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常用数据

合集下载

骨科医生常用数据表

骨科医生常用数据表

常用X线投照体位上肢2~5指:正位、侧位、斜位拇指:正位、侧位、斜位手:正位、侧位、斜位腕:正位、侧位、尺偏正位、桡偏正位、半旋前斜位、半旋后斜位腕管:切线位前臂:正位、侧位肘:正位、侧位、内旋斜位、外旋斜位肱骨:正位、侧位、经胸侧位(创伤时)肩肩:正位、内旋正位、轴位、后前“Y”形斜位锁骨:正位、轴位肩胛骨:正位、侧位肩锁关节:不负重正位、负重正位下肢足趾:正位、内旋斜位跖趾关节籽骨切线位足:正位、侧位、内旋斜位跟骨:轴位、侧位踝:正位、侧位、内旋斜位胫腓骨:正位、侧位膝:正位、侧位、内旋斜位、外旋斜位、髁间窝轴位髌骨:正位、轴位股骨:正位、侧位骨盆骨盆:正位、出口位、入口位髋:正位、侧位、经股骨侧位、斜位(蛙式位)骶髂关节:前后斜位髋臼:左前斜位、右前斜位(Judet位)脊柱颈椎:正位、侧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过伸过屈侧位、寰枢椎开口正位颈胸椎侧位(游泳者姿势)胸椎:正位、侧位腰椎:正位、侧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腰骶关节:轴位、侧位骶骨:正位、侧位尾骨:正位、侧位正常成年人关节间隙宽度表关节名称正常宽度(mm)关节名称正常宽度(mm)骶髂关节 3 肩关节 4耻骨联合4~6 肘关节 3髋关节4~5 桡腕关节2~2.5膝关节4~8 腕骨间关节 1.5~2踝关节3~4 掌指关节 1.5跗骨间关节2~2.5 胸锁关节3~5 跖关节2~2.5 颞颌关节 2跖趾关节2~2.5 椎弓关节 1.5~2拇趾末端趾关节 2 椎体间隙2~6各趾间关节 1.5 寰齿关节0.7~2.3反射的检查浅反射反射检查法反应肌肉神经节段定位角膜反射细棉签角膜外缘轻触角膜眼睑迅速闭合眼轮匝肌三叉神经上腹壁反射划过腹部上部皮肤上腹壁收缩腹横肌肋间神经T7-T8中腹壁反射划过腹部中部皮肤中腹壁收缩腹斜肌肋间神经T9-T10下腹壁反射划过腹部下部皮肤下腹壁收缩腹直肌肋间神经T1-T12提睾肌反射刺激大腿上部内侧皮肤睾丸上举提睾肌生殖股神经L1L2正常跖反射轻划足底外侧足趾及足向跖面屈曲屈趾肌等坐骨神经S1-S2 病理跖反射轻划足底外侧拇趾向足背伸直,其余足趾呈扇面张开屈趾肌等坐骨神经锥体肛门反射轻划或针刺肛门附近外括约肌收缩肛门括约肌肛尾神经S4-S5 深反射反射检查法反应肌肉神经节段定位二头肌反射叩击置于二头肌腱上的拇指肘关节屈曲二头肌肌皮神经C5-C6三头肌反射叩击鹰嘴上方的三头肌腱肘关节伸直三头肌桡神经C6-C7桡骨膜反射叩击桡骨茎突前臂旋前、屈肘肱桡肌桡神经C5-8膝反射叩击髌腱膝关节伸直四头肌股神经L2-L4跟腱反射叩击跟腱足向跖面屈曲腓肠肌胫神经L2-S2肌力的测定0级肌力完全消失,无收缩1级肌肉能收缩,但不能使关节活动2级肌肉能收缩,关节有些活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力3级能对抗肢体重力,但不能对抗阻力4级能对抗阻力使关节活动,但力量较弱5级肌力正常锥体束受损后的足部病理反射名称检查法反应Babinski征以针在足底外缘自后向前划过拇趾背伸,其余各趾呈扇状散开Chaddock征以针划过足部外踝处拇趾背伸Oppenheim征以拇指用力沿胫骨从上而下擦过拇趾背伸Gordon征用手捏压腓肠肌拇趾背伸Hoffmann征左手持病人腕关节上方,右手以中指及示指夹持病人中指,稍上提,腕过伸,拇指迅速刮患者中指指甲其余四指轻微掌屈踝阵挛一手持小腿,一手持足掌前端,用力使踝关节过伸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发生节律性收缩髌阵挛拇指与示指捍住髌骨上缘,用力向远端方向快速推动数次股四头肌节律性收缩致髌骨上下运动ASIA损伤分级等级功能状况A:完全性损害在骶段(S4-5),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B: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肌的肌力小于3级D:不完全性损害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肌的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脊柱的体表标志C1 上腭C2 上腭牙齿咬合面C3 下颌角C4 颌骨C5 甲状软骨C6 环状软骨C7 最突出的棘突T2间隙胸骨切迹T2 胸锁关节、两肩胛骨上角联线的中点T3 肩胛冈内侧端连线的中点T4间隙胸骨角T7 两肩胛骨下角联线的中点T9 胸骨剑突关节T10~11 胸骨剑突下缘T12 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L1 剑突与脐孔连线中点L3椎间隙脐孔L3 下胸肋缘L4 髂骨嵴S2 髂前上棘Co 耻骨联合运动检查的关键肌神经节段相应的检查肌群神经节段相应的检查肌群C5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L2屈髋肌(髂腰肌)C6伸腕肌(桡侧腕长、短伸肌)L3伸膝肌(股四头肌)C7伸肘肌(肱三头肌)L4踝背伸肌(胫前肌)C8中指屈指肌(固有指屈肌)L5长伸趾肌(拇长伸肌)T1小指外展肌(小指展肌)S1踝跖屈(腓肠肌、比目鱼肌)感觉检查的关键点神经节段检查部位神经节段检查部位C2 枕骨粗隆T8第8肋间C3锁骨上窝T9第9肋间C4肩锁关节的顶部T10 第10肋间C5肘前窝的外侧面T11第11肋间C6拇指T12腹股沟韧带中部C7中指L1T12与L2间上1/2处C8小指L2大腿前中部T1 肘前窝的尺侧面L3股骨内髁T2腋窝L4内踝T3第3肋间L5足背第三跖趾关节T4第4肋间(乳线)S1足跟外侧T5第5肋间S2腘窝中点T6第6肋间(剑突水平)S3坐骨结节T7第7肋间S4-5 肛门周围(作为一个平面)多发伤检诊程序(天津医院,夏群)先看头胸腹,再查盆脊肢,重视体腔口,莫忘动静神多发伤救治原则(天津医院,夏群)急救队伍-多学科,重协作,抢救生命-先脏器,后骨折,遵循原则-先开放,后闭合,手术顺序-先四肢,后盆脊,固定选择-优髓内,辅髓外,手术时机-早手术,少并发,治疗目的-利康复,便护理创伤病人VIPCIT救治程序(天津医院)V(Ventilation):呼吸支持,维持通畅的呼吸道,充分给氧I(Infusion):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扩充血常量,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P(Pulsation):心脏循环功能支持C(Control bleeding):控制出血I(Immobilization):可靠制动T(Translantion):安全转运急诊医生可遵循的检查顺序“CRASH PLAN”(Freeland)C(Cardiac)=心脏R(Respiration)=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e)=脊髓H(Head)=头颅P(Pelvis)=骨盆L(Limb)=四肢A(Artery)=动脉N(Nerve)=神经骨龄估计(括号内为女性数值)部位骨骼名称骨化中心出现时间骨化中心愈合时间肱骨近端肱骨头初生~1岁(初生~1岁)大结节7月~2岁(7月~2岁)小结节2~3岁(2~4岁)肘部肱骨小头及外1/2滑车7月~1岁(7月~1岁)内上髁6~13岁(6~9岁)内1/2滑车9~14岁(10~11岁)外上髁9~17岁(10~13岁)桡骨头5~9岁(5~14岁)15~18岁(13~14岁)尺骨鹰嘴10~14岁(9~12岁)15~19岁(13~14岁)尺桡骨远端桡骨远端骨骺7月~8岁(7月~3岁)17~20岁(17~20岁)尺骨远端骨骺6~11岁(7~8岁)18~20岁(16~20岁)腕骨头骨初生~1岁(初生~1岁)钩骨初生~1岁(初生~1岁)三角骨2~6岁(2~4岁)月骨3~7岁(2~5岁)舟骨5~7岁(4~5岁)大多角骨4~7岁(3~5岁)小多角骨4~10岁(3~5岁)豆骨10~16岁(9~14岁)掌指骨掌指骨近端骨骺1~7岁(7月~3岁)15~20岁(14~16岁)掌指骨远端骨骺1~6岁(7月~2岁)15~20岁(14~16岁)骨盆及髋部髂骨嵴及坐骨结节15~19岁(12~15岁)19~24岁(18~24岁)股骨头7月~1岁(6月~1岁)17~19岁(15~17岁)大粗隆2~6岁(2~4岁)17~19岁(15~17岁)小粗隆9~15岁(9~12岁)17~19岁(15~17岁)膝部股骨远端骨骺初生(初生)17~22岁(16岁)胫骨近端骨骺初生(初生)17~22岁(16岁)腓骨近端骨骺4~10岁(3~7岁)17~22岁(16~17岁)髌骨4~7岁(3~4岁)胫腓骨远端胫骨远端骨骺7月~12岁(初生~1岁)16~20岁(15~18岁)腓骨远端骨骺1~2岁(1~2岁)16~20岁(15~18岁)跗骨跟骨初生(初生)跟骨骨骺7~12岁(5~10岁)14~19岁(13~18岁)距骨初生(初生)骰骨初生~6月(初生~6月)舟骨1~4岁(2~3岁)第1、2楔骨2~4岁(7月~1岁)第3楔骨6月~1岁(6月~1岁)跖骨跖趾骨近侧骨骺2~4岁(7月~3岁)16~19岁(15~16岁)第2~5远侧骨骺2~5岁(1~4岁)16~18岁(15~16岁)骨龄估计(男性较晚2~3年)部位骨化中心名称出现时间闭合或完全骨化时间肩部喙突15~18月15岁关节盂、肩峰、肩胛缘和下角13~15岁20岁肱骨近端3月20岁肘部肱骨小头10月14~17岁肱骨滑车12岁14~17岁肱骨内上髁8岁14~17岁肱骨外上髁13岁17~19岁桡骨小头7岁14~17岁尺骨鹰嘴12岁14~17岁尺桡骨远端桡骨远端骨骺1岁18~20岁尺骨远端骨骺6岁18~20岁腕骨头状骨1岁14~17岁钩骨2岁14~17岁三角骨3岁14~17岁月骨4岁14~17岁舟骨5岁14~17岁大多角骨6岁14~17岁小多角骨7岁14~17岁豌豆骨8岁14~17岁掌指骨第一掌近端及各近节指骨近端 2.5岁14~21岁股骨头6月16~18岁大粗隆3岁16~18岁膝部股骨远端9月16~18岁胫骨近端2周16~18岁胫骨结节12岁19岁腓骨近端4岁16~18岁胫腓骨远端胫骨远端9月16~18岁腓骨远端1岁16~28岁跗骨跟骨4月14~22岁跟骨跟7岁14~12岁距骨6月不定骰骨9月不定舟骨3岁不定第1楔骨2岁不定第2楔骨 2.5岁不定第3楔骨6月不定跖骨第1跖骨2岁14~21岁第2~5跖骨 1.5岁18岁脊柱寰椎生后6岁骶椎生后7~10岁齿突尖2岁12岁棘突11~14岁16~20岁3~7岁颈椎~骶椎神经中央联部的骨性融合。

骨科常用螺钉数据

骨科常用螺钉数据

上下肢常用螺钉数据3.5 皮质骨螺钉长度:8~40(间2)45/50 常用:16~404.0松质骨螺钉长度:(半螺纹)30~60(间5)常用:40(全螺纹)10~40(间2)/45/50/55/60常用:14~454.5皮质骨螺钉:18~66(间2)常用:20~606.5松质骨螺钉:(半螺纹)45~95(间5)常用:45~70(全螺纹)30~95(间5)常用:45~803.5锁定钉:(自攻型)10~40(间2)45/50/55/60常用:16~40(自钻型)16~40(间2)45/50/55/60常用:5.0锁定钉:(自攻型)16~50(间2)55~90(间5)常用:20~60 (自钻型)22~50(间2)55~90(间5)常用:7.3非锁定钉:(半螺纹)60~115(间5)常用:(全螺纹)60~115(间5)常用:7.3空心锁定钉:60~115(间5)常用:7.3红色支撑钉:76.5髓内钉常用数据:PFN常用直径:标准型:9、10 长度:200、240加长型:9、10、11长度:280、320、360、400股骨颈钉:直径:8长度:60~110常用:防旋钉:直径:7长度:60~100常用:PFNA常用直径:标准型:9、10、11长度:170、200、240加长型:9、10、11长度:300、340、380、420螺旋刀片直径:10.5 长度:75~120(间5)常用:85、90股骨髓内钉常用直径:9、10、11 长度:320、340、360、380、400 倒打钉常用直径: 10、11、12长度:150、200、2504.9横锁钉长度:25~85常用:30~45胫骨髓内钉常用直径:8、9、10 长度:255~345(间15)常用:4.5横锁钉:25~65(间5)常用:30、35肱骨髓内钉常用直径:7、8长度:110、160~260(间20)常用:3.6横锁钉:18~30(间2)35/40/45/50常用:5.0横锁钉:20~50(间5)常用:脊柱常用螺钉数据颈椎前路螺钉常用长度:14,16,18颈椎后路侧块螺钉:12、14、16、18、20、22、24、26椎弓根螺钉:16~40(间2)常用:24~28胸腰椎后路:常用椎弓根螺钉:T5~T8常用:4.5*30*35*40T9~T10常用:5.5 *35*40*45L1~L2常用:6.0 *40*45*50L3~L5常用:6.0或6.5*40*45*50骶骨钉常用:7.0*30*35骶骨螺钉:7.0*30*35*40*45*50胸腰椎前路:Ⅰ型螺钉直径:5.5、6.5、7.0长度:30、35、40、45、50Ⅱ型:主板长度:39~131(间4)常用:锁定板长度:52~144(间4)常用:主螺钉:直径:6.0、6.5、7.0长度:25~50(间5)常用:万向钉:直径:6.0、6.5、7.0长度:25~50(间5)常用:锁定钉:直径:7.0长度:25~50(间5)常用:滑脱通常用4~6颗钉退变根据病例结核与肿瘤,通常4~6颗钉侧弯根据分型,通常10~20颗之间。

骨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患者对跌倒坠床预防措施的知晓率

骨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患者对跌倒坠床预防措施的知晓率

提高患者对跌倒坠床预防措施的知晓率主题选定:骨科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80%以上属于跌倒/坠床的高风险对象。

由此可见.向其宣教跌倒/坠床的预防措施意义重大。

事实上,除了宣教,我们还要评估患者的知晓程度,只有患者知晓宣教内容才会重视,才会按要求配合落实,才会避免跌倒/坠床不良事件发生;另一方面,目前医院人力资源普遍缺乏,宣教相关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性.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⅛β.r⅛息度。

现况调查与原因分析:我们首先抽样调查高危坠床/跌倒患者对坠床/跌倒预防措施的知晓程度。

医院统一宣教的预防措施包括:1.穿合适的裤子和防滑鞋;2.湿性拖地后避免不必要的走动;3.睡觉时使用护栏,离床活动时应有人照顾;4.将信号灯、眼镜、杂志等物品放在随手易取之处,学会使用床边呼叫器;5.如有头晕或服用镇静安眠药物,下床前先坐于床缘,再由照顾者扶下床;6.如在行走时出现头晕、双眼发黑、下肢无力、步态不稳和不能移动时,立即原地坐(蹲)下或靠墙,呼叫他人帮助;7.改变体位应遵守“三部曲”,即平躺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再行走,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尤其是在夜间;8.将私人常用物品放置在固定位置.保持走道通畅。

此次共抽样调查100人次,知晓所有防范措施的患者有87人,知晓率为87%。

根据抽样调查掌握的基本情况,科室重点需要提高高危坠床/跌倒患者对坠床/跌倒预防措施的知晓率接着我们分析了影响患者知晓坠床/跌倒预防措施的原因和要因(图)PDCA循环:P旨在提升骨科患者对跌倒/坠床预防措施的知晓率,我们骨科选取8位护理人员组成CQl小组,自20XX年3月起启动“提升高危坠床/跌倒患者对坠床/跌倒预防措施知晓率”的质量改进项目。

组员们依靠团队协作,针对图1和图2中所示真因制定相应对策,并拟定改进方案。

数据收集由小组成员每月抽样调查患者100人次,调查内容仍采用图1中所列的8条措施,数据监测期限为20XX年3—9月,每月持续监测,在次月下旬完成前月的数据统计。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骨科手术出血量大,异体输血率高。

围术期失血量平均1000~2000 ml, 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下降30~46 g/L ,术后异体输血率高达45% ~ 80%。

同时,骨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4%~ 45%,围术期失血和未纠正的术前贫血增加了术后急性贫血的发生率,髋、膝关节置换术及脊柱手术术后贫血发生率为51%,髋部骨折术后的贫血发生率高达87%。

围术期贫血增加术后感染及死亡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

美国外科学会NSQIP数据库227,425例非心脏手术患者随访数据显示,术前轻度贫血依然是术后30日内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较高异体输血率不仅增加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血液资源紧张局面及患者医疗负担。

随着《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一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和《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一围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的发布及推广,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认识到加强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perioperative blood management, PBM )是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在围术期的各个阶段采取多种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以达到减少失血、降低贫血及输血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增加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术前术后优化造血;②术中减少出血;③ 提高患者贫血耐受性;④合理异体输血。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广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做好术前和术后贫血的诊断与治疗,优化造血,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术中坚持微创化理念,优化手术操作技术,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出血、降低输血率,合理输注异体血。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和《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联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委会共同邀请骨科、血液科、麻醉科、输血科共85位专家参与,复习国内外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编辑整理完成本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医院条件和患者情况参考和应用。

腰椎各椎体骨密度的分析

腰椎各椎体骨密度的分析

腰椎各椎体骨密度的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腰椎各椎体骨密度(BMD)的差异。

方法 1214例在我院住院进行BMD检查的20~89岁的骨科病人及健康查体者,男性390例,女性824例,除外各种器质性、内分泌、消化系统及肿瘤等疾病,用双能X线吸引仪(DXA)测量腰椎BMD,通过计算机分析比较各椎体BMD值的差异与相互关系,用EXCEL软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BMD值以L1最低, L4最高,L1-2与L2-4BMD女性在40岁以上有显著差异(P <0.01),男性在60岁以上(P<0.05),80岁以后无明显差异,女性50岁以后骨丢失明显快于男性。

结论腰椎各椎体BMD存在差异,尤以女性明显,其差异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降钙素水平降低和增龄造成的腰椎退行性变有关。

【关键词】骨质疏松腰椎骨密度退行性变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疾病越来越突显出其重要性,骨密度(BMD)测定是OP,最直接、最明确以及最终判断手段[1],腰椎BMD的测定又是了解BMD最常用的部位之一,我院自2011年7月开始对在我院住院的骨科病人及健康查体者共1214人的腰椎进行了BMD检测,现将分析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材料来源调查对象选自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住院进行BMD检查的骨科病人及健康查体者,共1214人,男性390例,女性824例,年龄20~89岁,按10岁距分组。

被检查者除外器质性、内分泌、消化系统及肿瘤等有关疾病。

1.2 方法采用美国GE 公司生产的Prodigy型双能X线吸引仪(DXA)测定,检查部位:前后位腰椎显示从L1~L4各个椎体及L1-2、L2-4的BMD值,全部数据采用EXCEL统计学处理。

1.3 健康查体者取不同性别的30~39岁组BMD值为骨量峰值。

2 结果2.1 各年龄组腰椎L1与L4BMD(g/cm2)测定值(X±s)比较见表1。

骨科常见危急值及处置要点

骨科常见危急值及处置要点

目前提供旳危急值项目和范围
项目
正常值范围
白细胞计数 (4.0-10.0 )x109/L
血红蛋白 血小板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100-300 )x109/L

3.5-5.5mm0l/L

135-145mm0l/L

2.25-2.65mm0l/L
危急值范围
<1.0x109/L; >25 x109/L <50 g/L; >230 g/L <30x109/L; >1000 x109/L <3.0 mm0l/L; >7.5 mm0l/L <115 mm0l/L; >150 mm0l/L <1.75 mm0l/L; > 3.37mm0l/L
目前提供旳危急值项目和范围
项目
正常值范围
血糖
3.61-6.11mm0l/L
PH
7.35-7.45
PO2
动脉血10.64-13.3KPa
PCO2
动脉血4.65-5.98KPa
ALT酶
80-200 U/ L
危急值范围
<2.2mm0l/L; >10.8mm0l/L <6.8; >7.8 <4 KPa(30 mmH g) <2.7 KPa; >9.3 KPa
● 150mmol/L此值高于参照范围上限,应仔细考虑多种可能引起 高钠旳原因。
常用旳危急值区间及其意义
6.钙(Ca): ●参照值:2.25~2.65mmol/L ●危急值区间: <1.75mmol/L; >3.37 mmol/L ● 1.75mmol/L血钙浓度低于此值,可引起手足抽搐,肌强直等严

【评定量表】骨科康复评定汇总,太全了!

【评定量表】骨科康复评定汇总,太全了!

骨科康复是主要功能的康复,骨科康复评定也就是功能评定,即应用了各种检测手段和方法评估了解伤病后机体的运动系统的功能状况,评定功能受损的性质、范围、程度及可能变化的趋势,制定合理的康复医疗方案,选择适合的康复治疗方法。

同时也可以确定康复治疗的效果。

骨科康复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肌力评估肌力评定是运动功能评定的基本内容,其可以评价神经肌肉系统功能损伤的范围及程度,常用徒手肌力测定法(manual muscle testing,MMT)。

1916年由Lovett提出,以后有所改进。

在特定的体位下,分别在减重力、抗重力、和抗阻力的条件下完成标准动作。

更细的评级如medical researchcouncil分级(MRC分级)及各级肌力占正常肌力的百分比值(Kendall分级)。

在肌力 超过3级,为了进一步作较为细致的定量评定,须使用专门的器械进行肌力测试。

其中包括 等长肌力检查、等张肌力检查及等速肌力检查。

1.等长肌力检查在标准姿位下用特制的测力器测定一块肌肉或一组肌肉的等长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

2.等长肌力检查测定肌肉等张收缩使关节做全幅度运动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

3.等速肌力检查肌肉收缩做功对抗某种可变阻力外,所牵动的关节做等角度圆弧运动,称为等速收缩,肌肉的等速收缩所产生的肌力成为等速肌力。

二、关节活动度测定关节活动度 (ROM)是指一个关节从起始端至终末端的正常活动范围。

关节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即 主动运动 和 被动活动 。

关节活动度测定的基本姿位:全身所有的关节按解剖部位的姿位放置者为0°,前臂的运动手掌面在矢状面上状态为0°。

轴、面的概念与解剖学一致。

ROM的测量方法: 通用量角器法和方盘量角器法。

1974年我国范振华教授研制出一种方盘量角器。

关节活动度评定注意事项: 确定ROM测量的起始位置。

通常以解剖位作为起点;同一病人应由专人测量,每次测量应取相同的位置,两侧对比;测量后,治疗师应对数据分析;注意排除相邻关节的互相影响或者互相补偿。

骨科疾病用药调研报告

骨科疾病用药调研报告

骨科疾病用药调研报告一、引言骨科疾病是指影响骨骼及其附属组织的疾病,如骨折、关节炎、骨质疏松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骨科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为了能够有效地治疗骨科疾病,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药物在临床上是非常重要的。

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当前骨科疾病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临床医生和病患提供科学准确的用药指导。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医生面访的形式,广泛收集骨科临床医生对于骨科疾病用药的使用情况。

调研问卷主要涵盖以下方面的内容:药物种类、使用频率、疗效评价、副作用情况等。

三、调研结果1. 常用骨科疾病药物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常用于骨科疾病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骨密度调节剂、镇痛药、肌肉松弛剂等。

其中,NSAIDs是最常用的药物类别,用于缓解疼痛和减轻关节炎炎症。

骨密度调节剂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

镇痛药和肌肉松弛剂则是用于缓解骨折和创伤导致的疼痛和肌肉紧缩。

2. 药物使用频率根据医生调查的数据显示,在骨科疾病治疗中,NSAIDs的使用频率最高,约占总用药量的60%。

其次是骨密度调节剂,约占总用药量的30%。

镇痛药和肌肉松弛剂的使用频率较低,分别约占总用药量的5%和3%。

3. 疗效评价医生对于骨科疾病药物的疗效普遍认为是良好的。

大部分骨科疾病患者经过合理用药后能够明显减轻疼痛、改善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对于某些疾病如骨质疏松症,医生普遍认为药物治疗效果有限,还需结合其他综合治疗手段。

4. 副作用情况调研结果显示,骨科疾病药物的副作用相对较少,并且大部分副作用都是轻度的,如胃肠道不适、头痛、恶心等。

个别药物可能会出现肝肾损害等严重副作用,但发生率较低。

医生在使用药物时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评估来选择适当的药物,并加强监测和不良反应的处理。

四、结论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NSAIDs是骨科疾病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类别,其有效缓解疼痛和减轻炎症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成年人关节间隙宽度表
关节名称 骶髂关节 耻骨联合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跗骨间关节 跖关节 跖趾关节 拇趾末端趾关节 各趾间关节
正常宽度(mm) 3
4~6 4~5 4~8 3~4 2~2.5 2~2.5 2~2.5
2 1.5
关节名称 肩关节 肘关节 桡腕关节
腕骨间关节 掌指关节 胸锁关节 颞颌关节 椎弓关节 椎体间隙 寰齿关节
创伤病人 VIPCIT 救治程序(天津医院) V(Ventilation):呼吸支持,维持通畅的呼吸道,充分给氧 I(Infusion):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扩充血常量,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 P(Pulsation):心脏循环功能支持 C(Control bleeding):控制出血 I(Immobilization):可靠制动 T(Translantion):安全转运
出现时间
15~18 月 13~15 岁 3月 10 月 12 岁 8岁 13 岁 7岁 12 岁 1岁 6岁 1岁 2岁 3岁 4岁 5岁 6岁 7岁 8岁 2.5 岁 1.5 岁 12~14 岁 6月 3岁 9月 2周 12 岁 4岁 9月 1岁 4月
4
闭合或完全骨化时间
15 岁 20 岁 20 岁 14~17 岁 14~17 岁 14~17 岁 17~19 岁 14~17 岁 14~17 岁 18~20 岁 18~20 岁 14~17 岁 14~17 岁 14~17 岁 14~17 岁 14~17 岁 14~17 岁 14~17 岁 14~17 岁 14~21 岁 14~21 岁 20 岁 16~18 岁 16~18 岁 16~18 岁 16~18 岁 19 岁 16~18 岁 16~18 岁 16~28 岁 14~22 岁
部位 肱骨近端 肘部
尺桡骨远端 腕骨
掌指骨 骨盆及髋部
骨龄估计(括号内为女性数值)
骨骼名称 肱骨头 大结节 小结节 肱骨小头及外 1/2 滑车 内上髁 内 1/2 滑车 外上髁 桡骨头 尺骨鹰嘴 桡骨远端骨骺 尺骨远端骨骺 头骨 钩骨 三角骨 月骨 舟骨 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 豆骨 掌指骨近端骨骺 掌指骨远端骨骺 髂骨嵴及坐骨结节
骨化中心出现时间
骨化中心愈合时间
初生~1 岁(初生~1 岁)
7 月~2 岁(7 月~2 岁)
2~3 岁(2~4 岁)
7 月~1 岁(7 月~1 岁)
6~13 岁(6~9 岁)
9~14 岁(10~11 岁)
9~17 岁(10~13 岁)
5~9 岁(5~14 岁)
15~18 岁(13~14 岁)
10~14 岁(9~12 岁) 15~19 岁(13~14 岁)
端,用力使踝关节过伸
性收缩
拇指与示指捍住髌骨上缘,用 股四头肌节律性收缩致髌骨
力向远端方向快速推动数次 上下运动
脊柱的体表标志 上腭 上腭牙齿咬合面 下颌角 颌骨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最突出的棘突 胸骨切迹 胸锁关节、两肩胛骨上角联线的中点 肩胛冈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胸骨角 两肩胛骨下角联线的中点 胸骨剑突关节 胸骨剑突下缘
10~16 岁(9~14 岁)
1~7 岁(7 月~3 岁) 15~20 岁(14~16 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 岁(7 月~2 岁) 15~20 岁(14~16 岁)
15~19 岁(12~15 岁) 19~24 岁(18~24 岁)
8
膝部 胫腓骨远端 跗骨
跖骨
股骨头 大粗隆 小粗隆 股骨远端骨骺 胫骨近端骨骺 腓骨近端骨骺 髌骨 胫骨远端骨骺 腓骨远端骨骺 跟骨 跟骨骨骺 距骨 骰骨 舟骨 第 1、2 楔骨 第 3 楔骨 跖趾骨近侧骨骺 第 2~5 远侧骨骺
ASIA 损伤分级
等级 A:完全性损害 B:不完全性损害 C:不完全性损害 D:不完全性损害 E:正常
功能状况 在骶段(S4-5),无任何感觉、运动功能保留 在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 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肌的肌力小于 3 级 在神经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肌的肌力大于或等于 3 级
肛尾神经
T9-T10 T1-T12 L1L2 S1-S2 锥体
S4-S5
深反射
反射
检查法
反应
肌肉
二头肌反射 叩 击 置 于 二 肘关节屈曲 二头肌
头肌腱上的
拇指
三头肌反射 叩 击 鹰 嘴 上 肘关节伸直 三头肌
方的三头肌

桡骨膜反射 叩 击 桡 骨 茎 前臂旋前、屈 肱桡肌


膝反射
叩击髌腱 膝关节伸直 四头肌
正常宽度(mm) 4 3
2~2.5 1.5~2
1.5 3~5
2 1.5~2 2~6 0.7~2.3
肌力的测定
0级
肌力完全消失,无收缩
1级
肌肉能收缩,但不能使关节活动
2级
肌肉能收缩,关节有些活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力
3级
能对抗肢体重力,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
能对抗阻力使关节活动,但力量较弱
5级
肌力正常
反射的检查
肩 肩:正位、内旋正位、轴位、后前“Y”形斜位 锁骨:正位、轴位 肩胛骨:正位、侧位 肩锁关节:不负重正位、负重正位
下肢 足趾:正位、内旋斜位 跖趾关节籽骨切线位 足:正位、侧位、内旋斜位 跟骨:轴位、侧位 踝:正位、侧位、内旋斜位 胫腓骨:正位、侧位 膝:正位、侧位、内旋斜位、外旋斜位、髁间窝轴位
6 月~1 岁(6 月~1 岁)
2~4 岁(7 月~3 岁) 16~19 岁(15~16 岁)
2~5 岁(1~4 岁)
16~18 岁(15~16 岁)
9
4~7 岁(3~4 岁)
7 月~12 岁(初生~1 岁) 16~20 岁(15~18 岁)
1~2 岁(1~2 岁)
16~20 岁(15~18 岁)
初生(初生) 7~12 岁(5~10 岁)
14~19 岁(13~18 岁)
初生(初生)
初生~6 月(初生~6 月)
1~4 岁(2~3 岁)
2~4 岁(7 月~1 岁)
跖骨 脊柱
跟骨跟
距骨
骰骨
舟骨 第 1 楔骨 第 2 楔骨 第 3 楔骨 第 1 跖骨 第 2~5 跖骨
7岁 6月 9月 3岁 2岁 2.5 岁 6月
2岁 1.5 岁
寰椎
生后
骶椎 齿突尖 棘突 颈椎~骶椎神经中央联部的骨性
生后 2岁 11~14 岁
融合
14~12 岁 不定
不定
不定
不定
不定
不定 14~21 岁 18 岁 6岁 7~10 岁 12 岁 16~20 岁 3~7 岁
7
髌骨:正位、轴位 股骨:正位、侧位
骨盆 骨盆:正位、出口位、入口位 髋:正位、侧位、经股骨侧位、斜位(蛙式位) 骶髂关节:前后斜位 髋臼:左前斜位、右前斜位(Judet 位)
脊柱 颈椎:正位、侧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过伸过屈侧位、寰枢椎开口正位 颈胸椎侧位(游泳者姿势) 胸椎:正位、侧位 腰椎:正位、侧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 腰骶关节:轴位、侧位 骶骨:正位、侧位 尾骨:正位、侧位
7 月~1 岁(6 月~1 岁) 17~19 岁(15~17 岁)
2~6 岁(2~4 岁)
17~19 岁(15~17 岁)
9~15 岁(9~12 岁) 17~19 岁(15~17 岁)
初生(初生)
17~22 岁(16 岁)
初生(初生)
17~22 岁(16 岁)
4~10 岁(3~7 岁)
17~22 岁(16~17 岁)
检查法
反应
以针在足底外缘自后向前划 拇趾背伸,其余各趾呈扇状散


以针划过足部外踝处
拇趾背伸
以拇指用力沿胫骨从上而下 拇趾背伸
擦过
用手捏压腓肠肌
拇趾背伸
左手持病人腕关节上方,右手 其余四指轻微掌屈
以中指及示指夹持病人中指,
稍上提,腕过伸,拇指迅速刮
患者中指指甲
一手持小腿,一手持足掌前 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发生节律
急诊医生可遵循的检查顺序“CRASH PLAN”(Freeland)
C(Cardiac)=心脏
R(Respiration)=呼吸
A(Abdomen)=腹部
S(Spine)=脊髓
H(Head)=头颅
P(Pelvis)=骨盆
L(Limb)=四肢
A(Artery)=动脉
N(Nerve)=神经
多发伤检诊程序(天津医院,夏群) 先看头胸腹 再查盆脊肢 重视体腔口
浅反射
反射
检查法
反应
肌肉
角膜反射 细 棉 签 角 膜 眼 睑 迅 速 闭 眼轮匝肌
外缘轻触角 合

上腹壁反射 划 过 腹 部 上 上腹壁收缩 腹横肌
部皮肤
1
神经 三叉神经
肋间神经
节段定位 T7-T8
中腹壁反射 下腹壁反射 提睾肌反射 正常跖反射 病理跖反射
肛门反射
划 过 腹 部 中 中腹壁收缩 腹斜肌
部皮肤
划 过 腹 部 下 下腹壁收缩 腹直肌
部皮肤
刺 激 大 腿 上 睾丸上举 提睾肌
部内侧皮肤
轻 划 足 底 外 足 趾 及 足 向 屈趾肌等

跖面屈曲
轻 划 足 底 外 拇 趾 向 足 背 屈趾肌等

伸直,其余足
趾呈扇面张

轻 划 或 针 刺 外 括 约 肌 收 肛门括约肌
肛门附近 缩
肋间神经 肋间神经 生殖股神经 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
跟腱反射 叩击跟腱 足 向 跖 面 屈 腓肠肌

神经 肌皮神经
节段定位 C5-C6
桡神经
C6-C7
桡神经
股神经 胫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