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Blatchford评分
glasgow blatchford评分标准

Glasgow Blatchford评分标准是临床上用于评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一项重要工具。
它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从而指导治疗和管理。
本文将对Glasgow Blatchford评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背景、评分项目、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背景Glasgow Blatchford评分标准最早由英国的医生们于2000年提出,是基于Glasgow Blatchford出血评分标准(Glasgow-Blatchford Score,GBS)发展而来。
原始的GBS是一种用于评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评分系统,其中包括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其他相关信息。
GBS被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中,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复杂的计算过程和难以执行的实验室检查。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研究者们于2011年提出了Glasgow Blatchford评分标准,简化了评分项目和计算过程,使其更适用于临床实践。
2. 评分项目Glasgow Blatchford评分标准一共包括六个评分项目,分别为血红蛋白水平、血尿素氮水平、血压、心率、其他临床征象和血液学出血征象。
各项评分项目的具体内容如下:- 血红蛋白水平:根据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给予相应的评分,原则上血红蛋白水平越低,评分越高。
- 血尿素氮水平:根据患者的血尿素氮水平给予相应的评分,原则上血尿素氮水平越高,评分越高。
- 血压: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给予相应的评分,原则上血压越低,评分越高。
- 心率:根据患者的心率情况给予相应的评分,原则上心率越高,评分越高。
- 其他临床征象:根据患者其他临床征象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分,比如黑便、嗜睡、乏力等。
- 血液学出血征象:对于有出血迹象的患者,根据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给予相应的评分。
3. 计算方法Glasgow Blatchford评分标准的计算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对上述六个评分项目进行评估,然后将各项评分相加即可得到总分。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Forrest分级与内镜治疗(修改版)资料

对于不同分级的病灶,国际指南 指出:
• 1.低危征象者(溃疡面有非凸起性红斑或基底洁净 ,对应Forrest Ⅱc和Ⅲ级)不推荐行内镜止血; • 2.溃疡面附着血凝块者(对应ForrestⅡb级)须进 行冲洗,尽量使其脱落,并对病灶行适当治疗 • 3.对溃疡面附着血凝块者是否须行内镜治疗尚存在 争议,虽然单独PPI治疗可有效止血,但仍可考虑 行内镜治疗; • 4.高危征象者(活动性出血或有血管裸露,对应 Forrest Ⅰa、Ⅰb、Ⅱa级)建议行内镜止血。
项目 收缩压 (mm Hg) 血尿素氮 (mmol/L ) 血红蛋白 (g/L)男性 检测结果 100-109 90-99 <90 6.5-7.9 8.0-9.9 10.0一24.9 ≥25.0 120~129 100~119 <100 评分 1 2 3 2 3 4 6 1 3 6
表4: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 Blatchford评分
1989年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者在 Endoscopy发表了旨庄验证Forrest分级有 效性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这一研究证 明了非动脉性出血(Ⅰb、Ⅱb、Ⅲ)的转 归明显优于动脉性出血(Ⅰa、Ⅱa)。) 研究者认为,Forrest标准对溃疡出血患 者正确选择内镜治疗还是急诊手术具有极 其重要的意义。
前言
②愈合期(H期):此期因苔薄,又叫" 薄苔期"。H1期特征为溃疡缩小,周边有 上皮再生,形成红晕,粘膜皱壁向溃疡集 中;H2期溃疡明显缩小,接近愈合。此期 患者一般尚需维持治疗。
前言
③瘢痕期(S期):此期已无苔,而形成瘢痕 。S1为红色瘢痕期,溃疡面消失,中央充 血,瘢痕呈红色,属不稳定可再发的时期 ,仍须巩固治疗。S2期为白色瘢痕期,有 浅小凹陷粘膜皱壁向该处集中,颜色与正 常粘膜相似,此凹陷可保留很久,以后亦 可完全消失,代表溃疡痊愈并稳定。进入 此期时一般可停止治疗。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Forrest分级与内镜治疗(修改版)资料

• 同年,JAMA发表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关于消化性溃疡内镜诊断及内镜治疗 的建议,该建议完全采用了Forrest分级。 此后,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土亲王医院 的研究表明,Forrest分级对内镜下表现的 描述简洁、准确,利于内镜医生掌握,观 察者间变异程度为低至中度。时至今日. Forrest分级在全球得到广泛认可。
消化性溃疡出血的 Forrest分级与内镜治疗
前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其年患病率为(48%—160) /106,病死率高达10%—14%,上消化道出 血中以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inal bleeding,NvUGIB)最为常见,而消化性 溃疡出血又是NVLGIB中最主要的一种。
• 我国是消化性溃疡的高发地区,消化性溃 疡的患病率达J7. 2%.因此,如何及时诊 断从而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再出血率和病死 率,是消化科医生和内镜医生面临的重要 课题。下面,我们将结合最新的NVUGIB国 际指南和亚太指南,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 Forrest分级与内镜治疗作一介绍,
一、Forrest分级
前言
胃镜下的消化性溃疡分期 目前,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 的最先进的方法。在做完胃镜后,医生要 给你写一张报告。如果发现有溃疡病,常 在报告单写上是哪一期。这是怎么回事呢 ?了解一下对患者还是很有用的。内镜下 一般把溃疡病分为三期:
前言
①活动期(A期):此期溃疡面长有厚苔 ,又称"厚苔期"。A期分为2个不同阶段。 A1期溃疡面苔厚而污秽,周边粘膜充血肿 胀,无皱续集中;A2期溃疡面苔厚而清洁 ,周围粘膜肿胀逐渐消失,开始出现向溃 疡集中的粘膜皱襞。此期患者必须积极治 疗。
医学专题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

检测结果 100--109 90--99 <90
6.5-7.9 8.0-9.9 10.0-24.9 ≥25 120-129
男性 100-119 <100
女性 100-119 <100
脉搏≥100次/min 黑便 晕厥 肝脏疾病 心力衰竭
评分 1 32
2 3
4 6 1 3 6 1 6 1 1 2 2 2
抗菌药物:肝硬化急性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活动性出血时常存在胃黏
膜和食管黏膜炎性水肿,预防性使用抗菌药有助于止血,并可以减少早期在 出血及感染,提高存活率。可使用喹诺酮类,耐药着可使用头孢类。
止血药物:不推荐作为一线药物使用,没有凝血功能障 碍者,应避免滥用;有凝血功能障碍着可静脉注射维生 素k1,为防止继发性纤溶可使用止血芳酸;插胃管者可 灌注硫糖铝混悬液或冰冻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去甲肾上 腺素8mg加冰生理盐水100—200ml)
疡出血的患者,可以在进行内镜检查的同时进行治疗并取活检 做病理。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了解曲张 程度并进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介入治疗(选择性血管造影及栓塞治疗):
急性大出血无法控制的患者应当及早考虑行介入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急诊外科手术控制曲张静脉出血和预防再出血
的效果确实,但围手术期病死率高,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高。仅在药物和 内镜治疗无效、无法施行TIPSS的情况下方可使用。Child-Pugh C级 肝硬化患者不宜施行急诊外科手术。必要时可考虑肝移植。
Blatchford评分:适合在急诊治疗中早期应用。评分≥6为中高危,<6分为低 危
Child-Pugh分级:是评价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储备功能的最常用手段, 有重要的预测预后价值。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Blatchford评分
2024儿童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评估与诊疗(全文)

2024儿童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评估与诊疗(全文)摘要儿童消化道出血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病因多样且随年龄而有所不同,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加强多学科会诊,确保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稳定,尽早明确病因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止血治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消化道出血是儿童的常见疾病之一,根据出血部位可分为上、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又可分为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和急性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可由多种病因所致且随年龄而不同,严重出血可危及生命[1]。
由于消化道出血症状表现轻重不一、出血部位不易判断、风险预测评估困难、病因诊断较为复杂、治疗方案欠缺规范化,儿童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存在一些困惑和挑战[2, 3, 4]。
为了提高儿童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消化疾病诊治协同创新联盟、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儿童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4)”及“中国儿童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4)”[5, 6]。
现就儿童消化道出血相关的重点、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阐述。
一、加强儿童消化道出血的规范化管理1. 加强病情评估:(1)生命体征的评估:包括气道、呼吸、循环、意识等状况,生命体征不稳定者要先进行复苏。
(2)出血量的评估:少量出血时可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而中、重度出血时因血容量减少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和周围循环障碍等。
(3)出血活动性的评估:持续呕吐鲜红色血液或血凝块和(或)持续便血;经快速输液输血,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未明显改善或暂时好转后又恶化,平均动脉压仍有波动;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血细胞压积持续下降;补液和尿量足够情况下,血尿素氮持续或再次增高,以上均提示活动性出血[2]。
Rockall与Blatchford评分系统在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价值

Rockall与Blatchford评分系统在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中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Rockall与Blatchford评分系统在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价值。
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6月该院消化科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2例,分别采用Rockall和Blatchford两种评分系统对病人进行分值计算和危险分层,计算不同危险分层下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运用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检验并比较Rockall和Blatchford 评分系统对再出血和死亡的预测能力。
结果Rockall评分系统下,高危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显著高于中低危组(P0.05);再出血组的Rockall和Blatchford评分分别与未再出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kall评分系统评估死亡率和再出血率AUC分别为0.742、0.675,Blatchford评分系统评估死亡率和再出血率AUC分别为0.595、0.734。
结论Rockall与Blatchford评分系统能够作为上消化道出血诊治预判的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再出血、死亡。
[关键词] Rockall评分;Blatchford评分;上消化道出血[中图分类号] R5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3(b)-0028-02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是消化道内科急症中的常见病,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易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 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病死率高达8%~13.7%。
然而其病因复杂,主要与胃肠道疾病、门静脉高压相关;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2]。
临床上,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将极大影响患者的治疗,目前国际推荐采用Rockall与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AUGIB进行预测[8-9]。
该研究2013年10月―2014年6月间以122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Rockall与Blatchford评分系统对AUGIB患者再出血、和死亡的预测价值;同时观察随访了2个月内AUGIB患者的疾病归转情况,现报道如下。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流程及评估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流程及评估概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UGIB)是消化道常见急症之一。
2013 年英国统计成年人UGIB 年发病率约为100/10 万-180/10 万。
死亡率约2%~2.5%。
国内外已发表多个相关指南及共识意见,消化科医生对此病的诊治也相当熟悉。
此前,国内发布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及《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对于指导临床诊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是,由于部分UGIB 患者病情危重,临床上需要迅速对病情及预后做出正确评估,并制定一套规范的急救流程。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于今年10 月发布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提出一整套急性UGIB 病情评估与急救流程。
同月,澳大利亚Austin 医院的Robertson 教授等也在GIE 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详尽地比较了几种评估UGIB 预后的评分系统。
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急诊诊治流程的提出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中,首次提出了急性UGIB 的诊治流程。
其着重点为病情评估、稳定循环、初始药物治疗。
临床上可根据该流程对UGIB 患者进行评估、治疗和管理。
在流程中首先对患者进行危险性分层,高危患者在救治中需要分阶段进行紧急评估、二次评估、三次评估,每次评估后根据具体病情分别给予紧急处理、临床治疗及治疗方案的再调整。
1. 早期危险分层患者就诊后首先进行早期危险分层。
高危因素包括:年龄>60 岁;休克、体位性低血压;意识障碍加重;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态曲张破裂出血;恶性肿瘤出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及慢性肝病出血。
2. 紧急评估与紧急处理高危患者随即进行紧急评估。
紧急评估的内容包括:意识状态评估、气道、呼吸、循环。
根据评估的结果指导紧急处置:通畅气道、辅助呼吸、液体复苏、输血等初期的急救措施。
共识中提出早期经验性联合用药PPI+ 生长抑素适用于大多数患者,高度怀疑静脉曲张出血时联用血管升压素+ 广谱抗生素。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三种危险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三种危险评分系统的研究进展【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Rockall评分系统;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AIMS65 评分系统;预后【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191-03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UGIB)是消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一种具有潜在致死风险的临床危急重症。
尽管近年来质子泵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及内镜技术的进步,使AUGIB的内科治疗及预防再出血效果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它的年发病率和病死率并没有明显降低[1]。
据研究显示,我国AUGIB的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10%[2]。
多种疾病可导致AUGIB发生,且不同疾病的表现和预后不同,即便同一疾病引起的AUGIB也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3]。
因此有必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辅查结果等选择合适的危险分层工具,明确危险程度,继而制定治疗计划,达到降低高危患者病死率的目的。
近年来,很多预测AUGIB预后的危险评分系统应运而生。
目前Rockall[4]及Glasgow-Blatchford评分系统[5]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到了广泛共识,而一种新的AIMS65评分系统[6]的应用价值也逐渐被研究证实,本文就近年来该三种危险评分系统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评估AUGIB预后的三种危险评分系统1.1 Rockall危险评分系统(Rockall risk score system,RS)1996年,Rockall等人[4]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了4851例AUGIB患者的临床资料,设计出Rockall危险评分系统(详见表1),旨在预测AUGIB患者的死亡危险。
该评分系统结合了3项临床指标(年龄、休克状况、伴发疾病)和2项内镜指标(内镜诊断和内镜下出血征象),将患者分为高危(积分≥5 分),中危(3~4分),低危(0~2分)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