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一、背景介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往往面临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危害,因此采取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标准预防的措施,以匡助您降低风险并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二、居家安全1. 安装烟雾报警器:在居家环境中安装烟雾报警器,可以及早发现火灾,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灭火和疏散。

2. 安装防盗门窗:采用高强度的防盗门窗,能够有效防止入室盗窃和侵入,提高居家安全性。

3. 定期检查电器设备:定期检查家中的电器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避免发生电器故障引起火灾等事故。

4. 安装安全摄像头:安装安全摄像头可以监控家中的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交通安全1. 遵守交通规则:在驾驶和行走过程中,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包括遵守红绿灯、礼让行人等,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2. 定期检查车辆:定期检查车辆的刹车系统、轮胎、灯光等,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3. 酒后不开车:切勿酒后驾车,酒后驾驶会降低驾驶者的反应能力和判断力,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4. 佩戴安全带:乘坐车辆时,务必佩戴安全带,保护自己在碰撞时的安全。

四、网络安全1. 使用强密码:在使用各种网络账号时,要使用强密码,包括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的组合,避免被他人猜测或者破解。

2. 定期更新软件: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确保系统和软件的安全性,避免被黑客利用已知漏洞进行攻击。

3. 谨慎点击链接:收到不明来源的链接时,要谨慎点击,以防陷入网络钓鱼或者恶意软件攻击的陷阱。

4. 安装杀毒软件:在电脑和手机上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及时扫描和清除潜在的恶意软件,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五、健康防护1.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

2.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适量的营养物质,避免过度摄入油脂、糖分等对健康有害的食物。

3. 锻炼身体:每周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反抗力和免疫力。

4. 健康心态:保持积极的心态,学会应对压力和难点,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一、背景介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预防事故和灾害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

采取标准预防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事故和灾害的风险,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标准预防的措施,以匡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预防事故和灾害的发生。

二、标准预防的措施1. 安全意识培养首先,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是预防事故和灾害的基础。

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员工和公众的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事故和灾害的危害性,并知道如何正确应对。

2. 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预防措施有效实施的关键。

制定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责任和义务,规范各项工作流程,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安全要求。

3. 风险评估和管理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是预防措施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工作场所、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等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危(wei)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和控制。

4. 安全设备和防护措施安全设备和防护措施是保障工作场所安全的重要手段。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购和安装符合标准要求的安全设备,如消防设备、安全防护设备等,并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维护。

5. 紧急预案和演练建立健全的紧急预案是应对突发事故和灾害的关键。

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行动流程,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物资,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和准确性。

6. 安全监测和检查定期进行安全监测和检查是预防措施的重要环节。

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对工作场所、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等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性。

7. 安全培训和教育持续开展安全培训和教育是确保预防措施有效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和公众的安全意识和技能,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8. 安全数据分析和改进对安全数据进行分析和改进是预防措施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事故和灾害数据的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共性,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一、背景介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往往面临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危害。

为了保障个人和集体的安全与健康,采取标准预防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标准预防的措施,包括个人防护、环境管理、应急预案等方面的内容。

二、个人防护1.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工作环境和风险特点,正确佩戴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口罩、耳塞等。

2.遵守操作规程:在进行危(wei)险作业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确保操作安全。

3.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三、环境管理1.安全设施:根据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建立安全设施,如消防设备、应急疏散通道、紧急停电开关等。

2.安全标识: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包括警示标志、禁止标志、安全提示标志等,提醒员工注意安全。

3.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对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4.危(wei)险源管理:对潜在的危(wei)险源进行评估和管理,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四、应急预案1.制定应急预案:根据不同的风险和危害,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行动步骤。

2.演练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协作能力。

3.应急设备和物资准备:储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和物资,如急救箱、灭火器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4.事故调查和分析:对发生的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五、总结标准预防的措施是保障个人和集体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个人防护、环境管理和应急预案的合理配合和执行,可以有效降低事故和风险的发生概率,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当时刻关注安全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一、背景介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预防事故和意外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人身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制定和实施标准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标准预防措施,以帮助人们避免潜在的风险和危险。

二、火灾预防措施1. 定期检查和维护电气设备,确保电线和插头没有损坏或老化。

2. 确保火灾报警器和灭火器的正常运行,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

3. 在家中和办公场所设置适当的疏散路线和标志,确保人员疏散时的安全。

4. 储存易燃物品时,遵循正确的储存方法和安全规定。

5. 定期组织火灾演习,提高人们的火灾应急反应能力。

三、交通事故预防措施1. 遵守交通规则,包括遵守交通信号灯、限速和禁止酒驾等规定。

2. 定期检查和维护车辆,确保刹车、轮胎和灯光等设备的正常运行。

3. 在驾驶过程中保持专注,避免使用手机或其他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4. 在行车前进行适当的休息,避免疲劳驾驶。

5. 提高驾驶技能,定期参加驾驶培训和考试。

四、健康与疾病预防措施1.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等。

2.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避免过量摄入油脂和糖分。

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4. 室内外要保持良好的通风,避免空气污染和细菌滋生。

5.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五、网络安全预防措施1. 安装和更新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保护电脑和移动设备免受病毒和黑客攻击。

2. 不随意点击来自陌生人或不可信来源的链接和附件。

3. 设置强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避免使用简单易猜的密码。

4. 定期备份重要的文件和数据,以防止数据丢失或被勒索软件攻击。

5. 加强对网络诈骗和钓鱼网站的警惕,不轻易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六、环境保护预防措施1. 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使用,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 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3. 关注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一、引言预防是指在事故、灾害或疾病发生之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风险并保护人们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标准预防的措施,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预防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危害。

二、环境预防措施1. 安全设施:确保工作场所、公共场所和居住区域内的安全设施完善,如消防设备、安全出口、紧急疏散通道等。

2. 危险品管理:建立和执行严格的危险品管理制度,包括储存、运输和处理危险品的规范。

3. 废物处理:制定规范的废物处理程序,确保废物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 环境监测:定期进行环境监测,确保环境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并及时采取措施改善不合格的情况。

三、个人防护措施1. 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口罩等。

2. 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和公众对健康危害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

3. 预防接种: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点,制定并执行相应的疫苗接种计划,提高人群的免疫力。

4. 个人卫生:加强个人卫生管理,包括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

四、安全培训和意识提升1. 安全培训:组织定期的安全培训,向员工传授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技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2. 模拟演练: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检验和改进应急预案,提高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速度和正确处理能力。

3. 安全奖励机制:建立安全奖励机制,对安全工作突出表现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工作。

五、监督和评估1. 安全检查: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和纠正安全隐患,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

2. 安全评估:进行定期的安全评估,评估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并及时调整和改进。

3. 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安全监督机制,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措施的全面执行。

六、总结标准预防的措施是保护人们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环境预防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安全培训和意识提升以及监督和评估等多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危害。

标准预防的定义

标准预防的定义

标准预防的定义标准预防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措施,以预防和减少潜在风险和危害的发生。

它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一种系统性方法,旨在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标准预防的目标是识别、评估和控制潜在的危(wei)险,以减少事故、伤害和损失的发生。

通过制定标准预防措施,可以提高工作场所、社区和个人的安全水平,促进持续的健康和福祉。

标准预防的实施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环境、设备、人员和管理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标准预防措施:1. 环境安全:确保工作场所、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安全,包括消防设施、紧急出口、通风系统等。

2. 设备安全:确保使用的设备符合安全标准和规定,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提供必要的安全培训和操作指南。

3. 人员安全: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和公众了解潜在的危(wei)险和风险,并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紧急处理方法。

4. 管理安全: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安全政策、程序和标准,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监测和改进安全绩效。

标准预防的实施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包括以下步骤:1. 风险评估:通过识别潜在的危(wei)险和风险,评估其可能性和严重性,确定重点关注的领域和措施。

2. 制定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培训措施等。

3. 实施措施:将制定的措施付诸实施,包括购买和安装设备、培训员工、建立管理系统等。

4. 监测和改进:定期监测措施的有效性,采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及时调整和改进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的实施需要各方的合作和参预,包括政府、企业、员工和公众等。

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监督。

企业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

员工应积极参预安全培训和实施措施。

公众应增强安全意识,遵守相关规定和措施。

总之,标准预防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旨在预防和减少潜在的风险和危害的发生。

通过制定标准预防措施,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

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

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标准预防是一种有效防止事故和错误发生的方法,它通过规定和执行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风险并确保安全。

对于不同领域的工作和活动,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各不相同。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领域的标准预防措施。

1. 在工业领域的标准预防措施在工业生产中,标准预防是确保工人和设备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业标准预防措施:1.1 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安全运行。

1.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为工人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护目镜等。

1.3 培训和教育:对工人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1.4 实施安全程序:制定和执行安全程序,如紧急撤离计划、事故报告程序等。

1.5 定期演习和模拟:定期进行安全演习和模拟,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2. 在医疗领域的标准预防措施医疗领域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卫生和预防的行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疗标准预防措施:2.1 消毒和清洁:严格遵守消毒和清洁规程,确保医疗设备和环境的卫生安全。

2.2 穿戴隔离衣物:医护人员在进行与传染病相关的操作时,应穿戴适当的隔离衣物。

2.3 手卫生:医护人员和患者应定期洗手,防止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2.4 合理用药:医生应审慎开药,避免滥用抗生素等药物。

2.5 病原体控制: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病原体控制,避免传播。

3. 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标准预防措施交通运输是一个容易发生事故的领域,标准预防措施对于提高交通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交通运输标准预防措施:3.1 驾驶员培训:加强驾驶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

3.2 交通信号设施: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标志和标线,引导和控制交通流量。

3.3 定期维护车辆:对交通工具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安全和正常运行。

3.4 建设安全基础设施:修建安全的道路、桥梁和隧道,提供安全的交通环境。

3.5 强化执法和监管:加强交通违法行为的执法和监管力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标准预防的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的防护措施

标准预防的防护措施一、引言标准预防的防护措施是指为了防止疾病传播和保护人群健康而采取的一系列规范化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标准预防的防护措施的相关内容,包括个人防护、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方面。

二、个人防护1.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过污染物、使用厕所、咳嗽或打喷嚏后,以及处理食物前。

2. 使用口罩:在人群密集或疫情高发地区,佩戴医用口罩或N95口罩,有效阻挡飞沫传播。

3.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强身体免疫力,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4. 避免接触病原体:尽量减少与患者接触,避免前往疫情高发地区,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三、环境卫生1. 定期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减少病原体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

2. 清洁消毒:定期对公共场所、办公室、家居等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

3. 垃圾处理:垃圾分类处理,将有可能带有病原体的垃圾进行正确封装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4. 水源安全:保证饮用水源的安全,定期清洗水龙头、水壶等,避免细菌滋生。

四、食品安全1. 选择新鲜食材:购买新鲜、无异味、无变质的食材,避免食用过期食品。

2. 充分烹饪:将食材充分烹饪煮熟,确保食物中的病原体被杀灭。

3. 分开储存:将生熟食物分开储存,避免交叉污染。

4. 注意个人卫生:食品加工前后要洗手,使用洗碗液清洗餐具和炊具,避免食物受到污染。

五、总结标准预防的防护措施是保护人群健康的重要手段。

通过个人防护、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播和感染。

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参与防疫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的健康与安全。

注:本文所提到的措施仅供参考,实际防护措施应根据当地疫情和卫生部门的指导进行调整和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兴市红塔医院标准预防知识标准预防的定义在20世纪 90年代中期 ,美国CDC提出了“标准预防”它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法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是针对所有医院中所有接受治疗的病人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不必考虑其诊断 )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来降低医务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与病人之间微生物传播的危险性 ,起到了双向防护的作用一、标准预防的个基本概念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隔离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隔离措施:据根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其重点是手卫生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一)手卫生1、在以下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3、当手部有血液或其它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宜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二)戴手套1、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清洁手套: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时:接触污染物品时。

2、在以下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医务人员进行手术时;为病人进行诊疗技术等无菌操作时;接触病人破损皮肤、粘膜时。

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如手部皮肤破损,应戴双层手套。

(三)正确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1、一般诊疗活动、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2、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3、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摘口罩时不要接触口罩前面;护自镜、防护面罩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四)适时使用隔离衣与防护服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患者的诊疗、护理时;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3、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

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

脱下隔离以后,将隔离衣污染面向里,衣领及衣边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清洗消毒后备用。

隔离衣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遇污染随时更换。

(五)防水围裙的使用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六)安全注射1、使用过的针具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不得重复使用。

2、锐器使用后放置于锐器盒中,在容器装满之前将其密封和处理。

3、禁止用手回帽。

免疫注射时使用自动销毁式注射器。

4、任何锐器不能两人同时触摸;避免手术中经手传播锐器。

(七)污染的医疗仪器设备或物品应正确处理。

物体表面、环境、衣物按规定进行消毒。

(八)医疗废物应按照医院《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医院感染相关概念与规范1、医院感染定义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一般没有明确潜伏期的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2、医院感染暴发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中,短时间内(天、周、月等)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3、卫生部颁布的六个规范: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4、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5、医院感染监测规范6、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以上六个规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09-04-01发布2009-12-01开始实施“超级细菌”相关知识1、什么是NDM-1(超级细菌)2010年8月11日《柳叶刀》杂志一篇文献报道发现产“NDM-1的肠杆菌科细菌,对绝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耐药。

该报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媒体称之为“超级细菌”。

研究发现,该细菌内存在一种β-内酰胺酶基因,该基因发现者认为其起源于印度新德里,因此将其命名为“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基因。

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能水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甲氧西林、头孢类等抗生素),因而对这些广谱抗生素具有耐药性。

2、哪些细菌带有NDM-1基因目前,发现带有NDM-1的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摩氏摩根菌、鲍曼不动杆菌、粪肠球菌等。

这些细菌有的是条件致病菌,有的属于人体正常菌群成员,其本身通常不致病或致病性不强。

3、带有NDM-1基因细菌对所有抗生素都耐药吗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大多数抗生素都耐药,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匹罗、氨曲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米诺四环素等,但对多粘菌素E和替加环素这2种抗生素敏感。

4、哪些人群容易感染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该类耐药细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医疗机构的住院病人中,特别是机体免疫力低下、正常菌群失调的病人,感染部位通常为血液、尿道、肺部和伤口等。

5、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能在人群中引起广泛传播么目前研究发现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主要在住院病人中引起感染,不会在社区的普通人群中广泛传播。

6、感染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后的症状和后果如何目前发现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多为致病力弱的条件致病菌或人体正常菌群,这类细菌带有NDM-1基因后,其致病性和传播能力并无改变,但患者感染带有NDM-1基因的细菌后,会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感染该类细菌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疾病的严重性,主要取决于感染部位、感染的细菌种类以及感染者自身的健康状况等因素。

7、目前哪些国家和地区发现了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感染者目前,报道发现带有NDM-1基因细菌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英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法国、德国、肯尼亚、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8、世界卫生组织对NDM-1的评估与建议是什么2010年8月20日,针对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做出以下评估和建议:虽然多重耐药细菌并不属于一个新问题,并且今后也还会继续出现,但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的出现,表明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严格执行预防和控制措施,实施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控制多重耐药菌株的传播,同时,强化医务工作者和公众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关政策,严格执行有关停止无处方销售抗生素的法规,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9、我国应对措施有哪些1)密切关注国际上NDM-1耐药基因的研究报道,及时获取信息,评估其对我国的影响。

2)开展NDM-1耐药基因的监测与研究,了解我国携带NDM-1基因的细菌种类与数量,研究评估其对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造成的影响。

3)进一步强化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抗生素药物的规范使用,减少耐药细菌的产生。

4)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

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一、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其他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检出带菌者。

加强对MRSA易感者的检查,如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长期住院及老年患者,危重症者、新生儿等。

2、检验科一旦发现MRSA或其他多重耐药菌,及时向临床科室和控感科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

3、对MRSA感染或定植携带者进行单间隔离,或将同类病人隔离于同一病房。

4、限制减少人员出入,诊疗护理人员尽量固定。

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标准预防措施。

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脱去手套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时应戴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6、诊疗、护理用具(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尽量固定专用,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相对应的浸泡、擦拭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7、医疗仪器、器具污染或可疑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

桌面、窗台、床架等物体表面,每天用1000mg/L安多福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抹布使用后消毒。

8、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后可解除隔离。

9、接触隔离后或患者出院后进行床单位消毒。

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预防控制措施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早期检出带菌者。

加强对VRE易感者的检查,如近期使用广谱抗菌或万古霉素治疗者、长期住院的患者,危重症者、免疫抑制病人等。

2、检验科一旦发现VRE,及时向临床科室和控感科报告,以便控制感染和隔离治疗。

3、对VRE感染或定植携带者必须进行单间隔离。

4、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护人员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5、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和标准预防措施。

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脱去手套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

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时应戴口罩、防护镜或防护面罩。

接触患者时穿戴一次性隔离衣。

6、诊疗、护理仪器、用具(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固定专用,每天用2000—5000mg /L的安多福含氯消毒液进行相对应的浸泡、擦拭消毒,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7、桌面、窗台、床架等物体表面,每天用2000---5000mg/L安多福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抹布使用后消毒。

8、患者出院后必须对床单位进行终末消毒,私生活用品经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

9、患者产生的所有废物包括生活垃圾,按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废进行处理。

10、患者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