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销烟教学指导
虎门销烟教案(勿删)

虎门销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3. 引导学生思考禁烟运动对我国近代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虎门销烟的背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2. 虎门销烟的过程:林则徐下令销毁鸦片。
3. 虎门销烟的意义:显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决心。
三、教学重点1. 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
2. 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
四、教学难点1. 虎门销烟事件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对禁烟运动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虎门销烟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禁烟运动对我国近代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虎门销烟事件中的英雄事迹。
4. 图片展示法:展示虎门销烟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虎门销烟事件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知道虎门销烟吗?它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二、教学内容讲解(20分钟)1. 讲解虎门销烟的背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2. 讲解虎门销烟的过程:林则徐下令销毁鸦片。
3. 讲解虎门销烟的意义:显示中华民族反抗外侮的决心。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虎门销烟事件中的英雄事迹,如林则徐的坚定决心、不畏强敌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胜利?四、讨论与思考(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禁烟运动对我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禁烟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虎门销烟事件的历史意义。
2. 学生反思自己对禁烟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六、课后作业2. 调查家族中是否有参与禁烟运动的历史,分享给同学。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虎门销烟事件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禁烟运动的历史意义的认识。
3.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虎门销烟纪念馆,实地感受虎门销烟的历史氛围。
小学三年级语文《虎门销烟》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虎门销烟》优秀教案《虎门销烟》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虎门销烟》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三年级语文《虎门销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2、了解虎门销烟那段历史。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读中感悟,悟中动情,让学生产生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具准备:《虎门销烟》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引入新课在一段悲壮的曲调中我们开始了今天的学习,那是因为今天我们要走进我国近代的一段悲壮历史,请同学们看视频。
(播放视频鸦片贸易的危害)1、看了刚才的片段,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会谈起以下内容,洋人太坏了;鸦片危害严重;那些吸食鸦片的人太可气了;我们应该禁止鸦片。
2、教师小结,鸦片的危害从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了大家的爱国热情,也体会到了大家对那段历史的痛心疾首。
鸦片是一种精神,人吸食后易上瘾,体质下降,甚至危及生命。
19世纪初,外国侵略者向中国大量鸦片。
因吸食鸦片无数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清政府国库日渐空虚,甚至军队中官兵也有吸食者,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这种情况下,林则徐等有识之士上书当时的道光皇帝,指出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由泄泄视之,则数十年之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式下,道光皇帝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这才有了虎门销烟。
播放视频(故事简介)3、顺势引出新课,板书课题《虎门销烟》齐读课题。
课题中的“销”本意是溶化金属的意思,所以是金字旁;“烟”是指什么?(大烟、鸦片)4、课文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谁能采用给课题加上时间、地点、人物的方法,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收缴的近两万箱鸦片当众销毁的壮观场面,虎门销烟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虎门销烟教学指导

虎门销烟教学指导一、导航台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虎门,你听说过吗?要是看过电影《鸦片战争》,你一定会知道,虎门这个地方,在中国的历史上还占了一席之地呢!曾经在虎门这里,发生过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件: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这篇课文就以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再现了一百多年前的那一幕,并以简练的笔触,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的祖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再回过头去看看历史,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我们的感触应该是很深的。
读了课文,你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民族英雄林则徐他不畏强权、一心为民的光辉形象。
课文中还配了插图,你可以结合插图进行充分感受。
这篇课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把它分为3个部分。
第1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第2至5自然段,具体写虎门销烟的经过,并且描述了销烟前后以及销烟时群情沸腾、人心大快的激动场面。
第6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这一段和首段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二、精品屋课文精彩片断欣赏精彩片断(一)点评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1)天气、环境描写。
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一大早从(2)今天的虎门寨与往日不同,显得"分外壮丽",它即将见证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
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3)"一大早"、"各地"、"赶",说明人们的心情特别迫切。
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4)"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挤"、"水泄不通",这些词写出前来观看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的人很多。
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5)官员穿上朝服,气氛庄严肃穆,暗示将有大事发生。
(6)猜猜看,为什么要邀请外国商人前来观看?【欣赏】这一段着力渲染了销烟场面的壮观景象。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3篇

《虎门销烟》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
难点: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收集关于虎门销烟及其林则徐的资料。
3.课前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说教法、学法】一、情境创设法教师创设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情、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乐趣和情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在美中学,乐中学,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自读自悟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中,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在适当处点拨,启发,并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自主读书、评论、感悟,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动态效果。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激发兴趣1.同学们,你们熟悉这些日子吗?为什么?(多媒体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并相机配上开国大典、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背景画面。
)2.是啊,这些日子是我们中国人扬眉吐气、倍感振奋的日子,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它们将永远铭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脑海中,珍藏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海里!但你知道吗?作为龙的传人的我们,这个日子也应该是永远不能忘记的!(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齐读,质疑。
)3.因为就在这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多媒体播放电影《林则徐》中虎门销烟片断。
)你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4.随机揭题:虎门销烟(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书写销字,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
《虎门销烟》教案 第二课时

虎门销烟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理解虎门销烟的影响及其现实意义。
•掌握虎门销烟背景知识和相关词汇。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内容1. 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通过讲解19世纪末的中国,地理位置及种种原因,带领学生了解这期间中国的局势和影响,引出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
2. 虎门销烟的重要意义及影响针对虎门事件的影响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探讨。
3. 虎门销烟的词汇介绍虎门销烟中涉及的词语,如大清国、销烟、霸权、海关、赔款等,让学生熟悉相关词汇。
4. 学生讨论在对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讲解之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虎门销烟事件的对外影响和现实意义,开展小组讨论并展开思辨。
5. 总结回顾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提问等方式,对虎门销烟事件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以确保学生对于虎门销烟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重点•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四、教学难点•对于虎门销烟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讲授理论并结合案例分析。
•组成小组讨论。
六、教学评估•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主动参与和表述。
•小组讨论的表现。
七、课程扩展•带领学生实地探访虎门销烟相关地域,了解更多关于虎门销烟事件的知名及现实意义。
八、参考资料•《虎门销烟事件的背景、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1900年反洋救亡运动承接与昱帝传奇》。
虎门销烟教案范文

虎门销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b.掌握虎门销烟的过程和影响;c.了解虎门销烟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
2.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研究能力;b.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思考。
3.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b.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2.虎门销烟的过程和影响;3.虎门销烟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虎门销烟的背景,激发学生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兴趣。
2.知识讲解(20分钟)a.分析虎门销烟发生的原因和导火索;b.讲解虎门销烟的过程和影响;c.解读虎门销烟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案例分析(25分钟)按小组形式,让学生分析一些实例,如林则徐的塑像、郑成功故居等,探讨虎门销烟事件的具体影响和意义。
4.讨论与总结(10分钟)a.鼓励学生就虎门销烟事件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b.总结虎门销烟事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启示和警示。
5.展示板报(1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相关主题的展示板,展示虎门销烟事件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2.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文献阅读、书面作业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3.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
五、教学资源1.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录像机等。
2.教学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延伸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观虎门销烟的相关地点,如虎门大桥等,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和了解历史事件的实际场景。
此外,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来进行专题讲座,深入探讨虎门销烟事件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虎门销烟教案优秀13篇

虎门销烟教案优秀13篇《虎门销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8个生字,掌握10个生字,会组词。
3、学习文中描写场面的段落,进行片段描写。
4、充分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历史背景及销烟的意义。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历史背景及鸦片的危害(出示鸦片给国家、民众带来危害的画面及文字)2、释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音,并组词。
2、理解词义赞不绝口欢呼雀跃垂手恭听水泄不通沸腾3、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体会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2、学习文中描写场面的段落,进行片段描写。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光隧道。
回到一qi2年前的广州城,去亲自感受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观场景吧。
二、对照阅读:品味人物心情(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1、广州城因为什么而沸腾?划出表现广州城热闹的句子。
2、当外国商人见到销烟以后,他们有什么反应?板书:百姓外国商人开心喜悦狼狈不堪大长中国人志气灭外国侵略者威风3、指导朗读。
三、重点阅读,体会壮观气势。
(一)体会人气壮观(出示画面)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①表现前来观看销烟人数之多的词。
②描绘人们热烈庆祝销烟喜悦心情的词、句子。
(二)体会场景壮观。
学生自由读第4、5自然段,划出句子,找出重点词。
(出示画面)1、表现销烟池规模宏大的句子:2、描写销烟时的场景:①找出销烟的具体过程的句子:②销烟时的情景:③围观群众的表现:④销烟的数量:3、指导朗读。
四、总结:在国难当头之际,林则徐坚决反对外敌,虎门销烟之举,销毁的不仅仅是鸦片,更是东亚病夫的形象,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事件经过和影响。
- 掌握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中的重要作用和爱国主义精神。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矛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
- 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中的重要作用。
2. 难点:- 理解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将虎门销烟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矛盾。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导入:播放虎门销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哪场历史事件?”2. 提问:结合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虎门销烟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讲授1. 历史背景:- 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介绍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 分析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的原因。
2. 事件经过:- 详细讲述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中的具体行动,如查禁鸦片、收缴烟土等。
-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林则徐采取这些行动的原因。
3. 影响与意义:- 讲解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如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主权等。
- 引导学生思考虎门销烟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三)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林则徐、英国侵略者等角色,模拟虎门销烟的场景,体验历史人物的情感。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总结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意义。
2. 感悟:引导学生思考虎门销烟对今天的启示,如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虎门销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虎门销烟一、导航台课文主要内容及全文思路导读虎门,你听说过吗?要是看过电影《鸦片战争》,你一定会知道,虎门这个地方,在中国的历史上还占了一席之地呢!曾经在虎门这里,发生过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件: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这篇课文就以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再现了一百多年前的那一幕,并以简练的笔触,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的祖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再回过头去看看历史,了解这一历史事件,我们的感触应该是很深的。
读了课文,你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民族英雄林则徐他不畏强权、一心为民的光辉形象。
课文中还配了插图,你可以结合插图进行充分感受。
这篇课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把它分为3个部分。
第1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第2至5自然段,具体写虎门销烟的经过,并且描述了销烟前后以及销烟时群情沸腾、人心大快的激动场面。
第6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这一段和首段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二、精品屋课文精彩片断欣赏精彩片断(一)点评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1)天气、环境描写。
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一大早从(2)今天的虎门寨与往日不同,显得"分外壮丽",它即将见证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
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3)"一大早"、"各地"、"赶",说明人们的心情特别迫切。
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新搭起的礼台上彩(4)"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挤"、"水泄不通",这些词写出前来观看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的人很多。
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5)官员穿上朝服,气氛庄严肃穆,暗示将有大事发生。
(6)猜猜看,为什么要邀请外国商人前来观看?【欣赏】这一段着力渲染了销烟场面的壮观景象。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会:一是写虎门寨及新搭礼台的壮丽,一是写前来观看的人很多。
写虎门寨及礼台的壮丽,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气氛的隆重和热烈,体会到虎门销烟这一事件的伟大;写前来观看的人多,说明销烟这一举动是老百姓们期盼已久的,更是大快人心的。
精彩片断(二)点评(1)与上文"一大早"相照应,衬托出人们观看销烟的迫切心情。
午后二时许,林则徐等人健步登上礼台。
(2)"健步登上"、"一声令下",把林则徐威风凛凛的样子写出来了。
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
随着林则徐(3)礼炮轰鸣,预示着销烟马上开始。
这个时候人们该会多么激动啊!你能想象出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只他们此刻的反应吗?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4) "先……再……然后"几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把销烟的具体过程写得很清楚。
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5)"撒下"、"抛入"、"倒下去"这几个动词用得很准确。
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6)形象地描绘出销烟池内的情形,"像开了锅一样"这个比喻句,以及"咕嘟咕去。
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嘟"这个象声词用得很形象,使那景象如在眼前。
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欣赏】这一段描写了销烟的具体过程:先撒下盐巴,再抛入鸦片,然后倒入生石灰,一步一步写得很有顺序。
从这里可以看出,林则徐事前已经对销烟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
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销烟这一事件非同寻常,以及林则徐等人销烟禁烟的决心。
根据资料记载,这种销烟方法是林则徐到民间讨教后总结出来的,这表明林则徐虎门销烟不仅有坚定的决心,而且安排周密,措施得力。
这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请你仔细读读。
精彩片断(三) 点评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成千上万的老(1)你能想象出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激动万分、欢呼雀跃的场面吗百姓激动得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此刻,老百姓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上空。
(2)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古老的虎门寨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历史也会永远记住这一天!【欣赏】课文在写销烟过程的时候,不忘描述人们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虎门销烟是顺乎民心、合乎民意而且大快人心的,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这样,使文章中心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三、金手指表达方法提示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写事作文要写好,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把事情的过程交代清楚。
如果别人读了你的文章,对你所做那件事的过程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就很难说这是一篇成功的作文了。
怎么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呢?我们可以从《虎门销烟》这篇课文里找点诀窍。
这篇课文第3自然段介绍了销烟的具体过程,第一步、第二步干什么,第三步又干什么,讲得清清楚楚,条理分明。
不过,文章的叙述非常巧妙,没有直接说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而是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将几个步骤一步步地连了起来。
这样,事情的过程就一目了然。
这个方法很简单,但却非常有效,我们可以在写作时试着用用。
比方说,要写爷爷泡茶这个事情。
首先,要弄清楚爷爷泡茶的具体过程,也就是可以分成哪几个步骤。
你可以想想,爷爷泡茶,第一步是不是拿出茶杯,揭开杯盖;第二步呢,打开茶叶筒,倒进茶叶;第三步则是拎起水壶,注入开水,泡上茶。
想好了这些,接着,我们就要考虑用上合适的表示顺序的词,把这些步骤连起来。
可以这样写:爷爷先拿出茶杯,揭开杯盖,再打开茶叶筒,小心翼翼地往杯子里倒进少许茶叶,然后拎起茶几上的水壶,把壶口对准杯子,注入了大半杯开水,这样一杯热气腾腾的茶就泡好了。
当然,除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表示顺序的词还有"接着"、"又"、"接下来"、"最后"等等,你可以结合文章叙述的需要,加以选择运用。
四、益智园创新与实践1、找一些讲述中国近代史的书籍来读一读,了解虎门销烟这伟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与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如鸦片战争等;认识林则徐,并对他及虎门销烟这一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
(提示:"相关阅读"中提供了部分资料,你可以参考参考。
)附课后练习5提示:开始炒菜了。
妈妈先把锅放到火上,等锅烧热后,再把油倒进锅里。
不一会儿,锅里腾起了油烟,发出滋滋的声响。
妈妈先把切好的葱花扔进锅里,等葱花变黄,发出一股香味,再把菜倒进锅里,用锅铲不停地翻动着。
等菜慢慢由白变黄,再倒入酱油,撒上盐,接着用铲子翻动几下,然后撒上白糖、味精,迅速把锅端下来,菜就炒好了。
五、万花筒相关资料1、鸦片(插图:鸦片)鸦片,又叫阿芙蓉,盛产于孟加拉登第,这种东西本来可做药品,自明代起纳税进口。
后来鸦片变成了一种可供吸食的毒品,一旦成瘾,痛苦万状,身心俱损。
鸦片是用罂粟的汁液提炼而成的麻醉毒品,人们一旦吸上了瘾就很难戒掉。
天长日久,会使人骨瘦如柴,精神萎糜,如同废人。
毒品,是全球性的公害。
中国是深受毒品祸害的国家,毒品走私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
2、林则徐(插图: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福建人。
1811年考取进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使、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
1838年,上书道光皇帝,主张禁烟。
12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
1840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0月,林则徐被革职,发配新疆。
1850年,病死于广东潮州。
3、虎门销烟的影响虎门硝烟的壮举,震惊世界,在人类禁毒史上写下辉煌的第一章。
禁烟、销烟当时就受到了马克思的称赞。
《国际联盟》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位"国际禁烟日" 。
联合国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第二天,6月26日定为"国际反毒日"。
4、鸦片战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并没有取得彻底性的胜利。
英国侵略者在虎门销烟之后,紧锣密鼓地进行谋划,企图以侵略战争的手段强行打开中国的大门。
1840年6月,英军舰队开到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正式开始。
由于林则徐备战认真、戒备严密,就沿海北上,攻陷浙江定海,再北上直逼天津。
1841年1月,英国侵略者派兵占领香港岛。
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
中英代表在南京议和。
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的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西班牙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鸦片战争期间,美国派军舰到中国领海,为英国侵略者助威。
鸦片战争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又扩大了侵略权益。
第二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
英国从中取得?quot;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