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叙事者特色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性

浅析鲁迅小说的的艺术特点恩格斯针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说过:“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同样,我国的“五四”运动时期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也产生了巨人的时期。
鲁迅就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巨人之一。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创作作品数量丰富,影响深远,在诗歌、小说、杂文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人物形象、题材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鲁迅是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个用白话写小说的。
他主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风格。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
(一)锤炼字句,准确、精炼。
例如《药》中写:“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一段话用了“掏”、“掏出”、“交给”、“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等动词和形容词,形象地描写勤劳俭朴的华老栓夫妇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要拿去买人血馒头治儿子的痨病时小心谨慎地沉重心情。
(二)联辞结采,出神入化。
鲁迅运用比喻、借代、对比、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出神入化,耐人寻味。
1.比喻:如《药》中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用提着颈子的鸭来比喻人们踮着脚伸着头,拥挤在刑场周围看斩首的情形,反映了他们愚昧、麻木。
分析《狂人日记》的叙事艺术_文学评论论文

分析《狂人日记》的叙事艺术_文学评论论文文学评论论文《狂人日记》是鲁迅“五四”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学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转变期,是文学与文体的大解放时代。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它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作者突破传统写作语言、体裁及叙事模式,以独特的叙述手法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体现出鲁迅小说创作“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特点,展现了其小说所特有的叙事艺术及独特魅力。
一、独特的叙事结构——“二元对立模式”鲁迅的小说创作,从语言风格来看,文体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从形态结构来看,他的小说很多有着相同的一面,主要表现为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
叙述结构通常被看做是整部叙事文作品的主干,这种二元对立的模式,贯穿于《狂人日记》全篇,形成作品的主体框架。
(一)“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狂人日记》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开篇文言小序,为读者提供写作背景,解释狂人日记由何而来;二是作为正文的“狂人”写的日记,作者将文言文与白话文巧妙地结合。
通过文言小序和白话正文的叙述,清晰地划分出“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
文言小序中的“余”与“哥哥”为正常人一类,而昆之弟由于“迫害狂”症被划分在狂人一类,由此,叙事结构的“狂人/常人”二元对立模式得以成立,在此模式中,相对于常人,则更侧重于狂人之狂的部分,透过常人的眼看狂人病中所写日记,“余”为常人一类,将日记“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①(以下关于作品的引文均见此书),构成的正文。
“余”将狂人错杂无伦次的话语集结成,再一次印证狂人之狂的一面,将狂人之狂与常人之清醒同时表达,把“狂人/常人”的二元对立模式推向了“疯狂/清醒”的二元对立,此时狂人之狂在病理学上具有狂人特点,相对于正常人的清醒而存在。
(二)“人/兽”的二元对立模式狂人的十三篇白话文日记构成小说正文,虽长短不一,却清晰地将世界分成“人与兽”两个部分,作者借狂人展开“人/兽”的二元对立叙述。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具有独特的复调艺术。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叙事风格、社会批判意义和文学价值等方面展开探讨,揭示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特点。
在小说中,鲁迅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的叙事风格简洁有力,深刻而富有张力,引人深思。
鲁迅的小说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倡导进步和改革,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人性、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更在于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表达,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体现在多方面,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鲁迅小说、复调艺术、人物形象、叙事风格、社会批判意义、文学价值、总结1. 引言1.1 鲁迅小说的复调艺术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复调艺术而闻名。
复调艺术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同时运用多种不同的调子和风格,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鲁迅小说中的复调艺术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他刻画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多维的、复杂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使人物更加真实和具有生命力。
在叙事风格上,鲁迅常常运用夸张、夜郎自大、寓言等手法,使故事更具激烈的张力和表现力。
鲁迅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意义也是复调艺术的一大亮点,他通过小说对封建社会、封建道德、旧文化进行深刻的批判,呼吁社会变革和人性觉醒。
鲁迅小说的文学价值也在复调艺术中得到体现,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生动鲜明。
他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这些人物各具特色,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包括孔乙己、阿Q、药、小娃、阿四等。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一个经典形象,他是一个酒店酒保,被人定义为一个“醉汉”。
鲁迅作品特点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在不同体裁领域所体现出的特点:1、鲁迅小说的特点鲁迅一生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部。
《呐喊》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反封建是其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掠夺、虐杀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的毒害。
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记》,作品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个“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会;作为中国的第一篇现代小说,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又如在《阿Q正传》中,小说塑造了一个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觉悟的贫苦农民形象阿Q,描写了封建势力在革命前残酷剥削、压迫农民,在革命到来后又混进‘革命党’,镇压革命”,“从而深刻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收写于1924至1925年间的11篇小说。
它继续描写封建主义吃人的悲剧。
和《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例如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并没有直接描写封建政权对祥林嫂的政治压迫,鲁四老爷也很难说就是反动政权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则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条绳索(毛泽东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之中。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正是这四条绳索的捆缚所造成的。
鲁迅的这两部小说除了阿Q和祥林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之外,也塑造了其它的典型人物,深入中国人性的弱点,极具代表性,这缘于《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使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论鲁迅小说的叙事特点

、
独特 的叙 事 空间—— 鲁 镇
鲁 迅先 生 的小 说 主要 营造 了 中 国封 建 社会 政 权 解体 前后 的小 城镇 的空 间意 象 。 个选 择是 富有 这 深 意 的 , 些介 于 乡村 和 城市 之 间的 小城镇 一 方 面 这 受 到 了城市 的活 力 和新鲜 气息 的感 染 , 在某 些 方 面 已经 出现 了一些 现代 性 , 而又 在另 一方 面保 留 了当 时 中国农村 深厚 封建 文化 思想 。 在现 代文 学 中小镇 这 个空 间意象不 仅仅 是一 个叙 事手 法 上 的创新 , 更 是代表 了处于新 旧交替时代的中国和 中国人 , 反映 在 鲁迅 先生 的笔 下就 是他 所 营造 的“ 鲁镇 ” 。
学 出版 社 ,0 5 20. [】 4鲁迅. 自由书 ・ 伪 前记【 ] A. 鲁迅全集( 五卷 ) ] 第 [. C 北京 : 民 人
文学 出版社 ,0 5 20.
( 责任 编辑 : 刘宏志 )
论鲁迅小说 的叙事特点
方俊 杰
( 州大 学 文 学 院 , 南 郑 州 4 0 0 ) 郑 河 I 50 1
里的酒店 、阿 Q正传》 的土谷祠 、故乡》 《 里 《 里的老 屋 、祝福》 《 里鲁 四老爷 的书房 、离婚》 《 里七大人的 客厅 、风波》 《 里的临河土场 , 与总体的鲁镇意象构 成 了一种 内在 的精 神联 系 , 鲁镇 的具体 的符 号化 是 表现和意象存在, 并且在这样一种具体 的空间中去 更 为深入 地挖 掘 中 国封 建社会 的冷 漠残 酷 。 在鲁 迅影 响下 的 乡土文 学 , 和此 后 的受到 鲁迅 先生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影响的启蒙文学 , 也都从 自
二 、 特 的叙事 视角 独
命形态的审视。 鲁迅先生的独特不就在于他能深切 的把握 时代 当中的 中国人 的通 病并超 前于社 会 吗?
[浅论鲁迅小说的叙事技法]鲁迅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浅论鲁迅小说的叙事技法]鲁迅经典名言名句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d6fbb50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4a.png)
[浅论鲁迅小说的叙事技法]鲁迅经典名言名句大全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叙事艺术技巧的分析,归纳出了鲁迅善于精心选择叙事的角度、确定最佳的视点、善于选择恰当的叙事方式、安排叙事的线索和节奏、注意锤炼叙事语言,增强语言力度等特征。
关键词:鲁迅;小说;叙事:技法小说作为叙事的艺术,毫无疑问。
需要讲究叙事的技巧。
对此,历代文论家、小说评论家都有过不少精辟的见解,他们对叙事的审美实践,有着较为系统的总结。
鲁迅从现代审美意识出发,对中外叙事的技巧做了重新的审视,吐纳创新,求得了技术上的上达。
他善于精心选择叙事的角度。
确定最佳的视点,善于选择恰当的叙事方式,安排叙事的线索和节奏。
注意锤炼叙事语言,增强语言力度。
一、确定最佳视点最为叙事文学的小说,必须分析有叙述人讲述故事情节或场面的“视点”,有时候是一个人叙述,有时候是几个人叙述,并且叙述人各有各的观察、叙述的角度,这个观察、叙述的角度,借用绘画透视学的术语,叫做“视角”或者“视点”。
2、内视点。
采用内视点,把视点放在作品中的人物的身上,使他成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用人物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世界,透视生活。
直抒胸臆,读者也可以获得一种特殊的逼真感。
亲切感和现场感。
鲁迅的小说革新了安设视角的传统模式,在现代小说中,第一个采用内视点,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孔乙己》里的众多人物中。
他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确定了“小伙计”作为叙述人,这样,一方面由于小伙计的年龄、地位、身份关系,没有世俗的偏见,更能准确地反映孔乙己的性格的真实性,另一方面。
一个穷困潦倒的读书人的悲惨遭遇用一个天真幻稚的小伙计轻松地无动于衷的口吻叙述出来,就大大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成分,把世情的冷漠写得更为突出和浓重,更加地可怕。
这比设置在其他任何一个人物身上的视角,都更为广阔,更为有力,是视角设置的最佳的选择。
3、双视点。
有时候,鲁迅还采用“双视点”。
即由第一叙述人引出第二叙述人――主角,然而主要由第二叙述人讲述故事,其间第一叙述人穿插一些叙述、描写、议论。
鲁迅的小说艺术 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

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的小说艺术:解读他的独特叙事风格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化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先驱者之一,他以犀利的批判眼光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小说作品中包含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触动,这些共同构成了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准确地揭示了鲁迅小说的叙事风格对于他作品的表达力的重要性、分析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手法以及探究鲁迅小说叙事风格背后的深层含义三个方面展开解读。
一、准确地揭示鲁迅小说的叙事风格对于他作品的表达力的重要性在鲁迅的小说中,叙事风格是其作品能够准确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基础。
鲁迅采用了距离感和冷静客观的叙述方式,将现实的世界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加以揭示,让读者在鲜明的对比之下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个体的痛苦。
鲁迅的叙事风格让他能够毫不掩饰地揭示社会的阴暗面,让读者能够通过他的笔触看到自己身处的世界的真相。
二、分析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叙事手法1.多视角叙事:鲁迅常常使用多视角的手法来叙述故事。
他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反映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2.冷峻的描写:鲁迅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粗犷而凌厉的描写手法,例如狠厉的对待、血腥的场景等。
这种冷峻的描写方式使得小说更加迅猛有力,直击人心。
3.夸张的形象:鲁迅小说中的形象常常被夸张地描绘出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丑化和夸张,鲁迅直接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陋习和愚昧。
三、探究鲁迅小说叙事风格背后的深层含义鲁迅小说的叙事风格不仅仅是为了揭示社会的黑暗和群体的苦难,更是为人性的探索和时代的反思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思考方式。
他通过冷静客观的叙述、夸张和讽刺的手法,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对社会进行解剖,为读者传递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鲁迅小说的独特叙事风格让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并引起了读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思想的触动。
总之,鲁迅小说艺术中独特的叙事风格是他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边缘化

论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边缘化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故事叙述的成功与否首先与叙事者的选取有关,而情节则是由叙述设计出来,他对小说的叙事者选择慎重而又复杂。
为了满足事件叙述的灵活性,小说中的“我”作为第一叙事者,时常根据不同小说的不同需求或隐退或被刻意遮蔽,此现象在叙事学中常被称作第一叙述者的边缘化。
标签:鲁迅;小说;第一叙述者;边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叙事学的理论被逐步介绍到中国,但在文学实践上,叙事艺术却先于理论出现在现代叙事文本中,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人的鲁迅无疑成为先行者。
一、第一叙述者边缘化在热拉尔·热奈特的《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指出:叙事作品中出现第一人称动词,可以有两种十分不同的情况,语法对二者不加区别,叙述分析则应分辨清楚:一是叙述者把自己称作叙述者,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这样写道:“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二是叙述者和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同为一人,如《孔乙己》中的“我”,一个曾经在咸亨酒店工作的小伙计,以他的视角叙述了落魄书生孔乙己的故事。
第一人称叙事指得就是第二种情况。
由于叙事者可以随时以此身份介入叙事,所以任何叙述都有可能用第一人称进行。
这里的解决之法在于,叙述者是否有机会使用第一人称来指称他的一个人物。
热奈特把叙述者和故事的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叙事者不在故事中出现,为异故事。
另一种是叙事者作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在故事中出现,为同故事。
也就是说在异故事中,叙事者也可以作为“我”的故事出现,但不是真正的第一人称叙事,真正的第一人称叙事只在叙述者作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时才产生。
根据第一人称叙事者和故事的关系,第一人称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如《故乡》中归家寻乡的“我”,小说以其口吻叙述归乡经过。
二是第一人称叙事者只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如《孔乙己》中的酒店小伙计“我”,故事由他叙述,内容是孔乙己的落魄生活,而他只是旁观者和参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摆脱现实,逃往明天》
摘要:单四嫂子麻痹自己的表现在文中几次的出现,她总幻想“明天”会变好,但什么都不做,只是“希望”“乞求”上帝就能显灵吗?单四嫂子是可怜的,她只是个弱女子,她没有能力救自己孩子的命,她连自己都救不了。
单四嫂子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悲剧,更是一种社会悲剧,一种沉痛的呼声。
关键字:明天冷漠人性
正文:鲁迅的小说为什么要叫“明天”?明天到底有没有希望?
文章开头就写深夜单四嫂子家还亮着灯,这当然不能说鲁迅写这一场景的意图是描述中国妇女的传统勤劳。
这恰恰是因为社会逼迫,致使单四嫂子不得不日出而作,日落而续。
单四嫂子她夫丧子幼,靠纺纱来维生,她亮起的灯光不仅代表着家庭的贫苦,更显示出邻里间的冷漠。
这部作品深刻地写出了母爱的悲剧,我认为宝儿的死不仅代表了单四嫂子希望的破灭,也有着一种人生的绝望,毕竟宝儿算是她的全部了,而造成这一悲剧的人除了小说中的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何小仙、王九妈、咸亨掌柜等,也包括单四嫂子自己。
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何小仙、王九妈、咸亨掌柜他们是一种间接力量,他们所代表的只是一个社会,一个人情冷漠的社会,反映出当时有能力的人对贫弱者袖手旁观这一现象。
一个灯火辉煌的咸亨酒店,一个灯光昏暗的破落之家,相映相照,更显凄楚。
在那个社会,越是有钱的人越吝啬,而越是吝啬的人越有钱,酒店的人宁愿把钱花在酒肉消遣上,也不愿意救助贫弱者。
更可气的是,他们不仅不帮忙,还在单四嫂子最痛苦的时候雪上加霜,在帮单四嫂子办丧礼时又收钱又吃饭,好像这种冷眼旁观早已是理所当然了一样。
当单四嫂子带宝儿看病回来,遇到了王九妈,单四嫂子请她用她的“法眼”看一下宝儿,王九妈的反应只是两个“唔”的回答和“头点了两点,摇了两摇”的动作,再没有其他任何表示。
宝儿病死了,单四嫂子“从呜咽变成号咷”,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当单四嫂子不肯“死心塌地”盖上棺木时,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他,才七手八脚的盖上了”。
咸亨掌柜呢,也只是以单四嫂子的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作抵押,作保“半现半赊的买一具棺木”,替单四嫂子雇两名脚夫。
曾借抱宝儿为名揩油的蓝皮阿五在抬棺木时根本不到,其他“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吃了饭便回家去”。
足以见得人情薄的像纸一般。
文章情感压抑,笔触尖酸刻薄,但我们能从其中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痛苦与谴责,与其说宝儿是病死的,倒不如说是被这个社会残害死的,最痛心的是这里面还有单四嫂子,这个母亲也参与了“杀害”,但对于她来说,这是无意的,却也
正是因为这种无意,才充分体现出旧社会的妇女愚昧无知。
文章最后的结尾处,鲁迅抛开沉重的句子,用冷静的语言说出“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
”这可能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吧,因为希望还是在于将来,而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
参考文献:弗洛伊德在中国——浅析鲁迅的小说《明天》
鲁迅《明天》赏析
解读鲁迅名作《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