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古代官员开始党争 往往意气用事将正义放置一边
历史趣谈历史上的朝局解读 古代官员“提案”会提些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朝局解读古代官员“提案”会提些啥?
导语: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我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
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
那么,古代的议事的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我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
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
那么,古代的议事的会怎么开?官员们又是如何表达民意的、上交“提案”的呢?
在“集议”上,议案很难“一致通过”
古代中国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但“一个人拍脑袋”难免有局限性,才有了“朝参”和“集议”这两个会。
“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
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拜皇帝的一种形式,古装戏中常出现的君臣在朝廷上问答的场景,其实就是“朝会”。
一般在进行重要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工作安排、典章颁布时,皇帝都会开“朝会”。
“集议”则由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参加。
集议实际上是应皇帝的要求或同意才开的,其规模可大可小,参会者的范围比朝参复杂。
集议通过的议案都是要认真执行的,与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功能有点接近。
在“集议”上,议案也很难“一致通过”,有时还会出现“经年不决”的现象。
西汉末年的王莽新朝,有一次集议的议题之一是讨论并颁布官员的工资制度,结果集议了好几年,也未能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意见。
由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导致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拿不到工资,即所谓“皆不得俸禄”,实在罕见。
如果汉朝也有记者,肯定会这么描述公元前81年在汉朝长安举行
生活常识分享。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阅读

20世纪初,我国历经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等历史事件,进入了近现代化进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政局的变化,时政事的变革也同时展现出一种趋势——渐损权移于下衡。
这一现象在我国历史中频频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政治的发展。
一、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的历史沿革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
在封建王朝时期,时政事往往由皇帝和朝廷高官一手掌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王朝的衰落和社会变革,导致了时政权利逐渐向下层移动。
一些具有地方实力和影响力的贵族、地方官员和地方士绅等开始参与时政事的决策和运作。
他们通过上疏、陈情或其他方式,向上级政府反映民情,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对时政事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的原因分析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而成的。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导致了封建王朝的衰落,地方势力的壮大,特定群体的参政意愿增强;另封建社会的官僚体制和文化传统使得上层政府需要借助下层力量来维护统治和处理复杂的时政事务。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时政事权利逐渐向下层移动。
三、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的对策与措施为了应对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的情况,上级政府需要加强对下层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地方势力和地方官员的过度干预和滥用权力。
另上级政府也需要借助下层的力量来了解社情民意,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政策和措施。
适当的权力下放和地方政府的自主权也是解决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对我国政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时政事权利向下层的移动增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了解和解决地方问题,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另地方政府的权力过大也容易导致地方官员的和滥用权力,影响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统一。
如何在时政事的处理过程中进行协调和平衡,是我国政治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既有利也有弊。
追寻古代宫廷中权力斗争的故事与细节

追寻古代宫廷中权力斗争的故事与细节在古代宫廷中的权力斗争一直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
随着历史的推移,许多古代文献和故事流传下来,其中包含着许多关于权力斗争的故事和细节。
这些故事不仅令人着迷,还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宫廷中的政治格局和权力争夺的复杂性。
古代宫廷中的权力斗争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都存在着权力斗争的现象。
譬如,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汉朝和唐朝的历史。
在汉朝的时候,曹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一个聪明而雄心勃勃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
他在宫廷中的权力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曹操的权力之争可以追溯到他与汉献帝刘协的关系。
曹操通过巧妙的手段,成功地将刘协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下,并取得了对汉朝的实际控制。
他的故事不仅充满戏剧性,而且还揭示了那个时代宫廷政治中的利益博弈。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权力斗争故事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但也是权力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时,唐朝正处于盛世,但内乱的苗头却早已显现。
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大将在宫廷中相互争斗,最终导致了一场血腥的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动荡了整个国家,也撕裂了皇室和其他宫廷势力之间的关系。
安史之乱的故事不仅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宫廷权力的紧张和流动性。
权力斗争的故事和细节在古代宫廷中随处可见。
在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为了权力地位的斗争常常不择手段。
贵族和官员们的明争暗斗,妃嫔们的勾心斗角,都成为了那个时代宫廷政治的一部分。
然而,权力斗争并不仅限于中国的古代宫廷。
在其他许多文明国家的历史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例如,欧洲历史上的争斗就非常丰富多样。
法国的路易十四和英国的亨利八世都是备受关注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统治期间也都发生了许多权力斗争的故事。
总的来说,追寻古代宫廷中权力斗争的故事和细节不仅能够增加我们对历史的了解,还能让我们对人性的复杂性有更深入的认识。
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

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在古代社会,官僚主义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
它根植于官员的权力和特权,集中体现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在古代历史长河中,有很多关于官僚主义的故事,它们或讽刺、或警示、或反思,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权力欺凌的故事在古代官僚体制中,官员们往往以权力为工具,对普通老百姓进行无端的欺凌和苛捐杂税。
有一位官员贪婪而残忍,他姓李,名斌,担任某州州官。
他不仅重税压民,还欺辱百姓,顶撞上级。
他所在州的百姓非常苦不堪言,生活陷入了困境。
社会上的声讨越来越大,最终,他被弹劾罢职。
这个故事反映了官僚主义的本质,即权力欺凌。
官员的权力应该是为百姓谋福祉的,但有些官员却将权力滥用为自己谋利。
这种权力的不正当使用,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二、官员腐败的故事古代官僚主义还表现为官员的腐败现象。
有一位官员曾任某州州牧,他姓王,名超。
担任官职期间,他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甚至将百姓之血汗当作自己享乐的资本。
他设立多个私人钱庄,打着救济贫困的幌子,却将钱庄的资金挪为己有,致使该州的贫困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个故事让人反思官员贪腐的问题。
官员应当严守廉洁自律的原则,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
然而,现实中有些官员却违背廉洁自律的要求,毫无节制地贪污受贿,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官员权谋的故事在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中,还存在着官员们间的权谋斗争。
有一位官员姓赵,名文,他任职时机智勇敢,心机深沉。
他利用各种手段谋取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地排挤异己,夺取权力。
最终,他成为该州州牧,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官僚主义时代的官员智谋过人,他们可以迂回曲折地打击对手,获取更多的权力和资源。
然而,这种权谋的斗争是一种消耗性的竞争,不仅使社会失去公正,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深的不安。
结语古代官僚主义的故事给我们以深刻的警示。
官僚主义的存在和滋生是一种制度病症,必须通过改革治理,才能有效地遏制官僚主义的发展。
制度的改革需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加强权力监督和制约,增加公众参与的机制。
试析北宋士大夫文官政治与政党之争的关系

收稿日期:2013-01-07作者简介:张亚杰(1987-),女,河南郑州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
张亚杰试析北宋士大夫文官政治与政党之争的关系摘要:北宋政党之争是北宋中后期政治史上的重大问题。
本文尝试从北宋士大夫文官集团的内部着手,研究文人自身的特点以及文官官僚体系环境造成的影响,探究政党之争之所以发生的起因。
士大夫文官政治是政争的源泉和推动力。
关键词:士大夫政治;文人;政党之争;原因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3-0092-04(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北宋政党之争是宋代政治史中的重要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
在关于党争的起因及危害方面:罗家祥在《论北宋党争的起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中认为,宋代有改革派和保守派两种官僚士大夫,他们在理想情操、政治抱负等方面尖锐对立,党争由此产生。
宋鸿在《宋代朋党思想及其对北宋政治的影响》(《河南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中指出,宋人朋党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以君子小人之辨区分朋党,王安石、司马光等北宋政治家及其改革的悲剧命运,就在于他们均受到朋党思想的影响,从而把一场兴利除弊的改革变成了君子、小人之间的毁誉斗争。
沈松勤在《北宋文人与党争》中认为,北宋党争根源于士大夫喜同恶异党同伐异的主体性格和行为模式。
刘复生在《北宋“党争与儒学复兴运动的演化》(《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6期)中认为,北宋中期兴起了儒学复兴的高潮,新儒们在实践“王道”政治理想的同时,对于如何改造现实社会却发生了严重分歧,以致政治上的“党争”不断。
而在关于台谏官员和党争的关系方面,罗家祥在《论北宋党争的起因》中认为,台谏的病态发展使其本身堕落为党争的工具。
贾玉英在《宋代监察制度》第四章中指出,台谏合一之势的形成决不是党争的根源;宋代台谏在党争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台谏对党争的具体作用,取决于党派自身的性质。
古代讨论制度的例子

古代讨论制度的例子始元六年(前81年),经谏大夫杜延年提议,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就武帝时期的各项政策,特别是盐铁专卖政策,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辩论。
同年二月,各地贤良文学均抵达京城。
一场轰轰烈烈的辩论大会就此展开,这一辩便是足足半年。
桑弘羊:实行盐铁官营,加快流通,对农业、工商业都有利。
贤良文学:官府铸造的铁农具不合时宜,官吏只求完成上级布置的铸造任务,完全不考虑农民使用是否便利。
农民拿着官府铸造的钝刀,草都割不断。
桑弘羊:现在虽然有些问题,但官府统一铸造后,能统一标准。
保证质量,价格以后也会降下来。
百姓还有什么苦恼的呢?贤良文学:盐铁官营后,价格变贵了,铁器还多是次品,没有其他竞争商品可以选择。
很多穷困潦倒的百姓只好回归到用木棒耕地、用手除草的时代。
桑弘羊:武帝时期,全国实行均输法。
即在甲地低价买进某种特产,再运到没有该商品的乙地高价卖出。
这是一件平万物而便百姓,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贤良文学:以前向百姓征税,只征收他们出产的东西,不征他们没有的东西。
农夫缴纳农产品,妇女缴纳纺织品。
现在,均输法名义上是在当地征收特产,但均输官为了谋取更大的利润,其实际做法是不收当地出产的东西,改为索取当地无法生产的东西。
老百姓只好贱卖掉自己的产品,去市场上购买均输官要求的东西。
用欺诈手段强行以低价收购,农民翻倍受苦,重复纳税,根本看不到平准的意义何在。
桑弘羊:国家集中管理,掌握平衡物价的权力。
一方面可以用于军费等各项开支,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少数豪富操纵市场物价,使百姓的利益得到保护。
预防天灾人祸,用来救济百姓。
要使国家富强,不是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发展贸易,互通有无,同样可以使国家富强。
贤良文学:天下的财富都是天子的,天子只需花费适当的财富。
收取一定数量的赋税,丰年也不多取,荒年则缓征赋税。
老百姓服徭役,一年不过叁天。
征收田税,不过十分之一。
帝王真心爱护臣子,臣子也都尽心尽力,上下互相谦让,天下就太平了。
古代高官上班时的打架事故

古代高官上班时的打架事故作者:来源:《廉政瞭望》2017年第01期中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之下,官员大都以“谦谦君子”自居,即使不是君子,也要伪装成君子。
隐秘的权力斗争当然一直存在,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过激一点的官员在大庭广众之下唇枪舌剑,也是有的。
但鲜为人知的是,还有的官员甚至是百官之首的宰相在上班时间打架,甚至打群架。
“一言不合就动粗”,古代高官打架,是故事,更是事故。
一个砚台引发唐末宰相“大战”唐朝末年,黄巢发动了农民起义,义军很快占领了浙西、浙东,南犯荆襄,东渡江淮,众归百万,于是,黄巢拥兵向唐僖宗上表求“天平节度使”的官职。
这时,朝内出现了“主战派”和“主和派”,代表分别是宰相卢携和宰相郑畋。
两个人因这件事最后撕破脸皮,在朝堂上大打出手当时,唐僖宗赶紧召集大臣议论对策,众臣都认为要先假意给黄巢一个官职,把他稳住,等到他的部下如鸟兽散之后,再收拾他也不迟。
其中宰相卢携与群臣的意见相左,卢携想要依靠手下的一名大将高骈来击退黄巢,以战而胜敌,而另一位宰相郑畋却力主和平解决。
最后,唐僖宗决定用高骈统领军队去击退黄巢的起义军。
见唐僖宗主意已定,郑畋只好放弃自己的想法,可是他心中仍是愤愤不平。
后来,高骈军队大败,黄巢义军以破竹之势跨越淮河,不久占领东都洛阳。
此时高骈又提议以公主和亲于南蛮,借助南蛮之力来平定黄巢之乱,卢携也同意了。
卢携的这一提议随之遭到了郑畋的坚决反对,在朝堂上激烈抗议。
在争执对骂中,卢携愤怒地起身拂袖而去,没想到这一拂袖把袖子甩到了案子上的砚台里,衣袖染污了一大块。
卢携再也压制不住心中的怒气,甩开污迹斑斑的衣袖,直接拿起砚台对着喋喋不休的郑畋投掷过去,虽然砚台没有砸中郑畋,但一场混乱与打斗在所难免,结果是二人在朝堂之上大打出手,引得满朝惊异。
后来,两位宰相当朝打架的事情传到唐僖宗耳中,唐僖宗将他们两个双双革职。
据《新唐书》记载,郑畋、卢携都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哲学家李翱的外孙。
既然如此,那么童年时代他们一定常常相见于李翱府中。
古代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

古代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在古代历史中,政治斗争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各种政治斗争事件纷繁复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事件,又有哪些故事值得我们探究呢?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
管仲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为齐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他通过改革,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发展。
在管仲的领导下,齐国强盛,成为了当时的霸主。
而与此同时,齐国的国君却因为嫉妒和嫉恨,不断陷害管仲。
管仲在政治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终于被贬谷。
然而,管仲却始终不放弃,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最终战胜了国君,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
管仲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政治上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时刻保持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懈才能得到成功。
同时,在政治斗争中也要注意把握好策略和谋略,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了眼睛。
还有一件著名的政治斗争事件,就是秦国的赵高,他是一位卑鄙狡诈的政治家。
在当时的秦国,赵高利用其他大臣的不满和反感,积极扩大自己的势力,最终成为了秦国的丞相。
赵高利用他的权力,从事着一系列腐败行为。
他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却是为自己谋取权力和利益。
他的政治手段和残忍的手段,让秦国最终步入了无法挽回的衰落之路。
这件政治斗争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政治家的短视和算盘。
一个政治家如果缺乏理想和远见,很容易走上权力腐败的道路。
在政治斗争中,要保持纯洁和高尚的道德标准,不能为了眼前的权力和利益,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另一件著名的政治斗争事件,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吕震的关系。
吕震是一位有才干的政治家,他在明朝建立之初,财政政策有很大贡献。
然而,他和朱元璋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意见不合,经常互相抨击。
最终,朱元璋覆灭了吕震的家族,并将吕震斩首示众。
这件政治斗争事件,让我们看到了当权者的残酷和无情。
一个政治家如果缺乏容人和宽厚的胸怀,很容易把自己变成一个小人和魔鬼。
最后,我们还需要提到唐朝的政治斗争事件。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但也是政治斗争最为激烈的朝代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古代官员开始党争往往意气用事将正义放置一边
导语:李选侍本是没甚么心机,所求不过皇贵妃而已。
东林如果操持得当,终究可以以借郑、李牵制新兴的魏、客势力。
同时,李选侍和郑贵妃还能以老太
李选侍本是没甚么心机,所求不过皇贵妃而已。
东林如果操持得当,终究可以以借郑、李牵制新兴的魏、客势力。
同时,李选侍和郑贵妃还能以老太太的身份多少管束一下有校。
明朝开国以来,论说皇帝的素质,不说太祖朱元璋,那是苦出身没法子说,有校恐怕是最差的了。
当日乃父常洛在策立的夹缝中疏于教育,但常洛毕竟是很有心计的。
有校则更差,以致于很多史学家认为,他是光宗的“文盲儿子”。
有校虽然是有明一代最无知最无能的皇帝,但他本心不愚,而且心灵手巧,只是疏于管教。
尤其是登基以后,没人管了,而他其实只是个十五岁的顽童皇帝。
在这时身边有个老太太,多少还是有些管束作用的,可是东林的“正义”举动。
不管本心如何,可结果是———郑、李去,魏、客进!大明朝到了熹宗手里真是无可救药地烂完了,我真的替思宗皇帝惋惜,他本不该是亡国之君呀!
国之将亡,必兴朋党。
好像中国人还特别好这口儿,我们在机关都不难发现这种“遗风”,最常见的便是同学、同乡拉帮结派、你争我斗。
不是说朋党初兴就一定好心没有,东林党初起的时候也绝对处于振兴政治的目的。
高攀龙、杨涟和左光斗等人也都是忠贞志士。
可是党争真得起来了,正义只能放于利益的一边。
到最后意气用事,争一时一事成败,而置国家利益罔顾。
唐有牛李党争,而使阉祸为甚;万历以来,东林和宣党、齐党、浙党、昆党、楚党的争斗倾轧,最后也使得阉寺势力坐大。
即使是思宗登基,翦除阉党之后,政治和思维的惯性力使然,党争仍然不止。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