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苏的生活方式。

B. 文章白描雪景后,详写喜遇知己,不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而且绘景写人,相映成趣。

C. 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得前后矛盾。

D. 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答案】(1)撑(船);哪;尽力(2)①在湖上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②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散粒人影罢了。

(3)C【解析】【分析】(1)第一句话的大意是我撑着一叶小舟。

故“拏”的意思是撑(船)。

第二句话的大意是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故“焉”的意思是哪。

第三句话的大意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故“强”的意思是尽力。

(2)第一句的重难点词语有:焉,哪;更,还。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

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

”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

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

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

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

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释】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

②奉思:思念。

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

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

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知其旨也(________)②然后能自反也(________)③诚能如是(________)④令心意不驰走(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B.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C.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D. 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

(4)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味美;反思,反省;这,这样;跑(2)B(3)①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

(4)①甲文侧重论述学和教是相互促进的;②乙文强调学习要独立思考,要专心致志。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古今异义词,旨:味美。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宣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戴华阳巾。

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偶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2)用“/”给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3)翻译句子。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答案】(1)探求;殿堂朝堂指的是朝廷(2)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3)那远处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4)范仲淹忧国忧民,王诗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求”是一词多义:探求;请求;谋求;责备。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技巧:分句;句子成分;虚词;关联词。

公退之暇(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被鹤氅(披着鹤氅)/戴华阳巾(戴着华阳巾)。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远,远眺。

吞,望见。

具,详细的。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宋)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面语句划线的词语。

①泉香而酒洌________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________③伛偻提携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2段中,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色,是美丽的“风景画”。

B. 文中第三段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借酒解愁”来排遣被贬后痛苦抑郁的思想感情。

C. “环滁皆山也”总领全文山水自然环境描写,写景色顺序是由远及近。

D.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B. 而或长烟一空/湖心亭一点C. 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D.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增其旧制/其西南诸峰B. 不以物喜/策之不以其道C. 感极而悲者矣/人不知而不愠D.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山水之乐(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作者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

B. 文章第1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第2段情辞转为激昂。

第3,4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其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别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降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别见其喜怒声XXX之异。

别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别讲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荐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降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别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别能淫,贫贱别能移,威武别能屈。

(《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降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具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具人立志求学,竟然还别如四川边境上这个穷和尚吗?③富贵别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别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别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别偏听偏信,善于讲服不人;②亲民;③别慕名利;④说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常对文言词语的积存并结合句意明白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别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知道句子的意思,依照句子的意思能够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别知道的时候,也可依照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适应句式等断句。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

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

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

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

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Ⅰ【积累迁移法】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__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________之意。

Ⅱ【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Ⅲ【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________之意。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C. 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D. 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答题技巧第一部分:考试要点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3、翻译句子。

4、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5、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6、领会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7、领悟文言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第二部分:温馨提示中考文言文考查,考点的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因此,立足课内、辐射课外是最佳复习方式。

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整体把握,分析文章是最关键的。

通过阅读,分析抓住文章的内容。

首先,能够读懂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层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概括出文章各个层次的含义。

其次,能够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要点,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答题之前我们要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语段。

不能仅初读一遍就匆忙答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当你能简单复述故事情节后才能开始做题目。

第三部分:解题技巧一、解题步骤:1、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同学们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正确答题。

2、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提醒同学们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提醒同学们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3、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4、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二、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

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理解等等。

而这些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A、观察近几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之、而、亵、停、备、其、奇、谢、蔽、间、等,这几个词我们都曾经在课内学到过,而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因此答出这几题的关键在于同学们对课内知识的掌握。

重点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等,要有耐心地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类学习、积累、总结、记忆、训练、吸收。

B、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即,“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七个词都有两种以上解释。

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

当然千万不能忘记“检验”,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以确保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你所做的是正确的选择。

C、组词法:简单的说,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

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

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有时候组词解释不通,可想到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等。

如:2011年“甘冒霜而停雪”中的“停”,组词解释为:停止。

但放在原句中不通,可想到使动用法,于是恍然大悟:“停”,使……停止。

2009年“王之蔽甚矣”的“蔽”,受蒙蔽。

“时时而间进”的“间”,间或,偶然。

2、情景再现题: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试题。

这类题大都属于写景的句子,而且短小精悍,内容丰富。

做这类题时与一般的翻译不一样,要求在翻译的基础上,打开思维的视角,再加以合理地想象,把一个看似结构简单的句子或一种简单的情景,通过展开合理地联想和想象,使其内容描写更丰富、更具体、更充实,使其表达更形象生动,给人的感性认识更强。

简单地说,就是情景再现。

如:2011年第10题: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

(2分)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答案:寒松笔直的树干撑起茂密旺盛的树冠,昂首挺立,生机盎然;坚韧恭肃的树枝,苍翠茂密,遒劲有力。

依靠层层山峦生长的寒松与高天白云携手挽臂,掩映成趣;隐居幽静山涧的寒松积聚着雾霭,收藏着烟霞,氤氲迷离,如诗如画。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

共2分。

如:2010年第11题: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答案示例: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

共2分。

3、句子翻译题。

翻译原则:一是“信”,即翻译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二是“达”,即翻译通顺畅达,无语病;三是“雅”,即翻译自然生动,富于表现力。

文言翻译“七妙法”:一是“留”,即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地名、物名、职称、器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及专业术语等,照录不译。

(1)、保留国号、帝号、年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等专有名词。

如: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其中“公输盘”、“楚”、“云梯”等词就可以保留。

(2)、保留文言文中一部分沿用至今的实词。

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游褒禅山记》)其中“山”、“五”、“六”、“里”、“有”等词可以保留。

二是“补”,即翻译时补出翻译成分。

增补语句。

文言文中,有的句与句之间跳跃很大,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增补一定的语句,使意思通畅、完美。

如: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可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派大军来攻打鲁国。

庄公将要出兵抗战,曹刿听到这消息,要求面见庄公。

(1)把文言文中为行文简洁而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出来。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句中主语多处省略,翻译时都要补出来: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以(蛇)啮人,(人)无御之者。

(2)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译为: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3)补出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修饰名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面。

翻译时要把量词补出来。

如:陈涉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两尉”译成“两个军官”。

三是“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

(1)删除无意义的虚词。

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其中“夫”是个句首助词,可以删掉。

再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其中助词“之”,只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以删去。

(2)有的表敬副词可以删去。

如:张良曰:“谨诺。

”(《鸿门宴》)译成:张良说:“遵命。

”删去了“谨”。

四是“换”,即把古词包括一些特殊的习惯用语(如“谪”“迁”等)换成现代词。

(1)把文言文的某些词,换成与它相当的现代汉语的某些词。

如:吾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其中“吾”换成“我”;“闻”换成“听到”;“愈”换成“更加”;“悲”换成“悲痛”。

(2)用本字换通假字。

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用本字“早”换通假字“蚤”。

五是“调”,即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1)调整前置宾语、后置宾语、后置介宾短语的语序等。

如:沛公安在?(《鸿门宴》)译作:沛公在哪里?把前置的宾语“安”调整到动词“在”之后。

(2)调整使动、意动、为动等动宾关系的语序。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译作: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下来。

再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齐策》)译作: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丽,是偏爱我啊。

(3)调整互文见义的语序。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译作: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出征万里的人还未归来。

韵文讲究精练,这是互文修辞的特点。

六是“并”,在文言文的一些单句或对偶、排比的复句中有“变文”(“互文同义”)的用法,几个同义词配合使用。

翻译时可以合并。

如:追亡逐北。

(《过秦论》)其中“追”“逐”都是“追逐”义;“亡”“北”都指“败逃的军队”,翻译时就可以合并译为“追逐败逃的军队”。

上面介绍的基本上是直译的方法,无法直译的,也不能逐字逐句地硬译,那就要在传达原作精神的前提下采用意译的方法。

七是“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

如: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

听起来很别扭,不如意译为: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这样听起来容易让人理解、接受。

总之,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他们影响着句子的含义,当然,在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

比如中考课外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考的是“白者频来顾视之”,我们很容易就能知道要翻译这句句子关键要将“频”“顾”“视”这几个词翻译出来,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词语解释”上来了。

“频”并不在2009年考察的150个实词内,但是我们可以用组词法轻易的将它解释为“频繁”,或者用其他同义的词替代,如“多次”等等。

而“顾”、“视”都能解释为“看”。

当然考题中“之”字加了点,结合2009年的考情,因为考前将常用虚词“之”也列入了考查范围,因此,将“之”所指代的“黄小鸡”一并翻译出来也是关键所在。

以上就是所谓的“拆分”,然后把这些翻译出来的词再“整合”成一句话。

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

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