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时练《第6课 戊戌变法》试卷含答案解析(1)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练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场改革积极作用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思想启蒙C.增强了近代国防力量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2.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机构设立于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C.鸦片战争期间D.甲午战争期间3.谁镇压了维新变法运动.A.光绪帝B.慈禧太后C.荣禄D.八国联军4.“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结合右图判断这位是维新志士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光绪帝5.戊戌变法时,耍两面派手法,出卖维新派的是A.慈禧B.袁世凯C.光绪帝D.谭嗣同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
”这句话所反映的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是A.发展农、工、商业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开办新式学堂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7.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觉悟的先觉者。
以下选项中,事件与“先觉者”对应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林则徐B.第二次鸦片战争—严复C.甲午中日战争—梁启超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孙中山8.下列人物中宣传“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推动维新变法的是A.梁启超B.孙中山C.邹容D.陈独秀9.“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材料中的“学习”指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太平天国运动10.1898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谭嗣同作为洋务派的代表,领导了洋务运动B.谭嗣同的流血牺牲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C.谭嗣同等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D.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11.献身变法临终时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A.关天培B.谭嗣同C.陈玉成D.聂士成12.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A.论文《戊戌变法史事考》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C.影视剧“公车上书”片段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13.维新人士为了宣传变法思想,创办了许多报刊,下列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①《时务报》②《国闻报》③《民报》④《知新报》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4.“百日维新”时期,甘愿为维新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谭嗣同15.“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康有为的选择是指:A.领导洋务运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与梁启超一起发起公车上书,掀起维新运动C.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进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活动D.创办刊物,宣传民主、科学思想16.“书上数日不报,各公车再联十八省同上一书。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检测题(附答案新人教版)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为此他们( )A.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B.掀起了洋务运动C.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D.创办了京师同文馆2.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组织强学会B.公车上书C.成立保国会D.形成洋务派3.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以下建议,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 )A.“拒和争民族之气”B.“迁都是天下之本”C.“变法成天下之治”D.“练兵强天下之势”4.如图是青岛的著名景点之一——康有为故居,位于福山支路5号,许多人仰康有为之名前来参观。
下列运动与康有为有关的是( )A.地主阶级洋务运动B.资产阶级维新运动C.资产阶级革命运动D.无产阶级革命运动5.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6.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B )7.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裁撤冗员B.开办新式学堂C.训练新式军队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8.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 )为走救国之路, A 再次上书;不作亡国之君, B 下诏变法;反对变法维新, C 发动政变;以血唤醒民众, D 慷慨就义。
9.下列人物不属于“戊戌六君子”的是( )A.康广仁B.梁启超C.刘光第D.杨深秀10.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
这说明戊戌变法(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1.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其中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2.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A.维新思想B.儒家思想C.近代科学D.法家思想3.1895年至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4.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乾隆帝5.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A.训练新式军队B.兴办私人企业C.改革政府机构D.开办新式学堂7.“戊戌六君子”是在19世纪末我国的一次变法运动中被杀害的,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②开办新式学堂③改革财政④训练新式军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8.临刑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想以流血牺牲唤醒国人。
“他”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邓世昌9.“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
”据此,戊戌变法的作用是()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社会经济发展C.促进思想启蒙D.促进社会政治变革10.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支持变法②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变法失败④变法使中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变法失败。
该政变的实质反映了()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C.资产阶级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争夺统治权的斗争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6课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甲午战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向敌人学习”指的是十九世纪末的()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割去了台湾之后,还要求各口通商,苏州也开了日本租界,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
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从材料可见()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先进中国人主张向西方学习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人们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3.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A.曾国藩B.康有为C.邓世昌D.左宝贵4.刘亚洲上将指出:“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
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
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作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 (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D.促使中国认清其所处的国际地位5.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6.下列事件与结果的搭配,正确的是()7.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C.废除帝制,民主共和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8.“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中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下列哪一事件首先实践了“西方民主制度的梦想”()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9.戊戌变法的内容中,直接触及顽固派利益的是()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10.胖虎同学为撰写论文,列出以下提纲:“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二、梁启超与《变法通议》;三、严复与《天演论》。
17-18学年上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题 (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上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题一、基础练习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着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的危机。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怀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认为只有进行社会改革,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
他们为救亡图存进行的探索是()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五四运动2. 1895 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 拒和B. 迁都C. 变法D. 革命3、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强学会的建立B.“公车上书”C.《定国是诏》的颁布D.保国会的建立4.在中国请求变法图强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是( )A.康有为、梁启超B.李大钊、胡适C.李鸿章、张之洞D.曾国藩、奕沂5.“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
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他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维新思想开始传播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D.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6、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探索过程中,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袁世凯的出卖B.脱离群众和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C.顽固派的强大D.所依靠的光绪帝没有实权7.5月28日,“湖湘文化十杰评选高峰论坛”在岳麓书院隆重举行。
著名学者郑佳明表示,他个人最为钦服的湖湘历史文化名人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近代维新志士( )A.黄兴B.左宗棠C.曾国藩D.谭嗣同8. “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
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
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二、能力提升练习9.材料:“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同步练习(新人教版附答案)

一、选择题(4分×12题=48分)1.“戊戌变法历残害,赤心肝胆辉百日。
”下列有关戊戌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B2.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
这说明戊戌变法()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答案】A3.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表现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其表现主要在于()A.兴办近代军事工业B.传播新思想C.开始兴办新式学堂D.筹建海军【答案】B4.“……举国欢舞,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这段话描述的是戊戌变法中哪项变法法令的实施()A.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创办新式学堂C.保护农工商D.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答案】A5.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由此开始。
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A.虎门销烟B.洋务运动C.公车上书D.新文化运动【答案】C6.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上海创办的影响较大的报刊是()A.《时务报》B.《国闻报》C.《湘报》D.《万国公报》【答案】A7.1898年,紫禁城内发生政变,慈禧太后再度出面执政,到处搜捕被视为乱党的改革者,原本被裁撤的政府部门和各类官职也重新恢复,军政大权则由太后信任的权贵控制。
下列哪一选项是造成此事件发生的原因()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公车上书【答案】B8.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组织强学会B.《万国公报》创办C.成立保国会D.公车上书【答案】D9. 维新派的改革遭到了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是因为( ) A.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B.维新派反对清政府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答案】A10.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舆论界领导地位的是( )A.《中外纪闻》《湘学报》B.《时务报》《国闻报》C.《洲学报》《知新报》D.《天演论》《变法通议》【答案】B1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
第6课 戊戌变法 同步测试-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第6课戊戌变法一、单项选择题1. .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A. 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B. 鸦片战争和戊戌变法C. 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D.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2.“在北京宣武门外松筠庵,一大批举子大集,人人脸上都透着怒意,一番痛骂之后,人们在一份奏折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此文一万八千言,是广东南海人一夜之间写就。
”这段话描述的历史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 《马关条约》的签订B. 百日维新的失败C. 《南京条约》的签订D. 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3.“甲午战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向敌人学习”指的是十九世纪末的()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19世纪末,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式也影响了居于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趋向于改良而非趋向于革命。
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
”这里的“他们”主张()A. 民主科学是潮流B.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C. 祖宗之法不可变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5.有人说:“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B.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C. 列强侵略势力可以深入中国腹地D. 战后向西方学习上升到制度层面6“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与材料联系最直接的事件是:()A.甲午海战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 瓜分狂潮7.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时序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A. AB. BC. CD. D8.“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在读书人的呼吁下,皇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实行变法,其具体措施不包括( )A.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B.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D. 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9.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训练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训练题及答案【基础练习】1.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会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 ) A.火烧圆明园B.公车上书C.谭嗣同遇害D.颁布“明定国是”诏书2.右图严复雕像坐落在天津古文化街上。
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由严复等主持的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是( )A.《海国图志》B.《时务报》C.《知新报》D.《国闻报》3.在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
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4.下列属于戊戌变法主要内容的有( )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②开办新式学堂③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④训练新式军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5.戊戌变法失败后,决心用自己的牺牲来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代有位皇帝下了一道密诏:“朕思考时局艰难,不变法不足以救中国,不去守旧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则不能变法,但是皇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劝谏,太后更生气。
现在朕位几乎不保。
你们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应妥当秘密筹划,设法相救。
”(1)材料中的这位皇帝是谁?密诏中的“变法”是指什么?“太后”是指谁?(2)材料中“太后更生气”的原因是什么?她是怎样回击这次“变法”的?“变法”结果如何?【能力提升】1.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
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
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
”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2.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下表中的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是( )A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B 百日维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 “明定国是”诏书颁布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D 戊戌政变提高了光绪皇帝的地位3.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
......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下图所示事件与材料所涉及的条约有密切联系的是 ( )
A.B.C.D.
2.弘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
下列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怀和抱负与英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A.冻死不拆尾,饿死不掳掠(文天祥)
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岳飞)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
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
3.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
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
4.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
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D.传播了革命思想5.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
A.裁撤冗官冗员 B.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
6.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
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
7.下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从容赴死的图景。
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
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
C.慈禧太后、袁世凯 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
8.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下面关于戊戌变法的线索中,对应错误的史实是
A.A B.B C.C D.D
9.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
这说明戊戌变法()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10.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劝导国人
A.放弃天朝观念 B.学习西方技术 C.拥护民主共和 D.反抗列强侵略
二、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牙,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对于这个严重丧权辱国的条约,全国各阶层人士无不为之痛心疾首。
在京参加会议的举人也义愤填膺……发动了 1 300多名举人于5 月2日联名上书清廷,确切指出
形势的危殆。
”
材料三: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
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发动了 1 300多名举人于5月2日联名上书清廷”的事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有哪些?(写出两种即可)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变法”失败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维新变法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何积极的作用?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1860年),清朝官吏都不懂外语,跟洋人打交道很困难。
于是,恭亲王建议在总理衙门领导下,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人才,以任翻译。
1862年,清政府批准开办京师同文馆,从入旗子弟中选出10人,专学英文,以后又陆续开设法文、德文和日文馆。
1866年,恭亲王又提议在同文馆中增设算学馆,学习天文算学。
材料二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一开始就是改革维新、兴学图强的产物。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变法维新的改良运动,特别提出维新变法须从废科举、兴学校开始。
1898年6月,光绪皇帝下“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尤应首先举办”。
(1)材料一中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哪一次运动的产物?根据材料一,归纳京师同文馆开设课程所涉及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京师大学堂成立的历史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除了兴办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方面还有什么革新措施。
参考答案
1.D2.D3.B4.C5.A6.B7.A8.A9.A10.A
11.(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民族危机。
(2)公车上书。
(3)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兴办学堂。
(4)戊戌政变;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12.(1)洋务运动。
外语: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自然科学:天文算学。
(2)背景: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兴起,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