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测试题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3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3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23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愚公移山我夯基我达标1给句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并解释。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______________。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 )______________。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______________。

(3)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每个小题中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

(1)于()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2)而()A.面山而居。

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C.聚室而谋。

(3)其( )A.其如土石何?B.其妻献疑曰.C.帝感其诚。

3根据要求,用文中语句填空,并翻译所填句子。

(1)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课文内容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智叟和愚公之妻都对愚公移山之事提出了疑问,但愚公之妻是善意的,而智叟的话却句句充满嘲讽.B.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是因为他看到了自然的不变和人的无穷无尽,正确地看待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C.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采取讥讽的态度,是因为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了自然的巨大力量。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 人教新课标版(通用)

九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同步练习题 人教新课标版(通用)

21、曹刿论战【作家作品】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相关常识】《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相关背景】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

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

【重点字词】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词类活用:⑴一鼓用气(鼓:名词用动词,击鼓)⑵小信未孚,民弗福也(福:形容词作动词,赐福,保佑)古今异义:⑴肉食者鄙(鄙:古:鄙陋,目光短浅;今:粗俗,低下)⑵又何间焉(间:古:参与;今:隔开)⑶牺牲玉帛(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⑷小大之狱(狱:古:案件;今:监狱)【词句理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做一些好事。

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主旨探究】本文通过曹刿对长勺这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写作技巧】对比映衬对于战争的态度,乡人是“又何间焉”,曹刿则毅然进见庄公,表现了曹刿抵御外辱的责任感和护卫祖国的政治热忱。

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无答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无答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2【同步训练】一、基础训练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龀()匮()厝()孀()箕畚()()3、解释句中的字: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⑷帝感其诚(感:)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日(聚室:)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意思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思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思是。

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⑴且焉置土石?()⑵如太行、王屋何?()⑶何苦而不平?()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7、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按要求填写下表。

8、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9、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10、你身边有没有当代的“愚公”,请结合他(她)的精神谈一谈。

二、同步解读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12、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不需重读的在括号中画“×”。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1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1新人教版

23愚公移山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仞.( ) 惩.( ) 匮.( )荷.( ) 孀.妻( ) 始chèn( )箕běn( ) kuí( )父 lǒng( )断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甚矣,汝之不惠B.河曲智叟亡以应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杂然相许.( ) (2)惩.山北之塞( )(3)毕力平险.( ) (4)何苦.而不平( )(5)寒暑易.节( ) (6)而山不加增..( )(7)固不可彻.( ) (8)虽.我之死( ) 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以.残年余力( )(1) 以河曲智叟亡以.应( )且焉.置土石( )(2) 焉始一反焉.( )年且.九十( )(3) 且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4) 之虽我之.死( )其.妻献疑曰( )(5)其其.如土石何( )面山而.居( )(6)而而.山不加增( )5.下面各句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翻译句子。

(1)杂然相许。

(2)其如土石何?(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7.按要求填空。

(1)《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出自《》,这则故事反映了。

(2)课文中交代愚公移山的原因的句子是:;交代移山目标的句子是:。

(3)表明智叟在与愚公的辩论中甘拜下风的句子是:。

(4)描写运土石的路途遥远从而从侧面烘托愚公一家移山之难的句子是:。

8.从被刻字“到此一游”弄得遍体鳞伤的长城,到赫然出现在故宫大水缸上的涂划,再到美国自由女神像脚下的中文“到此一游”……诸多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实在让国人尴尬。

为此,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了“做文明中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我探究】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探究人们喜欢留下“到此一游”这种现象的两点原因。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万仞( ) 始龀( )孀妻( ) 智叟( )穷匮( ) 箕畚( )( )惩山北之塞( )( ) 荷担者三夫( )亡以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曾不若孀妻弱子曾:______________(2)杂然相许许:______________(3)寒暑易节易:______________(4)操蛇之神操:______________3.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2)甚矣,汝之不惠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3)河曲智叟亡以应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4)一厝朔东_________通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4.辨析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的异同。

(1) 方七百里(2)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方其远出海门吾义固不杀人(3) 河曲智叟亡以应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5.解释“河阳”和“汉阴”中的“阳”“阴”二字的含义,并试举例说明。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14题。

(一)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7.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焉置土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9.就今天看来,你认为愚公是移山好还是搬家好?请说明理由。

(二)列子学射①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练习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练习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5、如太行、王屋何?()
七、翻译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语(13X2+15=41分)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 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5、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通假字(5X2=10分)
1、始一反焉2、河曲智叟亡以应
3、一厝朔东4、甚矣,汝之不惠.
5、无陇断焉
四、按照示例解释下列加点词语(3X2=6分)
示例:面山而居。名词作动词,面对,面向。
1、惩山北之塞。
2、吾与汝毕力平险.。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五、一词多义解释(12分)
1、且2、于
(1)、年且九十(1)、达于汉识及课文理解填空(7分)
1、列子,名,又名,郑国人,与郑穆公同时。他与庄子及老子是家又一位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生前被称为“”,后被道教尊奉为“”。
2、本文诞生的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是,其比喻:。
二、给下列词语注音(6分)
1、厝()2、箕()畚()3、孀()妻4、始龀()5、穷匮()6、一厝()
《羌村二首》(之二)
杜甫
(2)、且焉置土石(2)、告之于帝
3、而4、其
(1)、面山而居(1)、其妻献疑曰
(2)、聚室而谋(2)、其如土石何
(3)、而山不加增(3)、惧其不已也
5、焉
(1)且焉置土石(2)有子存焉
六、选择题(5分)
A、省略句B倒装句C被动句D固定句式E判断句
1、帝感其诚()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甚矣,汝之不惠()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同步练习1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愚公移山》同步练习1 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1第一部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始龀()荷担()孀妻()箕畚()2.释词:(4分)⑴年且九十(且:)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⑶杂然相许(杂然:)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⑴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意为。

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意为。

⑶甚矣,汝之不惠。

通,意为。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意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5.原文填写:(4分)⑴愚公之所以决心称山,是因为。

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7.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8.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4分)9.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语气:(4分)⑴且焉置土石?()⑵如太行、王屋何?()⑶何苦而不平?()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10.译句:(4分)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笑”:“长息”:第二部分:(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4(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语文: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练习4(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4第一部分: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万仞()箕畚()孀妻()匮乏()始龀()2.连词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出下列连词所表示的关系。

⑴面山而居。

而:⑵聚室而谋。

而: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而: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而: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惩山北之塞(塞:)⑵杂然相许(杂然:)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⑸惧其不已也(已:)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4.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5.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指通豫南通,意为。

⑵始一反焉通,意为。

⑶汝之不惠通,意为。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⑸一厝朔东通,意为。

6.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⑵“河阳”应理解为河的北岸。

()⑶“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⑷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读选文,回答问题:(2020年扬州试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愚公移山同步测试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万仞.(rèn)穷匮.(kuì)孀.妻(shuānɡ)渤.海(bó)B.智叟.(sǒu) 始龀.(chènɡ) 惩.罚(chénɡ) 曾.不若(zēnɡ)C.迂.回(yū) 荷.担(hè) 阻塞.(sè) 亡.以应(wú)D.魁.父(kuí) 叩.石(kòu) 箕.畚(jī) 一厝.(cuò)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B.汝之不惠.C.河曲智叟亡.以应D.始一反.焉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告之于.帝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而.山不加增C.投诸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出入之迂.也(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固不可彻.( )(4)何苦.而不平(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6.理解性默写。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3)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愚公”移山时得到了人们的支持,初定计划时;深入研究时;移山过程中。

7.愚公和智叟是否人如其名?你如何看待这两个人物形象?(一)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9.下面两句画线的话表面相似,实际不同。

请简析它们的区别。

(1)其妻献疑曰:(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10.愚公移山,困难多多,请试列举两例,并说说文中突出其移山困难的好处是什么?11.“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1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

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

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C.跳往助之.旁睨而揶揄之.D.杂然相许.陷入尺许.1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B.始.一反焉(开始)C.观者如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放开)15.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17.学习了本文后,班上进行了与本文有关的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

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

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①江(长江)阴②洛(洛河)阳③衡(衡山)阳④华(华山)阴⑤汉(汉水)阳(2)请写两个与《愚公移山》相类似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

(3)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愚公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答案:1. B2. A3. C4. (1) 曲折,绕远 (2) 削减 (3) 通 (4) 愁 (5) 背 (6)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 (1) 苦于大山的阻挡,进进出出都要绕道。

(2)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3)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4)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但是山不增高,愁什么挖不平呢?6. (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7. (1)愚公不愚,因为他目光长远,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不怕吃苦,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的人,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人定胜天。

(2)智叟不智:因为他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畏难而止,自作聪明,只会用片面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人在大自然面前无能为力。

8. (1)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

(2)把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寄托作者的褒贬之意。

9. (1)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之妻的话在于表示疑虑和担心(担心山移不走,且“焉置土石”);智叟的话显然是鄙视和嘲笑,笑愚公不自量力(连山上的草都动不了一根,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10. 困难:(1)太行、王屋二山高大无比。

(2)人老、人少。

(3)工具简单。

(4)运土路程遥远。

(5)河曲智叟劝阻,讥笑。

好处:以此衬托出愚公的决心和气魄,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11. 对比烘托,以智叟的鼠目寸光、畏难而止来烘托愚公的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高大形象。

12. 这个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衬托了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

13. C14. B15. (1)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 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尽力气向老人打去。

16. C【参考译文】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

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

”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

”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憾。

”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

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

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

”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

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

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17. (1) ①在长江南岸;②在洛河北岸;③在衡山南面;④在华山北面;⑤在汉水北面。

(2) 示例: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3)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