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季节辩证

合集下载

《伤寒论》白话文

《伤寒论》白话文

伤寒论白话解辨脉法第一1、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2、问:阳结证和阴结证的脉象如何区分呢?答:病人脉象浮而数,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这是燥热实邪内结,名叫阳结。

大约到第十七天,病会加重。

病人脉象沉而迟,不能饮食,身体困重,大便反而结硬的,这是阴寒实邪内结,名叫阴结。

估计到第十四天,病会加重。

3、问:有一种病症,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什么是阳不足?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是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会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那样畏寒。

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4、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

卫阳衰虚不能外固,所以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所以产生筋脉挛急。

如果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

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证。

5、脉象盛大好象车盖上拥的,是阳气偏胜所致,叫做阳结脉;脉象强直连连不断,如摸长竿一样的,是阴气偏胜所致,叫做阴结脉。

脉象轻浮于上,状如肉汤上的油脂飘浮样的,这是阳气衰微的表现。

脉象极其细小,状如蜘蛛丝一般的,这是阴气衰微的征象。

脉象绵软无力,前大后细,好象漆汁泻下之状的,这是大失血后血脉空虚的征象。

6、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快,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这些都是有病的脉象。

7、动脉是阴阳之气相互搏结,脉气不能贯通三部所致。

如果寸部出现动脉的,为阳虚不能固外,就要汗出;尺中见动脉的,为阴虚阳乘,就要发热;假如既不汗出,又不发热,而见形寒畏冷的,这是三焦阳气受伤,不能通达于外的缘故。

伤寒论白话解读全文

伤寒论白话解读全文

伤寒论白话解读全文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

全书共分六十篇,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症状、病因、病程、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内容,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临床诊疗方法有重要影响。

伤寒论的概念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是由张仲景所著。

它把伤寒病看作是由外感于寒热之气所引起的一类传染病。

这个病在国内流行了数千年,因其病情复杂、症状多样而著名,中医学家们长期致力于寻求治疗的良方。

伤寒论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伤寒论的时候,最先要了解的是其研究方法。

伤寒论主要采用了辩证论治的方法,即通过观察病情变化,分析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同时制定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伤寒病的确诊、分期及处理方案等方面,伤寒论有详细的规定和解释。

伤寒论的分类伤寒论主要分为三大类:初、中、重。

初伤寒和中伤寒都比较普遍,以发热、头痛、咳嗽、喉痛、关节痛等症状为表现,但重伤寒病情极其危险,症状严重,病人一旦中重伤寒就必须立即就医。

伤寒论的治疗原则伤寒论治疗原则主要有解表、清热、降温、化湿、溶症、复原等疗法。

其中解表是初期治疗的基本方法,清热治疗是针对发热等综合症状的处理,降温治疗旨在帮助病人降低体温及消除其他症状,化湿治疗关涉到胃肠、泌尿及生殖系统症状的处理,溶症疗法是针对重度病人的强化治疗方案。

伤寒论的预防伤寒论对于预防伤寒病也有所规定,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外来传染源的侵入,加强体质锻炼,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全书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症状、病因、病程、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内容,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临床诊疗方法有重要影响。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参考手册,对中医治疗伤寒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伤寒论》00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伤寒论》00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伤寒论》00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00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一句,说的是太阳病如果想好的时候,一般都在巳时至未时之间。

巳时,上午9点到11点。

午时,上午11点到1点。

未时,下午1点到3点。

一个时辰是2个小时,巳午未这三个时辰,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

这个时间段,在一天当中,是阳气升发的状态,过了下午3点,阳气就退出了主导地位,阴气则开始占主导地位。

按阴阳来分,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一天之中如果分成四等份,是这样的。

上午为阳中之阳。

下午为阳中之阴。

前半夜为阴中之阴。

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上午一大早,阳气开始逐渐升发,9点以后,阳气基本上就算是比较足了,而且还在一直升发。

到了中午12点,阳气升发至最高点,相当于一年四季当中的夏至。

过了中午12点,阳气开始减少,阴气开始增加,到了大约下午3点以后,阴阳二气基本上就平衡了,再往后就是阴气主导了。

把一天的24小时和一年的24节气对应起来,他们是这样的关系。

立春 03:00雨水 04:00惊蛰 05:00春分 06:00清明 07:00谷雨 08:00立夏 09:00小满 10:00芒种 11:00夏至 12:00小暑 13:00大暑 14:00立秋 15:00处暑 16:00白露 17:00秋分 18:00寒露 19:00霜降 20:00立冬 21:00小雪 22:00大雪 23:00冬至 24:00小寒 01:00大寒 02:00 上午9点相当于一年四季当中的立夏,中午12点相当于一年四季当中的夏至,下午3点相当于一年四季当中的立秋。

我们知道,立夏到立秋,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季节,也是阳气最旺的季节。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太阳病想要好的时候,一般在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也就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间段,有没有这样的道理呢?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也只能是约略之词,并不是绝对的。

我们说,影响一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而内因是主导因素,外因只能影响,不能决定。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一、太阳病辨证论治1.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此条文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特点及治法。

阳浮阴弱是脉象,同时有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状,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上强调药后啜热粥、温覆取微汗等注意事项。

2.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这里指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与桂枝汤证不同之处在于有无汗出,麻黄汤证无汗,且不需要啜粥辅助发汗。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1. 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对于伤寒病中出现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此处“里有寒”多认为是里有热邪,为传抄之误)的情况,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走进《黄帝内经》丨每个季节都有一定的疾病

走进《黄帝内经》丨每个季节都有一定的疾病

⾛进《黄帝内经》⼁每个季节都有⼀定的疾病故春⽓者病在头,夏⽓者病在脏,秋⽓者病在肩背,冬⽓者病在四肢。

——《素问·⾦匮真⾔论篇第四》每个季节主要的风向、⽓候,侵害⼈体的病位,逐渐的从外部环境和内在⾝体构成⼀个整体,潜移默化当中,就已经渗⼊到了中医特别重视的整体观。

什么是整体观?就是外部环境和⼈体内在环境息息相关,构成⼀个天⾐⽆缝的整体。

“故春⽓者病在头”春天,我们上⼀节课提到,它的表现:俞在颈项;颈项所供养的、⽀持的是头部。

为什么说春⽓病在头呢?⼈体的头实际上是前部的⽀持,加上后部的⽀持,前边的颈总动脉的供⾎,和后边椎动脉的供⾎,两个⼤动脉的供⾎供养⼈这个头。

所以,到春天的时候,⼈出现的头晕、头疼、⿐炎等等,都与前边供⾎和后边供⾎充⾜与否有关系,通不通畅有关系。

真正有⽤的是能量,⼀⽓循环,⼀⽓流⾏。

不管怎么应象,真正有⽤的是⼀⽓流⾏。

春天只不过是⽓到了颈项,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顺利供养头部,有问题的话头部就病。

我们在讲《四⽓调神⼤论》的时候,那个时候框架⽐较粗,线条⽐较粗,现在就是“⽓”了。

那时候是⼀个线条,⼀个肝病怎么怎么着,现在⽐较细了,与上节课提到的⼩周天有关系。

⼀⽓流⾏,到了颈、项,颈、项两个地⽅的⽓机失司,前边不好,后边不好,ok,头就会出现病变,当⽓的循环失司,“病,并也”。

并就得病了。

“夏⽓者病在脏”夏天是若有所爱在外的,夏天如果⼈的⽓机不能够达到“⼼布于表”那样的畅快,没有⼀个爱⼼向外舒达,顺应天地布施的状态,⼈内在热量得不到透发,还憋在⾥⾯。

同时,夏天⽑孔舒达,⽑孔经常是张开的,如果⼼情不畅快,外边的邪⽓更容易侵犯⼼脏。

夏天⼈是个开放状态,如果不开,内在的热量、内在的能量没有表达出去,我们讲就郁了,郁滞了就是不开。

春天就开始⽣⽓、郁闷,到了夏天还郁闷,那就夏为寒变。

那么如果开了,不正常的开放状态也是很危险的。

⼼脏不正常开放状态的危险什么?如果你内在的内⼼⽐较焦灼,情绪⽐较过激,这个时候外在的热量,尤其是热量,夏天热,更容易通过已经开放的⽑孔钻进去,所以说夏⽓病在脏,还是与⼼有关系。

伤寒论的中医原理是什么

伤寒论的中医原理是什么

伤寒论的中医原理是什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篇论述伤寒病的章节,由《伤寒论》三篇组成,共计1200余字。

它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最早系统记载传染病的著作,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伤寒论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是中医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伤寒论所讨论的伤寒病,是指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现代医学称之为斑疹伤寒或副伤寒。

文章主要通过对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中医学的核心原理和诊疗方法。

伤寒论的中医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五运六气理论: 伤寒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

通过对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的研究,总结出了五运六气理论,即五行学说和六气变化规律。

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六气相应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一定关系。

2. 阴阳学说: 伤寒论中运用了阴阳学说的原理来解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它强调阴阳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在伤寒论中,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进而引起了脏腑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病理反应的产生。

3. 致病因素的研究: 伤寒论首次系统地提出病因学说,将传染病的发生与病原、环境、人体三个方面联系起来。

其中病原主要指的是致病的传染源,环境主要指的是外界的气候、地理、自然等环境因素,人体主要指的是机体本身的素质和抵抗力。

通过研究这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预防和治疗传染病的方法。

4. 辨证论治: 伤寒论强调病证的辨别和治疗的个体化。

认为不同的病因、病机和身体状况,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通过对病症的特征和机制的辨别,选择适当的药物、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恢复机体平衡的目的。

5. 以病为中心: 伤寒论认为治疗的着眼点应该是疾病本身,注重病因病机的研究和全面的病证分析。

同时,强调了身心合一的观念,认为健康和疾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能将身体和精神划分开来,应综合考虑个体的情况,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共同进行治疗。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

伤寒论原文及解释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伤寒论原文及解释,欢迎来参考!【原文】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

《阴阳大论》①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②,此则四时正气③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④固密⑤,则不伤于寒,触冒⑥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⑦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注释】①《阴阳大论》: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今佚。

②冰列:“列”通“冽”,严寒的意思。

③正气:四时正常的气候。

④君子:能注意摄生的人。

⑤固密:保护周密的意思。

⑥触冒:感触冒犯之意。

⑦毒:危害的意思。

【译文】《阴阳大论》说:春天气候温暖,夏天气候炎热,秋天气候凉爽,冬天气候严寒,这是四季正常气候的变化规律。

冬季严寒,自然界万种生灵深深地潜藏、伏匿,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们,顺应自然之规律而防护固密,所以寒邪不会伤害到他们。

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这就叫伤寒。

四时之气皆能伤人而致病,但伤寒这种邪气,是最为凛冽、肃杀的邪气,所以危害最烈。

【评析】本条指出外感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特举冬时伤寒为例,揭示预防的重要性。

春夏主阳,秋冬主阴,阳主生长,阴主收藏,随着四时的变化更替,万物也不断地发展变化。

《素问·四时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蕃秀。

《伤寒论》二十四节气决病法,节气用的全是天干地支,但首句“艮”是何意?

《伤寒论》二十四节气决病法,节气用的全是天干地支,但首句“艮”是何意?

《伤寒论》⼆⼗四节⽓决病法,节⽓⽤的全是天⼲地⽀,但⾸句“⾉”是何意?粗浅的谈下个⼈的理解,欢迎⼤家交流学习。

先看原⽂:《伤寒论伤寒例》夫欲候知四时正⽓为病及时⾏疫⽓之法,皆当按⽃历占之伤寒论⾥列出⼀份四时⼋节⼆⼗四节⽓七⼗⼆候决病法:⽴春正⽉节⽃指⾉,⾬⽔正⽉中⽃指寅。

惊蛰⼆⽉节⽃指甲,春分⼆⽉中⽃指卯。

清明三⽉节⽃指⼄,⾕⾬三⽉中⽃指⾠。

⽴夏四⽉节⽃指巽,⼩满四⽉中⽃指巳。

芒种五⽉节⽃指丙,夏⾄五⽉中⽃指午。

⼩暑六⽉节⽃指丁,⼤暑六⽉中⽃指未。

⽴秋七⽉节⽃指坤,处暑七⽉中⽃指申。

⽩露⼋⽉节⽃指庚,秋分⼋⽉中⽃指⾣。

寒露九⽉节⽃指⾟,霜降九⽉中⽃指戌。

⽴冬⼗⽉节⽃指⼲,⼩雪⼗⽉中⽃指亥。

⼤雪⼗⼀⽉节⽃指壬,冬⾄⼗⼀⽉中⽃指⼦。

⼩寒⼗⼆⽉节⽃指癸,⼤寒⼗⼆⽉中⽃指丑。

并云:⼆⼗四节⽓,节有⼗⼆,中⽓有⼗⼆,五⽇为⼀候,⽓亦同,合有七⼗⼆候,决病⽣死,此须洞解也。

⽃历是啥?应该是北⽃历法。

先借风⽔学明⽩⼀些概念后天⼋卦与⼆⼗四⼭的概念如下图:曾⽂迪的青囊序讲,先天罗经⼗⼆⽀,后天再⽤⼲与维,⼋⼲四维辅⽀位,⼦母公孙同此推。

⼭与向,⼜称坐向,是地理的术语,其实就是我们通俗讲的背⾯。

因为古代建筑多是背⼭⾯⽔的,没有河溪的则还要在门前挖池塘储⽔,既可以养鱼⼜有风⽔上的意义;背着的⼭,⼜泛称为龙。

所以背、龙、⼭⼀个意思,⾯、向、⽔⼜⼀个意思。

将⼀个圆平均分成24份,每⼀份代表⼀个⽅向,也就是房⼦的背⾯,归纳到24种情况⾥去考察吉凶。

24⼭的产⽣,来⾃8与12的最⼩公倍数,就是揉合了⼋卦的⼋⽅系统与地⽀12⽅的系统在⾥⾯,是在早先12地⽀的基础上的⼀种进化。

这个24分,12地⽀分了其中12份。

那么天⼲的戊⼰5、10表⽰交媾的放在中间,为太极;除去戊⼰之外的8个天⼲与12地⽀凑成20份,还有4份不够,咋办呢,在后天⼋卦取四维(坎离震兑为四正)的乾坤⾉巽补进去,于是24⼭名称完成了。

然后就是以⼦午卯⾣乾坤⾉巽为⼋⽅的中间,分别在其左边排⼋个,右边⼜排⼋个,就成了上⾯这个风⽔应⽤上最基本的⽅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性寒热须对应各季寒热春以凉药夏以寒药秋以温药冬以热药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系
春分清明谷雨柴胡系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豉系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系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系
立冬小雪大雪麻黄系
冬至小寒大寒四逆汤系
发热头痛鼻塞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炮附子茯苓治凌汛)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 (此季忽冷忽热宜柴胡)无黄疸肝炎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此季已温宜黄芩白芍)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豉汤(内外皆热宜寒药)疟疾,茵陈蒿汤疟疾黄疸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天凉身热汗出畏风鼻塞,桂枝用肉桂)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汤 (儿麻截瘫)
立冬小雪大雪肺炎喘息(汗眼已闭需发汗)发汗后麻杏石甘汤(熬好后沉淀去麻黄沫)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葱(内外皆寒,不宜发汗宜生附子大热温阳)
咳嗽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去参姜枣加干姜五味子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加半夏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豉甘草汤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加半夏汤(熬好后沉淀去沫)
立冬小雪大雪咽肿痛内热射干麻黄汤畏寒咳嗽小青龙汤麻黄去木质茎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桔梗
呕吐
立春雨水惊蛰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加生姜半夏汤
夏至小暑大暑栀子生姜豉汤
立秋处暑白露桂枝汤
秋分寒露霜降葛根加半夏汤
立冬小雪大雪小青龙汤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生姜
腹痛
立春雨水惊蛰腹痛真武汤,腹泻去芍药加干姜
春分清明谷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芍药
立夏小满芒种黄芩汤
夏至小暑大暑腹泻栀子干姜汤腹痛胀便秘栀子厚朴汤
立秋处暑白露腹剧痛桂枝加芍药汤阑尾硬痛加大黄,肠伤寒脉缓桂枝汤,霍乱理中汤秋分寒露霜降腹痛葛根汤,痢疾葛根芩连汤,血痢白头翁汤
立冬小雪大雪腹痛小青龙汤
冬至小寒大寒通脉四逆汤加芍药
调胃承气汤胃穿孔之腹膜炎腹痛发热
小承气汤肠梗阻便闭无潮热
大承气汤肠梗阻午后潮热,便闭,下利血性粘液
大黄黄连泻心汤鼻衄
附子泻心汤牙肿痛漱口宜热水
橘皮竹茹汤呃逆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吞咽困难食道疼痛
薯蓣丸纳差
半夏泻心汤胃病口臭
生姜泻心汤胃病腹泻
黄连汤胃下垂腹痛
甘草泻心汤口疮结肠炎腹泻
乌梅丸蛔病
大建中汤恶液质胃硬呕吐
大黄附子汤恶液质肝痛便秘阴黄
麻子仁丸便秘
厚姜半甘参汤疝气
小半夏汤晕车
三物小白散食道梗阻
半夏厚朴汤梅核气
桂枝甘草汤心缓
炙甘草汤早搏
吴茱萸汤慢性头痛偏头痛面瘫
急性脑血管病偏瘫脑疝瞳孔缩小潮式呼吸大陷胸丸
枳实薤白桂枝汤气逆胸满胸痞
小陷胸汤口燥脉数胸痞
瓜蒌薤白半夏汤疼痛掣背胸痞
大陷胸汤心梗心衰主动脉夹层
越婢汤急性肾炎睑面水肿(石膏利水)
大青龙汤风湿热舞蹈症
防己茯苓汤心衰腹水脚肿
木防己汤中度腹水脚肿端坐呼吸不妥再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十枣汤严重腹水腿脚水肿喘憋
柴胡桂枝干姜汤清明谷雨立夏肝痛尿少
头晕心悸糖尿尿毒症尿崩
真武汤立春雨水惊蛰(骨病附子汤)
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春分清明谷雨
茯苓甘草汤立夏小满芒种
五苓散 (伏天中暑)(猪苓汤重症中暑无汗)
苓桂术甘汤立秋处暑白露重症苓桂枣甘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秋分寒露霜降
苓桂五味甘草汤立冬小雪大雪
茯苓四逆汤冬至小寒大寒
肾着汤肥胖
酸枣仁汤失眠盗汗
黄芪建中汤体弱低糖心悸腹痛,遗精遗尿早泄失血休克
黄芪桂枝五物汤末梢炎手臂麻痛自汗阳痿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狐臭癣白癜斑秃
精神病哭笑甘麦大枣汤默默百合地黄汤
麦门冬汤咳血
麻黄升麻汤咳血重症泻利
黄土汤呕血胃出血黑便黄砖代黄土枸杞代阿胶
赤小豆当归散痔血肛瘘
当归贝母苦参丸阴痒痔疮
桂枝芍药知母汤骨刺类风湿滑膜炎腱鞘囊肿肌纤维瘤(炮附子土炒爆裂)乌头汤偏瘫
桃仁承气汤癃闭尿血
八味地黄丸肾石腰痛前列腺增生尿憋尿浊
大黄牡丹皮汤尿频尿急尿痛尿血尿石嵌顿剧痛
薏仁附子败酱散淋病尿脓
当归四逆汤痛经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经少闭经
温经汤崩漏赤带不孕
胶艾汤妊娠下血习惯流产宫外孕出血房室出血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
当归芍药散妊娠腹痛妊娠水肿
当归散助产
桂枝茯苓丸止恶露下胎衣
黄连阿胶汤 (食多便多消瘦颤抖)甲亢
麻附细辛汤甲状腺炎甲减发热三日后无心慌自汗麻附甘草汤
甘草汤慢性甲状腺痛
葶苈大枣泻肺汤脓痰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疹水痘荨麻疹湿疹皮炎药物过敏
栀子柏皮汤伏天热痱
麻油蜂蜡膏疮疡鸡眼
大柴胡汤肝胆黄疸胆囊炎胰腺炎脂肪肝痛盆腔炎乳腺炎乳腺增生腮腺炎睾丸炎睾丸积液流脑结膜炎白内障耳胀耳鸣中耳炎紫癜脉管炎静脉曲张骨髓炎痛风骨折跌打岔气带状疱疹痈疖痤疮毛囊炎脂肪瘤烧伤
四逆散真热假寒感染性休克
大黄甘草汤虫蛰
白虎汤高热惊厥煤气中毒醉酒癫痫抽筋
瓜蒂散服毒(熬即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