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经典景物描写题

合集下载

景物描写的练习题(精品)

景物描写的练习题(精品)

景物描写的练习题一、《羚羊木雕》节选1、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么?一定不会了。

2、我轻轻地敲了敲门。

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3、“万芳……”我站在过道里不肯再往前走。

4、“你怎么啦?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万芳奇怪地看着我。

5、“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6、万芳愣了一下,没有接小刀,只是咬着嘴唇看着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7、“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8、我努力不让自己哭出来。

这时,她的妈妈从屋里出来了。

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9、万芳看了我一眼,跑进屋去。

过了一会儿,她拿着那只羚羊出来了。

她妈妈接过来一看说:“哎呀!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她把羚羊递到我的手上,“好好拿着,别难受,看我呆会儿揍她!”10、我把小刀递到她的手上说:“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当我抬起头来的时候,万芳已经不见了,她不会再跟我好了……11、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

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问题:这句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二、散步我们在田野里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总算是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大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高考真题——小说环境描写手法

高考真题——小说环境描写手法

高考真题——小说环境描写手法1.(2015·湖南高考)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童年随之而去》)2.(2009·安徽高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董师傅游湖》)3.(2010·江苏高考)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溜索》)(2015·湖南高考)童年随之而去木心(1)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2)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

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3)“碗!”(4)“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5)“那饭碗,越窑盌(注:同“碗”)。

”(6)“你放在哪里?”(7)“枕头边!”(8)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9)“回去可以买,同样的!”(10)“买不到!不会一样的。

”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

(11)“怎么办呢,再上去拿?”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12)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13)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

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杜鹃花,山里叫“映山红”,是红的多,也有白的,开得正盛。

摘一朵,吮吸,有蜜汁沁舌——我就这样动作着。

(15)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人们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

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16)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

夜里下过雨。

(17)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

巧解高考诗歌景物描写技巧和作用题

巧解高考诗歌景物描写技巧和作用题

• 1、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
景 • 2、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物 • 3、营造氛围,烘托心境。

• 4、借景抒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
写 • 5、衬托人物品质或性格
的 • 6、先言他物,领起下文。(比兴)
作 • 7、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 8、铺垫过渡,引出感情。 • 9、以景结情,委婉含蓄,意味无穷。
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 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 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 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 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 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写景作用高考真题示例
• (2014新课标卷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 ~9题
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 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真题和答案
题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 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 所见,而是出于想象,是虚写。从标题可 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 ;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 凭听闻所得。
• 派:河的支流。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盘:盘踞。 ⑵横溃 :泛滥。豁:打开。中国:中南地区。
• ⑶崔嵬: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活用作波涛的汹涌,浪头巨大。比喻六 朝动荡的政局。迅湍:飞奔而下的激流。 ⑷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 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
• ⑸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合起来 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 了。 ⑹我君:指当朝皇帝唐玄宗。混:混合,统一。区宇:全国的范 围。

2015外国小说第二单元话题:场景(环境描写)

2015外国小说第二单元话题:场景(环境描写)

2015外国小说第二单元话题:场景(环境描写)2015高考小说单元复习话题二场景(环境描写)一、【复习目标】1、了解场景知识,掌握场景功能。

2、学会对小说环境描写的分析与鉴赏。

二、【复习重点】1、场景分析法2、环境描写作用分析三、教材复习要点:1.概念: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类别:大场景和小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5)推动情节发展(一)场景与场面场景=场合(社会环境)+风景(自然环境),相当于场面,场景描写是场面描写和风景描写的合称,类似“环境描写”,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

①戏剧、电影、电视中由布景、音乐、出场人物组合成的景况;②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由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一篇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

③泛指一定场合下的情景。

总之,场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

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同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场景的组成:人物、事件、环境。

环境不等于场景,场景相当于电影中的镜头(画面)。

空间与场景:空间即生活的某一特定环境,是场景的重要因素,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故事发生的处所。

空间的改变意味着人物、情节的发展。

场景的分类。

(1)大场景与小场景大小场景连缀而下,可使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异彩纷呈。

(2)公共场景与私人场景公私场景交替,更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展开故事情节和反映社会的道德风尚。

※场景的功能阅读思考:场景描写在小说中有哪些基本功能(作用)?1、确定基调,导引全篇(给全篇“定调”,使小说进入叙事更舒缓、自然);如鲁迅先生的《祝福》开头的场景描写。

高考真题 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高考真题  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东坛井的陈皮匠何晓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靜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

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

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

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

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

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

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

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呦,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

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

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

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

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

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

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

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

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靜。

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图文转换系列):2.图片类图文转换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图文转换系列):2.图片类图文转换 Word版含答案.doc

【题文】图文转换综合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图片主要包括绘画和照片,它是用线条色彩等来描绘形象,从而表达某种情感、思想和趣味的文本。

高考语言表达题借助对画面的描绘,考查阅读画面的能力和联想、想象及恰当运用语言的能力。

对这类题,我们该如何解答呢?这节课老师就针对这个问题给大家做下简单讲解。

一、典题重温(2015高考湖北卷)欣赏下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

要求:①突出景物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不超过80字。

二、考点分析图文转换综合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是在考查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观察近两年的高考图文题,就会发现其悄然变化,形式有所创新、难度有所提高。

图片主要是指绘画、摄影作品或剪纸等艺术性很强的作品。

因为是艺术作品,所以在进行转换时就特别要凸显艺术作品的形象性,要尽可能使语言鲜明、生动。

二、图片类图文转换一般的答题思路1.激发感官,转换画面。

(1)要细致观察画面的整体内容,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看图片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2)要仔细观察画面的背景和主体,看画面的背景反映了什么,背景和主体有什么联系。

(3)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尤其是要与画面进行心灵的对话。

2.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无论是单幅图还是多幅图,画面上的内容总是有限的。

观看图画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丰富画面内容,这有助于揭示画面蕴含的主题精神。

3.按照要求,组织语言。

按照题目在内容、字数、修辞、表达方式、表述角度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合理的顺序,斟酌用词,组织答案。

三、经典讲读(2015年湖北卷)欣赏下边的天鹅戏水图,围绕“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

要求:①突出景物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不超过80字。

【解题思路】首先,弄清题目中的几个要求:①写小诗或短文,字数不超过80字;②突出景物特征,也就是要表现“早春”;③语言要鲜明、生动。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赏析环境描写(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项练习:赏析环境描写(含答案)

课案3 赏析环境描写随堂演练正文材料见课案2随堂演练。

文中第3段画线句子为景物描写,试分析其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和故事的内容联系起来,尤其是下面情节中叫花子到春嫂的店门口站着却不前进,顾客天冷进店的表现,钱包丢失,春嫂沉着自然,不怀疑叫花子和顾客的内容联系起来分析。

答案:此句景物描写突出了天气的阴冷,为下面叫花子到春嫂店门口站着却不前进和顾客到店里“搓着手,哈着气”作铺垫。

也与春嫂钱包丢失,春嫂沉着、不乱怀疑人情节关联,更突出了春嫂的朴实、善良。

课案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剃刀侠木桦清朝嘉庆年间,北京正阳门(俗称前门)外,已是相当繁华的集贸市场。

几十丈高的城门楼子,威严如皇帝老子,注视着熙来攘往的人流。

这天,朗日晴空,集市正值繁华热闹时间。

一匹枣红大马,上骑一员佩刀武官,后跟几个步行兵卒,踏入集市,像一股浪头把人流冲得七零八落。

门楼下老摊贩认得,这是乾清门蓝翎侍卫,这些蓝翎宠儿每隔几日便会出宫耀武扬威,欺凌百姓。

这位蓝翎爷果然在一处最繁华的地方下马了。

小兵卒赶快接过马缰跟在后头,那蓝翎爷就摇着马鞭四处转悠。

他盯上几个剃头挑子,就踅过来,在一个空位前站住。

显然这小子是要剃头或刮脸修胡子。

当然一概是白活儿。

一个年轻的剃头师傅赶紧躬身让位。

那蓝翎爷也不搭话,将马鞭丢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空木椅上。

谁知那木椅早已破朽,加之这蓝翎爷体肥身重,木椅“咔嚓”一声就散了架。

这家伙一个四仰八叉摔在地上。

这还了得!蓝翎爷火从天降,抓起地上的马鞭,劈头盖脑向小师傅猛抽,小师傅满脸淌血,“爹”一声“妈”一声惨叫,蓝翎爷这才停下,被两个小卒扶到另一个剃头挑儿前。

那挑子一头火正旺,铜盆里的净水冒着热气。

挑儿前,一个年过半百的瘦老头儿正在刀荡子上“哧哧”荡刀。

小卒就把蓝翎爷扶到木椅上坐好,催促老师傅赶紧侍候蓝翎爷。

到底是老马识途。

瘦老头儿小心翼翼,动作利索地给蓝翎爷盘起辫子,剃起来。

古诗歌鉴赏之高考真题解读(14套)

古诗歌鉴赏之高考真题解读(14套)

古诗歌鉴赏之高考真题解读(14套)[高考真题解读]1.(2015•新课标全国Ⅱ,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残春旅舍[唐]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执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5分)(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答案(1)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2)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2.(2015•新课标全国Ⅰ,8~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11分)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唐]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_________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_________答案(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⑸、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⑹、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二、完成下列各题
㈠、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导学案课题:期末复习研讨鉴赏主备人:魏曼丽时间:2014.06.30
集备人员:魏曼丽、安志华、王雪、任立宇、董雪、田亚琳
学习目标:提高鉴赏写景诗的表现手法题的解题能力
掌握答题思路
掌握景物描写的各种表现手法
规范、准确的表述
学习重难点: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技巧
方法与策略
一、小组讨论:请分析下列诗句中的写景手法。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6、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问题:请简要分析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色。
明确:①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1)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㈡、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和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⑵、本诗写景有何特色?
(三)、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3)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六)(2004年吉黑滇川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⑸、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㈡、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首联和颈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首联描写了别筵将尽的画面,颈联描写了分别时的户外所见之景。表现诗人和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五):(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六)(2004年吉黑滇川题)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问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这几句在写法上的特点。 明确:①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②远近结合(由远而近);③动静结合(静中有动);④描画景物的浓淡相宜。
(五):(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课堂导学案课题:期末复习研讨鉴赏主备人:魏曼丽时间:2014.06.30
集备人员:魏曼丽、安志华、王雪、任立宇、董雪、田亚琳
学习目标:提高鉴赏写景诗的表现手法题的解题能力
掌握答题思路
掌握景物描写的各种表现手法
规范、准确的表述
学习重难点:掌握诗歌中常见的写景技巧
方法与策略
一、小组讨论:请分析下列诗句中的写景手法。
(三)、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③,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备注:①写于唐肃宗761年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②传说老莱子70多岁彩衣娱亲③黄牛峡是韩十四回乡探亲必经之地
⑵、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达特色。
明确:拟人:“渡”以物拟人,“渡”字生动地表现了梅柳由南到北次第开放的迁移。“催”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二月春鸟欢鸣的特点,表现了春气之暖、之浓、之生机勃勃。
远近结合:颔联是远景,颈联是近景。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
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晴光转绿萍”从视觉角度写色彩,“淑气催黄鸟”从听觉角度写黄鸟鸣叫之声,照应江南“物候新”,点出惊的原因。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课堂检测:
课堂小结: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⑴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问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这几句在写法上的特点。
⑵、本诗写景有何特色?
明确:
时空的转换:诗人先写饯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诗人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虚实结合:眼前的室内饯行之筵是实的,别路山川是虚的。由眼前“绮筵写到告别之后“山之“绕”,体现了诗人与友人间的依依不舍之情的。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⑴、诗歌的写景句哪两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⑵、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达特色。
明确:颔联和颈联。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梅柳渡过了长江,显示出盎然春意。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欢快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这四句抓住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萍等富有早春特征的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江南早春图。
⑹、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二、完成下列各题
㈠、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⑴、诗歌的写景句哪两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⑵、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达特色。
⑵、请赏析颔联和颈联的表达特色。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③,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备注:①写于唐肃宗761年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②传说老莱子70多岁彩衣娱亲③黄牛峡是韩十四回乡探亲必经之地
问题:请简要分析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色。
(四)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④衬托(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四)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⑴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