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赋体观对明代复古派赋论的影响
论刘勰的文学批评论

论刘勰的文学批评论刘勰的文学批评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篇章,它在总结前人批评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学批评思想。
其文学批评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既受到前人的影响又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实践的一次重要总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状况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窗口。
刘勰的文学批评论的主要特点是融合前代的各种文艺观念和批评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1、赋比兴的理论体系,即以“情志为神明”的“体物”说:首先,确立了“感物吟志”的创作原则。
他认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正因为诗人的触景生情、即景吟咏,才使得诗歌获得了形象性和抒情性的统一。
接着,对其进行了分类阐述:( 1)物感,指自然现象引起的诗人感物吟志。
( 2)情动,指情感激动所引起的诗人感物吟志。
( 3)心绪,指思想活动和精神状态引起的诗人感物吟志。
( 4)象动,指想象幻觉等引起的诗人感物吟志。
( 5)气动,指性格品质或情绪感染引起的诗人感物吟志。
( 6)事动,指事件发展引起的诗人感物吟志。
( 7)色动,指时间季节的变化所引起的诗人感物吟志。
( 8)言动,指语言声韵的变化引起的诗人感物吟志。
( 9)综合论述,指把上述各种内容综合起来,相辅相成地表现诗人的情志。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批评论。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他从社会存在这一客观前提出发,揭示了文学批评的根源在于社会政治生活和社会经济生活。
第二,他强调历史的继承性,也就是文学批评必须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
第三,肯定了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
他认为文学创作“无根不生,无情不活。
”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洞澈情性,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
3、双向互渗互补的批评论。
刘勰首次将双向互渗互补的批评方法应用于文学批评,指出:“虽仲尼陈诗,亦与此义同。
以比较的视野看刘勰的复古文学思想

以比较的视野看刘勰的复古文学思想
刘绍瑾
【期刊名称】《江西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4(000)007
【摘要】本文以中西文化--美学通观的视野,在中国复古文学思想的整体观照中,对<文心雕龙>的复古思想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刘勰以宗经反本、雅正体要为归宿的文学退化历史观,体现的是一种"古典主义"的处置模式,与严羽及其明代复古诗学隐含人类学--美学思路的诗史观,构成了迥然不同的话语系统.本文还对刘勰的"通变"观作了新的阐释,认为通变主张使刘勰的复古思想增添了一定的灵活性和有限的开放性.
【总页数】8页(P179-186)
【作者】刘绍瑾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从《文心雕龙·风骨》看刘勰文学思想的经学倾向 [J], 董业铎;孟新东
2.白居易与刘勰《文心雕龙》主要文学思想的比较 [J], 彭曙蓉
3.从《文心雕龙》看魏晋玄学对刘勰文学思想的影响 [J], 章曼
4.清初的逃禅风潮与文学通变--由逃禅复社士人的文学活动看复古文学思想的清初走向 [J], 刘敬
5.以道为体,以儒为用——从《文心雕龙·原道》看刘勰的基本文学观,附论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基本线索 [J], 漆绪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刘勰对诗、骚、赋的看法

浅谈刘勰对诗、骚、赋的看法作者:杜婷婷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8期本文分别对刘勰的诗论、骚论、赋论做了简单的介绍。
刘勰的文艺观点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符合当时时代的发展。
刘勰始终能够站在历史的维度上,把握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和特征,提倡文学的创新,这始终是刘勰文艺理论高于前人的重要方面。
但是,在阅读《文心雕龙》的时候,我们不难看出刘勰的宗经观和他追求文学审美价值的观点时而矛盾,时而合一,所以说要理解刘勰的文艺观点应该结合当时的时代精神,去伪存真,分析借鉴。
【关键词】雅丽、华实、奇正、文质、宗经、通变一、文质并重的文艺观清代章学诚称《文心雕龙》是“体大虑周”,“笼罩群言”【1】,总体上来讲刘勰文艺观点始终是以宗经为基础,同时也注重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和文学性的追求,力求做到能够雅和丽,情和志的统一。
刘勰始终站在里历史维度来观察文学的发展,他发现了文学上承下继的通变性,看到了时代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对政治对文学、环境对文学虽未深入但也有一定的理解,他认为《离骚》的产生继承了诗经的某些特征,而赋的产生直接起源于《离骚》,他把《离骚》看作与《诗经》同等重要的地位,并视之为文学枢纽,开启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并重的新时期,自此以后文学之文的地位有所提升。
但是刘勰不是盲目的,他也看到了过分追求文采和华章美篇使文学的讽谏功能丧失,造成了汉大赋劝百讽一、欲讽反劝的文风,他力图树立宗经的大旗,以拯救时弊,注重文和质并重。
二、历史视野下的通变观刘勰认为的诗、骚、赋之间是继承发展的关系,诗的出现早于楚辞与赋,楚辞与赋的产生源于诗,赋的产生又源于楚辞。
“暨楚之骚文,矩式周人;汉之赋颂,影写楚世。
”(《通变》)到了楚国的骚体诗,效法国朝人的一些诗歌;汉朝的赋和颂,摹仿楚国的作品。
“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
然则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诠赋》)到屈原创作《离骚》,开始扩大对声音形貌的描绘。
赋诗与时代:明代赋体诗的审美与创新

赋诗与时代:明代赋体诗的审美与创新1. 引言1.1 概述明代赋体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创作形式之一,不仅在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本篇长文将重点探讨明代赋体诗的审美特点和创新成就,并展望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部分,主要概述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其次,我们将回顾赋诗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明代赋体诗在其中的地位。
接着,我们将详细探讨明代赋体诗的审美特点,包括美学观念、审美趣味、语言表达和艺术形式等方面。
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明代赋体诗在形式、内容、艺术手法上的创新探索,并彰显其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最后,在结论与展望部分,均总结出明代赋体诗的美学特点和创新成就,并对其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给予进一步展望。
1.3 目的本篇文章的目的是深入研究明代赋体诗在审美上的特点和创新成就。
通过对其审美观念、语言表达、艺术形式以及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赋体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且展望其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持久影响。
此外,本文也旨在激发读者对于古代文学形式和时代背景之间相互关联性的兴趣,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2. 赋诗的起源和发展2.1 赋诗的概念和定义赋诗是一种古代文学体裁,起源于中国古代。
赋指的是通过对大自然、人生哲理或历史事件进行表达和描绘的文学形式。
它以其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入的思想内涵而被广泛认可。
赋体诗又称为“骈文”,是经典文学中一种特殊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2.2 明代赋体诗的兴盛与发展明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和社会转型期,也是赋体诗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代,由于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明代士人们对于文学创作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开始倾心于创作赋体诗,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明代初期,王世贞提出了“遣唐”的创作理念,即将唐代骈文技法融入到明代文学中来,使得赋体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魏晋南北朝赋论对两汉赋论的新变——以曹丕、曹植及刘勰的赋论为中心的开题报告

魏晋南北朝赋论对两汉赋论的新变——以曹丕、曹植及刘勰的赋论为中心的开题报告引言: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赋文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文学的一个流派,赋文从汉初开始风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具有了更为厚重的历史底蕴,同时也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本篇开题报告将从曹丕、曹植及刘勰的赋论入手,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赋文的新变进行探讨。
一、曹丕的赋论曹丕是魏国的开国皇帝,也是当时文学界的重要人物。
他的赋文颇具特色,在文学理论上也有着自己的见解。
曹丕在其《典论》中提到:“汉赋之法,则以七言为尊,至李广而已”,这是对于两汉赋文的一个总结。
而在自己的赋作中,则更加注重感情的表达,借助于描写自然景物来体现主题。
同时,曹丕也提出了“思旧怀古”之说,将赋文与古代先贤的文化传承联系起来,为赋篇增加了文化内涵。
二、曹植的赋论曹丕的儿子曹植同样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赋文则更加重视个性表达和艺术性的展现。
曹植在自己的赋作中,常常使用丰富的比喻,升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力求赋文达到一种完美的艺术表现。
同时,曹植也提出了“夸志”之说,赋文应该表达作者的个性和感情,而非简单的描写。
三、刘勰的赋论刘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龙》中,也对赋文有着独到的见解。
刘勰认为,赋文应该借助修辞手法来表现主题,并且赋文的表达应该具有情感色彩。
此外,刘勰还提出了“形神兼备”之说,赋文不仅要在艺术上达到完美的表现,同时也应该贴近现实,引导读者对于现实的体验和思考。
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文学表现和理论发展上也具有了自身的特色。
曹丕、曹植及刘勰的赋论体现了这些特色,他们对于赋文的发展和创新具有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明诗》篇管窥刘勰之诗论

从《明诗》篇管窥刘勰之诗论作者:石恪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02期摘要:以刘勰的《明诗》篇为核心,就诗歌生成而言,从“感物吟志” 的辩证关系探讨诗之生成;就诗体而言,刘勰坚持“诗有恒裁”同时,看到了诗歌体裁的进化;就诗之体貌而言,提出了“随性适分”。
关键词:感物吟志;诗有恒裁;随性适分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2—0098—03刘勰于各种文学样式中对诗歌的推崇是很明显的,因此他在《明诗》专篇和《文心雕龙》多篇中论及他的诗歌创作论。
刘勰的《明诗》篇,从不同层次阐述了对诗之生成、诗之体裁、诗之体貌的看法。
一、从“感物吟志” 的辩证关系探讨诗之生成在《明诗》篇,刘勰谈到诗歌创作缘起时,说:“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童庆炳认为:“这是对诗的生成过程的简明的理论概括”。
“感”是诗人主体心理活动。
如童先生对“感”字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出现次数的统计表明,“感”字在刘勰心目中含义相对集中,个别地方稍有不同,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于强调诗人主体的微妙的心理活动。
诗人何以能“感”?物感说是从气之相通进而为情之交流。
因此诗人感物的前提是心中有情。
刘勰是认识到这一点的,故他于“感物吟志”之前先言“人秉七情”,诗人心中有情,面对“物”时才会有所感。
由此可知,刘勰所谓“感”就是“感应”、“感发”、“感兴”。
“应物”与“感物”是可以互解的,都是指接触到“物”而引起主体思想、感情上的波动,产生感想、感情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刘勰所说的“感”是诗人创作之前的微妙心理活动,它作为一个中介和环节,前有先天之“情”作基础,“感”的对象——“物”;后有诗意所要表达生成的“志”,“感”是联结二者的纽带。
童先生特别指出“感”与现在所说的“反映”是有很大不同的。
“反映”意味着像镜像一样复制、再现诗人主体关注的对象,西方“模仿论”是最早的“反映论”,要求艺术作品如实把关注对象分毫不差地再现一遍。
刘勰、萧统的赋学观

刘勰、萧统的赋学观摘要:刘勰的文学思想是否对萧统有很大影响,现在学界存有一些争议。
就赋而言,二人对已有定评的赋作看法相近,而对其余作品态度有很大不同,从中能看出二人在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上确实存在差异。
关键词:萧统;刘勰;大赋;小赋;讽喻;风力《文选》和《文心雕龙》二书对后世影响极大,以前骆鸿凯等学者均认为刘勰的文学思想对萧统有很大影响,而现在清水凯夫先生认为《文心雕龙》对《文选》没有任何影响,傅刚先生认为二者间存在不小的差异,《文选》更接近任�P的《文章缘起》而不是《文心雕龙》。
要全面分析刘勰和萧统的文学思想及关系,那将是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本文只从二人对赋的看法着手,分析其异同。
《文心雕龙》论赋主要集中在《诠赋》篇,其他各篇也有涉及。
总体上看,刘勰把赋分为大赋与小赋两类,大赋在题材上以“京殿苑猎,述行序志”为主,体制风格是“体国经野,义尚光大”;小赋题材则以“草区禽族,庶品杂类”为主,体制风格是“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
两种体制的赋作不仅题材不同、风格各异,结构也不一样。
《文选》选赋十五种十九卷,前十卷基本上是骋辞大赋,后九卷主要是体物抒情小赋(卷十一“游览”类中王粲《登楼赋》、孙绰《游天台山赋》为小赋,鲍照《芜城赋》应属大赋。
另“宫殿”和“志”两类也属大赋)。
从题材上看,京都、郊祀、耕藉、畋猎等四类赋,他多选汉大赋名篇,这与刘勰相同。
而“游览、鸟兽、物色、哀伤、情”等几类赋,《文选》所选的多以魏晋小赋名篇为主。
这显示出二人在赋体分类上的近似。
但细察之,两人又有所不同。
刘勰在《诠赋》篇中提到“辞赋之英杰”十家,其中宋玉、贾谊、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班固、张衡、王延寿等八家与《文选》相同,所列赋作也相同。
后人多据此认为二人文学观念相同,但这些多是公认的、已有定评的赋家赋作,这在前四史的列传部分,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等评论中都有所反映。
可以说,这一点上的相同难以说明两人辞赋观的相同。
试论赋体文学创作手法对元嘉诗歌创作的影响

试论赋体文学创作手法对元嘉诗歌创作的影响一、赋体文学的创作手法:前后左右广言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日:“赋者,铺也,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也”。
纪昀点评说:“铺采搞文,尽赋之体;体物写志,尽赋之旨。
”在今天看来,他们对赋体文学的理解大致是不错的。
“铺采搞文”是赋体文学创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刘熙载在《艺概·赋概》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张融作《海赋》,不道盐,因顾凯之之言乃益之。
姚铉令夏竦为《水赋》,限以万字,竦作三千字。
铉怒,不视,日:“汝何不于水之前后左右广言之?”竦益得六千字。
可知赋须当有者尽有,更须难有者能有也。
赋之言“铺”,指的是需铺陈其事,“前后左右广言之”正是授人如何铺陈的秘诀,一语道破了赋体文学的创作手法。
前后左右广肆铺陈,要“当有者尽有”、“难有者能有”,这在要求作品内容丰富的同时必然大篇幅地增益字数,于是对这大量的文字便须有质的要求,那便是“采”。
汉大赋中大量生僻字、连绵字、同部首字的交相叠用,成了“采”的当行特点,这是由“前后左右广言之”此种创作手法决定的。
汉代字书的编撰与兴盛恐怕与此多少也有些联系。
汉大赋的这种创作手法,不仅影响了赋的内容与文字,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赋的形式特点,即以对称的方式展现的整饬美。
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元嘉时期的文学创作者。
谢灵运的《山居赋》无疑可视为元嘉大赋的代表之作。
该文自注说:“此皆湖中之美,但患言不尽意,万不写一耳”。
他描画山水,正以不能详细备尽为患。
该赋描写始宁墅,追慕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左思等大赋作手,极意铺扬,以尽“山野草木水石谷稼之事”。
他先将东、西、南、北析为近东、近南、近西、近北、远东、远南、远西、远个方位,尽写始宁墅的山川盛势;继而分园、田、湖、山四个区域,尽写鸟兽草木的盛产;再以南北二山为中心,尽写其间美妙的盛景;最后归于个人山居生活。
这种肆意铺排张扬之风,着实不逊于有汉赋家。
该赋的核心文字就是大肆铺写山居的环境:其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继承 刘 勰 比兴 理 论 的基础 上 又 作 了进 一 步 的发 展。 他说 : “ 故 诗有 三义 焉 : 一 日兴 , 二 日比 , 三 日赋 。 文 已尽而意有余 , 兴也 ; 因物喻志 , 比也 ; 直书其事 , 寓 言写 物 , 赋也 。 宏斯 三 义 , 酌 而用 之 , 干 之 以风力 , 润之 以丹 彩 , 使 味之 者无 极 , 闻之 者 动心 , 是诗 之 至 也 。” m- 9 ) 同时 , 钟 嵘又认 为 在 同一 篇 文章 里切 勿单 用一 种方 法 , 那样 “ 则 患在 意深 , 意深 则词 踬 。 ”
研 究 生 论 坛
语 文 知识
2 0 1 3 年第 1 期
刘勰赋体观对 明代 复古派 赋论 的影 响
邹慧芳
( 郑 州大学文 学院 , 河南 郑 州 4 5 0 0 0 1 )
摘 要: 《 文心雕龙》 中对辞赋的源流、 文体特征 、 写作原则等的 阐说 , 是刘勰赋体观的主要 内容 。从 明 初 至 明代 中叶 , 以 吴讷 、 徐师曾、 李 东阳和 明代 七子 派 为代 表 的 复 古派掀 起 了一场 祖骚 宗汉 的 辞赋 复 古思潮 。他们 强调 学 习古赋 。从 辞赋 的 复 古到诗歌 的 复古 , 形成 了明代 复 古 派的主要 理论 。
二、 明代 辨体论 著作中的赋学 思想
文学总集 附论文体是我 国古 代文学发展 中独 具特 色 的方式 。文 学 总集汇 聚 了文 学 众家 众体 , 对 各 类 文体 进 行 辨 别 ,也 就 形成 了编 者 独 特 的 文 体 观。 中国最早 的文体总集是挚虞的《 文章流别》 , 《 隋 书・ 经籍志》 总集类云 : 虞撰“ 《 文章流别集》 四十一 卷, 《 文章 流别 志 、 论》 二卷。 ” 此 书 已亡佚 , 据 现存 辑 佚文 , 文集 中所 编撰 和论 及 的文 体有 颂 、 赋、 诗、 七、 箴、 铭、 诔、 哀辞、 哀策 、 对问、 碑、 图谶 等 。 ( 一) 吴 讷和 《 文章 辨体 》 明代吴讷编纂的《 文章辨体》 共五十卷 , 外集五 卷。 其文体论部分以《 文章辨体序说》 为名单行 。 《 文 章辨体》 以真德秀的《 文章 正宗》 为蓝本 , 又取挚虞 《 文 章流别 》 的体例 而有 所发 明 。 它既 是编 选各 体 的 总集 , 又 是重 要 的文体 论专 著 。此 书将 历 朝历 代诗 文 分体 编录 , 各体 都写 有序 说 。 明人 许学 夷在 《 诗 源 辩体》 卷 三 十六 言 : “ 吴敏德《 文 章 辨体 》 首 古 歌 谣 辞, 次 古赋 , 次乐 府 、 古诗 、 歌行 , 次文 章诸 体 四十六 名, 外集 则 连珠 、 判、 律赋 、 律诗 、 排律 、 绝句 、 联句 、 杂体 、 词 曲 。” 吴讷 在《 古赋 序说 》 开篇 提 到 : “ 按 赋者 , 古 诗 之 流。 ” 他 认 为赋 是诗 的源 流 。 这也 是 自汉 以来 赋论 的 基 本 主 张 。这 一 观 点是 班 固在 《 两都赋序》 中提 出 的, 刘 勰也继 承 和发展 了他这 一 观点 。吴讷 在序 说 中还 提 出 : “ 屈子 离骚 , 即古赋 也 。 古 诗 之义 , 若 荀卿 《 成相 》 《 傀 诗》 也 。” 不难 看 出吴 讷 在赋 的源 流 问题 和赋 与诗 的关 系上 是和 刘勰 一 脉相 承 的 , 如《 诠赋》
关 键词 : 赋 体观 ; 刘勰 ; 复 古派
一
、
刘 勰 的赋体 观
《 文 心雕 龙 》 是 中 国古代 文 学 理论 批 评 史 上 一 部最 杰 出 的著作 , 也是 “ 一部 文体 发 展史 ” 。“ 文体” 词在《 文心雕龙》 中出现 了八次。此外 , 刘勰也常 用“ 体” 、 “ 体制” 、 “ 体式” 等代指“ 文体” 。 刘勰对每一 种文体 的源流演变和创作特征 以及各种文体 的特 点、 代表作 品、 创作要领和方法等都有深刻 、 精要 的 论述 。从 总体 上来 看 , 刘 勰 对文 体 的探讨 主要 分为 四个方面 : 第一 , “ 原始 以表末” , 这主要是探讨文体 的起 源 及其 演变 ; 第二 , “ 释名 以章 义 ” , 这 主要 是解 释 文体 名称 的含 义 ; 第三 , “ 选 文 以定 篇 ” , 这 主要 是 选 取各 种 文体 的代 表作 家加 以评 论 ; 第四, “ 敷 理 以 举统” , 这 主要 是 总结各 种文 体 的写 作理 论 , 揭示 文 体写 作 的基本 特 点 。 刘 勰 的赋 学理 论 主 要集 中在 《 诠赋》 篇中, “ 赋 自《 诗》 出, 分 歧异 派 。写物 图貌 , 蔚 似雕 画 。 抑 滞必 扬, 言旷无隘。风归丽则 , 辞剪荑稗 。” l 1 ] 0 ' . 6 5 ) 除此之 外, 《 杂文》 、 《 辨骚》 、 《 时序》 、 《 夸饰》 、 《 谐 隐》 、 《 指 瑕》 、 《 才略》 等篇中也有涉及 。 他第一次对赋学理论 进行 了 比较 系 统 的总 结 和论 述 , 尤 其 是 在赋 之 源 、 赋之体制 、 分类 、 作家作 品批评等方 面提 出了一 系 列 重要 的观 点 。 “ 文 出五 经 ” 始 于扬 雄 的《 法言 ・ 寡见 》 , 自刘 勰 《 文心 雕龙 ・ 宗 经》 后 此说 受到 后人 的认 同。 “ 三极 彝 训, 其 书 日经 , 经也 者 , 恒久 之至道 , 不 刊 之 鸿 教 也。 ” 1 1 1 " 0 . 说 的就是 “ 经” 乃是 恒久 不变 的根 本道 理 , 是不可忽视的伟大典籍 。 明代徐师曾在《 文体明辨》 中也 持 “ 文 出五经 ” 的观点 。 不过 徐 师 曾直 接 引 的是 《 颜 氏家训 》 : “ 夫 文章 之体 , 起 于《 诗》 、 《 书》 。 《 诗》 三 百 十 一篇 , 其 经纬 各 三 ; 《 书》 体六 , 今存者三 , 厥 后 颜 氏推论 , 凡 文各本 《 五经》 , 良有 见也 。 ” 『 2 刘勰 在《 诠赋》 开篇 就提 到 “ 诗有六 义 ” 。 黄侃 在 《 文 心雕 龙札 记》 里说“ 解 比兴之 分 , 最 为 明晰 。” 这 是就 赋 比兴 的概 念鲜 明而 言 的。 刘勰 的赋 比兴 理论 对后 世也 产 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钟 嵘 的 比兴 理论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