育的父母,却在多年后得到尊重和孝顺。
虎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曾经有一次大女儿在数学考试中拿了第二名,虎妈问清楚缘由后,当天晚上就要大女儿做了2000道题;有一次虎妈过生日,小女儿递上亲手做的生日贺卡,虎妈觉得过于潦草二话没说就撕个粉碎,并且一字一顿地说“你们的妈妈值得比这更好的礼物”。
家族信托-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家族企业发展报告》显示,与家族企业第一代强烈的家族传承意愿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有接班意愿的企业主子女不到20%。
功能
避税、企业管理
相关法规
根据现行《信托法》,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与受托人签订信托合同,将其财产所有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管理信托财产,并在指定情况下由受益人获得收益。而家族信托是指个人作为委托人,以家庭财富的管理、传承和保护为目的的信托,受益人一般为本家庭成员。
家族信托_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家族信托是一种信托机构受个人或家族的委托,代为管理、处置家庭财产的财产管理方式,以实现富人的财富规划及传承目标,最早出现在长达25年经济繁荣期(1982年到2007年,被称为美国第二个镀金年代)后的美国。家族信托,资产的所有权与收益权相分离,富人一旦把资产委托给信托公司打理,该资产的所有权就不再归他本人,但相应的收益依然根据他的意愿收取和分配。富人如果离婚分家产、意外死亡或被人追债,这笔钱都将独立存在,不受影响。 家族信托能够更好地帮助高净值人群规划“财富传承”,也逐渐被中国富豪认可。
在经历了长达 25 年的经济繁荣时期后(被称为美国的第二个镀金年代),许多州的法律也变得更灵活,设立和运营家族信托也变得更加容易——富人因此更容易实现其财富规划和传承的目标。在中国香港及欧美发达地区,以个人名义设立的信托占据信托市场的70%左右。
管理方法
家族信托的管理期一般都在30年以上。与国内最常见的集合信托不同,家族信托是为高净值客户专门定制的产品,不设置预期年化收益率,也没有规定好的投资项目,而是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去配置投资产品。此类信托可设置其他受益人,可中途变更受益人,也可限制受益人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破华裔家族“富不过三代”魔咒
时间:2012-05-12 19:45来源:21世纪作者:范璟点击: 82次
本报记者范璟北京报道
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教授范博宏,在公司治理,尤其是家族企业治理与传承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通过研究大量家族传承的案例,他发现“富过三代”的三个重要结论。
首先,国内外在传承
的时候普遍存在财富消散的效应,资产下滑幅度可达60%;第二,特殊资产对于家族传承至关重要;此外,家族企业主要选择亲属进行继承,并大量采用家族信托模式,但因家族关系治理程度的不同使用家族信托模式效果有很大差别。
“富不过三代”魔咒——三大难题
保持基业长青几乎是所有富豪的梦想,然而却面临着各种问题。
通过对250家香港、台湾、新加坡企业传承的5年中(创办人离休退出董事会的5年)企业的市值变化,范博宏发现,5年中公司股价下滑将近60%(股票扣除市场变动后累计超额回报率),并且在传承后三年间也没有回升,财富消散效应明显(见图一)。
他认为,这表明传承的价值消散并非短期波动,而是长期损失。
他对中国内地上市的12家民营企业初步的研究显示,这些企业也存在类似的财富消散效应——创办人交班前后的三年中,公司股价滑坡接近40%。
不过因为中国财富传承的时间尚短,样本量也较小,研究的样本还有待增加。
范博宏认为,传承过程中常见的有三个问题。
其一是转让权,各方股份是否可以转让?第二是决策权,是共同决策还是部分人决策?第三是权益分配,是否分红。
以一个真实的三代家庭共治的案例为例,创办人持股12.5%,长子25%,其他五弟妹各12.5%,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个层次的分配。
而很多一些家族控股的母公司中,创办人与第二代家族成员个人持股,第三代及以下成员没有股份,因此面临着股份是否转让、决策权和权益分配的问题。
政商联姻魔术
剥去表面的浮云,范博宏发现,家族的特殊资产对于传承尤为重要,例如联姻制度。
其所在的研究小组考察了泰国150个华裔家族子女的婚姻,在这个200位成员的选择中,159人(80%)选择了与政客或商人联姻,并由此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另有41人(20%)选择了其他嫁娶对象。
范博宏认为,政商人脉对于家族的传承非常重要,这些家庭成员的婚嫁选择的重要标准即为要为家族事业巩固关系网络。
更有趣的是,他将家族成员的婚嫁选择和家族企业的股价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选择政商联姻的家庭中,子女完婚后不久,父母拥有的家族企业股票的超额回报率可以达到4%;而非政商联姻的家族股票的股价基本没有反应(见图二)。
继承内耗之解:家族信托基金
除受家庭和谐关系影响,家族企业继承人的选择亦是影响家业继承内耗的原因之一。
范博宏曾在一项研究中抽取了香港、台湾与新加坡家族企业样本,发现在继承人的选择上,64%的企业家选择亲属。
这其中46%亲属继承人身兼董事长与总经理,余下的只出任董事长。
仅有22%的家族企业选择了接班人为职业经理人(见图三)。
但选择家族成员担任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亦有弱点,为此不少富豪选择了家族信托基金来弥补
缺陷。
在香港,72%家族所有权以家族信托基金的形式呈现。
范博宏通过研究发现,虽然家庭信托能帮家族企业的传承,由于其具有永久绑定的特征,若家族后代成员意见不合,他们的收益又被绑定在一起,无法分开会造成很大的内耗。
因此,“家族信托基金成立的前提是拥有和谐的家族关系”。
范说。
2011年范博宏的一份论文中研究显示,在家族成员结构复杂的前提下,采用家族信托与个人直接持股两种策略的股息平均收益率分别为62%和43%,两者的平均资支出率9%和11%。
但是,在平均销售增长率上,采用家族信托策略的公司为13%,而直接持股的公司更高,达15%。
另外,在员工增长率上,采取家族信托策略的公司为6%,直接控股的公司高出一倍,达12%。
范博宏提示,以家庭信托控股的企业应注意建立家族并非只关注收益权分配,亦应考虑企业决策权归属的问题。
另外,高增长、不确定性高、需要高度管理的企业不宜使用信托控股。
在香港,不少高增长企业在建立家族信托后不久,常因业务扩展,需要解散信托,并根据新的业务情况重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