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识不同,“异”中求“通”——略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合集下载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这种不同体现在生活,生产,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上。

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差异,注重“统一”和倾向“对立”的差异,注重感性和注重理性的思维差异,这些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了不同的表达和语言方式,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跨文化交际;影响一、前言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而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法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从而产生了思维方法的差异。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差异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发达的形象思维,这一点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例如,中国文学史中形象类比的手法很丰富。

从《诗经》的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始,到屈原的《离骚》,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唐朝的律诗,明清的对联,形象类比的方法运用得相当普遍,以至于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说:“盈天下而皆象矣。

《诗》之比兴,《书》之政事,《春》之名分,《礼》之仪,《乐》之律,莫非象也,而《易》统会其理。

”在我们日常所用的词汇中,形象比喻的方法用的很多,比如:“薪水”表示劳动所得的报酬;用“水土”表示自然环境等等。

成语中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比喻就更多了,如:“南辕北辙”、“龙飞凤舞”、“狼吞虎咽”等等。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摘要:中西民族的思维方式,由于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影响,客观上存在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

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裨益。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原因表现1. 了解思维方式的必要性人类的思维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作用下人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机能,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观察和反映客观世界,也对客观世界进行分析和综合。

某个民族将长期以来对现实的认识凝聚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这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深层的表现有情感、意志等暗流及更深的以潜意识存在的观物态度,而其浅层的表现则为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连淑能,2002:39),与两者都密切相关:一方面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科技、文学、美学、艺术以及宗教、政治、法律等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

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中。

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研究语言的特征及其转换,要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要研究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就必须深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均有密切关系的思维方式。

2.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

导致它们思维方式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2.1 我们认为首先是东方西方哲学对语言的态度截然不同的缘故。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走上了“受指主义”的轨道。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外语教学中克服思维方式差异影响的策略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外语教学中克服思维方式差异影响的策略
式不同而受到阻碍。 二、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 -
动的形象作 比喻就更 多 ,如 :南辕北辙 ”“ ’ “ 、滥竽充
数” “ 、狼吞虎咽” 等等。这些词语都具有独特的“ 比物 中国人和西方人 由于各 自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 形象” 的功能, 集中反映了汉语形象思维的鲜明特征。
的不 同,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的思 与 中国农耕文化相反, 西方文化属于外倾性商业 维方式主要是性理思维 , 即从人的本性 出发 , 探究万 海洋文化 , 尤其对英美 民族来说 , 更是如此。他们的 物的本性 。而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则主要是理性思 祖先生活在动荡不安 、 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 中, 海上 维 ,即按对象本身的规律认识对象 的本性 ,以客观 的漂 泊 、 繁 的战争 、 自然 的暴 戾无 常 , 频 大 以及 大规 模
[ 中图分类号】 G 2 . 63 3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0 22 1 )10 9— 3 62 60 (0 00 —0 10
维方式乃是形象思维 的相对发达和逻辑思维 的相对 思维是人脑 的一种机能 , 是人们进行 比较 、 分析 、 不 发达 。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跨文化交 际的影响及外语教学 中
克服思维方式差异影 响的策略
杨 芳
( 阳理工大学 , 沈 辽宁 沈阳 10 5 ) 1 19
【 摘
要】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 , 这种不同充分体现在语 言的表现
形式上。中国人和西方人 由于各 自 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 形成 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中国 传统 的思 维方式 主要 是性 理 思维 , 即从 人 的本性 出发 , 究万物 的本性 。 探 [ 关键词】 中西方; 思维方式; 跨文化交际; 策略

[毕业论文]浅析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文学学士

[毕业论文]浅析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文学学士

AbstractAs Chinese economy shines on the stage, especially after enteringthe WTO, many of China import and export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panies face more and more business negotiations. During a negotiation, both sides hope to obtain the maximum benefit, with minimum conflict and interest.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 the negotiation effectively and gain the win-win situation for both parties, we must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rough analyzing the 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e modes of thinking, we can distinguish the negotiationstyles and skills dof different cultures. By elabo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modes of thinking on the cross-cultural negotiation and analyzing the different modes of think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ir causes, this thesis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efficiency in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such as full preparation for the negotiation,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nd so on.Key words: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modes of thinking; strategies中文摘要随着中国的经济在世界大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许多中国进出口国际企业面临了越来越多的商务谈判了。

辩论辩题的文化差异

辩论辩题的文化差异

辩论辩题的文化差异正方辩手观点:文化差异是世界上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使得各国家和地区在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社会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辩题中,文化差异对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应当引起重视。

首先,文化差异对于国际交流和合作具有挑战性。

不同文化的人们可能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这就导致了在国际交流中可能出现误解和冲突。

例如,中国人在商务谈判中可能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信任,而西方人则更加注重合同和法律条款。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谈判中产生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

其次,文化差异也会对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表现。

例如,日本人在公共场合更加注重礼貌和秩序,而印度人则更加注重宗教仪式和传统习俗。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误解和不适应。

最后,文化差异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的人们可能对于社会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处理方式,这就导致了在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阻力和矛盾。

例如,西方国家在环境保护和人权问题上的立场可能与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在国际社会中可能出现分歧和冲突。

因此,文化差异对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具有深远影响,我们应当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

正如著名的哲学家尼采所说,“没有什么比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更重要。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够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反方辩手观点:文化差异是世界上的一种多样性,它使得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传统习俗。

在辩题中,文化差异对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应当得到鼓励和保护。

首先,文化差异丰富了世界的多样性。

不同文化的人们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社会规范,这就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多彩。

例如,中国的春节、印度的排灯节、美国的感恩节等节日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它们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宝库。

其次,文化差异促进了国际交流和合作。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作者:王芳来源:《人间》2016年第07期摘要:对于语言、思想方式、价值观,亦或是文化取向与社会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

这些差异使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很难相互理解。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一定会出现冲突现象。

中西方人在思想上是存在差异的,例如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曲线思维和线性思维;直觉经验思维和逻辑推理思维。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的思维是开放的,所以一定要解决好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思想;差异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西方文化的最好代表是自反能力,而中国文化则体现了一种文化保守主义。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必然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特点。

不同民族的人在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选择,中国人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在于他们的大脑和生理功能的差异,而是由宗教信仰、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所影响的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因此,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和道德观等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掌握,有助于避免和解决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而且对促进国际交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文化交流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文化与语言沟通的桥梁,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思维方式和人文文化是相互补充的。

思维模式是一座桥梁。

这种思维模式使人在处理问题时都有很大的主观倾向或个人色彩,因此,一些信仰会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当然,有些错误的思维模式会严重影响跨文化交际。

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主导的,长期积累就形成了汉族思维方式。

西方文化是客观的,以自然为标准,特别注重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与研究。

主观思维和客观思维反应在了跨文化交流上。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或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流。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跨文化交际是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际变得日益频繁。

在这种背景下,中西语言思维的比较研究备受关注,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思维模式和沟通方式的差异。

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浅析中西语言思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特点和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语言思维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进行交际沟通。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表达方式、逻辑推理和语义理解。

中西方语言思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逻辑思维方式、语义言外性、表达方式和口语习惯等。

1. 逻辑思维方式西方语言思维以逻辑思维为主导,偏向于直线逻辑、因果关系和概括性思维。

西方人在交际时喜欢用逻辑推理和演绎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逻辑条理清晰、简练明了。

相对而言,中文思维方式更为趋向于环状逻辑、含蓄委婉和拟态思维,即避重就轻、委婉含蓄。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方在表达观点和沟通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2. 语义言外性在跨文化交际中,语义言外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西方语境下,语言往往更为直接、明确,人们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而在中国文化中,语言往往更为含蓄、委婉,即言外之意更为重要。

这种差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不适应,因为对语义言外性的理解不同容易造成信息的误解。

3. 表达方式中西方在行文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人在交际中偏好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而中国人在表达上则更为注重措词和语言美感。

这种差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不适应,因为在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可能会给对方造成一些困扰和疑惑。

4. 口语习惯在西方国家,人们喜欢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在中国,人们则多喜欢使用比喻、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更为委婉和含蓄。

这种差异也会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一些不便和误解。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浅述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摘要: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 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主要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

西方的线性思维模式长于分析推理,推崇清晰精确,有利于理论建构;中国的环形思维强于综合顿悟,讲求模糊含蓄,有助于体察真谛。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

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不同的区域,东方以中国为代表,西方古代以希腊、罗马为代表,近现代以西欧和北美为代表。

这也就形成了两大类型的思维方式。

由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风俗宗教信仰、语言, 以及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东方和西方就形成了不同的特征, 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技术; 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意象,西方人重理性、逻辑、实证;东方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东方人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求异、求变,重竞争等等(连淑能,2002)。

一、思维模式的概述从广义上说,思维方式是指社会精神生产的生产方式。

从狭义上说,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荣开明,1989)。

人类的思维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思维模式这样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陈新夏等,1988)。

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种文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它在一定的历史、社会、地理环境中形成。

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侯玉波,2007)。

一个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他/ 她在一定场合做出的判断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12期学习与探索No.12。

2012(总第209期)Study&ExplorationSerial.No.209辩识不同,“异"中求“通"——略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吕俞辉(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摘要:随着中外交流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障碍时有发生。

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中国人偏爱整体直觉思维,西方人则偏爱分析逻辑思维。

具体地了解中西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深入地辨识出彼此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可以促成跨文化交际中彼此理解比较到位,可以有效地减少彼此沟通中的不解和误解,可以积极地实现跨文化交流中的“异”中求“通”。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思维方式;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中图分类号:10;C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2)12—0143—04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已使今日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使得中外交流日益增多,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国家软实力建构事业促使更多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同时也促使更多的汉语教师走出国门。

在这教与学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引起中外双方的不解和误解,甚至是仇恨。

产生跨文化交际失误有多方面的原因,具有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它是“对所感知的信息进行诸如分析、推理、评估或综合等心理加工活动,是对信息加工而获取外界信息的意义”…1。

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身份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不同文化载体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它有一定的定势性和习惯性。

不同文化的人在进行交际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误解。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辨识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人手,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角度来探索其生成机制。

采用“异”中求“通”的路径,来扫除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区,应当收稿日期:2012—10—07基金项目:国家汉办北京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养基地重大项目“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考察与研究”作者简介:吕俞辉(1963一),女,北京人,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跨文化交际实践中的一项基本工作,更是汉语国际推广这一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事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同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西方思维方式也因其不同而相异。

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偏爱分析和逻辑推理。

可以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大体上是一种重分析、重抽象的思维方式。

西方哲学家热衷于对完整事物进行分析,以探讨事物的本质。

西方科学家通过各种实验、求证,通过去除表象,经过精细剖析,把物质分析到了最小单位——原子。

他们认为,部分相加就等于整体,把对事物各个细节的认识汇总起来,就获得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

同形象思维不同,它不是通过具有本质意义的典型形象来反映现实,而是通过科学抽取,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制作,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事物的特征、本质、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记录入对现实的理性认识成果。

【2J同中国人的整体直觉思维相比,西方人的分析逻辑思维更为抽象。

这种抽象性体现在表征的抽象性,本质、规律的抽象性和形式结构的抽象性。

分析逻辑思维还具有有序性、相对稳定性、·143·万方数据可操作性、严密性和清晰性的特征。

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西语都是拼音文字。

英语就体现着以英语为母语的英国人、爱尔兰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的逻辑思维方式。

英语跟汉语不同,字形与词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清晰地传达意义,就必须要有严密的语法逻辑关系。

受到分析逻辑思维的影响,西方人在表达感情时更直截了当,他们很难理解中国人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表达方式。

当然,分析逻辑思维也有它的局限性。

有学者认为,它并不是人的自然思维的模型,人们其实并不是按照刻板的逻辑来思考的。

逻辑思维也并不能解决思维中的一切问题。

“整体直觉思维”是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

思维的整体性是指思维的对象、成果及运用思维成果对思维对象进行加工,两者都表现出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整体,称之为“一体”或“统体”。

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都包含在一个整体之中。

整体中包含许多有许多联系、不可分割、相互制约的个体。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集中体现了这种整体观点,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也把天地看做是一个整体,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局部都体现着全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我们看问题时常常从整体出发,注重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善于发现个体事物之间的对应、对称、对立,并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以求得整体的动态平衡。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普遍具有“整体思维”特点。

例如中医理论就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整体思维”的特点,中医从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以整体的观念、辩证的观念来给病人治病。

“直觉思维”是中国人思维的另一大特点。

林语堂指出:“中国学者不愿劳动自己的双手和眼睛去做那些愚蠢的苦工,而宁可稚气地相信自己‘直觉’的力量。

于是,他们就按自己的意愿来解释人体及宇宙的奥秘。

”川冯天瑜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括为“观物取象”,认为“它是以未经分化的表象联系代替因果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尚未分化,人们不承认偶然性,而确信神秘的支配力量”。

“直觉思维”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借助于直觉的体验,直接领悟事物的本质。

孔子的《论语》中常常不是以推论来论证道理,而是用具体的、属于常识的事例表达人生哲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这些人生道理是对那种直接感知到的东西的描述,而不是西方科学论著与哲.144.学论著的那种逻辑推论。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的是直接领悟,中国人甚至相信当头棒喝式的顿悟。

朱熹就曾说,“先读《论语》,每日取其一二章读之,无意于其章节之难易深浅……读之而不得其义,则思之,思之而不能得其义,则读之。

”需反复玩其意味。

汉字也是中国人“直觉思维”的形象而生动的体现。

柳卸林指出:汉语符号本身,正如我们已经注意到的那样,它们除了所指代的意义以外,其音形都还包含着深刻的审美内容。

然而,在许多情形中,符号本身,也即书写符号的实际样式,其内容都是与它所代表的那种经验因素的直接感性特征相一致的。

这些特点使得它们所表征的观念是特殊性而不是逻辑的普遍性;并且通常其特征是外延而不是内涵的【4|。

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偏爱整体直觉思维,因此中国人进行思维活动时常用联想和隐喻的方式,会从毫不相干的事物或自然现象中推导出人生大道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

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为之争。

”在这一段论述中,老子运用了联想和隐喻的方法,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二、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原因探析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何以不同?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分析。

第一,中国的哲学传统是重道德、重伦理的“伦理型”传统,科学、求真在中国文化中并没有占据主要地位。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自然奥秘探索的兴趣远低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中国人探索自然的目的常常是想从自然现象中寻找相应的启示,对自然的探索者有时还会受到歧视与打击。

这样的传统必然使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政治伦理性的特征。

而西方的哲学传统却与中国不同,西方的哲学传统是重科学的、重求真的“认知型”传统。

古希腊的哲学家常常也是自然科学家,他们把探索事物的本质作为研究的最终目标,因此,理性的因素总处于主导。

他们注重以事实、假设、试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和论证,力求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哲理的探索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亚里士多德开创了形式逻辑,他认为逻辑是获得知识的方法、工具。

他对形式逻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形式逻辑的三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研究了论证的三大要素:概念、判万方数据断、推理,总结出了逻辑论证的两种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创立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培根相信知识就是力量,人可以用知识战胜自然。

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最终征服自然是西方人的理念。

他们探索宇宙起源、万物本质,分析自然构造。

可见,西方哲学是求知的。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哲学通过实验,使分析逻辑思维得以更加完善。

第二,中国传统哲学一向把世界看做是两种对立事物构成的统一体,世界的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中国的传统思维是以主客一体、“天入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的,中国人不太关心“是”或“否”,而更关心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转换。

为什么中国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常用联想和比喻的方式?我认为,这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对立统一关系。

这种“天入合一”的思想把人和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统一的整体结构之中,因此,天与人、阴与阳、精神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人是天地自然界生成的,应符合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的道德最高原则是统一的。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使中国人进行思维活动时常把不同的对象加以类比,力求抓住其中的相似之处;用联想和隐喻的方式,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意义。

“天入合一”为中国入整体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例如,中国的阴阳八卦和五行学说都以天、地、人、物相类比,寻找其间的联系和规律,这是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从个别到个别的类比推理,其结论是或然性的判断,没有经过归纳或演绎的推理和论证。

而西方哲学则是以主客对立为出发点的。

二元对立使得他们建立起一系列两两对立、互相排除的概念,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可分割的。

西方人最关心的是“是”或“否”,非此即彼的推理判断促使了西方思维方式的形成。

可见,东西方世界观的不同,造成了各自思维方式的不同。

第三,中西思维方式的形成与中西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西方文化起源于希腊半岛及其附近沿海地区的开放性、海洋型地理环境,这里较早就发展起了海上贸易,手工业、商业、航海业都很发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