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副刊“情感讲述”专栏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张萧(青岛农业大学经管学院10.16)摘要: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形成了公共话语空间,并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关系。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大众传媒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通过对报纸、杂志、电影、网络等具体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所折射的社会现象。
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层面追溯传媒中女性形象扭曲异化的根源,认为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同时与消费文化的兴盛和传媒中女性从业人员数量少、地位低有关。
第三部分着重思考怎样采取富有成效的具体行动来改善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实现良性和谐发展。
通过学习性别平等理论,建立多元化的官方和民间传媒评估机制,促进全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形成。
文章通过分析大众媒体对女性的忽略和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的再现,以促进大众传媒增强性别意识,进而打破传统性别角色定型,营造有利于女性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关键词:大众传媒女性形象健康发展从封建社会的发展到新中国的建立,人类历史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文明,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
在这样漫长的发展中,男性占据了主体地位,而女性大部分人士作为附属而存在的,不管是从古代皇帝的三宫六院,还是古代正常男性的三妻四妾来看,足以证明男性和女性的地位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突破了封建的桎梏,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人们开始倡导男女平等,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日益加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方面都获得了现代的文明,在大众传媒分速发展的今天,对女性的歧视还是会在主流文化中不同程度的出现。
我们需要好好的分析这些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大众传媒中的女性文本分析1.电影。
现在电影事业的飞速发展,俨然已经成了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在大众传媒中所涉及的影片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的女性形象,那一种文化的传播几乎都离不开女性的参与,最近这些年的影片除了《士兵突击》是全部由男性演员构造人物形象之外,还没有哪一部影片中没有女性。
女性形象折射的“光”和“影”

女性形象折射的“光”和“影”——从方方塑造的女性形象看其探索与矛盾毋伟伟(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河南郑州 450014)内容摘要:方方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些女性形象,在作家冷静睿智的叙述中,体现出了她对女性独立意识的思考,这之中有探索,有困惑。
她试图对男性话语进行解够,但仍处在男权话语的藩篱之中。
关键词:女性形象;独立意识;探索;困惑作为“新写实”代表作家之一的方方,在她的作品中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从底层的农村女子道高层知识女性;从顺从的传统女性到具有女性独立意识,勇敢与不公平的待遇作抗争的女性。
她以其特有的冷静睿智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可爱女性的生存状态。
“新写实”与革命现实主义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相比,表现为一种冷静的客观主义叙述,新写实小说家在写作时采取“主观退场”,“不动情关照”或称之为“零度写作”的方式,急力回避主观介入叙述对象,抑制直露的评价。
尽管如此,我们仔细看过方方的相关作品后,还是会从其字里行间或整体布局上,体味出她淡淡的情感内容。
一、有自我独立意识,反抗了的她们。
方方并不是一位女性主义者,文坛上对她的评价异口同声:中性写作。
但从她的相关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来看,方方对女性的独立是有探索的,而在这探索中也有其矛盾与困惑。
先来看方方笔下的底层女性:这里有乡镇废品收购站的天美(《水随天去》),有农村的女性,如英芝(《奔跑的火光》)。
(一)天美是《水随天去》的女主人公,其丈夫是个粗俗又暴躁的男人,由于天美一直没有孩子,他对其非打即骂,甚至公然另找他人,长期不回家。
而少年水下对天美却有了一种纯洁的无功利的爱,只要天美开心,他什么都愿意去做,以至于为了天美能获得财产,杀死了天美的丈夫,被判死刑。
方方笔下的天美:美丽,能干。
天美的自我独立意识主要表现在她的不屈就。
她明知丈夫三霸之间已不可挽回,可她却坚决不同意离婚。
少年水下的关爱满足了天美身心两面的渴望,尽管她们之间有着很多可以天长地久的可能,但天美最终难以割舍和丈夫的婚姻形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丰厚财产。
试谈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的女劳动者、女英雄形象及其启示

一
1 8—
心理的鲜明书写 , 十七年女性文学书写着真实也隐 蔽着真实 , 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但就文学作品本身
来分析 , 就可 以明晰很 多 。
而是空洞 的符号化的人物 , 除了作者的真诚与时代
赋 予 的英 雄光 环外 , 我们 看 不 到多少 女性 的 因子 。
底层 的女革命者主要是指在未参 加革命 以前 是备 受压迫的人群 , 如茹志娟《 高高的白杨树》 中的张爱 珍大姐 ,三走严庄》 《 中的收黎子 。张爱珍大姐原型 D, 凤 , t, 受到地主“ 霸天” t, l 七 的欺侮 , 唱歌都 不允 连 许, 还将她和恋人拆散 , 将她卖给尼姑庵 , 悲苦的身 世不是张大姐也其相似 , 至少概括了一部分女性参 加革命前所遭受的悲苦 。 张爱珍大姐参加革命后尽
二 、 自底层 的女 革命 者 、 来 女劳模 、 女英雄
一
、
真诚 信仰 并 为革命 献身 的 女英雄 形 象
这一 类形 象在 十七 年女 性文 学 中 比较 多 。 自 来 在 十 七 年女 性 文 学 中 主要 涉及 了两 个 重要 的 题材 : 民主 革命 战争 时期 的壮丽 或 温情 的描 写或者 是社会 主义 建设 时期 热火 朝天 的建设 场 面 。 革命 的 激情 和忠贞 的 革命信 仰使 得这些 坚 定 的女革命 者 , 无论 在 多么 残 酷 的敌 对 斗 争 中都 保 持着 如男 儿 般
21 0 0年 第 9期
N . , 01 o9 2 0
现 代 妇 女
MOD R 、0 EN E N vM 总第 37 4 期
试谈十七年女性文学中的女劳动者 、 女英雄形象及其 启示
王 郢 娜
( 南开 大学 文 学 院 , 天津 309 ) 00 1
媒介环境分析

内容提要: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口述实录”情感倾诉类栏目的媒介生态环境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口述实录”情感倾诉类栏目存在的生态环境因素以及生态失衡的风险。
关键词: 媒介生态环境“口述实录”《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于1997年开办《口述实录》专栏,首开“口述实录”这一文体先河。
短短几年,这种由普通老百姓倾诉自己生活中的情感经历,记者聆听记录而成的副刊专栏在各种市民生活类报纸上遍地开花,受到读者的热情追捧。
仅以武汉为例,《楚天都市报的》的“情感讲述”、《楚天金报》的“百味人生”、《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等口述性质的栏目和专版纷纷“出炉”,形成一阵热潮。
时至今日,此类情感倾诉类栏目仍长盛不衰、魅力依旧,新闻学术界对此现象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近年来,媒介研究领域借用“生态学”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媒介相关研究中。
所谓“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纽约大学的尼尔?波兹曼是最早正式提出“媒介生态”概念的学者,他将媒介生态学定义为“将媒介作为环境来做研究”。
著名学者邵培仁等将“媒介生态”定义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和谐的结构状态。
从传播生态系统的构成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媒介系统、社会系统和受众群体,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传播生态系统的动态空间。
按照这种把媒介视为生态系统的新视角,媒介之间的相互关系、媒介与社会环境、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密切联系都得到了一种新的诠释方式和研究角度,这种媒介生态理论对笔者进行“口述实录”栏目分析有一定的启示。
一、“口述实录”情感倾诉类栏目的生态环境要素笔者就这些“口述实录”栏目存在的生态环境因素进行了以下分析:1、“口述实录”的栏目内部生态环境我们不难发现,现如今报刊业存在着严重的“生态位”(指的是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有的位置)重叠,具体表现为媒介的同质化倾向严重。
电视媒介中女性形象的问题呈现及对策分析

电视媒介中女性形象的问题呈现及对策分析作者:冯小羽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5期摘要: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依然呈现出了性别歧视和价值偏向的问题。
这些具有倾向性的表达无形中给女性贴上了一些固定的标签,并影响了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全面解读。
电视媒介如何正确而客观的体现出女性的社会价值,还需要深入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电视媒介;女性形象;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4-0133-02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电视媒体表现形式的日益创新,电视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并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诸多事物的认知。
在对女性形象塑造方面,电视传媒也担当了重要角色。
199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建台历史上第一个女性专栏《半边天》,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女性专栏的开办与女性主义及其主导下的社会性别意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社会性别意识指的是对人的性别认知是社会建构的性别的认识,社会性别虽然存在着差异,但男、女性别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鉴于此,现代女性的形象内涵包括:正确的女性主体意识、较高的知识与修养、广阔的胸怀和超凡的魄力等,以此来展现女性特有的风度和魅力。
可以说,现代女性形象是对女性自身独立人格、存在价值,以及自身优势和能力的一种肯定。
那么,这也要求电视媒体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应该遵循现代女性的形象内涵,对女性表达出足够的尊重。
因此,电视传媒中所体现的女性的视角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前瞻性的见解、是否能够真正体现出女性的社会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与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电视媒介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误区近年来,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大背景下,电视媒介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但是,让人忧虑的是,受市场经济、传统观念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媒体在表现和塑造女性形象时常常出现一些倾向,而这些“倾向性”的表达则有意无意的误导了女性受众对自身审美及价值标准的认知,并影响了社会对女性形象正确而全面的解读。
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女性特质

谈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女性特质作者:方东明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以柴静为例,结合《新闻调查》、《面对面》等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从韧性、亲和力与宽容度、感性空间、细节张力等方面总结出电视新闻采访当中“女性特质”的一些特点,试图通过对女性特质分析,探寻女性新闻工作者,尤其女性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当中的一些的风格特征。
【关键词】女性特质韧性感性细节理性女性特质是指女性身体、发型、服饰、声音、皮肤、动作、情感、雄心等方面的多种表现形式和男性之间存在微妙而强有力的差别。
从电视新闻采访中我们也发现,男性和女性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当中手段、方式上还是有一些显著的区别。
本文试图通过对女性特质分析,探寻女性新闻工作者,尤其女性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当中的一些的风格特征。
本文选择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作为样本来分析女性特质在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体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新闻调查》、《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柴静在其中担任出镜记者和主持人的工作,如:《命运的琴弦》、《以生命的名义》、《杨柳坪七日》、《奥运纪事》、《网瘾之戒》、《面对面专访卢安克》、《面对面专访李稻葵》……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文对她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电视新闻采访当中的“女性特质”。
一、韧性韧性就是女性骨子里的“倔”劲儿,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题材,就会不顾一切地调查到底,即使遇到阻碍也决不轻言放弃。
当然“韧性”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女性善于采取一些“迂回”战术,不会与对方硬碰硬,这样的方式往往是最有效的,它能帮助你找到最后你想要的。
女性记者会引导对方发言,鼓励对方详细阐述观点以继续该话题,她们有一套折衷、迂回、妥协、调解和听取别人意见的方法,这种“战术”往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当然,她们心中设定的目标从没有放弃,一旦机会允许,她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向对方施压。
这种女性的“韧性”在柴静早期的节目得到了很好的呈现,如《张润栓的年关》一片中柴静对于法院的调查段落,在《面对面专访志愿者卢安克》中,我们见识了柴静作为主持人在深入挖掘主题,在富有韧劲的追问中了解卢安克的精神世界,全面深刻地展示一个来自异国他乡志愿者的丰满立体的形象。
《楚天都市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楚天都市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研究随着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女性的意识不断觉醒。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大众传播学理论在全球学术领域的拓展,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女性主义媒介研究诞生。
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后,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开始走向中国,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总体而言,女性在社会新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研究社会新闻能更好地反映媒体是如何塑造女性形象的。
本文选取《楚天都市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并截取一定时段的报纸,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对选取的样本具体分析,希望得到《楚天都市报》社会新闻中反映的女性形象,并利用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家庭和工作关系等理论分析媒体塑造的女性形象是否客观、全面。
通过对所选取的新闻文本按照女童、少女、青年、中年和老年五个年龄段的标准进行具体分析,了解《楚天都市报》各年龄段的女性形象。
然后,对样本中的女性性别角色和性别气质进行分析,发现《楚天都市报》社会中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确实存在刻板化倾向。
紧接着,分析《楚天都市报》社会新闻中的女性形象刻板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的性别平等意识。
最后,深入分析媒体女性形象塑造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期望媒体能以平等、积极的态度,运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女性进行真实、客观的报道,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时代关口上的“她”——《中国妇女报》女性典型报道中的隐喻运用

68学术探讨女性典型人物报道中,女性的形象是模范化的,体现了当今社会对女性的要求与意识形态倾向。
在这些女性典型人物报道中,常常会运用隐喻表现女性形象,这些隐喻不仅是使报道生动的修辞手法,更是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通过对某一方面特点的突出强调来实现。
本文将重点探寻《中国妇女报》报道如何借助隐喻表现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时代关口上的女性典型人物形象,及其具有哪些隐喻意图。
一、研究方法本文运用话语分析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女性典型报道中所采用的隐喻的类型、意图、倾向,并对以上内容进行数量上的统计与描述。
首先,抽取研究样本。
本研究从《中国妇女报》2018年的女性典型报道中抽取样本。
《中国妇女报》是由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办的全国性妇女报,具有思想性、社会性、综合性。
鉴于《中国妇女报》中的女性典型报道数量较多,本文将从全年报道中随机抽取两个月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以2018年6月与12月的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共46篇。
其次,通过话语分析与内容分析提炼作为样本的报道中所涉及的隐喻类型。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通读所有作为研究样本的报道,并找出其中所有的隐喻;对所有隐喻进行归类,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定量分析,统计不同隐喻类型的使用频率;通过对隐喻类型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女性典型报道中使用隐喻的偏好,与其中呈现的女性典型的形象特征。
最后,探究使用隐喻背后的意图与态度倾向。
如果仅对隐喻本身进行分析并不能找到隐藏在其背后的价值倾向与作者动机,只有仔细考察与隐喻相关的周围文本,及文本背后的社会背景,才能解读出隐喻背后的修辞意图与态度倾向。
二、隐喻类型分类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
[1]将隐喻按照一定标准分类后,可以更明了地分析出隐喻的运用特点与偏好,为进一步剖析隐喻背后的意图、倾向奠定基础。
隐喻包括源域与目标域两个组成部分,“本体”为源域,“喻体”为目标域。
比如,12月8日对于“女排”这一群体典型的报道中有这样一句“在新中国的体育历史中,中国女排是璀璨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在这个隐喻中,源域是“中国女排”,目标域是“最耀眼的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摆脱弱势地 位。 因此对大众媒介报道 中的
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有重要的意义。
情感类专栏一直是报 纸副刊 的 “ 宠 儿 ”, 般 以普 通 百 姓 口述 生 活 中 的情 感 一
不乏善 良的一面 , 人们始终带着 “ 色 但 有
眼镜 ”看 待 。“ 感 讲 述 ”中 的 女 性 被 讲 情 述 者 一 般 是 从 中作 梗 、破 坏 别 人 生 活 的 “ 女人 ”, 道 德 失 范 、 反 社会 伦 常 的 坏 是 违
性 担任 的角 色 以 及 产 生 原 因 。
一
女性形象多为负面 ,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 多方 面的 , 诚然与消 费文化盛行 , 们 人
类 人 ,正 是 女 性 在 情 感 生 活 中 丧 失 理 3 男性 讲 述 者 口 中的 女 性 、
性, 背叛家庭背叛伴侣 的典型代表。
遇 悲 惨 , 着 无 奈 、 愤 的 情 绪 将 自己 的 带 悲 伤痛 暴 光 于 所有 人 的视 线 之 下 , 控 诉 者 以
多为负面形象 , 做出负面行为 。
4评 论 员笔 下 的女 性 、
《 楚天都市报 》“ 情感讲述 ” 在故事 结束后设 有 “ 记者手记”和 “ 讲述 B S B ”,
此类女性 一般是男 性讲述者 口中的 女主角 , 这类故事是男性受到女性 的打击
或 伤 害 , 终 情 感 走 向 终 结 。 本 中 男 性 最 样 讲 述 者 口 中的 女 性 分 为 两类 : 类 是 感 情 一
喜欢情感类 的谈 资有关 , 但更多的应该 考
虑女性主义本身 的问题 。
总 之 , 类 男 性 口中 的 女 性一 般是 家 此 庭 的 “ 时炸 弹 ”, 家 庭 和 睦构 成 威 胁 , 定 对
一
此类女性在样本 中占多数 , 一般是女 性作为受 害者对记者讲 述 自己的情感 挫
折 或 者 失 败 经 历 。虽 然 每 个 人 的 经 历 不
者” 则是二元 对立 中处于弱势 的一方 , 作
同, 但都 以分手 或离婚告终 。 本 中只有 样 两个是美满结局 , 这种 比例说 明了报纸 的 倾 向。 而故事分 为两类 , 类是 由于第三 一
者插 足 造 成 恋 情或 婚娲 的失 败 ; 一 类 是 另 两人 因为 现 实 原 因 , 出现 矛 盾 冲突 导 致 分 手的 。 讲述 者 一 般 都 是 被 玩 弄 情 感 或 者 境
出所谓 的 “ 者” 他 划分 的都是处于强势的 方。 从性 别上来说 , 在男 权社会 中女 性 了描述女性的真实地位 和现实状况 , 即现 代生活中的女性并不是 实实在在 的女性 , 而是父权 制社会下 的附属 品, 女性始终是 “ 被看者 ”,女性 自我表演往往依 据男性 是 “ 他者”。 女性 主义 中的 “ ① 他者 ” 为 是
“ 情感讲述 ”中涉及 的女性角色分为
四种 : 女性讲述者本身 , 女性被讲述者 , 男 性讲述者 口中的女性 , 评论员笔下 的女. 1 生。
1 女 性 讲 述者 本身 、
出轨 , 叛变情侣或婚姻 ; 一类是性格 有 另 缺陷, 让男 主角苦不堪 言。 只有一篇是 男 女恩爱 , 修成正果的美好故事 。
‘ ‘
《 楚天郡 市投 》 制 情感讲迹 "专栏 的太 性 影 象分 新
■王晓聪
【 摘要 】 情感类栏 目一直是 都市报 纸副刊强力打造 的重点 , 一般 以普通百姓 口述 自己生活 中的 情感遭 遇, 由记者聆 听记录 的方式 刊登 。 本文采 集 了 ( ( 楚天都 市报 》 9年 9月 1日至 2 20 0 5日共 2 5
1 女 性 一 直作 为 男性 的 “ 者 ” 、 他
、
“ 感 讲 述 ” 的女 性 角色 情 中
文化领域 的 “ 他者”、 他性” “ 概念是 指人们将一个人 、 一个群体或一种制度定 义为他者 , 是将他们 置于人们所认定 的 自 己所属的常态或惯例 的体 系之 外。 “ 有 他 者 ”的地方 , 必然 存在 二元对 立 , “ 而 他
一
且以鼓励性的话语赋予对女性的新期待。
二 、 因 分析 原
上 述 分 析 可 以看 出 “ 感 讲 述 ”中 的 情
遭遇 ,由记者聆 听记 录的方式刊登 。 楚 《 天都 市报 》的 “ 感 讲述 ”专 栏 就属 此 情 类 , 面多涉及女性角色 。 里 本文选取 2 0 09 年 9 1日至 2 月 5日共 2 5个样本 , 分析女
个样本着重分析 “ 情感讲述”中的女性形象, 并依 据女性主 义的观点和文化 角度做 出理论分析 。 【 关键 词】 楚天都市报》 情感讲述 女性形象
近年来 , 女性主义一直是后现代主义
学 者关 注 的焦 点 。 百 年 来 女 性 主 义 批 判 几
年轻貌美 ,是造成别人 家庭破裂 的导火 索, 或加速别人恋情终结 的催化剂 。 总之 , 这类女性形象 以负面为主 , 为社会谴责 作 的对 象介 入 到讲 述者 的生 活 当中 , 情 “ 妇 ”、 二奶 ” “ 是她们 的代名词 。 虽然她们
由记者 和一 般大众对故事 中的行 为做 出 评价或者讲述 自己的体会。 这里分为两部
分 : 者笔。 者 一 般 是 在 听 完 男 ( ) 记 女
的眼光 。 法国著 名学者波伏娃 曾说过这样
一
句 话 : 女 人不 是 天 生 的 ,她 是 被 男 性 “
般站在女性角度思考 问题 , 以分析更加 所 合理 , 并且提出对女性 的新期盼。 而普通 大众 在 “ 讲述 B S B ”中对女性 形象的描述 多持 同情态度 , 他们一般就事
论事 , 同情 怜悯 在 情感 中受 伤害 的 女性 , 并
学者为 了争取 与男性平 等的权力 不懈地
努 力斗 争 , 在 现 实 生 活 中女 性 仍 然 没 有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